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賣得比諾貝爾獎獲得者多,卻屢遭非議,薛兆豐真的專業嗎

“我以一位經濟學家的身份告訴你,如果世界上有兩個人,是彼此一生中的唯一的話,那麼她們這輩子不會見面。我們今天的人口,世界上有70億人。你想象一下,有70億顆綠豆,在一個大缸裡面;有兩顆紅豆,他們是一生中的彼此唯一。那把它放進去,攪啊攪啊,它們會碰上嗎?在短暫的一生中,它們不會碰上。

我們海誓山盟,許下終身承諾的那些人,實際上只是我們身邊看上去差不多時間到了挑選的人,這是偶然性。如果你認為世界上有什麼人是你一生中的唯一的話,那是你對這個世界的偶然性的一個深深的誤解。

我相信這段話很多人都聽過,這是薛兆豐以一個經濟學家的身份來談論“一生摯愛”。這個經濟學家的思維來回答愛情題,一時間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在綜藝這一塊,鮮少有從經濟學思維去理解看待思考問題的,所以觀眾眼前一亮,薛兆豐教授也憑藉理性的直男形象,在《奇葩說》吸粉無數。

當然,我身邊的人也不例外,甚至大家掀起了讀經濟學的熱潮。作為一個經濟學專業畢業的人自然不能落後,所以我也去買了本《經濟學通識》和《經濟學講義》。

這兩本書讀下來,腦海裡確實是浮現出薛兆豐教授坐在《奇葩說》的舞臺上談論經濟學思路的樣子。簡單說來,感受就是,通俗易懂。很多人評論這兩本書的話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經濟學這麼有趣。”

在無數人誇獎薛兆豐教授的同時,有很多經濟學家站出來說了,這兩本書並不專業。哎,這個問題說來就有趣了。

薛兆豐教授的經濟學賣得比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都要多,那薛兆豐的經濟學真的專業嗎?

經濟學賣得比諾貝爾獎獲得者多,卻屢遭非議,薛兆豐真的專業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傳統意義上專業的經濟學。我們來看看經濟學的一些經典書籍: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與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是西方經濟學史上三部劃時代的著作。

翻開這三本書你就能深刻的感受到學術書籍的氣息,說白了就是,你沒有經濟學基礎,很多專業的名詞都不懂,很多說法可能也不是很明白,比如《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裡說到這樣一個概念:“工資的效用正好等於該就業量的邊際負效用”,這句話是凱恩斯在解釋古典經濟學派就業理論缺陷時所說的。

那我們再對比一下薛兆豐教授的《經濟學通識》裡的概念解釋,你會發現幾乎找不到類似於凱恩斯或者亞當斯密著作裡類似的概念解釋說法。薛兆豐大多都是挑選一個我們身邊的事例來解釋某一種現象,或者以一種更容易讓非專業的人看懂的說法來解釋。

比如說到利率的產生,薛兆豐教授在書中寫道,是因為人們總是想要早點享受,對離自己越遠的“期貨”,越是心理價值越低,這個差額決定了利率以及利率的高低。

這樣讀起來,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理解的難易程度差別,這是我認為的薛兆豐教授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術書籍的第一個差別。

經濟學賣得比諾貝爾獎獲得者多,卻屢遭非議,薛兆豐真的專業嗎

其次,是經濟學切入口的問題。

大多學術大家並不把一個概念或者一個理論舉例太多實際的例子來講解,所以我們在學術書籍的學習上,需要有老師的幫助。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去學校接受教育,我們才需要專業的老師給我們進行講解,讓我們理解,融會貫通。這類書籍就算是舉例子,大多也並不是符合我們現代經濟形勢或者熱門話題的講解,很多時候我們不感興趣,也覺得不太好理解。

但是《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和《經濟學通識》並不是這樣的書籍。我們翻開這兩本書,首先從目錄上就能找到我們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免費的才是最貴的”,“火車票低價造成了舉國浪費”,“炒房有功”,“行善的困難”……等等等等。

大家是不是覺得這些切入點很能吸引我們,因為都算是我們都比較關心的話題。興趣才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嘛,所以我覺得這也是薛兆豐教授經濟學書籍賣得比諾貝爾獎得主更好的原因。

大多數人購買一本經濟學的書籍,並不是想系統的專業的學習經濟學,無非是覺得有經濟學的思維更能解決生活中的一些難題,希望能借助這種思維去更好的規劃和前進。

所以其實我個人覺得薛兆豐教授對自己書籍的定位也是很準確的,所以薛兆豐教授在《經濟學講義》的開頭寫道:“我的願望是,每個中國人都能體驗經濟學帶來的樂趣,具備經濟學的知識。”在《經濟學通識》封面上寫道:“改造世界,非經濟學所長;改造世界觀,卻是經濟學的強項。

從這兩句話裡,我們能看出,薛兆豐的經濟學課,著重培養的是在生活實踐中的一些經濟學思維,而並非系統的傳遞經濟學的學科知識。

經濟學賣得比諾貝爾獎獲得者多,卻屢遭非議,薛兆豐真的專業嗎

最後呢,我們把問題放在最開始的問題上,薛兆豐是否專業呢?

我個人的回答是,當然比你我都要專業。

我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之前有一期《奇葩說》在討論知識的時候,詹青雲說,知識是人相信為真的東西。其實我並不這麼認為。我認為知識是我們不斷探索求真的東西。

凱恩斯的《通論》一開始,就寫出了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是什麼,也把一些以前經濟學的觀點駁回了。那你說,會不會過個多少年,又有經濟學的大家出來駁回凱恩斯的觀點呢?當然是可能的。

在發現地球是圓的之前,人類也一度以為地球是一個平面,那是當下那個時代的人們相信為真的東西,但是不一定是真實的東西。基於這樣的基礎,我們如何來談論一個人的學識是否專業呢?除非我們比他們在這個領域懂得更多。

教育從來都是一個終身事業,而並非我們完成了學業就完成了教育。這才是我們對學術應該抱有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