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迷戀兒媳楊玉環,李瑁為何忍痛割愛?

翁董威


唐玄宗李隆基前期不失為一個有道明君,勤於政事,勵精圖治,讓唐朝延續了之前的繁榮盛世,任用姚崇,宋璟為相,開創了唐朝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當他遭遇了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楊玉環,他逐漸走向了沉迷美色,殆慢朝政,寵幸奸佞的昏庸道路。唐玄宗李隆基奪子壽王的妃子楊玉環,一直為後人所詬病,但是對那個有著鮮卑血統的王朝來說,還真不算個事兒。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唐玄宗是非常寵愛楊貴妃,其實在楊貴妃進宮得寵前,唐玄宗最寵愛的女人是嬌豔美麗、嫵媚多情且能歌善舞的武惠妃。武惠妃是女皇武則天的侄孫女,自幼入宮,聰明機警,攻於心計,深得玄宗寵愛,玄宗甚至一度想冊立武惠妃為皇后,但是朝中大臣害怕武氏亂政,一致反對立武氏為後,玄宗不得已方才罷休。

雖然沒能當上皇后,但在後宮武惠妃的地位無人可及,待遇跟皇后沒有差別。武惠妃還為玄宗生了壽王李瑁和咸宜公主等幾個子女,由於母親受寵,李瑁自然也比其他皇子得到父皇玄宗更多的關愛。在武惠妃女兒咸宜公主的婚禮上,情竇初開的李瑁看見了國色天香的楊玉環,頓時就被青春靚麗的楊玉環深深吸引,武惠妃知道兒子心有所屬,立刻向玄宗請求賜婚,玄宗立即准奏,就這樣楊玉環成了壽王李瑁的妃子,即玄宗的兒媳婦。

李瑁與楊玉環兩人情投意合,做了五年的恩愛夫妻。這五年可謂是李瑁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母親武惠妃深受玄宗寵愛,美麗溫柔的妻子相伴身邊,自己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可是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隨著武惠妃的離世,李瑁的靠山沒有了,他的地位急轉直下,但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他即將失去自己的一生所愛,還要被親爹帶上一頂大綠帽。這件事嚴重打擊了李瑁,但他有什麼辦法呢?大詩人李商隱有首詩就是說這件事的,詩中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

武則天原是李治名義上的“母親”,後來也嫁給了李治。唐玄宗娶楊貴妃,在開放的唐朝,不是什麼大新聞,也引起不了軒然大波。何況唐玄宗娶楊貴妃的流程也是正當的,他先讓楊玉環與壽王分居,實際上就是離婚。然後讓楊玉環出家,洗白了過去。整套流程走下來,讓人很難挑出毛病。

壽王肯定不願意看到這個結果,可是他不敢反對,是有原因的。以前的他,因為母親受寵,他也被父親另眼相看,甚至一度產生立他為太子的想法。隨著母親去世,他在父親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如果對父親的所作所為表示不滿,弄不好會有性命之憂。

歷史上李隆基是殺過好幾個兒子的。 最重要的是,李瑁無力反抗。他只是一個不受重視的藩王,無兵無權,幾十年來在父親的權威下,提心吊膽的生活。他是沒有任何的資本去反抗的?

所謂愛情的背後,有很多說不得的事情

在這種情勢下,李瑁巴不得討好自己的老爹,尤其在其母武惠妃去世之後,李瑁相當於失去了一個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他一度心灰意冷過,可沒想到,好色老爹竟然看中了自己的媳婦,這對李瑁而言,豈非一個天賜良機?

