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兔賽跑》,其實是為上頭條龜兔合謀一個陰謀

《龜兔賽跑》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可謂家喻戶曉,老少皆知。

它處自《伊索寓言》,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

一天,烏龜與兔子它們倆為誰跑得快而爭論不休,決定進行一場對決,於是它們定好了比賽的時間和地點,比賽一開始,兔子就撒開腿,箭一般的竄出去。

可它犯了驕傲自滿的毛病,對比賽掉以輕心,竟躺在路邊睡著了。烏龜深知自己跑的慢,毫不氣餒,不停的朝前奔跑,最終奪得勝利。

故事寓言本意是借兔子驕傲自滿最後導致失敗的教訓,教育人們要謙虛謹慎,不要驕傲自滿,否則會在人生路上跌跟頭,吃大虧。

《龜兔賽跑》,其實是為上頭條龜兔合謀一個陰謀

可是寓言從另一個側面也暗示人們:只要有決心,有毅力,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戰勝強大的對手,事實果真如此嗎?

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相比,勝算多少,相必答案不言自明。

但實力差距那麼大,為什麼烏龜敢和兔子比賽,它憑什麼能贏得比賽?

靠能力?不可能,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單憑能力,烏龜輸定了。

靠膽識?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但這樣的比賽毫無懸念,烏龜即使有這個膽量,但基本的常識應該懂吧,龜速和兔速,哪個速度快還是能分的開的。

靠預言?難道烏龜是個預言家,知道兔子肯定會犯驕傲的毛病,肯定會在中途睡大覺,藉此機會也肯定會超過兔子,取得勝利?那隻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意淫罷了。

於是我想,烏龜為什麼能和兔子比,而且信心滿滿的能取得勝利,也許這本身就是龜兔合謀,上演的一場陰謀。

《龜兔賽跑》,其實是為上頭條龜兔合謀一個陰謀

故事的前奏應是這樣的:

烏龜本身名聲就不好,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當作罵人的工具,什麼你這個龜兒(孫)子、烏龜王八蛋、縮頭烏龜。烏龜想洗清自己,藉機提高知名度,換個好名聲。

但苦於沒地位,沒特長,唯一的特長還是壽命長,惹得動物們羨慕、嫉妒、狠,更不受待見。

於是烏龜想出了一個法子:它找到動物界知名的兔子,利用二人身份的懸殊為噱頭,為誰跑得快展開爭論,並向兔子下達戰書,舉行比賽。藉機引爆娛樂圈,登上頭條,賺取流量,提高知明度。

烏龜私下和兔子達成協議,比賽贊助費、廣告費等所得全歸兔子,前提是兔子必須一不小心,輸掉這場比賽。

依照兔子的精明,它不會不知道這是一場炒作,但這次炒作顯得有些弱智,也只有烏龜能想出這樣的低檔次的法子。

在外人眼裡,烏龜怎能跑得過兔子,即使輸掉比賽,人們不還是認為兔子跑的快。比如形容一個人跑的快,就說那人跑的比兔子還快,哪有人形容比烏龜還快的呢。

兔子最近熱度也有些消減,好久沒登上頭條了,也苦於如何提高熱度而抓心撓肝,聽到烏龜的想法,腦瓜一轉,有利可圖,二人一拍即合。

《龜兔賽跑》,其實是為上頭條龜兔合謀一個陰謀

於是,上演了一場龜兔賽跑的大戲。

媒體評論鋪天蓋地,深度讚揚烏龜敢於向權威挑戰的堅定信念、鍥而不捨的執著精神、堅忍不拔的超凡毅力、勇往直前的英勇氣概,號召大家學習烏龜精神。

龜粉蹭蹭往上漲,烏龜形象頓時高大上起來,它甚至有些漂漂然,如果沒有龜殼壓著,恐怕早已飛上天。

吃瓜群眾,看足了熱鬧,滿足了好奇心,特別是那些用腳思考的人們,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用烏龜精神,教育子女,教育部屬,甚至激勵自己,掩耳盜鈴式的樂此不彼。

《龜兔賽跑》,其實是為上頭條龜兔合謀一個陰謀

寓言終歸是寓言,現實終歸是現實。

拿自己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無疑是螳臂當車,以卵投石,不但搶不到先機,還會撞的頭破血流,甚至香消玉損。

如何能在弱勢地位中取得優勢,最終取得勝利,可以從《田忌賽馬》看尋找答案:

齊國大將田忌,與齊威王舉行賽馬。田忌總是用自己的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齊王的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一些,所以田忌總輸。

孫臏招呼田忌過來,告訴田忌,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第一局輸,第二和第三局贏,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田忌贏了齊威王。


《龜兔賽跑》,其實是為上頭條龜兔合謀一個陰謀

孫子說:“知已知彼,百戰不殆。”知道自己的短處,瞭解他人的長處,勝算幾何,心中要有定數,自知之明才是最珍貴的。

揚長避短或是補齊板,才是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少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來比對,那樣簡直是找死。

當然,也有劍走偏鋒的時候,即使雙方不在一個重量級,但對方貌似強大,其實是紙糊的,外強中乾,中看不中用,一擊而潰。

不過這需要一雙在現實中磨鍊出來的火眼金睛,在對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精準的判斷和周密的分析的基礎上,大膽出手,那才叫膽識。像烏龜挑戰兔子,那不叫膽識,那叫冒失。

如果缺少獨斷的眼睛,那還是算了吧,沒有金鋼鑽,咱就別攬瓷器活了,畢竟掌控不了風險,興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何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