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藝作品的“味外之旨”


中國古代有極其豐富的文學和藝術遺產,具有自己獨特的文藝美學的民族傳統,這是和中國古代的文化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繫的。千百年以來,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響下,有著與西方不同的東方藝術特色,有自已特殊的創作方法、表現技巧和審美傳統。


中國古代文藝作品的“味外之旨”

《洛神賦》是漢代鋪排大賦向六朝抒情小賦轉化的橋樑,在歷史上有著非常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意境是從我國文藝創作傳統中錘鍊而來的審美範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認為“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而從讀者的審美欣賞角度而言,意境是難以言傳又意味無窮的“韻外之致”和“味外之旨”。


作者把自己所感知之“情景”在作品中作鮮明真切的表現,使讀者在得到同樣鮮明真切的感受並能引發無限感悟和回味。這樣的意境適合於古今中外一切內容形式各異的優秀作品。優秀作品總不滿足感性現實的真實,而追求更普遍雋永的意蘊,比如文畫雙絕的《洛神賦》。鍾嶸評其為: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中國古代文藝作品的“味外之旨”

《洛神賦》兼屈原《九歌》和宋玉《神女》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同時又具對女性美的精妙刻畫。


從文章而言,曹植繼承兩漢以來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吸收楚辭的浪漫主義精神,為辭賦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作品洋溢著濃厚的抒情氣氛,具有一種勾魂攝魄的力量,它把洛神的形象在人們心中勾勒、烘托得更加突出、更加完美。


文章想象豐富、詞藻華麗而不浮躁,清新之氣四逸,令人神爽。特別對人物傳神的描寫刻畫,兼之與比喻、烘托共用,錯綜變化巧妙得宜,給人一種浩而不煩、美而不驚之感,使人讀文就如在看一幅絕妙丹青,領略其“味外之旨”。


中國古代文藝作品的“味外之旨”

《洛神賦圖》使觀者看到了魏晉時期繪畫從漢代的古拙、雄壯的陽剛之美轉化為巧密、婉約的陰柔之美,這正是人


和曹植文章相得益彰的《洛神賦圖》,由東晉顧愷之所繪,其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在現存的中國古代繪畫中,《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


《洛神賦圖》進一步將曹植《洛神賦》的主題思想表達的完整而和諧。作者充分發揮了藝術想象力,將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形象表現為畫面上具體的形象,表現出《洛神賦》中充滿詩意幻想的浪漫意境。


中國古代文藝作品的“味外之旨”

《洛神賦圖》是悲者之詩做出來的悲者之畫,因此整體的主要格調是憂傷的。


因為曹植的《洛神賦》通篇言辭美麗,描寫動情,神人之戀纏綿悽婉,動人心魄。所以顧愷之體味到了作品中的“味外之旨”,遂凝神一揮而成《洛神賦圖》,成為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名著和最為世人所傳頌的名畫。


味外之旨,大抵如此。


中國古代文藝作品的“味外之旨”

奇禽異獸形象穿插在山川、樹木、流水等自然景物之間,與眾神仙、洛神和岸上的人物形成了動靜對比而又拉開了空間距離,營造出奇異飄渺的幻覺境界和優美抒情的浪漫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