小趣分享|一年一度的"數學競賽",你準備好了嗎?

最近,身邊的一些人

總有些小異常

她,不再沉迷於追星與追劇

而改為看直播,下定金

他,不再熱衷於打遊戲

而改為做算術,列公式

所有的不尋常表現

都是因為雙11真的來了

又要有很多人一夜之間

都從東方不buy變成了鰲(all)拜(buy)

小趣分享|一年一度的


但許多人都表示今年的雙十一實在是太費腦子了!

完全就像是一場奧數競賽!會員尊享、簽到優惠、雙11購物津貼、品類購物券、紅包、店鋪券......雙十一優惠計算,大概是個送腦題。但這依然阻擋不了廣大選手的參賽熱情!

小趣分享|一年一度的


#這大概就是比你有錢的人還比你努力算優惠#


小趣分享|一年一度的


#傻白甜型選手#


小趣分享|一年一度的


#嘴上說不參加行動卻很誠實型選手#


小趣分享|一年一度的


#管他什麼規則,重在參與#


小趣分享|一年一度的


#話說到現在小趣都沒懂蓋樓活動到底是怎麼玩的#


曾幾何時,雙十一本來是單身狗們集體自嘲的日子,如今卻演變成了全民的購物狂歡節。其熱烈隆重之程度,甚至和除夕守歲無異。

每年的雙十一,都有不同的玩法,無數人提前十幾天便通過預交定金的方式加入到排隊剁手的行列當中,待到11日凌晨,抱著戰鬥到天亮的氣勢瘋狂買買買。

開始幾年的雙十一確實可以省錢,當時的市場也比較單純,雙十一隻是一個以價換量的節日,商家以降價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流量,但仍然獲取了更多的利益。但是幾年之後的雙十一套路就變了,其規則越來越複雜,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研究和對比才能弄懂。


舉個例子,一款運動手錶價值2000元。

我們把消費者分為這麼幾類:

第一類消費者預算小於1500元,於是他們從十月份開始搶雙十一紅包和津貼,並且收集各類代金券,瘋狂拉好友,等到雙十一那天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代金券、津貼、引流獎勵等優惠以1500元買下。

第二類消費者預算在1500元到2000元之間,他們沒有提前一個月就開始計算優惠,而是在最後花了一小會兒時間對比各大平臺的雙十一規則,以1800元買下。

第三類消費者預算在3000元以上,他們根本不在乎這樣的優惠活動,也不會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想買的時侯直接下單。

第四類消費者沒有預算這個概念,他們或許都不知雙十一是什麼 ,甚至以更高的價格買入。

如果沒有雙十一,第一類消費者僅有的1500元預算大概率是不會買2000元的運動手錶,那商家就永遠賺不到這類消費者的錢,但是經過雙十一的篩選,以精力和時間價值為尺度,定序到了這些經濟水平比較弱的群體,雖然少賺了500元,但也把他們的錢賺到了,完成了以價換量。

第二類消費者同理,只不過他們的預算可能稍微好一些,但資本還是從第二類那裡多賺了300元,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而第三類和第四類消費者,雖然他們沒有參與雙十一,但這本身就給他們定了序,即使沒有優惠券他們也會買,甚至高價買。至此商家完成兩頭賺錢。

小趣分享|一年一度的


原本隨便打開一個購物平臺,可一鍵實現價格由低到高的排序、迅速地鎖定最低價。但雙十一加劇了商家之間的競爭,導致商家利潤降低。於是他們通過設置複雜的價格計算機制,人為地增加商品間的比較成本:代金券、定金膨脹、滿減、參加平臺津貼、階梯形返現、第二件半價等五花八門的規則,光對比兩家就得算半天,更別說全網對比了,於是令人頭痛不已的數學題就出現了。

小趣分享|一年一度的


小趣分享|一年一度的


說到這裡大概你也明白啦,無論有著聽起來多麼天花亂墜的優惠與活動,不僅僅需要好的數學底子以最低的價格購入,還需要理性對待。所以趕快去檢查一下你的購物車,刪除掉那些不是真正必要的東西吧!因為,不管有沒有數學腦,最後計算出的優惠價格如何,最重要的就是按需購入,做到理性剁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