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县“三支书记队伍”钉牢脱贫攻坚“干部桩”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祁连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重心下移、人员下沉、持续用力,在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继续选派扶贫第一书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下派法治副书记,采取“村党支部书记精神扶贫+扶贫第一书记产业扶贫+法治副书记法治扶贫”的方式,拧紧脱贫一线“螺丝钉”,钉牢脱贫攻坚“干部桩”。

村党支部书记鼓起“脱贫志”

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和“三培双带工程”,注重把优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致富能手、农牧区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把素质好、能力强、懂扶贫的优秀党员培养为党组织带头人,实行村“两委”成员县级部门备案管理制和政治联审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打牢脱贫攻坚组织基础。村党支部书记中致富能人有38名、占总数的84.4%,村“两委”成员中致富能人有97名,占总数的25.3%。充分发挥全县45个村党支部书记人熟、地熟、村情熟的优势,建立村党支部书记遍访贫困户、村“两委”成员遍访农牧户帮联机制,与贫困群众共同找穷根、寻路子,激发贫困群众自身动力,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立足县情实际,做足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结合文章,以祁连有机畜牧业产业优势、资源优势,通过“党支部+畜牧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领办专业合作社33家,吸纳700余名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经营,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4657元。以祁连山生态建设政策优势、地域优势,通过“党支部+生态+贫困户”模式,带头创办5家林产业经济实体,引导370余名贫困户参与中藏药材种植育苗、特禽养殖、麝业养殖等,人均增收2259元。依托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修复和综合治理工程、退牧还草工程黑土滩治理项目以及“一园四区”牦牛主题公园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928名贫困群众在产业链条上下游中实现持续稳定脱贫。

扶贫第一书记唱响“致富经”

紧盯扶贫第一书记主责主业,建立“日考勤、月督查、季汇报、年考评”机制,压实脱贫攻坚责任,确保扶贫第一书记沉下身、扑进去、干出效。用好扶贫第一书记懂政策、知识广、信息灵和派出单位“靠山”资金、项目等资源链接优势,坚持扶业与扶技双管齐下,变“输血”为“造血”,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可持续性脱贫。把培育发展产业项目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用活旅游资源走特色产业发展致富路。打好全域旅游“优势牌”,结合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在景区沿线的拉洞台村、麻拉河村、日旭村等村积极发展农事体验、农(牧)家乐、拉马经济、民俗娱乐、养生度假、牧游经济、休闲文化等5个特色旅游实体,实现年收入10万元以上,带动976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12元。用活项目资源走实体产业发展致富路。充分利用扶贫、旅游、农牧、发改等部门项目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伏电站、民俗村、商贸楼等实体产业94个,全县45个村4823名贫困群众人均分红1612元。用活金融资源走金融产业致富路。利用“双基联动”平台,发挥150万元党员创业带富基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放贷款1596万元,撬动社会资金达2000多万元,扶持124名有能力、有意愿的党员能人带领群众兴办43个集体实体产业,辐射带动480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用活集体资源走集体经济致富路。采取“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举措,推行抱团发展驱动一批、盘活资源撬动一批、优势产业带动一批、多元叠加发展一批、美丽撬动激活一批的“五个一批”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全县45个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固定资产总额达1.48亿元,累计为3万余名群众分红1380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3%。把劳动力技能培训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实施“创业+技能”培训工程,依托“卫生扶贫”“巾帼扶贫”“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旅游扶贫”等涉农培训项目,先后在贫困群众中培养持证挖机人才50人、县乡电商从业人员100人、汽车驾驶员400人、特色种养殖业人才350人、转移就业260人次,2925名贫困群众在从事二三产业中实现稳定增收。疫情防控期间开发140个乡村公益性扶贫岗位,解决无法外出的贫困户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实现以岗位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脱贫的良性发展。

法治副书记当好“法管家”

把法治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之计,从法检、公安、司法等部门选派50名具有法律资格、熟悉基层工作的法官到村担任法治副书记,打好法治扶贫、法治建设和基层治理“三张牌”。构建“法治副书记+法律顾问+职能部门+联点单位”四位一体法治帮扶体系,着力化解私搭乱建、侵占牧道、危房改造、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扶贫就业、家庭婚姻、赡养抚养、草场纠纷、资产纠纷、网络诈骗等涉及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用“家门口”的法治服务解决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建立以案释法、普法宣传、现场办公、群众大会会前学法制度,强化群众遇事找法、办事循法、依法致富的法治意识。指导村“两委”建立“一约两日三会”(即:村规民约,民情沟通日、志愿服务日,议事会、恳谈会、听证会)民主协商治理模式,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有效防止了因买卖婚姻、厚葬薄养、铺张浪费、人情消费、聚众赌博造成的返贫问题。严格落实“三务公开”和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监督村“两委”依法依规决定扶贫重大项目决策、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产业到户资金入股分红等“小微权力”,确保扶贫领域工作在阳光下运行,变法治服务“仅供参考”为“有法可依”,使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通过“协调县级层面集中培训+联系职能部门定向培训+定期组织集中学习”等方式,注重把村“两委”班子成员、老党员、乡贤培养为“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推动治安联管、平安联创,通过基层治理、良法善治、维护稳定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截至目前,共举办法治宣传121场次,受教群众3万余人,提供法律服务36件,法律咨询1350人次,化解矛盾纠纷31件,追回扶贫资金4.51万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