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11月15日,嘉報推出“喚醒嘉興文化記憶”系列報道,《一個嘉興人的禾城文化地圖——地方文化學者崔泉森細述他心中的理想文化嘉興》《是喚醒並傳承這座城市歷史文化記憶的時候了——國家諮詢專家朱榮林為嘉興“把脈開方”》,在禾城引發討論熱潮。

雀墓橋,和東塔只一箭之路,又是良渚文化的遺址,是赫赫有名的嘉禾屯田的指揮中心;

子城、南湖、天籟閣、聖母顯靈堂……用工匠精神,精加工;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天籟閣和楞嚴寺是全國知名的重要資源,要利用好;

東塔若要恢復,規劃要圍繞東塔進行;

恢復東塔朝墩可行性是存在的;

子城附近的河流是不是適當恢復,比如韭溪;

嘉興城隍廟和當年的秀水縣學明倫堂,恢復後可以喚起更多人的共鳴和記憶;

文化記憶的喚醒和文化事業的“見效”需要“小火慢煨”;

……

11月18日,嘉興地方文化研究者和城市文化建設、規劃設計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聚集嘉報傳媒集團,為如何喚醒嘉興文化記憶建言獻策。

喚醒文化記憶,應該重點抓好:一個紅色文化,就是南湖;一個是子城這一塊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陸明(嘉興地方文化學者)

我有個大前提,四十多年來,嘉興市舊城改造,是正確的。政府做了一百件事,九十九件是好的。衣食住行,哪一個時代,有像現在這麼好。但是總難免九十九件之外的百分之一,沒有處理好。不應該拆掉的東西,拆掉了,就太不應該了。

重建也好,要恢復舊觀也好,要以靠得住的古代文獻為依據。唐朝李翰在於邵創作的《蘇州嘉興屯田紀績頌》的序文裡說,“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為之儉。”嘉禾屯田有這樣偉大的業績,有文獻依據,開發東柵,是不是首先可以考慮這個嘉禾屯田記?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子城攝於1972年 杜鏡宣攝

如果要喚醒文化記憶,應該重點抓好兩個東西:一個紅色文化,就是南湖;一個是子城這一塊。

南湖為什麼叫滮湖?這個滮是《詩經》裡來的:“滮池北流,浸彼稻田。”滮是水,古代的一條河流,在西安那邊。“滮池北流”,池塘的池,向北流,流過去做什麼?浸彼稻田,就是去灌溉稻田的!

滮,就是3000年前先民的原創。這個結論可能講得太早,但我所看到的,我所能理解的,就是這一點。滮湖得名來源,就是《詩經》。

這是誰想出來的?可以和嘉禾屯田聯繫起來了。嘉禾屯田之前,這塊地方是比較荒涼的。為什麼槜李古時候叫“長蘆”,因為這個地方就是大批的鹽鹼地。

現在要搞一樣東西,要有寶貴的資源,要有文獻,有依據。要全國都有影響。我想來想去,李翰的這篇《蘇州嘉興屯田頌序》,在嘉興歷史文獻中,拿出來也是摔得響的。雀墓橋這麼重要的地方,和東塔只一箭之路,又是良渚文化的遺址,是赫赫有名的嘉禾屯田的指揮中心,既有過去的文獻資料,又有美麗的傳奇傳說。

我還是重申這個觀點,一定要慎重。這一次,再去浪費資源,那真是對不起了。我認為,南湖紅色文化,子城搞成歷史博物館,聖母顯靈堂,再加上一個項元汴的天籟閣,你就把這塊地方,精打細算,精心打造,好好地拿出工匠精神來。

歷史記憶要的,但是要精加工。侷限的地方越小越好,不要再去弄大了。想想看,這塊風水寶地,已經蠻大了,南湖800畝,再加上西南湖,1000畝的面積,你好好利用,包括煙雨樓,都在裡面了。


恢復也罷,重造也罷,關鍵是要有價值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許巖(嘉興資深影視人)

現在市裡對文化比較重視,這是嘉興的一次機會。

我1955年來到嘉興,這些年變化太大了。嘉興城市建設中,有些已消失的地方令我心痛。比如南湖邊的許家村,我當時住在許家村對面省立第三醫院。許家村非常漂亮,有很多小湖泊,有路、有橋、有漁船,勺園也在這裡,壕股塔不遠,可清楚見到煙雨樓。老城區裡的河,幾乎都填掉了,讓人心痛。

