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三藏:万法唯识,中国佛教泣血之绝唱

我先发愿, 若不至天竺,

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

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唐三藏法师玄奘《大唐西域记》


玄奘三藏:万法唯识,中国佛教泣血之绝唱

高僧玄奘

玄奘法师本姓陈,是今天的河南偃师人,他在中国佛教史乃至历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他开创了中国的唯识法相宗,同时,也与真谛三藏、鸠摩罗什三藏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译经家”,甚至可以说是“为首”,他提出的“五不翻”原则至今仍为翻译界所用。他二十六岁只身前往天竺,游历遍布整个印度及其周边各国,《大唐西域记》不仅是中国人研究佛教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印度人来说,也是研究印度历史的重要的可靠文献。

玄奘大师十三岁出家,与哥哥居住在洛阳的净土寺。在此期间,玄奘法师研习了《涅槃经》和《摄大乘论》。王董之乱及刘石之灾后,隋朝覆灭,法令荒废。法师由长安入蜀,期间听讲了《摄论》、《毗昙》、《迦延》,精研各种宗派,很快名噪一时。

二十岁时玄奘在成都坐夏学律,精研律法,研习经纶,随后便开始了他的讲法之路。在此过程中,大师发现诸多经典存在疑问,在经过反复思量无果之后,开始了他的西行之路。当时的李唐,是禁止私自出境的,所以小说里的“通关文牒”是不存在的。遥想玄奘当年,风餐露宿、九死一生,途经茫茫沙漠和戈壁,遇到盗贼和流民,被抢、被打、被辱、饥饿、生病、受伤乃奄奄一息,都不曾动摇。大师随身携带有一卷《心经》,心有所动,即默念心经,最终抵达印度。

玄奘三藏:万法唯识,中国佛教泣血之绝唱

茫茫沙漠,九死一生

经凉州,过敦煌,到高昌。高昌王欲供养,被婉拒;高昌王武力胁迫,仍不畏惧。在阿腧陀国,被其他教派威胁,起心不改;经突厥,突厥可汗挽留,一笑置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世上竟有此等大丈夫,大唐之幸,中国之幸,佛教之幸。

玄奘三藏法师在嵘迦国向缚喝三藏法师般若羯罗习得阿毗达摩以及迦延俱舍、六足阿毗昙以及其他小乘法典,并且学习了《毗婆沙论》,但是玄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瑜伽师地论》的疑虑,由此他继续向前走。

在迦湿弥罗国阁耶因陀罗寺,他接受国王供养,并由住持处学得《俱舍论》、《正理论》、《因明声明论》,此期间两年。随后与砾迦国大罨罗林的婆罗门学得《百论》和《广百论》;在至那仆底国,学习了《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历时十四个月之久;跟大德旃达罗伐摩学习《众事分昆婆沙》四个月;禄勒那国,经一冬半春,学习《经部毗婆沙》;半春一夏,向大德蜜多斯那学习《萨婆多部怛捶三弟铄论》和《发智论》;玄奘在揭若鞠阁国跋达罗昆诃虽寺,随大德昆离耶犀那学习《佛使毗婆沙》三个月。

那烂陀寺五年,师从戒贤法师,玄奘学习了《瑜伽师地论》三遍,《顺正理论》一遍,《对法》、《显扬》一遍,《声明》、《因明》、《集量》两遍遍,《中论》、《百论》三遍。随后,跟随诸多大德学习了《昆婆沙》、《顺正理》、《集量论》、《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摄正法论》、《教实论》、《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架十二因缘论》等等诸多经典。

玄奘三藏:万法唯识,中国佛教泣血之绝唱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在大雁塔屹立千年

公元六百四十五年,时年四十三岁的大师回到了故国,受到了唐王的极高礼遇。而之前在印度曲女城,玄奘大师也是印度举足轻重的高僧大德。玄奘取经的出发点是《瑜伽师地论》存在疑惑,而后历经十六年后,他回到故国以这部经立宗,就是唯识法相宗,是中国佛教理论最光辉的顶点。

玄奘带回了大量的经书,其中包括大乘、小乘上座部、小乘大众部、小乘正量部、小乘化地部等等不同派别的经藏共计六百五十七部。他不愿意享受世俗的荣华,不愿意一辈子做一个庸僧,由此,他将余生交给了翻译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玄奘大师在西安雁塔及大慈恩寺附近共译经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所译经典文辞典雅,明快畅达,达到了“信达雅”的境界。

他的西行经历,悉数记录在《大唐西域记》这本书中。西天佛子玄奘,与公元六百六十四年圆寂。

他的骨灰中,发现了许多舍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