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和居早年只是個小飯鋪,如何做出了名動京城“三不沾”?

我知道同和居,已經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它由西四南大街北口搬到了三里河月壇南街。在附近的市政三公司上班的老媽,有時參加單位在那裡接待外地客商的活動,回來總會念叨一句:“同和居的三不沾和兩吃蝦,還是老年間的味道啊!”那種略帶惆悵的口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直到2011年,我才真正走進同和居,走進這座經歷過風風雨雨卻依舊輝煌的百年老店。


同和居早年只是個小飯鋪,如何做出了名動京城“三不沾”?

資料圖 劉平 攝

請來御廚做掌勺

舊京的餐飲,以“八大樓”和“八大居”最為出名。“八大樓”咱們以後再說,“八大居”乃是同和居、和順居(即砂鍋居)、廣和居、泰豐居、萬福居、陽春居、東興居和福興居。八大居在清中葉以後煊赫一時,譽滿京華,但在民國後期有些逐漸衰落甚至關閉,現如今只剩下同和居和砂鍋居依然開業,其他已經不復存在了。

據史料記載:同和居開業於清道光二年(1822年),由一位李姓皇親和一位姓牟的山東人合營,由姓牟的任掌櫃。字號的意思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取“同舟共濟”和“和氣生財”之意,有的說是“同懷和悅”一詞的縮寫,無論怎樣,這個招牌把中國人骨子裡的經商之道表達得淋漓盡致:生意是要做的,錢是要賺的,但得跟合作伙伴、跟顧客共贏同惠。

同和居的早期,只是個經營大眾菜的小飯鋪,而上門的顧客也大多是普普通通的勞苦大眾,因為距離“煤門”阜成門不遠,所以有拉駱駝運煤的,還有馬販子、羊販子,到同和居多數是吃炒餅、燴餅,經濟比較寬裕的吃“小碗幹炸”,這道菜是同和居當時最有名的飯食。但這“小碗幹炸”說破了卻未免引人一笑,因為它就是北京家常的炸醬麵,何以得了這麼個聽起來格外響亮的名號?原來普通的炸醬麵,不管幾個人都吃那一大碗炸醬,面碼只有豆芽菜、黃瓜絲等一兩種。而同和居的小碗幹炸是隻炸一小碗幹炸醬,夠一兩個人吃就行。別看醬是一小碗,卻格外精緻,講究不對水,用油澥,多放五花肉,多放油,醬不粘鍋,放入小碗中,醬上還要浮著一層油。而且面碼全,除了前面說的豆芽菜和黃瓜絲外,還有白菜絲、胡蘿蔔絲、菠菜、攤黃菜、香椿、青蒜、芹菜等等,遠遠比一般的炸醬麵好吃,所以在四九城就算出了名。至於更有錢的顧客,還可以點幹炸丸子、熘丸子、米粉肉、炒肉片、焦熘肉片等炒菜……不過說到底,這些跟當時北京的絕大多數小飯館比起來,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如果照這麼經營下去,斷斷不能成為後來名動京城的大飯莊。

轉折點便在民國初年來臨。

當時同和居的買賣由牟掌櫃的後人牟文卿接手經營。牟文卿頭腦新,對做生意上心,又善於交際,朋友多。在他的朋友之中有一個名叫袁祥福的人,此人原本是清御膳房裡的御廚,民國成立,清帝退位後,紫禁城裡大量裁人,這位袁師傅就從御膳房裡解職回家了。他的家就在阜成門外,為了謀生,每天從城外收了菜蔬,擔到城裡來賣,路過同和居歇腳的時候隨便吃碗飯。牟文卿為人熱情、仗義,不管三教九流都能交上朋友,所以幾次攀談之後,就跟袁祥福好上了。不過一開始牟文卿只當他是個賣菜的,後來瞭解到此人竟是御膳房的掌勺,不免大吃一驚,就懇切地請他來同和居幫忙。袁祥福離開紫禁城後,一度心灰意冷,不想再出山,但最後被牟文卿的真誠和以禮相待所感動,欣然同意,由此也就開啟了同和居興旺紅火的新時期,而這一時期的標誌,無疑是名震天下的“三不沾”。

名動京城“三不沾”

小時候我經常聽老媽說起“三不沾”:此物是一種以雞蛋黃為主料,佐以綠豆粉和白糖,炒成後放入白瓷盤中的甜點,一不粘牙、二不粘盤、三不粘筷,但因為沒有親眼見過、親口嘗過,所以對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食物,心中始終有一個問號,直到2011年在同和居見到,才發現它很像是一個圓形的年糕,通體金黃,盛在白色的瓷盤裡,如凝脂一般簡潔而漂亮,入口綿軟,不嚼即化,說是蛋羹卻比蛋羹香甜,說是年糕卻沒有年糕那麼黏,說是冰淇淋卻又別有一種溫潤的口感,真是奇妙極了。

據說“三不沾”本就是宮廷御膳房研製的菜品,直到袁祥福入了同和居的後廚,才算第一次將這一佳餚傳入了民間。不過筆者在《舊京人物與風情》一書中,看到一則曾經在著名飯莊承華園學徒的孫洪權先生寫的回憶錄,內中提及“三不沾”,別有一種說法。他說“三不沾”乃是由承華園創制出來的:“‘三不沾’誕生的時間,約在1936年八九月份,產生的背景,是因為承華園的芙蓉雞片銷量比較大,而芙蓉雞片的原料主要是雞蛋清,每天剩下不少雞蛋黃,如何處理這些雞蛋黃就成了一個問題,開始把它加在職工的飯菜裡都不願吃。”當時在後廚看三火的一位師傅姓王,人們都叫他王胖子,山東福山皂戶頭村人,此人喜歡琢磨飲食,就想怎麼能讓這些雞蛋黃派上用場。經過他的反覆試驗,終於製作出了“三不沾”。