嘉興老城區很小,南北東西都只有兩公里多,過去有湖泊、有大運河,城裡還有30多條河、60多座橋,這就是東方威尼斯,可惜了。另外,就是北京路,這是嘉興北面的風水線。

小時候,我最喜歡去張家弄(勤儉路靠近建國路)人民戲院看演出,這裡還有個寄園。這是當時嘉興城裡頂有名氣的弄堂。

如果喚醒文化記憶,我覺得新造沒關係,重新規劃也沒關係,過幾百年也都是老東西了。關鍵是要看好不好,有沒有價值。

子城很重要。我記得讀書時,晚自修後,每天八點鐘要經過子城回家。我曾寫過一篇《夜過子城》。

過去子城前面有橋,下面有河。子城的護城河是否可以適當恢復,現在光有城牆,要有配套。老城區最好還能有個湖泊。

另外,我同意陸明的觀點,嘉興知名度高的有兩樣,天籟閣和楞嚴寺,這些資源要用。天籟閣,這是重要優質資源,全國著名,而且是嘉興獨有。楞嚴寺,名氣太大了,著名的《嘉興藏》在此刊刻、發行,當時全國多少寺廟的住持來過。這兩個是需要重建的。

其他的一些名勝,恢復也罷,重造也罷,要造得過了十年二十年還有價值,那就可以,你不可能完全恢復以前消失掉的東西。


喚醒嘉興文化記憶的三個方向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朱榮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今年3月,我在給上海市黃浦區委、區政府關於《依法保護歷史建築迫在眉捷》的建議中,沿用著名哲學家愛默生說過的名言:“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提出要喚醒和傳承上海的文化記憶。上海建城700年,目前還擁有不少城市地標。

我的故土嘉興,地標已所剩無幾。

建城比上海開埠早1000多年的嘉興,對自己的文化記憶進行重點梳理時,應讓城市原始人的馬家浜文化和文明人的江南文化同步。

有三個方向是喚醒嘉興記憶的文化邏輯

  • 一是挖掘重建嘉興不可替代的文化資源,我關於三塔塘運河文化長廊的建言便出於此;
  • 二是挖掘嘉興建城早期的文化資源,我關於恢復重建東塔的建議;
  • 三是挖掘嘉興宗教資源中的正能量,我關於建立“血印和尚紀念堂”的建議,便是對血印禪寺的愛國主義建寺初衷提出的,而提議修復冷仙亭,更多是受啟於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對嘉興明代高人冷謙的描寫,同時也是被至今尚存的古亭石刻楹聯“立志能成善,同心自保真”所感動,它彰顯的是一種明代的嘉興人文精神:真和善,合起來就是美。

綜上所述,我對喚醒嘉興文化記憶的建議的指導思想有二:

  • 其一,長期以來在嘉興稀缺資源配置中,文化資源處於劣勢,欠債相對較多,處於補課之中。矯枉過正,所以,進行集中的輿論宣傳並非顛倒主次,而是匡正糾偏。
  • 其二,恢復文化應有社會地位的抓手,重點是補課而非全面重建。重點有三:一是地標性的建築,城市記憶的喚醒對象並非少數專家,而是廣大非專業工作者;二是獨特的建築,對外界而言,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挖掘潛藏於宗教建築裡的人文含量。


嘉興最主要的文化細胞是水,抓住老城一個圈一條河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於能(嘉興地方文化學者)

喚醒文化記憶其實就是如何建設嘉興理想的文化家園。

我覺得要以人為本。

記憶是毛,文化遺存、城市格局就是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老城區的河流都在城市更新中被填掉,這是最遺憾的。以前我向史念先生請教,我們都覺得可堪欣慰的是,老城基本格局沒有大的變化。這是非常珍貴的,對如何喚起嘉興文化記憶非常重要。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文化,能體現嘉興城市特點,最主要的文化細胞是水,這是嘉興的命脈,也是嘉興最主要的自然環境。

我們最重要的文化元素都是沿河發展,所以要抓住老城一個圈和一條運河,從細節上考慮如何喚醒這些文化記憶。水,及其水邊的庭園、老街(如南門北門)、湖心島、月波樓、煙雨樓等,要保存、恢復、發展,甚至開拓。