楊玉環再美,對壽王李瑁而言,不過只是一個女人罷了,眼看父皇李隆基對楊玉環迷戀不已,壽王李瑁乾脆就把楊玉環當成一個貢品,獻給父皇。

如果壽王李瑁和父皇頂牛,就是不肯獻出楊玉環,那麼他還有可能當太子嗎?絕無一絲可能了。

但從公元740年,李隆基和楊玉環搞到一起,直到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長達十六年的時間裡,李瑁並沒有能夠取代李亨當上太子,可見老謀深算的李隆基並沒有因為李瑁的“孝順”而做出什麼政治承諾,李瑁的如意算盤落空。

最終李隆基還是犧牲了楊貴妃

其實壽王李瑁早應該想到的,對於李隆基而言,獨佔楊玉環,享受人間至樂,是不容外人染指的,如果在後宮內寵幸楊玉環,在宮牆外又把楊玉環曾經的老公李瑁扶植為太子,那麼李瑁和楊玉環豈不是可以為所欲為了?尤其是李隆基死後,誰來制約楊玉環,難道靠李瑁嗎?李隆基是信不過李瑁的。

相反,如果始終堅持立李亨為太子,那麼楊貴妃和李瑁這一派力量就會受到極大的牽制,一旦李隆基命歸西天,李亨登上皇位,那麼,楊貴妃定然無法妄為,她的結局恐怕依然是死。

細想一下漢武帝對待鉤戈夫人的態度吧,雖然他口頭上說著“主少母壯”,但他真正擔憂的是“女主獨自居住,驕橫擅權,到時候沒人能夠禁止她行淫亂之事”,漢武帝每當想到自己死後,年輕的鉤戈夫人勾搭別的男人,內心就像熱鍋上的螞蟻在爬,真當是撓心!


弘宗起名


李隆基迷上了兒媳婦楊玉環,壽王李瑁被迫忍疼割愛,悲催的王子李瑁不是不想反抗,而是根本不敢、沒能力反抗。

首先,李瑁的母親武惠妃去世,李瑁失去了靠山。李瑁的母親武惠妃,曾經是李隆基最寵愛的妃子,當初李瑁在姐姐的婚禮上,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後,就是武惠妃替他們做的主。武惠妃去世後,李隆基心情很煩躁、鬱鬱寡歡,有人對他說壽王妃“姿質天挺,宜充掖廷”,楊貴妃從此進入了李隆基的視線。很明顯,向李隆基提出這個建議的,是武惠妃的死對頭,其他人不可能提這種缺德的主意。失去靠山的壽王,宮裡宮外都有不少敵人,這個時候只能吃啞巴虧了。

其次,李隆基給他另娶了媳婦兒,李瑁反抗心理減弱。李隆基還是很在乎壽王的情緒的,公元737年將楊玉環召入宮中後,剛開始肯定是偷偷摸摸的;3年後,估計已經欲罷不能了,讓楊玉環出家,在此期間,他給壽王重新娶了一房媳婦兒,並冊封為壽王妃;之後才冊立楊玉環為貴妃。一方面是中間隔得時間很長,淡化壽王和群臣的反對情緒;另一方面,給壽王重新娶妻,讓他沒有理由反對。

最後,李瑁當時只有十七八歲,沒有什麼根基,不敢反抗。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是,楊貴妃初次進宮時,壽王年僅17歲,只是李隆基眾多兒子中的普通一個,既不敢、也沒能力做出激烈反對。皇家父子關係冷淡,更何況是幾十個子女的父親,李隆基和李瑁的關係想必極其冷淡,倘若壽王將事情搞大,很可能小命不保。

綜上所述,李隆基收了李瑁的媳婦後,李瑁只能忍著。


小楊品史


唐玄宗為搶兒媳可是煞費了一番苦心的,並且楊玉環的脾氣也不那麼得好,動不動就給玄宗甩臉子,她的幾個姐姐也是對玄宗很沒有禮貌,但玄宗竟然都能忍得了,何況是玄宗的兒子壽王李瑁呢。



李瑁是唐玄宗的第十八子,是唐玄宗與寵妃武惠妃所生的唯一活下來的兒子,此前的幾個子女都不幸夭折了。按理說,李瑁的母親在此之前是玄宗最寵愛的妃子,李瑁應該是玄宗面前最得寵的兒子才對。可惜,李瑁卻沒有那個命,玄宗很多時候甚至都想不起這個兒子來。以至李瑁是玄宗諸子中最後一個被封親王的。

