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什麼環境能靜心?

魔童天降


人為什麼心不能平靜下來,主要是心中牽掛的繁雜事太多,社會生活壓力太大。

人末踏入社會之前,寒窗苦讀,為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以報父母養育之恩,心裡末有一刻懈怠;出了社會,為了找到一份心儀工作,四處奔波,如果長時間沒找到好工作,只能暫時委屈求全,這樣又會受別人冷眼旁觀,自尊心受到一定損害,內心不能平靜。

結婚後,父母的撫養,孩子的教育,家庭生活問題,個人事業問題,是一種牽掛,生活質量也是我們關注的問題。

在生活中,很多事並不是隨我們主觀意念去發展的,可謂心欲靜而風不止。解決好當下生活中遇到的主要事情,才能使自己的心相對靜下來。


一湖風月


悟道:靜在心,不在境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一切煩惱皆從心生。

人心能靜,雖萬變紛紜亦澄然無事。靜在心,不在境。

無論周圍環境如何,我們都要學會靜心:

遇到失意之事,能夠處之以忍;

遇到快意之事,能夠視之以淡,

遇到榮寵之事,能夠置之以讓,

遇到憂憤之事,能夠平之以穩。

生活就是這樣,苦辣酸甜,五味俱全。

俗話說:心靜則神悅,神悅則福生。

內心平靜,能使人的精神隨之愉悅。

美好的事情,也會接連發生。



芸希小姐姐


我覺得可以從兩個角度來幫助靜心。生活中想讓心靜下來不是很容易,我們可以去一個遠離塵世喧鬧的地方,可以是海邊,可以是郊外,可以是遼闊的草原,可以是潔白的塞北。其實去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地方有你看著不煩的景緻,比起怎麼靜心我覺得不煩就已經很好了。有句話叫“心靜自然涼”,像是某種修行,修的是心。也有句話說“事情往往能改變人,人卻改變不了事情”,有些消極卻也道出箇中真諦。

如果你能通過內在的調整讓心靜下來,你只需要把眼睛閉上,調整呼吸,聽個音樂,像陶淵明一樣把擾亂你的情緒關在院門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做個超凡灑脫的人,把心變得向海一樣寬廣,自然是能納進百川而不變其貌,改變不了世界那就豁達心境吧。

亦或是去一個屬於你的世外桃源,場景不限,只要哪裡能讓你靜下心來那便是屬於你的解壓聖地,小的時候我有很多的不理解,想不通了就會去一座橋的橋洞下面,把煩惱寫在水泥石柱的橋墩上,那裡沒什麼美麗的景緻,確是我在放鬆的地方,夏天的時候江裡的水涼涼的,不時有蟲鳴鳥叫,現在回憶起來都很嚮往,不止讓我靜下了心,也在我的記憶中留下了一道清涼。

不管是從內而外的修心,還是藉助大自然的神奇的修復力讓自己充個電,在我看來只要是能幫助自己理清思緒重新投入到生活中的方法都是好的,畢竟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誰還沒有個煩惱的時候呢?希望你能選擇屬於自己的方式來調整自己,記住心情很重要。


貳兩半


太喜歡這個標題,為什麼這麼說,前段時間一月未出門🚪!每天其實很忙,可是內心深處焦慮不安,所有的事情拿在手裡忙茫然不知所措!

我想去我向往已久的工作環境,在一個陌生的城市,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工作小夥伴展開拳腳!學習的輸入和工作的輸出,使我的內心變得強大而安靜。我們總說為自己的生活狀態找個平衡,這個平衡是你工作中的狀態!有好多小夥伴家庭的幸福快樂和工作中的遊刃有餘都是兼顧的,心情的變化是隨著情緒波動變化的!我們的心情往往是被需要被認可,從而對自己進行肯定!

圖片來自花瓣

想去有山有水的地方旅行🧳!在那裡感受大自然的饋贈!不用為生計奔波勞碌。靜下心來感受此時我和陽光空氣和溫度的溝通,此時的我不用擔心語言上會傷到對方,不用計較此時的我說話會不恰當,也不用自責話語的分寸感會導致我讓人討厭,就那樣吧暢快淋漓的表現自己的喜樂、內心深處空蕩蕩,把自己化為一片塵埃滿天滿地在這裡打滾兒。

去什麼環境都可以靜靜心,對自己有點耐心,你的❤️心浮躁了,是你還沒有準備忙起來,工作中的剖析,學習中的決心!應對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愛自己一些,我們總是對別人觀察入微,對自己確太冷漠,坐下來觀察一下你自己是否受傷了🤕️!你要溫柔善良對自己寬慰,沒有關係你已經很好👍了!輕易不要放棄自己的努力,對自己說聲對不起,讓你不開心了!

