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讀懂遊戲的三重境界,方知問題如何解決

本質上說,我們看待任何一件事物的態度,反應出來的都是內在人格。父母對待遊戲的態度,也是同樣的道理。


父母讀懂遊戲的三重境界,方知問題如何解決

對待事物的態度,常常可以以小見大,從一件小事出發,便可窺見一個人整體的態度。比如,父母對待孩子"遊戲"的態度。大多數家庭裡,父母對待遊戲的態度是簡單、幾乎沒有什麼層次的:從父母的本意上講希望"一刀切",孩子不玩遊戲才好,但從現實的角度來說這種願望又很難實現,所以在現實中大部分是這樣的:父母和孩子一天到晚為了玩不玩遊戲、玩多長時間遊戲明爭暗鬥、雞飛狗跳,但有時候父母覺得麻煩,尤其不想讓孩子煩擾自己的時候,也會默許甚至主動讓孩子去玩會遊戲。

在父母對待遊戲的態度上,孩子感覺到的是擰巴和分裂。所以,孩子也因此變得分裂。

"遊戲"這個概念,其實有很多的層次,如果父母能夠高屋建瓴,站在不同的層次去理解它,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將這些人生觀靈活的應用到親子教育中,效果可能會更加不同。

這這篇文章裡,我將圍繞"遊戲"這個主題,就對遊戲的不同層次的理解展開討論,闡述電子遊戲成癮背後的根本原因,最終落實到遊戲和人格之間的關係。希望這篇文章對於父母對遊戲的態度,有所啟發。


父母讀懂遊戲的三重境界,方知問題如何解決

1.宏觀角度:人生就是一場遊戲,人生需要遊戲精神

學心理的人,常說"玩"心理,這讓很多初學者頗為惱火,覺得在"玩"這個詞彙之下,有一種輕佻怠慢的感覺。對待"玩"這個詞如此反感,其實也反應了不少人對待"遊戲"的態度。

人們之所以把遊戲和玩物喪志相關聯,是因為我們對待遊戲,有太多的誤解。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成年人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從孩子身上觀察到,所以成人是來源於孩子的,對於孩子來說,遊戲是他們成長必不可少的內容,但是,很多成人在脫離兒童階段之後,對於遊戲的理解反而變得越來越狹窄,認為遊戲僅僅是一種娛樂,並經常把遊戲和學習樹立為對立關係,家長經常和孩子說:你必須做完作業才能玩——這樣的態度,久而久之,會使孩子越來越厭惡學習,沉迷遊戲。

我們可以嘗試脫離這種對遊戲狹窄而偏頗的認知,重新認識遊戲。遊戲到底是什麼呢?法國著名思想家蒙山說:"不應該把孩子的遊戲僅僅視為娛樂,而應看作是孩子們最認真的行動

。"

在遊戲的過程中,兒童通過遊戲表達多種多樣的思想感情,運用遊戲去試圖解決並駕馭生活中曾經遇到的和正在面臨的極其複雜的矛盾。所以從某種程度說,遊戲是兒童的"工作"。兒童的情感表達和規則樹立,常常是在遊戲中被構建的。所以,遊戲對於兒童來說,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更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將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延展開來,放到人生的宏觀構建中,人的出生到死亡,本質上也是一場遊戲。有開始,有結束,中間有很多心得體會,也有很多障礙困難,如果帶著遊戲的態度看待人生,會發現人生是一條連綿不斷的軸線,那些成績不值得誇讚,困難也不值得放大——因為它們都只是人生構建的一小塊拼圖而已。

帶著遊戲的態度看待人生,會感覺輕鬆很多。當父母自己從對於遊戲和玩樂的緊張和警惕中解脫出來,不再苦大仇深,認為人生皆苦,孩子也會變得更加輕鬆而自由

很多時候,問題並不是製造麻煩的原因,看待問題的態度才是。以遊戲態度看待人生以及人生中的困難,本質上是以輕鬆和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


父母讀懂遊戲的三重境界,方知問題如何解決


2.微觀視角:遊戲有很多種,要區別對待,合理引導

樊登曾有一次反省:我們給孩子的玩具是不是準備的太多了?事實上,這也是很多家庭的現狀。物質的豐富和家長的期許,使得家長給孩子準備了太多的玩具,在這些由玩具構建的遊戲當中,孩子面臨太多的玩具,會產生茫然和選擇焦慮,更會容易跟著遊戲製造商的設計,掉進遊戲的陷阱

① 越簡單的遊戲,越能啟發孩子的探索欲和創造力

大道至簡,大音聲稀,大行至樸...所有最簡單的,往往是最好的。一些簡單的玩具材料,比如泥土、麵粉、水等,看上去簡單樸素,但實際上卻能極大的激發孩子的想象力讓他們用有限的材料製造出無限的變化而一些複雜的玩具,無論看上去怎麼精巧,實際上都在出廠前經過了設計師的設計,從某種程度上,對於這件玩具,它可發揮的空間十分有限,一切都在已有設計的範圍之內