開元十三年,武惠妃在洛陽遇到了十四歲的楊玉環,十分欣喜,便為自己的兒子選作王妃。李瑁與楊玉環的夫妻只做了短短的三年。這主要還在於自己的母親想讓他做太子,於是構陷太子李瑛帶兵謀反。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被廢為庶人並殺害。



唐玄宗雖然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卻沒有給李瑁一個太子的位子。武惠妃也因為三子被殺的事情,心有不安,甚至夜夜做噩夢,常常在佛前慚悔,玄宗雖然知道這事是武惠妃的構陷,但卻不予以處置。可惜,武惠妃最終沒有能逃過這一劫,不久便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了。

武惠妃死後,玄宗甚是想念,長時間處在悶悶不樂的狀態。高力士看著玄宗如此痛苦,心有不忍,於是找來壽王妃為玄宗獻舞,沒想到壽王妃的舞蹈不僅治癒了玄宗的相思之苦,更勾起了玄宗對楊玉環的喜愛。可是玄宗與楊玉環畢竟是公公與兒媳的關係,他也有礙於倫理輿論,於是,高力士與唐玄宗想到了一個辦法。



這個辦法就是讓楊玉環以為婆婆武惠妃守孝為名,出家去做道姑。楊玉環這一出家,就等於宣告了他和李瑁婚姻的結束。於是,唐玄宗常常以欣賞會真娘子跳舞為猶,與楊玉環廝混,並且獲取了楊玉環的芳心。終於,楊玉環以會真娘子的身份被唐玄宗從道觀接進了皇宮。於是有了“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也有了“春從春遊夜專夜,從此君王不早朝”更有了“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一切,都與壽王李瑁無關了。


傅斯鴻


為何唐玄宗迷戀上了兒媳楊玉環,壽王李瑁為何會忍痛割愛?

  咱們先說唐玄宗迷上楊玉環的事。李唐王朝有胡族風氣,從李世民那裡起,在這男女關係上,就比較隨性,到了李治那裡,更是娶庶母並扶上皇后之位,武則天和太平公主等人,也不太注重風評,對於政治家來說,這都不算什麼大不了的毛病,畢竟在他們治下,國家安定,百姓生活比較幸福,這就可以了,不能苛責太多。楊玉環是唐玄宗的兒媳,唐玄宗喜歡也就喜歡了,在他那裡,完全沒有心理障礙。

  唐玄宗本人,和其他帝王一樣,也喜歡美女,當年的王皇后,後來的趙麗妃,再到後來的武惠妃,都是一等一的美麗,唐玄宗那都是喜歡得很的,但是後來,她們都死了,唐玄宗的後宮裡幾千美女,都不能引起他的興趣。於是有高人勸他說,楊玉環“姿質天挺,宜充掖庭”,楊玉環就被惦記上了。(網絡圖)

  很早以前,唐玄宗是知道楊這個人的,但是也僅限於知道而已,他不過應武惠之求冊封了楊為壽王妃,可是武惠死了,又有人說楊長得挺像武惠的,既如此,那就見見吧。這一見,就不得了,年輕漂亮的楊玉環,使得六十多的唐玄宗,重新煥發了青春,感受到了生命的另一種精彩,於是,哪怕是搶,也要從兒子手裡搶過來。當然了,為了掩人耳目,他還是派人走了一系列流程,明眼人都知道,那就是哄鬼呢。

  咱們再看看,李瑁為什麼會忍痛割愛。

  ——其實,五年都下不了一個蛋的妻子,估計李瑁也沒真的疼到骨子裡去,愛不愛的,恐怕還兩說。當然了,非得說他們倆恩恩愛愛,反正歷史上也沒記載,想怎麼說都行,那就算楊是他的愛吧。誰都明白,李瑁他不捨棄楊玉環,他就得捨棄自己。唐玄宗是什麼人?是他父親,是踏著親人的屍體上位的雞賊得不同的唐玄宗,別說他這樣的毛頭小子,就是太平公主,他爺爺李旦這些老政客全都被他幹趴下了,他唐玄宗要個女人算什麼?李瑁的兄弟,被廢的被殺的,被圈養的,還少嗎?他李瑁拿什麼來抗?別說還給了他一點臉面,讓楊玉環去出家,就是直接從他府上接人走,他也不能多說一句,還得領旨叩謝天恩。手上沒有半點兵權,朝中沒有半個臣子支持,他憑什麼說不?


