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相信不少人對殭屍的記憶是從港片開始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當初對殭屍的恐懼,

變成了越來越多的疑問


比如,為何通常殭屍都是穿著清朝官服?為何殭屍總是雙腳蹦著走?為何殭屍怕黃符、糯米和桃木劍?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還有,為何殭屍的牙能治病?(《新殭屍先生》中有用殭屍牙粉給大帥治病的情節)……


當然,在無所不吃的中國人眼裡,殭屍肉還能入藥


殭屍肉真能入藥?


南北朝時期的一部筆記小說《異苑》中曾記載,殭屍肉又叫悶香,“殭屍人肉堪為藥,軍士分割之。”


元代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中還有更有趣的記載,說是有個七十八歲的老人,自願捨身濟眾,人們用一個石棺裝殮他的屍體,用蜜浸滿整個棺材,在棺蓋上鐫刻下埋葬的日期。


等到百年後,啟封,屍體就成了藥材。“凡人損折肢體,食少許,立愈。”俗稱“蜜人”,當地少數民族人叫它“木乃伊”。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木乃伊治損折肢體的記載,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也被引用,《新殭屍先生》中用殭屍牙粉給大帥治病的情節可能由此衍生而來。


想想威力無比的“殭屍先生”最開始竟然被當做藥材,真是令人大跌眼鏡。


由此,我們也可知道,早期的殭屍傳說並沒有多恐怖,“殭屍”只是“僵硬的屍體”,並沒有傷人的記載。


殭屍形象開始發生轉折變成瘮人的怪物,大概出現在明清之際,主要資料還是清朝的,這也是為何電影中的殭屍總是穿著清朝官服的原因。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袁枚《子不語》中更提到,菩薩坐騎有所謂“吼”者,有人說,這個吼其實就是經歷過天劫的殭屍,因為無人能鎮壓,菩薩便把它騎在身下。


網上流傳的,旱魃是殭屍的始祖,這種說法則出自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


書中還對殭屍的形貌作出描述,與我們在電影中所見很是不同,書中說:“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勾,齒露唇外如利刃……接吻噓氣,血腥貫鼻……。”


殭屍在港片中,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一旦破封,總會先找有自己血緣關係的人下手,這應該是地上殭屍的高級形態——綠僵,它恢復一部分生前記憶,也有了一定的智商。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還有一個現象,綠僵是兩腳蹦著走,這是因為奇數表陽,偶數表陰,比如九月九是“重陽”。


殭屍是“死人”,自然是屬陰的,所以只能雙腳蹦著走,活人絕不會這樣的,兩隻腳總是一前一後,胳膊也是如此,不會同時向前或向後,更不會並排舉起。


在香港殭屍片中,只要有殭屍的地方,必有英叔,英叔每次出現,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糯米、桃木劍、黃符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糯米治殭屍是因為殭屍的傳說來源於福建、廣西、廣東及香港一帶,至於黃符和桃木劍治殭屍,則是來源於道教的傳說,這裡說的道教主要是指茅山派


茅山道士和茅山術


林正英無論是開壇捉鬼,還是與別的旁門左道鬥法,都會念叨自己是茅山派,然後就是很多令人眼花繚亂的茅山法術。


那麼,真正的茅山派和茅山法術究竟是個怎樣的存在呢?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茅山派得名於江蘇句容的茅山。


茅山原名句曲山,西漢時,因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在此修道,故改稱茅山,又因時人稱三兄弟為大、中、小茅君,後世遂誤傳有“三茅”之說。


其實,茅山派只有上茅和下茅之分。


據王亭之《方術紀異》中說,上茅山分神霄、清微兩派,一向以清微派為正統。


上茅山的道士以煉內丹為主,兼攝符籙,下茅山的道士以幻術變化為主,亦兼攝符籙。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給大家普及一個誤區:時下流行的,由於茅山派的祖師爺是陶弘景,將茅山派簡單等同於上清派是不正確的。


僅從一點,茅山派尊奉的開派祖師是三茅真君,而上清派則是魏華存,就可以看出,二者根本不同。


行文至此,我們應該清楚林正英畫符不煉丹,拿上裝備,用法術抓鬼,毫無疑問是下茅山的道士。


茅山派的法術也是五花八門,有很多其實是真假莫辨。茅山的法術主要可以分為:咒類、符類、印類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咱們重點說一下符。


常見的符包括金色、銀色、紫色、藍色、黃色五類,金色符籙威力最大,同時要求施法者的道行也最高,消耗的功力也最大,銀色次之,紫色、藍色又次之,威力最低的是黃色,這也是最普通的符籙;


所以,不管英叔的道行深淺,但他抓的鬼或者殭屍,級別應該很普通,他使用的符咒都是黃色。


除此之外,林正英《人鬼神》電影中給女鬼定魂時,結手印,唸的咒語是“太極蓮花獅吼印,大日如來鎮三魂”,太極是道教的產物,蓮花是佛教的法器,大日如來是密宗的信仰;


再如《鬼咬鬼》等電影中一再展示的降頭術是苗族的巫術;電視劇《殭屍道長》中林正英的師兄練習的“飛頭降”更是降頭術中最厲害的一種。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這表明,現代所傳的茅山法術中不僅有密宗的手印,還有苗族的黑白巫術摻雜其內,不完全是道教的東西。


影視劇的道家都是騙人的


英叔這類道士沒有固定的道觀與修煉場所,大多遊走四方,靠師徒傳承,隱而不顯,似乎跟我們印象中的長春子丘處機、太極張三丰這些得道高人不同。


究竟哪一種才是道士的真正形象呢?