圖片來自花瓣

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心是自己的愛人,無論如何你都要懂得,所以我們才能瞭解我們會去什麼環境更適合自己。


小三豐


什麼環境能靜心?好,我來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我們幾乎都錯誤的認為,越是清靜、越是優美的地方越能讓我們的內心沉靜下來,我個人覺得這是一種誤會。如果非得這樣認為,那也是一種表象,而且針對的是一小部分人群。這類人群的相似之處在於,工作、生活、家庭,相對比較順利,煩心事較少,心境比較平和。

能夠讓我們真正靜下心來的,從來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改革開放四十多來,社會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但同時,在高強度、高節奏的工作壓力下,我們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甚至負擔。邁入商品經濟時代,幾乎大部分人都深深體會到了: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等方面給我們帶來的困擾和壓力。所以,很多人覺得很累,心累。在這階段,我們渴望尊重、理解、鼓勵、安慰和幫助,我們的內心變得脆弱和浮躁,有時候會整宿的失眠,甚至患上了心理疾病。我們也開始關注健康,也開始各種調理,試著安靜的地方去靜心。可是,環境優美的地方也只能暫時吸引一下自己的注意力,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內心卻又開始鬧騰起來。

所以,我認為,要想讓自己的內心平靜,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抽空去鍛練身體。只有好的心境,才有美麗的風景。











劉繼華


想要用環境去靜心,那就交給心去選擇它所需要的環境。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感悟都不不一樣的,所以各自選擇的也不相同。每個人有屬於每個人的天地,從古至今,比比皆是如此。

  • 小隱隱於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是陶淵明選擇的靜心之所,在鄉間田園尋找著自己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快樂,追尋著自己如蝴蝶般自由的選擇,在鄉野之間看四季變化的秘密,等待著“一歲一枯榮”的生命力的頑強。這是他自己的心中快樂的天地與生活。

  • 中隱隱於市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的肆意灑脫,在朝堂不稱心意,滿腹才華空空被擺設,只有五花馬為伴,以酒寄情,瀟瀟灑灑,不枉人間走一回,過自己內心舒適的生活,走自己的路。“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這是懷國憂愁的希望與無奈,在人間行走,才給予詩仙的靈魂,才有了千年詩仙的傳說。

  • 大隱隱於朝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是范仲淹被貶之後,仍舊掛念朝廷大事,做一個為民稱職的官員。不管居於何職,盡心竭力,為自己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心中有國,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才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成為支撐國家的棟樑之才。

心靜自然,看得是自己所在的精神層次,自己的理想的抉擇,自然是萬物的集合體,所以尋找自己所處的環境,那就問一下自己的內心,然後一路芬芳都是你留下的痕跡。


卓小軒


心靜一切皆靜,無需去什麼其它環境!

人一旦想清靜清淨,那一定是心中有煩惱,要麼人煩要麼事煩,心中總有莫名其妙的煩躁,揮之不去。但內心深處總想遠離他,於是乎想找一個安靜環境清醒清醒,安撫一下自己的情緒。

旅遊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暢遊天下,沉醉於美景時讓自己躁動不安的心緒沉靜下來。

讀書更是一種撫慰心靈的良藥,在遨遊知識海洋之時,與智者對話,精神得洗禮,靈魂得淨化,不知不覺中忘掉了過去的一切不快不爽,忘掉了煩惱和憂愁,心氣兒慢慢就順暢多了。

傾訴能釋放一下情緒,平復一切憤懣,在與好友知己傾瀉怨氣過程中,負面垃圾掃除得一乾二淨,胸中再多波瀾也會恢復往日的泰然。

旅遊、讀書、傾訴都是通過改變外部環境使複雜的心情安頓下來,是外因。如果內心深處沒有將導致我們靜不下心來的根源拔除,要不了多久我們又無故新添更多惆悵。

所以要緊的是首先將我們的心靈清淨下來,平淡一些,簡單一些,樸實一些,無慾無求地過好每一天,自然拋卻煩惱,這是最好的、最起作用的辦法,屬上上之策。

我們不妨學學陶淵明的境界,有詩如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我是武陵漁人


現代社會,處於高速發展的狀態,人員密集、高度集中是世界的常態。哪裡都有人,哪裡都有嘈雜和喧鬧,要想找一處安靜的環境,著實很難,除非遠離塵世、閉居荒野深山。

“世界之大,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現實即是如此。那麼,靜心的環境,難得就沒有嗎,倘若有,何處尋覓呢?

現在的人,經濟條件改善了,藉助車船飛機等運載工具,可以到達五湖四海,到南極、北極,到深海、太空,如此,就能找到靜心的環境了吧,非也。

我以為,靜心,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內心的一種感覺,固然,周圍的環境能夠很大程度影響心境,但絕非決定條件。一個無慾無求的人,可以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狀態中,絲毫不受外界的影響,而忘我地沉浸在靜心的世界裡,享受那份寧靜。

老子認為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樣,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慾、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的最高境界,那麼,心安放處,即是靜心的好所在。當然,這個境界對普通人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人生在世,難免會被世俗之事所羈絆,要為生活而奔波,為名利所累,難得有清淨的時候。可是,在勞碌之餘,嘗試一下,讓自己靜心片刻,不必去深山古剎。只要你一方面不要總想著與人爭鋒,另一方面不要把不快的事放在心上,不能讓自己總是沉寂在苦海之中。那麼,在任何環境中,你都可以找到足以靜心的地方。




橫戈瀟瀟


去茶室。

柔和的燈光,古典的裝飾,悠揚的音樂。

更有,或濃釅或淡雅的茶芬。

品上一小口,暖心,清心,靜心。

一個人獨品,逍遙自在。

和朋友對坐,心靈相通,情意相連。

快哉!妙哉!


雪國1125


靜心是一種修行。

環境有助於靜心,但也不是絕對。到深山大澤是容易靜心,紅塵煉心也可以。這要看一個人的境界。

《大學》裡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靜心就是沉澱自己的心,靜觀世事變遷,思想,生活才會順達。心靜的人不會憤憤不平,處事更理智,更容易相處。

找靜心的地方,不如找靜心的方法。我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不但靜心還能治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