玩具如此,遊戲也是一樣。一些簡單的遊戲,比如去大自然直接和自然接觸,家長不打擾孩子的探索,孩子的每一個細胞便都處於探索和思考之中,通過探索,孩子的認知範圍得到了擴展,心情得到了放鬆。相比之下,一些有標準答案但卻披著遊戲外衣的所謂寓教於樂,常常因為目的性太強,標準過於單一,而讓孩子很快失去了探索的興趣。

孩子是很感性的動物,家長的很多目的並不需要通過語言便能被孩子真實的感知,比如家長用小賣部買東西的方式教孩子算數,本質上是一種很好的遊戲方式,但是如果在操作的過程中,家長太過急於求成,目的性太明顯,而且總使用同一種方式,那麼孩子就會很快厭倦。

說到底,好的遊戲,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幫助孩子增加探索世界的興趣。從這個角度說,遊戲不僅是動的,也可以是靜的,比如讀書,本質上也屬於一種遊戲,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增長見聞,也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如果家長能對於遊戲的理解更加深刻,就會明白"

人生處處是遊戲",這樣的家長會允許孩子抱著遊戲的輕鬆態度,在各種形式的遊戲當中獲得成長。

② 電子遊戲最大的害處,是給孩子製造了虛假自我

在眾多遊戲形式中,電子遊戲是最令家長憂心忡忡的,關於電子遊戲的權力之爭也無時不刻不在家庭中上演。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玩電子遊戲會玩物喪志,因為沉溺電子遊戲的孩子會明顯表現出上癮的症狀,所以家長全力制止。但是問題在於,為什麼電子遊戲特別容易上癮?它最大的害處在哪裡?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有可能幫助孩子從成癮性質的電子遊戲中解脫出來。

電子遊戲不同與實體遊戲,它會剝奪孩子的真實體驗。電子遊戲最大的特點是魔幻化。拿所有人都知道的《俄羅斯方塊》這個遊戲來講,把橫的、豎的等各種形狀擺放在一起,就能控制堆積的高度。在玩遊戲的時候,我們就覺得,是自己的能力達到的這個效果,但實際不是,是遊戲的精心設計達到的效果。

電子遊戲給人以"意念到手指",就能大功告成的幻覺。但實際上,所有的模塊、道具、場景都是設計好的,只需要大腦發號司令到手指,就能收穫控制感和成就感通過這種魔幻的方式獲得的鏡映,本質上是水中的月亮,經不起打撈

當孩子通過遊戲,誤認為自己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便輕鬆獲得成功,就不會再想要回到真實的現實世界中,再使用複雜的方式獲取成功,所以,這才是電子遊戲最大的害處,當孩子使用簡單而虛幻的方式累加對自我的認知,就會構建出一個虛弱的自我,這種虛假的自我經不起現實的檢驗和真實的挫折。

所謂成癮,實際上是沉溺於幻境而不願自拔的表現

家長看到的是外在的行為,但是對於遊戲的害處仍需要更深層次的理解。有的家長雖然嘴上不允許孩子玩遊戲,但是常常又會將電子遊戲當做對孩子的

獎賞甚至誘餌,這種行為本身,其實是沒有真正認識電子遊戲對孩子,尤其是低齡孩子的害處所做出的行為。家長用自己的行動,無聲的告訴了孩子自己的態度:表裡不一。所以孩子也會在這種無聲的暗示之下,對電子遊戲更感興趣。這一點,是值得家長注意的。


父母讀懂遊戲的三重境界,方知問題如何解決


3.電子遊戲成癮現象的背後:是依戀關係的缺失

為什麼有的孩子對於遊戲能夠做到自律,而有的孩子則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這個問題的答案,更接近於問題的本質。

當孩子在其他方面沒有獲得相應的心理支撐,就容易對某一件東西產生依賴性的成癮行為。這其中最深層次的缺失,來源於孩子與父母之間依戀關係建立的不夠。依戀關係構建於人的早年,如果在母嬰關係中沒有構建比較充分的安全感和依戀關係,那麼孩子就容易在後天的發展中向外尋求這種支撐,反之,如果父母在養育過程中對孩子的陪伴質量較高,能給到孩子較強的心理支撐,並培養出豐富的興趣愛好,那麼孩子就很難對一件東西成癮。所以,當父母看到孩子對手機成癮的現象時,應該首先反省的是自己對於孩子的陪伴質量,自己在養育過程中是不是對孩子的安全感和依戀關係建立的不夠。