事實上,最早的道士反而接近於英叔這個形象,最顯著的莫過於《三國演義》的太平道,還有後來的五斗米教,都是仗劍做法,畫符治病,且深刻紮根於群眾。


由於紮根群眾,所以他們的動員力很強,動不動就發動大起義,被朝廷所忌憚,道教的發展很不順利。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窮則思變,道教出了位祖師爺叫葛洪,就是這位老爺子,寫了一本《肘後備急方》,啟發了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


正是他開始了對道教的改造,將注意力從底層信徒變為專注於與上層人物打交道。


繼承葛洪思想的還有陶弘景,他作為道士,理應清閒避世,如同陶淵明那樣,但是他卻積極入世,這點倒和儒家思想頗為接近,他是梁武帝的座上賓,偏偏梁武帝又是個崇佛的皇帝,為了讓自己的教派可以延續下去,他甚至接納了佛教。


他們對道教的改造很成功,這一時期,很多知名貴族都是道教信徒。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比如出自琅琊王氏的王羲之父子,父親叫王羲之,兒子叫王獻之、王凝之,取名習慣就不符合中國“名諱”的傳統,從王凝之信仰“五斗米”教來看,這應該是父子們信仰的體現。


到了隋唐,還吸引了大詩人李白的加入。


宋徽宗甚至被稱為“道君皇帝”,道教中的全真教還被成吉思汗特殊照顧,嘉靖皇帝也痴迷於修道。


但是正統道教以外的各種民間法術教派,那些土生土長的處於原生態的宗教,神靈信仰與方技的集合體,出於習慣的延續問題,仍舊以道士的身份出沒。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相比較於道教為官方認可,有具體的宗教目標,還有成熟的哲學體系與神仙信仰,對教徒還有很嚴格的戒律要求。


這些民間宗教往往是抱著實用主義的態度,學習法術就是為了消災治病等目的,在信仰上雜取道教、佛教、民俗的神靈來信仰供奉,可以說是“用得著誰就信誰”


這些民間信仰甚至沒有什麼禁忌,偶爾不能觸碰的事物也都是為了保障施法的成功。


比如英叔的電影中有法術以及武藝都不能傷的旁門左道,竟然被童子尿給攻破,這麼說來,這些民間術士,保住童子身,就是為了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可能是重視科律禮儀的道教覺得他們太過於簡單、粗疏,所以另外給他們命名為法教


比如以張五郎為祖師的梅山教,造像通常表現為為雙腳朝天、左手捉雞、右手持刀的倒立巫師。梅山教是今天民間法教中最昌盛的一派,多有穿上道袍當道士的;


還有就是流行於廣東一帶的華光派,拜的正神就是華光大帝,他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霸氣的名字——馬王爺!傳說玉皇大帝聽聞凡間的粵劇,誨淫誨盜,道德敗壞,因此派火神華光火燒戲棚。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當華光下凡放火之前,發覺粵劇不但沒有誨淫誨盜,更是宣傳忠、孝、節、義,發揚善惡有報之高度教化,於是打消火燒戲棚的主意。


還吩咐雜箱叔父在舞臺前燒黃煙,回宮向玉帝覆旨,使戲棚逃過災劫,從此戲班中人及有關演藝工作者,均尊華光大帝為祖師,後慢慢發展為法教華光派。


林正英在電視劇《殭屍道長》中也有過手持華光大帝聖像降妖除魔的片段。


不難看出,目前社會上有很多打著道教旗號傳授法術的,乃至有號稱正一、全真、神霄者,以其所傳內容來看,基本都是法教!


但這種巫文化除了是早期道教思想的來源之外,還是一切古老民族所共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它反映了原始人類對大自然力量的崇拜、探索、調控。

港片裡的殭屍後來為什麼消失了?都被人們當藥材吃滅絕了?

而且法教往往依託於村社,最多的報酬,就是普通的鄉親供奉的食物瓜果,以及隨喜的功德錢,起著維繫鄉民感情的作用,與那些靠著法術為噱頭來騙取錢財,還有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的邪教有著根本的不同。


所以法教有值得被研究的意義,由法教入手可以瞭解最原始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對於地方歷史的演變,或許也是不錯的素材來源。


中國殭屍在大家心中已經形成了很深刻的印象。近些年來,大批的外國影視開發出喪屍這一角色來,戰鬥力也是第一梯隊。


你覺得,如果中國殭屍和外國喪屍戰場碰面,誰贏誰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