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對夾,這個“全國獨一份兒”的特色美食,以其“外表金黃,層次分明,香酥脆,肉細嫩,瘦而不柴,肥而不膩”的特點,牢牢抓住了赤峰人的味蕾,歷經100多年,不僅成為了天南地北赤峰人難以忘卻的“家鄉味道”,也用它的酥脆鹹香征服了中國美食節的評委,斬獲了第12屆中國美食節最高獎“金鼎獎”。


天下美食那麼多,許多人獨愛故鄉這一味。在赤峰,許多人的早餐都離不開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鹹香酥脆的對夾做起來可是要費一番功夫。外酥裡軟的赤峰對夾層層分明,徐廣熟練地將卷好的麵糰一摞一翻便由8層變成了32層,每層中間都塗有由小米麵加煮肉豬油和制而成的油酥。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食客說,徐廣家的對夾有一種家鄉的味道。其中的玄機便在這鍋熬了26年的老湯,老湯裡配有十幾種調料,精選的豬肉在這鍋老湯裡熬製5—6個小時後,便香氣撲鼻、肥而不膩。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燻肉也很講究。在小鍋爐裡按比例加入柏木、紅糖、白糖,燃燒後的煙燻氣通過管道注入肉箱中,熏製30分鐘便大功告成。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世間萬物唯有美食不可辜負,不吃早飯的人,是沒有靈魂的。醒來的每一天,應該是元氣滿滿的。挑個陽光明媚的早晨,一起去品嚐美味的“赤峰對夾”吧!


附:

蒙古族飲食文化

蒙古族的飲食文化豐富多樣。在創造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時,也形成了相應的飲食習俗。這些習俗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先白後紅

“白”指白食,即各類乳製品;“紅”指紅食,即各類肉製品。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先白後紅是指蒙古族在待客時的一種飲食習俗。蒙古族視白色為純潔的象徵。因此,每逢大小宴席,蒙古族都以白食為宴席的開端。例如,在宴席開始之前家主會將一銀碗奶按照輩分和年齡讓客人品嚐。再如,蒙古族在祭奠翁袞山神、敖包和蘇力德的時候,都會用鮮奶向上天和聖主祭灑。在喜慶和祈禱結束後,往往用雙手揮動著奶桶,進行招福致祥的儀式。又例如,當客人看到準備好的羊背子的時候,會發現羊頭上面抹了黃油,這表示款待客人時,以羊背子作為紅食中之上品,但仍要以白食為先導。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以飲為主

以飲為主是蒙古族飲食文化的一大特點。“寧可一日無飯,不可一日無茶”。這種習俗的形成與蒙古族生活的自然環境、生產形式和飲食特點有關。即奶食、肉食品的營養豐富,喝奶茶時泡上奶食、手把肉等,既解渴又耐餓。由此,逐漸形成了一日三餐中早晨和中午喝茶的習慣。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除了茶,蒙古族的飲品還有馬奶酒。據《黑韃事略》記載:“馬之初乳,日則叫其駒之食,夜則聚以涕,貯以皮囊,味微酸,始可飲,謂之馬奶子”。元朝蒙古族把馬奶酒作為最重要、最好的飲品。元朝宮廷和蒙古諸王都擁有一批專制馬奶酒的人,所制馬奶酒除自飲之外,還在舉行宴會、款待客人、賞賜臣屬和祭祀時使用。孟馳北先生在《草原文化與人類歷史》中也提到:“蒙古族中有一個傳統節日——馬奶酒宴,每逢陰曆八月,草原上的蒙古族幾乎家家戶戶都要釀造馬奶酒,然後相互慶賀,開懷暢飲”。這些都可以說明馬奶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內蒙古美食——赤峰對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