葉之秋


原因很簡單。如果唐玄宗只是一般普通父親的話,向自己的兒子索要兒媳婦,估計早就被兒子罵老不正經。但是,唐玄宗李隆基是大唐皇帝,掌握著生殺予奪的權力,即使是貴為皇子的李瑁,也不敢忤逆皇帝的旨意。忤逆了君父之命,性命都保不住,儘管捨不得與自己相伴5年的楊玉環,但兩害相權取其輕,李瑁還是忍痛割愛。

曾經有機會登大位的李瑁

李瑁是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其母為武惠妃,出身武氏家族,在楊玉環入宮之前,武惠妃最得寵於唐玄宗,武惠妃多次懷孕生子都夭折,李瑁出生後,就被送與唐玄宗的嫡長兄寧王李憲撫養,後來在10多歲時才受封壽王,在唐玄宗諸子中封王最遲。因只有李瑁一個兒子,得寵的武惠妃試圖將李瑁扶上太子儲君的寶座,就謊稱宮中有盜賊,讓李瑛以及另外的兩個王帶著兵器進攻捉拿。誣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要謀反,三人都被廢為庶人,不久之後三人都被害,此時李瑁被立為太子的呼聲很高。此時的李瑁深得父皇母妃寵愛,嬌妻在側,國家承平,甚至有希望立儲,可謂是躊躇滿志。

但父皇最終立李亨為太子,武惠妃因為害死了唐玄宗三個兒子,同時自己的兒子又沒被立為太子,因此她心裡的滋味可想而知。她可以說是又氣又怕。氣的是兒子沒被立,怕的是將來唐玄宗死後,她會被清算打擊。所以她不到兩年受驚而死。作為靠山的母親去世後,李瑁的太子夢想也就徹底破滅了。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唐玄宗還看中了自己的妃子楊玉環,派人來傳旨要求李瑁與楊玉環離婚,此時李瑁別無選擇,母親不在了,不聽從旨意,別說太子之位了,就連性命都不好說,畢竟前面幾位兄弟就是前車之鑑,只得答應要求。唐玄宗在搞了一系列楊玉環出家修道的過渡環節後,終於抱得美人歸。

得以善終溘然長逝的李瑁

楊玉環離開後,李瑁為有撫養之恩的寧王李憲守孝三年,對李瑁有虧欠之意的唐玄宗後來又為李瑁迎娶了韋姓王妃,但對李瑁一直比較冷淡。安史之亂後,登位的李亨記恨武惠妃當年逼死李瑛等人,剝奪了武惠妃的一切祠享。已經去世的武惠妃又對李瑁當年有意爭奪太子之位記恨在心,對李瑁沒有給予重用,李瑁鬱鬱寡歡,最終在55歲時溘然長逝。回眸李瑁一生,從年輕時的人生贏家,不但沒能成為太子,還被自己的父親搶去了自己心愛的妻子,自己卻無能為力,這種錐心之痛可想而知,自己雖坐享榮華富貴,卻得不到父兄的信任,最終鬱鬱而終。


滄海拾遺錄


壽王李瑁為玄宗李隆基第十八子,楊玉環不到十七歲時被壽王李瑁納為妃子,這時李瑁生母武惠妃正受寵,李隆基也無心他戀,所以李瑁得以和楊玉環生活了幾年時間。後來武惠妃去世,唐玄宗整日悶悶不樂,宦官高力士見此就向玄宗舉薦了楊玉環,玄宗先是將其召入宮中做了女道士,不久就納為了貴妃。