另外,子城附近的河流是不是適當恢復,比如韭溪,這非常重要。

東塔恢復後,同一地塊的朱買臣宅也可以恢復。傳說東塔寺是朱宅故址上建起的。

輔成小學有嚴助墓,他平定閩越,和朱買臣一樣,不僅是文學家,也是儒將。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落帆亭老照片 來自《嘉興老照片》

落帆亭現在的體量不夠,與它的名氣地位不相稱。建築大師童寯在《江南園林志》提到當時還存世的宋代以前的園林,整個江南只有六座,分佈在三個地方,而嘉興就有兩座。所以,從園林角度來說,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我們喚醒文化記憶要抓重點。

嘉興,從漢唐盛世到元明清,都有重量級的文化遺存。漢代有嚴助,其墓尚存,唐代有名相陸宣公,宣公祠、宣公橋能不能恢復?宋代落帆亭、明代天籟閣,清代文化遺存比較多,城裡有很多故居,我們是否可以把眼光放得更遠,如曝書亭,起碼恢復到朱彝尊以前的樣子。

嘉興是個發展的城市。文化記憶,不是說越古越好,近代也有很多重要的文化記憶,比如代表民族工業的絹紡廠、民豐廠等。所以,要把古代和近代結合。喚醒文化記憶要“實心化”,有具體的環境、建築等來體現。

我理想中的嘉興,喚醒文化記憶後,老城區可以建設成花園式的城市。

新和舊在嘉興一直都是和諧統一的,嘉興還有聖母顯靈堂、文生修道院、老火車站等。喚醒文化記憶,要延續新舊和諧的傳統,而不是要對立。嘉興這座城市是有雅量的。

只有這樣,嘉興才成為一座“紅船魂、國際範、運河情、江南韻”的城市。

也許嘉興不是江南最大的城市,也可能不是最富有的城市,但通過喚醒文化記憶,我們希望它能成為江南最有情味、最和諧、最有溫情的城市。


喚醒文化記憶,首先應優先考慮老建築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陳家驥(嘉興地方文化學者)

我非常同意陸明的觀點,我們喚醒文化記憶在重建和恢復文物點時,要集中一些點去做好,而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

去年9月,著名畫家沈嘉蔚回來時,市領導曾與他探討能否在嘉興建立國際藝術品交流市場的話題,當時擔心:人家是否肯來?為什麼要來?由此,我想到項元汴和天籟閣。項元汴是明朝收藏第一人,不知道天籟閣能否重建,為這個國際藝術品交流市場助力。

喚醒文化記憶,我有兩點感受:

一個是當下還保存的老建築應當優先考慮,比如嘉興的城隍廟和當年的秀水縣學明倫堂,這兩個點都還有遺蹟存在,恢復後可以喚起更多人的共鳴和記憶。

另外,嘉興人是可以更自信的,尤其是嘉興歷史上名聲和業績非常響亮的名人不少,比如唐朝賢相陸贄,他被尊稱為宣公,我覺得關於陸宣公的紀念地點還是要有。

如果說揚州的宣傳口號是“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那麼我們嘉興可以往前推到西漢,有刻苦讀書的名人朱買臣和著名將軍嚴助,嚴助的衣冠冢如今還完好地保存在嘉興市區。我們可以對嚴助墓進行保護並做好宣傳,這也是喚醒文化記憶,而且是深遠的記憶。


恢復重建,必須功能定位明確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陳建江(嘉興市文旅局副局長)

我從事30多年文物工作,從文保法律法規來說,已毀掉的文化遺存,原則上不主張重建,但從文化發掘角度來說,兩者並不矛盾。

恢復重建,發掘傳統文化,要有比較,有選擇,既要考慮必要性,也要看可行性,看恢復條件成不成熟。

以東塔為例,我談談四個原則: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20世紀40年代的東塔 胡錦華攝

看其價值,這是恢復重建的首選標準。在有必要重建的基礎上,選擇價值更高,歷史知名度更高,在老百姓心目中確實重要,與重大歷史事件或重要歷史人物有關的名勝。

看周邊環境,這涉及可行性問題。比如真如塔的恢復雖有需求,但它在居民小區環抱之中,顯然沒有可行性。而東塔通過考古發現,地宮位置標準,其東側有50米空地,再往東還有100米是冶金廠舊廠區,建築高度在55米以下。恢復東塔朝墩可行性是存在的。

