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年誰還能養豬 誰還會養豬?

從目前來說,整個養豬業的兩級分化還是很嚴重,但整體養殖規模還是在上升通道之中,只是養殖群體的數量在減少而已。專業的養殖戶前景很大,家庭農場為了與規模場爭奪市場,正在努力升級改造中......

未來3年誰還能養豬 誰還會養豬?


我們看一組數據,中國近幾年的生豬出欄量基本在6億頭左右,按照出欄體重105公斤以及中國人口按照14億人計算,人均年豬肉供給量是45公斤的80%,即36公斤,摺合成每天每人是2兩豬肉,我們每天都不需要2兩豬肉,但現實中卻還有人吃不上豬肉。換句話說,中國將來應該不會需要增加太多的出欄量,而是品質和安全,甚至這個數量還可以減少,因為除豬肉外,我們還可以採食禽類(含蛋和肉)和水產,來提高動物蛋白供給。按照料肉比來推算,如果本著節約糧食原則,我們是否可以適當控制豬肉總量?建議大家深度思考。

從行業角度分析,生豬養殖最需要關注的不是誰來養的問題,而是如何才能養好。把豬養好的真正意義並不完全在於養殖者的一己之利,而是資源的節約和合理利用,以及因此而減少的環境汙染。中國目前母豬存欄4500萬頭,這個數據的真實性如何暫且不論,究其必須性就值得探討,如果真實提供6億頭出欄生豬3500萬頭母豬是否足夠?按照70%為能繁母豬,如果每頭母豬能夠達到年提供20頭出欄生豬的標準,應該是夠的,那就代表我們可以少養1000萬頭母豬,至此節約多少糧食和減少多少環境汙染,相信有識之士心中有數。

是否規模化豬場就一定能夠提高養殖水平,這本身就是一個課題,目前各大企業紛紛提出打造千萬頭級的生豬養殖規模,比較擔憂。我們經過研究發現,生豬養殖的效率取決於三個要素:合理的養殖環境、科學的養殖觀念和養殖團隊的責任心。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規模化養殖場不一定都賺錢,而專業戶不一定都不賺錢。

溫氏的經營模式有較強生命力,主要是做了三件事:儘可能改變養殖環境、企業組建服務團隊儘可能提高養殖戶科學的養殖觀念,同時採用合同養殖,讓養殖戶自己養自己的豬,增強了養殖團隊責任心!但是否只有溫氏模式這一條路?我想未必。

  

中國農村城鎮化是大勢所趨,估計也沒回頭路可走,散養戶的消失也就順理成章。農民主動進城(務工)和被動進城(城鎮化了)是經濟時代的產物,也必將隨時代經濟的調整而調整,農民工的主動迴流和被動迴流也會成為潮流,問題是,迴流之後做什麼?靠什麼生活?用什麼來維繫城鎮化給自己帶來的相對增加的生活成本?

土地流轉政策使土地集中,原以為可以推進農業現代化,卻發現很多企業拿到土地後並沒有擴大糧食生產,而是囤地待嫁,或爭取國家政策,政府苦不堪言。

所以,鑑於以上各種因素,小農場主是將來國家扶持的一個方向,種養結合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模式。既能解決農民工迴流的工作甚至創業問題,又能解決農民工的儲蓄歸宿問題,還可以解決種養問題,減少環保壓力,增加食品供給。既然這樣,針對小規模豬場的輔導式企業或者輔導性措施將變得更具價值。

根據輔音國際多年在全國各地的調查分析,以下標準適合各企業普遍使用:

1、散養戶:母豬存欄5頭以下;

2、專業戶:母豬存欄5-20頭;

3、規模專業戶:母豬存欄20-50頭;

4、小規模豬場:母豬存欄50-300頭;

5、規模豬場:母豬存欄300-1000頭;

6、大規模豬場:母豬存欄1000頭以上。

有了全國統一標準,就方便對局部市場進行定性和定量雙重分析,不至於模糊不清。

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探討,什麼樣的地域適合什麼樣的規模?什麼樣的規模適合什麼樣的產品和營銷模式?

未來3年誰還能養豬 誰還會養豬?


某集團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就是:針對不同的養殖群體,關注點是不一樣的。我們也可以總結,對於以上六種養殖群體,關注點可以分類如下:

1、散養戶:母豬存欄5頭以下;

關注點:客情

2、專業戶:母豬存欄5-20頭;

3、規模專業戶:母豬存欄20-50頭;

關注點:疫保健

4、小規模豬場:豬存欄50-300頭;

關注點:產效能

5、規模豬場:豬存欄300-1000頭;

關注點:成本

6、大規模豬場:豬存欄1000頭以上。

關注點:能減排,環境保護

當然以上不是鐵律,只是概率,大家可以參考,有利於制定市場和客戶開發方案。

未來五年誰不再養豬?誰會去養豬?勢大家都已經看到了,家家戶戶養一兩頭豬的除了在一些偏遠落後地區,越來越少了,村城鎮化進程較快的、濟較發達的地區基本消失。專業戶的數量在逐年增加,一直在思考,隨著工業現代化的進程加速,勞動力用工的數量一定減少,一些涉及手工或電腦的工作,對用工群體設定了諸多限制,部分60後70後外出務工者,只能回鄉,鄉之後做什麼?

調查發現,經商和養殖的比例較大。近幾年有不少大企業都投巨資進入養豬行業,從大勢來說是件好事,但從短期來看,個人認為,規模的發展先於人力資源的成長,一定會有企業要交高昂學費。目前的豬場管理者受過系統訓練的畢竟是少數,要麼缺管理,要麼缺技術,也就是說,目前多數豬場是以技術替代管理,這本身就有弊端,在豬場規模比較小或者管理比較粗放的情況下,似乎不會有大問題,但是這決不可複製。為數不少的技術場長更多是因為能解決生豬的疾病問題而榮升,事實上導致豬場將疾病控制來穩定場長地位,結果可想而知。

我堅持認為,飼養員的責任心,其重要性高於獸醫水平,但很多豬場並未能認識到這一點,所以,豬場人力資源管理往往形同虛設,甚至從來沒有這個概念。想說的是,做好飼料的企業或者能夠做好食品的企業不一定能夠養好豬,企業文化對飼料生產的影響遠小於對生豬養殖的影響,很多人不明白其中道理,其實很簡單:對於飼料的影響可以短期修正,而對於養殖的影響卻無法做到,當結果顯露的時候,木已成舟。看一個企業對員工的重視程度不一定能夠準確判斷飼料品質的好壞,卻很容易判斷生豬養殖效益,不尊重員工的豬場一定虧損。

飼料企業及動保企業對豬場的不規範競爭,也是當今中國養豬水平持續低位徘徊的原因之一,可能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但並不能否定事實,那就是豬場管理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以及追求財富的浮躁之心。當灰色收入成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時候,養殖成績就不會成為追求目標,而疾病的多發總是能夠提供足夠的藉口,以掩蓋養殖效益低下的真實原因。一些規模豬場場長一半以上時間在國外旅遊或在國內開會。有人恭維在左右,有多少危機感讓他們潛心學習!

 

我們總在說歐美養豬水平有多高,中國養豬水平有多低,並把低的原因歸結為疾病複雜,這本身就欠科學,所有忽視疾病原因的科研都是本末倒置,哪怕晉升為院士,也只是榮譽的獲得者,而不是問題的解決者。中國迫切需要問題的解決者!那就是豬場的系統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豬場管理解決病原問題(外部),人力資源管理解決病因問題(內部),疾病控制屬於失敗補救措施,打針很容易,不需要打針才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