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公司裁員超萬人:你所有的底氣,全都是能力給的

一、過去的一年的職場,裁員是主旋律

就在上週,一段神州優車暴力裁員的小視頻火了,我找到了這段視頻,感興趣的話你可以看下。



視頻中,一位HR在員工旁“宣讀”協議內容,還有一位HR在員工兩米開外處錄像,看這陣勢用咄咄逼人也不算過分。

上一波網易暴力裁員事件剛剛平息,神州優車事件又火了,而這兩次事件的目標又是極其的相似,直指一件事情——裁員。

剛剛過去的2019年,很多人過的都不太好,辭職的辭職、轉行的轉行、失業的也大有人在,與此同時,企業過的其實也不好,裁員一波接一波,很多企業都在斷臂求生存,下面這張圖,就是網上流傳甚廣的正在裁員的企業。


巨頭公司裁員超萬人:你所有的底氣,全都是能力給的


說實話,看完這張裁員圖,既震撼又遺憾。

為啥震撼,因為這可都是曾經揮金如土的土豪型公司,在很多人心中穩定性是僅次於鐵飯碗的存在,然而,實時擺在面前,地主家也有沒餘糧的時候,土豪公司在大的經濟環境下也依舊要甩掉重重的抱負。

為啥遺憾,因為裁員意味著大批的人失業,大公司裁員看似只是一種自保措施,本質上是反映的整個互聯網行業的不景氣,因為大公司的影響力大,所以值得被曝光出來,而那些千千萬萬家上不了檯面的小公司大都在想方設法存活,他們的裁員可能更殘酷。

就連國內的頂級巨頭公司也開始花式裁員,只是馬雲的說法更巧妙。


巨頭公司裁員超萬人:你所有的底氣,全都是能力給的


看完這張圖,你應該明白,有的企業裁員是為了自保,而有的企業裁員是為了優化員工。,

這是在清理不能為公司貢獻價值的那部分人,裁員只是給這件事扣了個堂而皇之的帽子,讓人聽起來沒那麼刺耳,做起類不顯得那麼無情。

所以,總結來看,企業遇到困難,第一個遭殃的就是員工,而且是那些可有可無可替代性強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員工。

職場競爭將變得越來越激烈。


巨頭公司裁員超萬人:你所有的底氣,全都是能力給的


二、人工只能的到來,大量重複性的工作將被機器替代

前段時間被朋友拉著一起和他們去一家傢俱工廠參觀,跟我說這件事的時候我還想,不就是一家傢俱加工廠麼,有什麼看的,架不住聲情並茂的描述,跟他去了這家工廠。

結果,進去之後,現場完全顛覆了我的現象。

我想象中肯定是有很多員工在製作各種傢俱,加上機器的轟鳴聲,現場一定不成樣子。

結果進去後發現,這完全顛覆我的想象,沒有一點加工廠的樣子。

看出我們一行人的疑惑,老闆興致勃勃的給我們展示了他的最新的設備。

原來,有了最新的設備,老闆淘汰了90%的員工,原來由人操作的工作全部交給了機器,只要根據客戶的需要,設定選材類型,尺寸等各種參數,晚上設定好,第二天早上就加工好了,甚至不需要人來值守。

這樣一來,老闆只需要購置設備然後維護設備即可,加工出來的產品質量和數量都有了保證,也省去了管人用人的環節。

這是我第一次感覺到人工只能真的來了,而且離我們很近很近。


巨頭公司裁員超萬人:你所有的底氣,全都是能力給的

記得小時候,村裡經常會有人蓋房子,那時候有有兩樣工作很賺錢,一個是木匠一個是瓦匠,因為他們是手藝人,他們能做的事別人做不了。

但是現在,再厲害的木匠也做不過機器,有很多工作已經被機器代替。

還有一次出差忘帶充電線了,但當時已經很晚了,下樓買是不可能的,酒店也沒給提供,於是我打電話求助前臺。

意想不到的是前臺5分鐘後就送過來了,打開門一看,原來,來的不是服務員,而是酒店的機器人服務員。

酒店為了節省人工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每層樓都佈置了很多這樣的機器人,原來需要由人來完成的工作現在有90%交給機器人來承擔了,並且機器人24小時待命,消耗的也僅僅是一點電量而已,節省下來的確是實實在在的成本。

這不是簡單的機器人,而是“有思想的”的機器人,能主動乘坐電梯,遠程接收命令,遇到人還會主動避讓,就連敲門都讓你感覺是真人。

說道騷擾電話你一定也不陌生,但是如果你接這類電話接的多了就會發現,騷擾電話的“質量”越來越高了,是打騷擾電話的人能力提高了麼?

當然不是,這一切其實都是源於智能外呼的興起,智能外呼實現了通過軟件撥打電話的功能,而且模擬的聲音越來越逼真,逼真到你根本不知道對方甜美聲音的背後是機器人在自動操作。

不止如此,機器人還能通過你的回覆自動判斷接下來應該用什麼話術來跟你對話。

而一旦通過機器人的對話判斷出來你是有效客戶,人工客服才會接起電話跟你繼續溝通。

一個機器人客服一天可以至少無休息的撥通200通電話,10個機器人就是2000通,這是代替了多少人力,想想都覺得恐怖。

在未來,AI的發展會替代越來越多的簡單重複性的工作,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未來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


巨頭公司裁員超萬人:你所有的底氣,全都是能力給的

三、年輕人的最好出路是不被格式化的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1個工人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在1天生產20枚釦針,但經過18道工序分工後,平均每人每天可以生產48000枚釦針。

這,就是專業化分工的高效性,為什麼企業一直在制定流程、優化流程,目的就是要在成果不變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或者說是在提高效率。

任何一家公司,老闆都希望提高效率、才能多賺錢,所以必然走向專業化分工。一個工作被切成很多塊,然後讓每個人都專精其中1塊,越大的公司,這種現象越明顯。

但是,這種方式對人才而言是災難性的,因為你做到最後發現你只會手頭那麼一點工作,一旦被企業淘汰或被及其替代,對你帶來的影響無疑是毀滅性的。

而這一切所帶來的後果,都是源於你自身能力的不足。

前段時間,華為裁員7000人的事鬧得沸沸揚揚,有個朋友在華為做數據庫,我就好奇的問他:聽說你們公司在裁員,你怕不怕。

他說:不怕

我問他為啥不怕。

他說,我們組在公司屬於核心部門,不可能裁,就算被裁,獵頭也能在三天內幫我匹配到合適的工作。

隔著屏幕,我都感受到了他在風險來臨時的淡定,這種淡定,是能力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