恢復之後功能要明確。是作為景觀,還是休憩的公園,不同的功能定位,其規劃也不同。東塔若作為城市東部地標建築,周邊公園規劃範圍要儘量擴大,按照旅遊休閒的設施配套要到位,比如東側,冶金廠宿舍拆除後,不能建高層建築,冶金廠原址最好保護,若僅僅作為休閒場所,登高望遠,規劃則不同,這要和整個區域規劃結合起來。

建設中要注意細節,建設到位。嘉興恢復重建成功的少,失敗的多。比如三塔,恢復後周圍環境不行,重建細部也不注意。歷史上的三塔很穩重,現在顯得拘謹、呆板,歷史上的三塔是石灰牆,經過歲月,有斑駁感,現在的清水磚達不到這種效果。比如勺園,現在除了名字以外,缺少文化積澱和歷史的真實感。相對而言,壕股塔的恢復算好的。

總之,恢復重建要做到位,強調細部,要有工匠精神,規劃建設“以我為主”,突出重點。

從文物部門來說,我有幾點想法:

做好嘉興城市品質,加強機制協調,“規劃先行,文化先導”。在規劃之前,我們要提出設想以及文化保護、挖掘的要求。

做好嘉興文化的挖掘。明年對文化名城有關的重要設施,包括天籟閣、七塔八寺,從恢復的可行性、必要性,從文化上做一些挖掘探討。

名城保護,除了前面所述,城隍廟、縣學明倫堂,包括子城等更重要,這是古代一座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應是以後挖掘的重點。


喚醒嘉興文化記憶,要以做事業的情懷來做產業,以產業的機制來做事業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汪明華(嘉興市文旅局副局長)

從旅遊角度看文化記憶的喚醒,除了考慮文化傳承外,還要考慮市場需求,然後是做旅遊產品時注入文化元素、發掘文化內涵。

旅遊核心是構建吸引物,並需要有一定的規模性、獨特性、文化性和持續性,然後圍繞核心吸引物,需要許多軟硬件的配套和支撐,包括傳播,旅遊的經濟性也主要在這裡產生。

文旅融合不僅僅是“詩和遠方”,我們還要考慮產品或項目是否會吸引外地人,並引起他們的共鳴和留戀,從而給予傳播,傳播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旅遊行為發生的過程。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1960年的范蠡湖 杜鏡宣攝

面對當下熱門的文旅IP打造,需要考慮三方面的因素:

項目或者產品的特色和個性,就是不可替代性,或者說是文化的獨特性和唯一性;

流量,包括人的流量和資金支撐的流量;

能級(規模)。

如果做不到這三點,事業拓展不了,文化傳播不了,即使喚醒記憶,也是“自娛自樂”“孤芳自賞”,缺乏核心競爭力。

文化需要傳播,故宮推出那麼多文創產品,就是希望把中國文化傳播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在傳播過程中,產生經濟行為,也做到了文旅融合。

由此考慮,喚醒嘉興文化記憶,我覺得要以做事業的情懷來做產業,構建嘉興文化旅遊的核心競爭力,減少功利性;以產業的機制來做事業,增加流量,喚醒記憶,廣泛傳播嘉興的特色文化。

具體我有三點建議:

  • 第一點,系統梳理規模大的、體量大的,以板塊、組團方式進行,比如運河文化板塊、紅色文化板塊等,可以從遊客體驗消費來做,引進市場機制,同時融入文化元素,打造若干個有競爭力的文旅IP;對歷史典故、名人、非遺、戲曲、詩歌等文化記憶,也可以做成小而精的“單品”,形成良好的點綴,既融入市民生活,也吸引小眾遊客。
  • 第二點,要有選擇地進行,要保留和傳承的項目,通過法制或規劃予以固定,使其能夠延續,不受其他因素影響。簡單地恢復一個寺、一個廟不是長久之計,關鍵是建立保護利用的機制。
  • 第三點是文化傳播的理念、思維、方式要創新,特別是要與新的載體融合。同時也要有耐心,文化記憶的喚醒和文化事業的“見效”是需要“小火慢煨”才能取得的。


嘉禾八景並不需要全部恢復,可以參考杭州的西湖十景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劉雲峰(嘉興博物館保管利用部主任)

我所理解的嘉興文化,包括以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南湖為代表的紅色文化,以名人故居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七塔八寺、天主教堂和清真寺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是跨越七千年、中西合璧、兼容幷包而又特點鮮明的文化。