其實李瑁忍痛割愛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封建社會是皇權至上的,那些明君行事可能還有禮法綱常約束著他們,但是對於私慾大於禮法的皇帝來說,一切以自己為主,即使李瑁不主動讓出,玄宗也會強行搶奪,就像西夏國主李元昊在兒子寧令哥大婚時看上了太子妃沒移氏,直接不顧大臣反對將其搶了過來,納為了自己的妃子,不過最終在政治鬥爭中寧令哥弒殺了其父李元昊。而玄宗皇帝結局也不太好,沉迷聲樂最終導致安史之亂。

二、壽王李瑁為武惠妃之子,在李瑁之前武惠妃多次生養,但是孩子都沒有養活,因此對於李瑁十分溺愛,為了幫其奪得太子之位,誣陷太子、光王等人造反,導致太子等三王被殺,不久武惠妃也受驚而死,可見李瑁也是衝著皇位而去的,又怎麼會忤逆自己的父王。

三、女人自古以來多是政治犧牲品,從大國之間的和親,到宗族之間的聯姻,無不是為了權力二字,李瑁自幼生在帝王家,加之母親武惠妃又善使婦人之計,對於權力的遊戲早已見慣,肯定會擇重就輕,割棄所愛。

不過最終也是勞燕分飛,馬嵬驛時玄宗賜死楊玉環,可見在帝王家,權力面前沒有什麼是不可拋棄的,長恨歌中那句“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也只不過是一時的謊言罷了。(如果喜歡的話,幫忙點個關注,謝謝!)


上馬已是江湖


唐玄宗作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整個天下都是他的,萬民都是他的臣子,後宮的佳麗妃嬪更是數不勝數,按道理說享盡了榮華富貴,可是為什麼偏偏迷戀上了他的兒媳婦呢?而他的兒子、楊玉環的丈夫壽王李瑁又是在怎樣的情形下忍痛割愛把自己的王妃擺手送給父親的呢?這段逆轉人倫的“三角戀”還要從頭說起。

楊玉環秀色可餐、精通音律,舞象之年被選納為王妃。

說起楊玉環的家世的確不簡單,她的祖輩世代為官,在當時也稱得上名門望族。大家族中的千金小姐自幼就學習音律詩書,使得楊玉環從氣質上就完勝其他同齡女孩,所以在詩韻典雅的李唐以她為題的詩數不勝數。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這是被人稱作“詩仙”的李白在見到楊玉環後所做的詩,連當時被奉為“大唐第一美男子”的李白都對她念念不忘,可見楊玉環的魅力所在。

楊玉環在17歲的時候,16歲的壽王李瑁選妃,這立馬引起了楊家這個官宦世家的注意。楊家祖輩雖然名氣頗旺,也有幾個曾在京城擔任要職,可那畢竟是過去,現在的家族已經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究其原因就是楊玉環的父親、作為楊家掌門人的楊玄琰在楊玉環十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已經沒有人能擔當起興復家族的重擔,為了保證家族不沒落,只能讓女子楊玉環前去選秀。

畢竟她天生一副好皮囊,再有詩書禮儀的加分項,很快便脫穎而出,被選進了壽王府。李瑁對於這個比他大一歲的姐姐也是一見鍾情,都是情竇初開的年紀免不了乾柴烈火。

唐玄宗痛失愛妃,狩獵的目光瞄向了兒媳楊玉環。

在楊玉環之前,唐玄宗最寵愛的就是李瑁的母親武惠妃,可是好景不長,年紀輕輕的武惠妃在38歲就去世了,這讓唐玄宗很是苦悶:自己52歲,少說還有十幾年的光陰要過,那麼誰來陪自己揮灑青春的汗水呢?


就是這個時候,宦官發揮了他們為皇帝排憂解難的作用。

在一日早朝後,唐玄宗又像往常那樣在那裡發呆,感嘆生活的艱辛。正當他愁眉不展的時候,高力士來到唐玄宗身邊,提起了王妃楊玉環,並大力稱讚她的美貌,這讓唐玄宗眼前一亮,讓人火速將壽王妃楊玉環召到了宮中。

當唐玄宗上下打量了幾遍楊玉環後,對她很是滿意,當即就下詔書把她納進宮裡,之後更是把唐太宗時就廢除的“貴妃”名號賜給了楊玉環,可見唐玄宗對她的喜愛之情。

到這裡我們就很納悶,作為楊玉環的第一人合法丈夫,壽王李瑁為什麼會忍痛割愛,鬧到就沒有進行過反抗嗎?

