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昌寧:非遺文化浸潤鄉村少年宮

雲南昌寧:非遺文化浸潤鄉村少年宮

茶藝班

彝族苗族打歌、彝族苗族刺繡、優美動聽的嗩吶等都是珠街彝族鄉的經典文化遺產。雲南昌寧縣珠街彝族鄉中心學校是珠街鄉民族文化傳承的主陣地,承擔著挖掘、保護、傳承的重任,該校按照“自信、傳承、超越”整體發展思路,將民族文化傳承和學校文化體育活動緊密結合,展示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云南昌宁:非遗文化浸润乡村少年宫

素描班認真學習的孩子

自2015年鄉村少年宮建設項目實施以來,珠街彝族鄉中心學校在挖掘、傳承民族文化上下苦功夫,將“文化建設民族化”作為校園民族文化活動的目標和追求,依託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建成“非物”傳承室,收集藏品留住民族記憶,教授技藝傳承發展。通過認真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佈情況和傳承人信息,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特點、認知需求和興趣愛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態打歌”“彝族歌謠傳唱”“彝語學習”“紡線織布”等作為重點傳承項目,分步推進實施。學校擇優聘請指導老師,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引進來,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課程,增加未成年人對非遺文化的瞭解和興趣。目前,打歌班、彝語班、彝族歌謠傳唱班、紡織班、彝苗刺繡班、蘆笙班等有近10名非遺傳承人長期擔任鄉村學校少年宮校外輔導員,真正實現社、校聯動,共同傳承民族文化。

云南昌宁:非遗文化浸润乡村少年宫

精彩的彝族打歌

2018年,學校參加全國中小學“活力校園”優秀案例徵集評選活動榮獲“校園文化創新獎”;同年被省教育廳、省民宗委、省文化和旅遊廳命名為第二批雲南民族優秀文化教育示範學校;2019年,學校被評為保山市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進學校。

近年來,昌寧縣緊緊圍繞“繼續完善已有的,著力打造特色的”這一思路,堅持發揮優勢、因地制宜,把非物質文化傳承項目和鄉村少年宮建設項目有機融合,聚焦民族文化,依託非遺傳承項目,展示民族特色,以亮點打造示範點,以示範點帶動全縣工作發展。

云南昌宁:非遗文化浸润乡村少年宫

彝語角

按照民族非遺文化融入鄉村少年宮的建設思路,昌寧縣以珠街鄉中心學校為示範點,以點帶面,構建起全縣鄉村少年宮民族文化建設工作的格局。截至目前,全縣共有13所鄉村學校少年宮,其中中央項目9所,省級項目4所,鄉鎮覆蓋率達100%。

雲南網通訊員 吳再忠 宣柏宇 攝影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