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條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無聞其實卓爾不凡

我記得我剛買手機穩定器的時候,非常的興奮,那段時間一到週末就拿著穩定器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去各種拍,招搖過市。一次在逛衡山路的時候,遇到一位上海的爺叔,他對於我手上的穩定器非常的好奇,我把這個塞到他手上,給他體驗一把。爺叔很高興,和我說,你如果喜歡拍馬路,去延慶路看看,那才叫好看。讓我又重新再認識一次延慶路。


上海這條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無聞其實卓爾不凡

相對來說,延慶路大概是我接觸的上海64條永不拓寬的馬路中,最默默無聞的一條小馬路了。同樣是被保護的馬路,但是它卻那樣的低調,不炫耀不張揚。即便在華亭路最為熱鬧的年間,那些來這裡瘋狂淘貨的人群也很少來這條馬路,因為這裡是在過於安靜,延慶路就這樣寵辱不驚了將近一個世紀。但是這些臨街的老房子猶如藏在深閨中的舊日美人,雖然歲月的風沙蒙面,曾經演繹的故事也早已塵封湮沒,但仍然執拗地流露出高雅的貴族氣質和特有的異域風情。


上海這條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無聞其實卓爾不凡

其實,這條路從一開始就是卓爾不群的,在20世紀初,延慶路還是人煙稀少的荒僻之地,那裡溝渠縱橫,到處是農田、荒丘,那裡只是有以金氏子孫世居的金家宅等自然村落。

1919年,法租界公董局在其中一條原東(北)西走向的泥土小道的基礎上,拓寬成現狀的馬路,並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死的旅滬法僑格羅希的名字命名為“格羅希路”。


上海這條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無聞其實卓爾不凡

延慶路不像與它毗鄰的馬路那樣是筆直的,而是一條帶弧形的小路,它與常熟路相接,經過華亭路,拐了一個幽深的彎與長樂路相交。路兩旁種植了成行的法國梧桐,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一些外僑陸續在這條路上興建房屋,至20世紀30年代後,這裡成為一處集中了花園住宅、新式里弄的幽靜的高級住宅區。


上海這條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無聞其實卓爾不凡

延慶路4弄是聯排式花園住宅,面朝馬路的後門有扶梯直通二樓,朝南每幢房子前面都有一個大花園,電影演員高博晚年就住在這條弄堂裡。延慶路4弄口和東湖路拐角處坐落著一幢西洋風格的3層公寓,據說20世紀30年代時曾為外僑、猶太人居住。


上海這條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無聞其實卓爾不凡

住在延慶路22號(如今的延慶路4弄22號)也是中國著名建築師、他的大屋頂建築實踐得到了梁思成的肯定,這位建築師的名字叫徐敬直,上海灘曾經最大的華人房地產大亨徐潤的孫子。


上海這條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無聞其實卓爾不凡

延慶路11弄的哥倫比亞公寓,可能是延慶路上最老的建築了,它始建於1912年,為混合4層結構。公寓裡面曾經居住過一位著名的張醫生,他為了解X光的性能,拿自己作為實驗對象,結果兩條腿殘廢了,只能靠柺杖度過大半生,這種獻身精神實在令人感佩。


上海這條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無聞其實卓爾不凡

延慶路11弄1號在抗戰中曾一度成為浦東中學的校園。浦東中學創辦於1907年,是近代上海的第一所完全中學,首任校長黃炎培。這是一所曾蜚聲海內外的歷史名校,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享有“北南開,南浦東”之盛譽。

抗日戰爭爆發後,浦東中學遭到日機炸燬,被迫遷往浦西,在延慶路11弄1號內繼續上課,1951年返遷廢墟之上的校園。現在這幢公寓住進了好幾位外籍人士。延慶路18弄內藏著11幢聯排式花園樓房,門前都有各自獨立的小花園,環境十分幽靜。

延慶路29弄是著名的大福裡,門牌樓兩邊的牆上鐫刻著像浮雕似的“大福裡”3個小小的字。門牆二樓伸出外挑的雕花陽臺。一眼望去,弄堂幽深,弄內建築一式紅牆,木頭窗戶的框架卻是綠色,這種紅綠搭配,反倒映襯出一種別樣的美麗。

這條法式里弄很有歷史底蘊,1930年8月,鄧演達在這裡成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並任中央總幹事。他在大福裡生活了一年多,直至被秘密殺害。


上海這條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無聞其實卓爾不凡

再往前便是延慶路52號那幢大型的東南亞殖民地風格的外廊式建築了,原主人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去了國外,現為72家房客分而住之,自然是面目全非了,昔日的輝煌無可奈何花落去。


上海這條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無聞其實卓爾不凡

延慶路96弄的花園住宅裡,住著不少越劇界名人,如周寶奎、竺菊香等。周寶奎是上海越劇院著名老旦演員,她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演活了老祖宗賈母一角,享譽海內外。而她在《碧玉簪》中演唱的那段“手心手背都是肉”更是膾炙人口。


上海這條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無聞其實卓爾不凡

這條弄的弄底曾是日本老太太久保瑪莎的住宅。對喜歡上海文化,熟悉上海文化的人來說,

久保瑪莎這個名字並不陌生。久保瑪莎是中國藍印花布收藏家,因為她的努力,使瀕臨消失的中國藍印花布重新迴歸,並且成為後現代的時尚。


上海這條馬路看似毫不起眼,默默無聞其實卓爾不凡

她一直深研中國的藍印花布,並深入華東及西南一些省份的農村去收集藍印花布。為了研究藍印花布的工藝,她還上山去採集過“藍草”——印染花布的植物。

1990年,久保瑪莎拿出她收藏的實物檔案,一共有十幾箱,還包括紡車與織布機等工具,與上海紡織品進出口公司聯手在上海長樂路上創建了一家中國藍印花布館。2011年5月,80歲的久保瑪莎在日本東京去世,從此,上海的延慶路上再也看不見這位日本老太太的身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