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企業的招聘信息寫的是月薪4000-6000元,在電話裡詢問卻變成了每月2600元的底薪呢?

吃瓜群眾裡的佼佼者


別說不正規的小公司了,就拿我們大公司來說,每次參加校園招聘,HRD總是囑咐招聘人員,做宣講時說薪酬福利的時候,“膽子要大一點,要說薪酬包的概念”。什麼是膽子大一點呢?就是把工資、獎金、社保、福利以及預期獎勵都“打包”說出去。比如,工資5000元,加上各種補貼、福利、社保以及可能發到手的獎金,要敢於聲稱月薪12000元。反正“大餅”畫出去了,至於你入職以後能不能拿到這個數,就靠你的本事了,拿不到手,活該你沒本事,反正你也“跑不了了”。

招聘薪酬的水分之大,比水蜜桃都大,一般企業都是引入薪酬包概念,就是把“可能發的錢都打包成一個大數字”,來勾引人才上鉤的,先把人才引進來再說。對企業來說,解釋權在企業手裡,你沒進來,你是強勢群體。你一旦進入企業,你就是弱勢群體。許多應屆生,經常上當受騙。因為派遣證只有一張,上當受騙了,也只能認了,你還能辭職嗎?本來是應屆生,一辭職,成為往屆生了,許多政策都享受不到了。

主要有三個目的:

第一,通過虛假宣傳,抬高薪酬水平,“勾引”高學歷人才。你寫著月薪5000元,985的畢業生看都不看一眼。你寫月薪10000元,985的學生就來投簡歷了。

第二,通過虛假宣傳,給公司做免費廣告。我們公司出去宣傳,肯定會宣傳薪酬包的概念,否則,你寫月薪4000元,你的公司形象也一落千丈啊。你寫月薪10000元,公司的形象也高大上起來,給人看上去是行業標杆的感覺。

第三,其實許多正規公司也是實行工資彈性制。比如,月薪3千到8千。根據招聘的員工的學歷、經驗、資歷,開出不同的價碼。有的與談判博弈也有關係,比如,會談判的員工,就可能爭取到較高的工資水平。

第四,正規公司都有薪酬體系,薪酬設計的理念不同,造成薪酬結構不同。比如,我們公司是固定工資部分少,浮動獎金部分大。

普通員工,更在意固定部分工資,認為固定的工資才算工資,所以,普通員工的固定部分大、浮動部分小。假設月薪5000元,固定工資是4000元,獎金浮動是1000元。

但是,對業務人員或者管理人員,重點考核他們的績效,薪酬與績效掛鉤。比如,月薪同樣是5000元,固定工資部分是2000元,拿出3000元浮動,刺激他們做出更大的績效。

比如,一個職位,實行的是低底薪、高彈性機制,底薪3000元,獎金靠績效,在3000元到10000元之間浮動,也有公司搞上不封頂。那麼,理論說,月薪13000元,但是你能不能拿到手,就靠績效水平了。總有一兩個尖子拿到13000元,公司就會對你說,月薪就是13000元啊,你只拿到3000元,說明你不努力活該,你看誰誰就拿到了13000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