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和日麗,讀點歷史也不錯


風和日麗,讀點歷史也不錯


這是一套關於1840~1945百年正史的彪悍史書。是一套全面解讀晚清、共和、抗戰的長篇歷史力作。
  從來沒有一本關於民國的書籍,能像《歷史深處的民國》這樣,全面、真實、透徹、有趣地將民國這段歷史講明白說清楚。
  作者在精研民國史料的基礎上,以尊重史實的嚴謹態度創作,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行筆,全新講述了1840~1945這百年間的一些我們熟悉的人做過的一些我們並不熟悉的事……
  “1晚清”全景勾勒了從1840到1911前後近七十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重點描述了清王朝內部改革力量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清朝統治者慈禧、光緒,在野力量革命派、立憲派三方,圍繞該挽救清朝還是推倒清朝重來而展開的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故事。
  “2共和”著重描述了1911到1925年前後,以袁世凱、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吳佩孚、馮玉祥、閻錫山為代表的北洋勢力和以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為首的革命勢力為推動中國走向何方而先合作後鬥爭的故事。重點關注了辛亥革命為什麼可以成功、宋教仁被刺案的真相、推動清王朝倒掉的北洋勢力從內鬥走向滅亡以及革命派為理想中的共和國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從不同的角度還原了不同群體在那個時代的不同政治追求與愛恨情仇,被蓄意掩蓋的歷史隱秘得到了充分揭示。


  “3重生”以國共合作北伐為開端,描述了近代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由統一再度分裂,最終走向統一的錯綜複雜的歷史。重點突出了1931 到1945 年十四年間英勇抗戰、抵禦外辱的歷史風雲人物,以激越悲壯的語調講述了以黃埔軍人、地方熱血軍閥為主體的鐵血軍人們的英雄豪情,以幽默深沉的筆法還原了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吳佩孚、張作霖、馮玉祥、張學良等人之間的恩怨情仇。猶如一部恢宏的畫卷,再現了中華民族兒女在民族危急存亡關頭奮起自救的精彩往事。

風和日麗,讀點歷史也不錯


《南渡北歸》(全新經典三卷本),分為《南渡》《北歸》《離別》三部。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大批知識分子冒著抗戰的炮火由中原遷往西南之地,而後再回歸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時間跨度近一個世紀,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紀人文科學領域的大部分大師級人物,如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梅貽琦、陳寅恪、錢鍾書等。作品對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命運作了細緻的探查與披露,對各種因緣際會、愛恨情仇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釋解,讀來令人心胸豁然開朗的同時不勝唏噓、扼腕浩嘆。

《南渡北歸. 南渡》是《南渡北歸》第一部,描述了抗戰爆發前後,中國知識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從敵戰區流亡西南的故事。時間從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始,繼之平津淪陷,北大、清華、南開等大學南渡西遷,先長沙後昆明、蒙自辦學的歲月,同時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在抗戰烽火中艱難跋涉的歷程。突出地描寫了蔡元培、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濟、林徽因、金嶽霖、梅貽琦、馮友蘭等大知識分子的生活、學術、精神與情操,蒐羅宏富,規模宏大,意旨宏遠,堪稱中國知識分子抗戰時期的群雕。

《南渡北歸. 北歸》是《南渡北歸》第二部,著重描述了抗戰勝利前後,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的學術追求、思想變化與不同的人生遭際,時間跨度約為抗戰中後期至1948年末,國民政府搶運國寶與“搶救學人”計劃,連同選舉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為止。突出地再現了董作賓、李約瑟、童第周、陶孟和、沈性仁、梁思永、蔣夢麟、聞一多、劉文典、羅庸、鄭天挺、吳晗等中外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艱難歲月裡,顛沛流離,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從不同的角度還原了西南聯大學潮與聞一多被刺案真相,對知識分子群體於時代大潮中的分化與演變,做了深入細緻的探究與揭示。

《南渡北歸. 離別》是《南渡北歸》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識分子,在迴歸久違的故土家園之後,因戰爭爆發,不得不忍痛離別,遙天相望,以及在海峽兩岸不同的生活和社會環境中所遭遇的命運劇變。除述及遷往臺灣的朱家驊、胡適、梅貽琦、傅斯年、李濟、董作賓、石璋如、蔣夢麟、葉公超等幾位大師級人物,著重描述了留在大陸的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陳寅恪、吳金鼎、曾昭掄、曾昭燏、陳夢家、穆旦、向達、葉企孫、饒毓泰、吳宓、錢鍾書等知識分子群體,不同的理想追求與愛恨情仇。令讀者扼腕浩嘆的同時,更可以“在史中求史識”,有所受益。

風和日麗,讀點歷史也不錯


本書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難的完整歷史細節,講述宋、遼、金三方的和與戰,聚焦北宋歷史大變局的關鍵時刻,以及帝國由內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發的前因後果。北宋宣和年間,帝國上下一片繁榮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隱患已成暗湧。財政困難、軍事痼疾、惡性黨爭等內部危機,北方遼、金兩國的軍事威脅等外部危機,使得帝國漸成風雨飄搖之勢。為“收復”作為戰略屏障的燕雲十六州,宋徽宗決定聯金滅遼。宋金聯盟雖然逐漸將遼國蠶食,但金國藉此窺見北宋的虛弱,加之兩國複雜的利益糾紛,金國轉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軍第二次圍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轟然崩潰,從盛世到滅亡僅隔三年。

作者以兼顧宋、遼、金三方立場的史料記載為基礎,用通俗流暢的敘事筆法,試圖覆盤靖康之難歷史發生的過程,探尋北宋盛衰之變背後的深層成因,以及超越時代的鏡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