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國內物價都在上漲,為什麼只有糧食不漲價?

賣柚子的小夥子


基本所有剛性需求的商品都在上漲(除電子產品等技術升級較快、成本不斷下跌的消費品外),只不過糧食價格上漲的幅度遠低於其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也遠低於人們收入增長的速度,故給人的印象是其他物價都在上漲,只有糧食價格不漲價。

下面我從各種典型物價增長幅度的對比、糧食價格與收入增長的對比、糧食價格不上漲的原因、其他東亞國家是如何保護糧食價格的、糧食價格處於什麼水平是合理的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 、各種典型物價增長幅度的對比、糧食價格與收入增長的對比

1、根據2008部分典型商品價格和部分城市房價,我們來對比下物價上漲的幅度

由上圖,從2008年至今糧食的價格上漲幅度最低,大米只上漲了56.25%,小麥只上漲了45.45%,玉米只上漲了33.33%。但豬肉上漲了一倍,土豆、西紅柿等日常蔬菜上漲幅度普遍超過100%,蘋果更是達到了340%,商品房普遍上漲200%以上。

2、收入上漲幅度與糧食價格上漲幅度的對比

根據統計披露數據,2008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781元,2018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251元,增幅為148.72%,遠高於糧食價格上漲的幅度。糧食雖然是生活必須品,但人們的需求是固定的,收入上漲幅度大於糧價上漲幅度使人們用在糧食上的費用佔總收入的比例在不斷減少。人們2008年購買糧食的費用可能佔收入的10%,在2018年可能降到只有5%了。

所以,相比其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價格上漲幅度和人們收入增長速度,糧食的價格上漲幅度簡直太溫和了,不能引起人們太多關注,故感覺糧食價格沒有上漲。

二、糧食價格不上漲的原因

很多人說中國糧食供給大於需求導致價格無法上漲,其實這是錯誤的。根據2017年數據,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已經降到了82.3%左右(已經低於世界安全標準的90%),其中谷物自給率降到了95%左右,2017年我國糧食累計進口1.3億噸,2018年我國糧食進口量共計1.15億噸。顯然,我國自己生產的糧食是滿足不了自身需求的,那為什麼糧食價格漲不上去呢?主要有以下兩個因素:

1、國家調控。糧食價格如果出現大幅度波動,那麼受到影響的可不僅僅只有食品行業,包括肉禽、人力在內的所有行業都會付出巨大的成本。為保持經濟平穩和安定社會秩序,國家會保持糧食價格穩定。

2、我國目前的糧食價格在國際上並不具備競爭力,如果大幅上漲而關稅不變,國外的糧食會大量湧入國內從而導致糧食價格下降。

由於美國等農業強國實行規模化作業、機械化普及率高,其糧食生產效率高、成本低,而我國單戶農耕面積小,人工、農資等成本高,糧食生產效率較低、成本較高。

我們來對比一下我國與美國大米和玉米的價格:

由上圖,我國大米和玉米的價格遠高於美國。如果價格上漲的幅度超過關稅帶來的差異,國外糧食勢必大量湧入我國。

三、其他東亞國家是如何保護糧食價格的

其實東亞的日本和韓國也面臨著國內糧食價格遠高於國外糧食價格的局面,但其為了維護農戶的利益,不惜變相違反WTO規則,實行對進口配額以外的大米增收非常高的關稅政策。

日本:2013年之前,日本對進口大米徵收778%的恐怖關稅,這意味著國外1元的大米,加徵關稅後價格為8.78元。2013年後,由於日本國產大米價格下降,使其國內外差價縮小,其關稅變為280%,但這個稅率也是非常高的,假設國外2元的大米,加徵關稅後價格為7.6元。

韓國:2015年起韓國對配額以內的大米徵收5%的關稅,對配額以外的大米徵收關稅513%的關稅,這是當時WTO框架下可用的最高稅率。

中國:對配額以內的大米和小麥徵收1%的關稅,對配額以外的大米和小麥徵收65%的關稅。

四、我國糧食價格處於什麼水平是合理的

我國糧食價格應該處於什麼水平是合理的,我相信每人都會有自己的見解。我在此僅說下自己的意見。

目前日本普通大米的價格大約一斤10元,韓國大米價格也是10元左右一斤,而國內普通大米為2.5元左右一斤,日本和韓國大米價格約為中國4倍左右。而2018年度日本平均工資為27萬人民幣,2018年度韓國平均工資為22萬人民幣,2018年中國平均工資為8.2萬元,日本平均工資為中國的3.3倍,韓國的平均工資為中國的2.68倍,綜合按3倍算。我覺得我國與韓國和日本的大米價格差異和工資差異保持一致應該是合理的,那麼大米價格應該在3.3元每斤左右,既比目前高30%左右。

同樣,我覺得糧食的價格上漲幅度應該與豬肉、土豆等菜價保持一致,那麼按2008年的米價漲一倍就是3.2元每斤,也是比目前高30%左右。

綜上,我認為大米米價格應該在3.2-3.3元每斤是合理的,其他糧食按同比例上漲,上漲幅度仍遠低於人們收入增長速度,不至於太大的造成社會問題。雖然上漲幅度不大,但對於普通農民來講每畝可增加800到900的可觀收益,另外有助於鼓勵農業規模化經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