講真的,李瑁從始至終還真的無反抗的忍痛割愛了,原因有幾個:

  1. 唐朝的開放程度導致對於父娶子妻有很大的包容性。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開放的一個朝代,從李世民奪取皇位、將弟弟李元吉的妻子楊氏納入後宮,到李治立武則天為後,之後的武氏稱帝,再到後來的韋后臨朝。相比之下唐玄宗娶兒媳婦也是可以讓人接受的,對於李瑁來說也見怪不怪了。

  2. 君權之下只有君臣、沒有父子。雖然李瑁是唐玄宗的親兒子,但唐玄宗畢竟是皇帝,說一不二,如果李瑁膽敢反對,輕者父子關係惡化、重者會引來殺身之禍,宣武門的血還沒有擦乾淨呢!

  3. 雖然失去了楊玉環,但李瑁很快就有了“替代品”。在冊立楊玉環為貴妃後,為了照顧李瑁的情緒,唐玄宗親自為兒子挑選了一位妻子,那就是後來的韋氏。婚後的二人生活很甜蜜,子女成群,也算是一番補償。


雖然李瑁之後的生活用也挺美滿,就是不知道與楊玉環再度相逢的時候兩人改怎麼稱呼呢?


一介草寇


其實這很正常啊,別忘了那可是開放的大唐,當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便是娶了李元吉的老婆楊氏,這在李唐歷史上可是有前例的。再加上武則天和李世民不也是夫妻關係嗎?最後也是嫁給了唐太宗的兒子,這種事情自然在當時不算是什麼值得驚訝的。

而唐玄宗只不過是為了平息世俗的輿論,所以才讓楊玉環去出了個家,其實出家就表示其同李瑁的婚姻關係結束,這就使得楊玉環可以大大方方的被唐玄宗接入宮中,只不過要換一個名字而已。這種做法也不是唐玄宗發明的,也是唐玄宗學習先人的成果,而對於這一段歷史上著名的“扒灰”,人民記住的卻是馬嵬坡兩人的纏綿,看來這兩人還真是真愛。

唐玄宗堵住了天下輿論的嘴,自然又要堵住兒子李瑁的嘴,索性就給了李瑁一個親王,要不是因為楊貴妃,估計唐玄宗想都想不起來自己還有這麼一個兒子。李瑁自然得識趣啊,一個老婆換個親王位置,換別人也會換,何況李瑁要是說個“不”字,那麼唐玄宗估計就要少一個兒子了。

在唐玄宗見到楊貴妃之前,唐玄宗剛剛做完一件大事,那就是把自己的三個兒子給砍了,緣由是因為太子造反,其實這很明顯是一場冤案,但是誰叫誣陷太子的是唐玄宗的愛妃呢。不過這個愛妃命不好,在這件事情裡被嚇出了心病,讓楊玉環有了可乘之機。


小司馬遷論史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故又稱李三郎,母親是竇德妃,因安史之亂退位為太上皇,是唐朝在位最長的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唐朝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說起李隆基,人們自然會想到楊貴妃。

李隆基出生的時期是唐朝宮闈多事之秋,武則天稱帝后的長壽二年,其母親竇妃被誣諂“厭蠱咒詛”,與劉妃一起被秘密殺死於宮中,李隆基在宮中被幽閉了七年之久,他十四歲時,才與諸兄弟再次出閣。

這時的武則天年事已高,經狄仁傑等的勸諫,放棄了立武家子弟為太子的想法,將李顯接回了宮中,仍立為太子。

武則天去世後,李顯繼位,但是他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韋皇后想效法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帝,她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種種不法行為也不加阻止。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為了達到自己掌管大權的目的,合謀毒殺了中宗李顯。


