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渭源有個“打西蕃婆”

甘肅日報·每日甘肅網 記者 崔銀輝

在渭源縣麻家集鎮一帶,流傳著一種從古羌族流傳下來的羌蕃鼓舞,當地人稱之為“打西蕃婆”。2011年,渭源羌蕃鼓舞被列入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

進入農曆臘月,麻家集鎮路西村羌蕃鼓舞表演隊隊員從外地打工回來,大家聚在一起,練上一陣,為正月的表演做準備。對於路西村人而言,似乎鼓聲一響,舞步一跳,年味就能從這種鄉俗中彌散開來。

路海清,土生土長的路西村人,也是羌蕃鼓舞非遺傳承人之一。從14歲起,路海清跟著爺爺學習“打西蕃婆”。“不好學呢,口口相傳,沒有書本,學了兩個月才學會。”路海清說,表演者一般從扮演“小女孩”開始,再逐漸扮演“西蕃婆”“老西蕃”等角色。

羌蕃鼓舞以羊皮鼓為道具,成員由掌旗人、老西蕃、西蕃婆等組成。隊伍由掌旗人引領,頭戴呢絨禮帽、腰繫小藏刀或荷包的男子們緊隨其後,手持羊皮鼓邊敲邊舞,節奏明快,舞步利落。另有一位男扮女裝的西蕃婆手拿針線,故作姿態,極盡幽默。表演者要完成“走四門”“鐵繩釦”“端出端入”“龍擺尾”等8種隊形。觀眾既能感受到“打西蕃婆”的鏗鏘之勢,又不乏詼諧之樂。

說話間,路海清左手拿起羊皮鼓,右手持鼓槌,雙腿屈膝,輪番上抬,後退,再前跳一步。路海清舞步跳脫,嘭嘭的鼓聲,似乎能把屋前沉睡了一冬的山巒喚醒,哪裡像一位60多歲的老人?“就是要打出這種精氣神,這才是‘打西蕃婆’的精髓。”路海清說。

同路海清一樣,路建軍對“打西蕃婆”也有特殊的情懷。“平時在外務工,就盼著臘月回來,敲一敲羊皮鼓,和隊友們聚一聚、聊一聊。”路建軍說,有一次,他迷迷糊糊地拿著洗臉盆就敲起來了,覺得渾身都是勁兒,一下子感覺痛快了。

“我們最遠去過蘭州新區,平時在渭源、臨洮附近的鄉鎮表演。”路海清說,村子裡的年輕人對這種傳統藝術不感興趣,上學的上學,務工的務工,沒有幾個年輕後生像他們那樣“惦記”著“打西蕃婆”,這也正是他們最擔心的。

“你們可以嘗試拍抖音啊,這樣就能讓我們的‘打西蕃婆’‘飛’出山溝溝,沒準還有人會打賞。賺到錢,才更容易傳承下去。”一旁,麻家集鎮黨委副書記李海龍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時,我們也計劃在全鎮推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項目,把他們請進學校表演,讓孩子們多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