孫洪權回憶:“‘三不沾’問世後,全體職工嚐了嚐挺好吃,馬上遇到了兩個問題,一是定性,也就是說它算點心還是算菜?說它是點心吧,它既不成塊也不分個兒,算菜吧,既不適佐酒,又不幫下飯。”大家一番探討之後,最後比照八寶飯給它定了性,放在甜菜類裡。第二個問題就是定名,從原料上看,它只是雞蛋黃、麵粉、白糖加油炒成的,從這幾樣看,寫到菜單上一個也叫不響……大家費盡心思、絞盡腦汁,怎麼都起不出一個美妙動人的名字。“最後,由包大櫃的(負責制定菜譜的)按照菜的性質,不粘盤子,不粘勺子、不粘牙的特點,拍板說,咱們也起不了好聽的名字,乾脆就叫它‘三不沾’吧!這名字很新穎,容易引起顧客的興趣,大家都同意。就這樣‘三不沾’就正式誕生了。”

不過此文也有令人存疑之處:一是“三不沾”的出現時間肯定早於1936年;二是這道菜雖然用料一般,但製作工藝複雜考究,不像是普通館子一位看三火的師傅能研發出來的……筆者摘錄此文,絕非質疑或推翻“三不沾”乃是由同和居創制和發揚光大的說法,只因“有此一說”,故而給讀者參考,更是希望讀者們瞭解:在舊時,北京的各大飯館為了招攬顧客、打響品牌,真的是創意迭出、爭奇鬥豔,以至於那個時代雖然遠去,但我們依然能領略到一股昂揚向上的精氣神兒。

名人紛紛座上客

由於同和居位於西四牌樓下面,交通便利,在清末民初離毓朗貝勒府、禮王府都很近,辛亥革命後,這裡離國務院也很近,結果這個地方一下子成了民國的官僚和清朝的遺老遺少們都鍾愛的“食堂”,每天都是高朋滿座、貴客盈門,菜品越來越精緻,口碑也越來越好。1933年,位於宣武門北半截衚衕的廣和居歇業,其廚師有不少來到同和居,使得同和居菜品增加,聲望日隆。除了“三不沾”外,還有蔥燒海參、貴妃雞等名菜揚世。而醋熘魚片、銀絲捲、光緒年間工部尚書潘祖蔭(也有一說是清末遺老潘炳年)所創之“潘魚”,也都得到了食客們的交口稱讚。

生意做大了,同和居的門面也越來越講究。據著名民俗學家鄧雲鄉先生回憶,彼時同和居老店在大門口的馬頭牆上掛著“同和居飯莊”的大銅牌子,進大門一直走,再轉個彎,才到了裡面的院子,院子並不大,但正院是樓房,院內有罩棚,另外還有兩個跨院。那座樓房是木結構的,樓上為雅座,每間雅座內掛有李白、杜甫的詩詞。京城舊制,紫禁城周圍不準建造樓房,以免俯瞰內廷,而同和居的兩層小樓恰在範圍之外,十分適宜觀賞風景,所以雅座往往是座無虛席的。

民國時期,同和居接待了大量文化名人,同和居的牌匾由溥儀的弟弟溥傑題寫;錢玄同曾經在這裡率領在京門人及學術界宴請過章太炎;著名歷史學家陳垣最愛吃同和居的菜,特別是對同和居的烤饅頭情有獨鍾,認為它“比外國麵包好吃多了”;輔仁大學一些名教授如英千里、傅雪齋、沈兼士也都是同和居的座上客……

1956年,同和居參加公私合營後,改為國營企業,又不斷髮展,除了經營傳統的宮廷菜、山東菜之外,還炒制南方的海鮮菜。文史學者周簡段先生在《京華感舊錄》中回憶:1980年,同和居有三位廚師應菲律賓之邀到馬尼拉參加“北京節”活動,他們做了“三不沾”等八十多種名菜,使設有一百二十個座位的“文化廳”應接不暇,轟動海外。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西四地區的改造,同和居遷至三里河月壇南街。

月壇一帶,向以環境靜謐而著稱,惟有月壇南街,形成了以萬方商場為中心的一個小商圈,頗為繁華熱鬧。而同和居就在萬方商場的對面,門臉雖然不算太寬敞,裝飾也略顯質樸古舊,但由溥傑題寫的招牌十分搶眼。老媽週末去單位加班時,總喜歡帶我一起去,中午我們去萬方商場,她進商場購物,我則在商場門口一個新華書店的小書亭前看書和買書,偶爾回過頭,總是能看到“同和居”的招牌,不知為什麼,那端莊古樸、蒼勁有力的三個大字總讓我肅然起敬……但也許就是因為它顯得太高高在上了,以至於我從未想過能進去吃一頓飯。

2011年老媽過生日,我突然想到,她退休多年,應該很想嚐嚐昔日的美味,便舉家一起去了同和居。上得二層,在一個大圓桌落了座,環顧四周,無論裝修、桌椅、餐具都十分簡樸,倒頗有點兒鎖住了舊日時光的模樣。點了三不沾、醋熘魚片等名菜,入得口中,雖然好吃,但除了三不沾有一股新鮮勁兒,其他並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想來是平日裡膏粱吃得多了,參鮑亦覺是尋常,而老媽則興致盎然地回憶來這裡吃飯的過往,我便覺得欣慰。歸根結底,我們尋覓並探訪老字號,並不是為了吃到什麼前所未有的珍饈美味,僅僅是為了重溫或者找回一段久逝的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