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發動了唐隆政變,成功以後,李隆基才將唐隆政變的經過報告給父親李旦,李旦抱著李隆基哭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

唐睿宗李顯重新繼位,立李隆基為太子。公元712年,睿宗厭煩了做皇帝,他是一個閒散的人,對權力沒有慾望,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

唐玄宗繼位後勵精圖治,他下決心要恢復唐朝先前的偉業。他首先任人為賢,選用人才。他任用了姚崇、宋璟、張九齡做宰相,他們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大臣。他們清明廉潔,不懼權貴,及時向唐玄宗提出各種有力的建議。唐玄宗這種知人善任的做法,使唐朝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

可以說唐玄宗先期在政績上做出了卓著的成就,到了後期有點耽於酒色,沉迷於享樂,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的精神。

唐玄宗後期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楊貴妃。

楊貴妃本名楊玉環,是隋朝舊臣李玄琰的女兒。她出生時手臂上有一個玉環狀的胎記,所以取名楊玉環。

楊玉環從小就是個美人胚子,長到十幾歲,已是亭亭玉立,越發嬌豔。在一次宴會上,與唐玄宗的兒子李瑁相遇,李瑁對楊玉環一見傾心,李瑁的母親是武惠妃,是唐玄宗當時最寵愛的妃子。 李瑁為了謹慎起見,讓姐姐咸宜公主去試探母親的想法,沒想到武惠妃聽說後非常高興,便求唐玄宗為李瑁和楊玉環賜婚,從此楊玉環成為了壽王妃。

唐玄宗與楊玉環的第一次相見是在一次皇族出遊的過程中,那天李隆基帶著皇族一起去驪山溫泉遊玩,當時唐玄軍正坐在高臺上進餐,看見遠處一個身著靚麗服飾的女子騎在一匹馬上,顯得格外脫俗清新。

李隆基便讓人把她叫來一起進餐 ,走到李隆基面前的楊玉環,不慌不忙,笑意迎迎,頭上的髮髻用一塊頭巾扎住,頭巾的發穗順著面頰垂下來,顯得溫婉動人。

當大家都向唐玄宗跪拜時,楊玉環卻抬起頭來看向唐玄宗,她天真無邪地展顏一笑,這一刻的樣子深深印在李隆基的腦海裡。

開元二十五年,唐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不幸突然暴病身亡,失去了武惠妃,李隆基好像突然老了許多,他常常獨自一人待在武惠妃的寢宮,一待就是一夜。

縱然六宮美女如雲,卻無一人能夠打開唐玄宗的心,他的心似乎一下子死去了。 除了日間上朝處理國事,下朝以後就呆呆地坐著,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侍奉唐玄宗的高力士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他用盡心思幫李隆基挑選美女,可是沒有一個人能打動唐玄宗的人。絕望之中的高力士突然想到了那個對唐玄宗莞爾一笑的麗人,他試著向唐玄宗提了楊玉環的名字。

李隆基一聽到這個名字,身子一震,高力士一下子就明白了,可是李隆基非常顧慮,必竟那是他的兒媳婦,公公強搶兒媳若讓外人知道,實在是個笑話,所以他自己也不知該如何是好。

高力士明白了李隆基的心,他便開始著手安排李隆基與楊玉環再次見面。

李瑁沒想到母親去世後,他不旦要失去太子之位,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要失去。但他對未來的皇位還有一絲幻想,希望李隆基能念在母親的情份上,不會廢了自己。 可是他錯了,李隆基既已搶了兒子的媳婦做妃子,還怎麼可能讓他再做皇帝呢,那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未來在朝堂上,父子二人將如何共處,所以李隆基是不會再讓李瑁做太子的。

開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帶著文武百官出發去驪山溫泉宮,第二天便有使者帶著李隆基的聖旨來到壽王府,令壽王妃赴驪山侍駕。