因為依戀關係建立的不夠,內在的安全感需要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所以,孩子在探索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逃避挫折的現象——換言之,遇到挫折,安全感充分的孩子會想辦法嘗試挑戰,而安全感構建不足的孩子則傾向於逃避,逃到哪裡呢?自然是虛幻的世界。

如前文所示,在電子遊戲構建的虛幻世界中,人能夠實現動動手指就取得成功的快感,所以,這就讓那些習慣於逃避現實的孩子很容易沉溺其中。

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在家庭關係中依戀關係構建不足,沉溺遊戲的孩子被送到一些強制戒除網癮的學校,情況反而變得更加糟糕的原因,他們即使迫於軍事化管理而取得了短暫的成功,但一旦脫離那種環境就會馬上覆發,甚至更加嚴重。

根本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只單純依靠外部強制來約束行為,這種方式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還會加劇摧毀孩子的內在安全感——他在被父母送走的時候,感覺到的是深深的被遺棄感。所以,這種方法註定治標不治本。

只有從依戀關係的角度去理解遊戲成癮的現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父母讀懂遊戲的三重境界,方知問題如何解決


4.家長看待遊戲的態度,反應的是家長的人格

也許有人會陷入困惑:遊戲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其實遊戲的態度和具體的遊戲是兩個概念,而對待遊戲的態度,本質上反應出來的是家長的人格和認知水平。

第一,遊戲的態度,本質上是輕鬆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一個憂心忡忡的家長恐怕很難展開笑顏,同理,一個總是警惕孩子過分放鬆的家長,就會不由自主對孩子實施控制和監管,在這樣氛圍下成長的孩子,自然也很難有一個輕鬆積極的態度去笑對人生。

所以,一個人是否會"玩",有沒有好好玩的本事,實際上反應出來的是他內在的人格底色。

第二,是談遊戲色變,還是因勢利導,取決於家長的認知水平。

思維方式越單一的父母,越習慣於用一刀切的態度看待事物。對待遊戲也是如此,一味的禁止,反應出來的是父母認知的狹窄和教育方式的單一。孩子是一個複雜的個體,父母對待孩子的時候,也需要根據具體的情境做出相應的調整,從來就沒有簡單的、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

這中間的細微差別,需要父母的認真揣摩。

第三,對待已經出現問題的解決態度,取決於父母的人格水平。

對於已經出現遊戲成癮,厭學逆反的孩子,很多家長表現出來的是憂懼,並因為憂懼而產生了更加強烈的控制,結果適得其反。

其實出現問題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常常是給了自己"自省"的機會。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當孩子出現了種種問題,父母需要做的是反思自我,看看自己的教養方式出現了什麼問題,而不是推卸責任,企圖改造孩子。

所以,出現問題從來就不是真正的問題,而遇到問題而仍不能自省,才是真正的問題。

第四,家長應該認識到:遊戲不是問題,是孩子和遊戲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把一切問題都放在"關係"的框架內進行理解,就會看得更清楚很多。與遊戲同理,孩子的學習不好,本質上是孩子與學習的關係出現了問題。

為什麼孩子與學習的關係出現了問題?本質上是因為孩子在學習這件事上投射了太多對父母的恨意

,比如對父母控制自己的反抗,對父母入侵自己邊界的對抗,對父母過分強調學習,過分功利的對抗等等。同樣,孩子與遊戲的關係又出現了什麼問題?本質上,仍讓是孩子和父母關係的投射,孩子在父母這裡不能獲取足夠的安全感和依戀關係,於是轉向了更輕鬆獲取這些內容的地方,這便是遊戲。從這個角度說,孩子沉溺遊戲,實際上是對現實殘酷的逃避。

所以,當從關係的視角去看待這些現象時,就會發現一切關係,都是孩子與父母關係的對外投射。

所以,真正需要修補和改造的,不是學習,不是遊戲,而是親子關係的質量。很多家長費了很大的力氣,但是卻用錯了地方。

所以,關係好了,一切問題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也可以這樣說:所有外顯的行為,不過是一個人內在關係的鏡像投射。所有,遊戲其實是背了親子關係的"鍋"


父母讀懂遊戲的三重境界,方知問題如何解決


寫在最後

本質上說,我們看待任何一件事物的態度,反應出來的都是內在人格。包括認知,情緒反應,行為反應等等。

之所以寫遊戲這個話題,是因為現實中因為遊戲產生了太多的問題,而太多的家長在這個問題上雖然花費了太多的精力,但是卻沒有真正看透它,讀懂它,自然也就很難產生真正有效的工作。

希望這篇文章對於糾纏於遊戲到底該不該打,能不能玩的家長,有一些啟發。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天蠍女,感性與理性並存,厭惡偽、毒雞湯,熱衷深度剖析,專注個人成長。享受直面真實的“痛”與“樂”。熱愛心理學,望以個人微小之力為火種,燃心理學之大火。歡迎互動,歡迎點贊,歡迎打賞,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