文化遺存修復與城市規劃、建設息息相關。現在提出“規劃先行,文化先導”的理念,是嘉興文化遺存修復的良好契機。

嘉禾八景和七塔八寺是嘉興歷史上系統性的文化景觀,對其修復可以從概念上將嘉興文化遺存加以整合,一定程度改變嘉興旅遊資源過於分散的現狀。

歷史上,嘉禾八景有過數次衍變,兩個版本最有名,一個是元吳鎮的《嘉禾八景圖題詠》,另一個版本最早源於李日華曾孫李含渼於清初所繪《鴛湖八景圖》,後清末嘉興知府許瑤光題詩並請秦敏樹作畫的《南湖八景圖》刻成了碑石,廣為流傳。

嘉禾八景描繪的不單是文化景觀,更是以意境取勝。根據八景流傳的廣度和目前留存現狀,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適當恢復李含渼(許瑤光)版本。

嘉禾八景並不需要全部恢復,可以參考杭州的西湖十景恢復。比如以建黨百年為契機,將嘉禾八景中現存、準備恢復的,以及沒有納入八景但在嘉興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比如子城)重新歸納,形成新嘉禾八景。可以發動老百姓投票,擴大宣傳和影響力。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1860年的三塔,這可能是目前見到其最早的照片,塔後有茶禪寺 劉志剛提供

七塔八寺概念形成於明清。隨著近代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播,嘉興遺留了一批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建築,多是級別很高的文保單位。七塔八寺可以結合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建築,突出嘉興兼容幷包的文化。

對嘉興文化遺存的修復,我有三個建議:

目前留存的各級文保單位,以及經過文物普查登記的歷史建築,一個都不能再少,保護現存的歷史建築更加重要。

文保單位和歷史建築,在保護好的基礎上要合理利用,才更有生命力。

已消失的歷史遺蹟,恢復有代表性的,但要慎重,不一定恢復成原來的樣子,要為這個時代服務。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適當考慮加入旅遊職能。在確定修復規劃時就要考慮其功能、用途,並與周邊環境協調。


抓住水,就抓住嘉興的靈魂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蘇亮(同濟大學城鄉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研究所副所長)

抓住水,就抓住嘉興的靈魂。去年我們做的總體城市設計中,將城市結構總結為“一湖塑軸、運河繞城、九水匯心”,形成“一心兩環九廊十湖”的水脈,希望最大程度地以“水”來組織城市生活。

文化記憶怎麼喚醒?文化是靈魂,實物是載體,還需要通過特定形式來展示。對一些專家質疑的“假古董”,我覺得要分兩面看,從“物”的角度,確實不是原真性,但是從“文”,特別是文化傳承的角度看,恢復的精品工程也可能流芳百世。

有條件恢復的要恢復,古代先賢就是這麼做的。由於我國古代建築普遍採用木結構,很難保存成百上千年,煙雨樓、黃鶴樓等名勝均有多次重建或翻修。原址無條件,可以就近選擇合適的,如真如塔,可以考慮在西南湖畔恢復,帶動西南湖人氣,也可以和壕股塔形成對景。針對重大精品項目的重建,要做好文獻、考證工作,請專家團隊設計。

五代的煙雨樓和宋代的落帆亭,是嘉興園林記憶中的“二寶”

1910年的真如塔 嘉興博物館提供

沒有條件恢復的,但確是歷史上精彩的文物點,可以考慮立碑、標識、雕塑等方式紀念,讓人們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以此喚醒記憶,意境再現。如南湖八景中的“韭溪明月”,河道已填,恢復水系難度較大,可通過“造水景+立碑紀念”的方式處理。

特別要提醒的是,對於諸如嘉禾八景、七塔八寺、四城八門等集體類的文物點,在宣傳時要傳達整體概念,很多人知道一些單個景點,但對很有氣勢和特色的集體類文化遺產瞭解得不清楚不全面,影響喚醒文化記憶的效果。

此外,鑑於當前城市發展的節奏較快,建議梳理嘉興歷史上已經湮滅的經典歷史文化,形成檔案庫。對於近期有條件、有意義、有必要的,加強研究,提出恢復建議;對於近期沒有條件恢復,應記錄好相關信息,如類別、位置、規模、形制、年代、價值等,待將來城市有機更新或條件成熟時提出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