這時李瑁已明白了唐玄宗的來意,他知道自己的太子妃將離開自己,這對於他來講是個晴天霹靂,但是他無法抗拒唐玄宗的聖旨,只能讓楊玉環出發去侍奉李隆基。

楊玉環雖然對壽王不捨,她做為一介女子,連丈夫都不保護自己,只能奉旨而去。

當時的李隆基雖已五十多歲,但是他平日勤於鍛鍊身體,看起來還是非常健碩,再加上皇權在手,魅力自是不減當年。楊玉環在驪山陪伴的幾日,兩個人日夜銷魂,李隆基好像也變得更加年輕了。

經過幾天的相處,李隆基更加離不開楊玉環。但是如果讓世人知道自己搶了兒子的媳婦,這就太難聽了,所以高力士又替李隆基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建議李隆基讓楊玉環先去太真宮做女道士,這樣以後李隆基娶的就是道士楊玉環,而不是壽王妃楊玉環了。

更何況太真宮就在皇宮裡,楊玉環可以隨時去見李隆基,一舉兩得。



從此楊玉環一步步走進了皇宮,成為了李隆基的妃子,她就是史上有名的楊貴妃。壽王儘管心裡不舒服,無奈也躲不開命運的安排,他的太子之位被剝奪了,美麗的妃子也被搶走了,雖然後來李隆基為他賜了另一個女人,只怕無人能與楊玉環相比。

帝王之家的的親情向來淡漠,但是公公搶兒媳這種事情確實有點荒唐。可是封建王朝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的女人都是皇帝的,就算心有怨言,又有誰敢說什麼,一切全憑皇帝的喜好罷了。(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雨霽視角


唐玄宗相中了楊玉環,壽王李瑁就乖乖聽話,把楊玉環送給了唐玄宗。

其實最悲哀的是楊玉環,先後伺候父子二人,雖然伺候唐玄宗後級別上升了,成了後宮中事實上的一把手,但是楊玉環樂意這樣做嗎?只能說明古代女子幾乎沒有選擇自由權,只能聽從安排,這時也不能說楊玉環沒有女性羞恥感,因為即使有,又能如何?能誓死不從,還是自殺殉情?

人之髮膚受之父母,死也是不能自由抉擇。何況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誰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能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來要求一個女人!

只能說楊玉環太吸引人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雖然這不是楊玉環的錯,但是抱有傳統三綱五常道德觀念的人,還是把紅顏禍水的罪名,放到楊玉環頭上,沒有楊玉環,就不會有安史之亂,也就不會有大唐的劫難!

李瑁為什麼就把楊玉環送給了他父親呢?

一是唐玄宗是皇帝,整個天下但是他的,包括楊玉環,即使楊玉環是他的兒媳婦!他想要的東西就必須得到,否則就是抗旨不遵。壽王只是他的兒子,能不聽從他的父親的命令?君為臣綱父為子綱,三綱就佔了兩個!

二是壽王李瑁也想把楊玉環獻給父皇,既然自己留不住了,乾脆痛快點,說不定還能得到唐玄宗的歡心呢!

三是唐朝是個繁榮開放的朝代,李世民能娶了自己的弟媳,三個公主能夠三嫁,武則天能豢養面首,唐玄宗娶了自己的兒媳婦也不是很特殊的情況,不是完全不能讓人接受!

四是說明女人的社會地位。唐朝算是比較好的了,女子還是有一定權力的,到了明清,女子要是想自由婚姻,或是寡婦再嫁、婦女改嫁,直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整個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也是逆來順受,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是最基本的準則。楊玉環是沒有自主決定權的。

就這樣,楊玉環嫁給了唐玄宗,成為貴妃,兄弟楊國忠也成為權臣,獨斷朝綱,隻手遮天,惹起眾怒,在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西逃至馬嵬驛,禁軍在陳玄禮的帶領下,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逼迫唐玄宗賜死楊玉環。


還有人說楊玉環沒有死,而是逃走了,還去了日本,哈哈,這個我不信!當時禁軍他們不看到楊玉環死,是不會放心的,誰知道楊玉環會不會秋後算賬。所以楊玉環應該是真死了。

唐玄宗也就不用君王不早朝了,也不用飛馬送荔枝了!

只是可惜楊玉環了,紅顏薄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