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蘭迪色系與背後的意蘊

今天,“莫蘭迪色系”已經成為時裝設計中常見的配色方案。一生對展覽無甚興趣、如僧侶般作畫的喬治·莫蘭迪不會想到,在他去世之後,自己油畫的獨特風格成為商業設計的潮流。在世時,他選擇的素材永遠是那麼簡陋,幾個瓶瓶罐罐,一些靜物,他終生凝視著這些器物並以此作為對意大利法西斯政權的拒絕,通過在器物上賦予色調的方式,莫蘭迪構造出了一個極具形而上空間的氛圍,那些灰撲撲的靜物在獨立的空間內,顯得自足、神聖而不可侵犯,在他的畫作中,沉默與自由,灰暗與光芒,驚人地融合在一起。

莫兰迪色系与背后的意蕴

以下內容摘自《朝聖者的碗缽:莫蘭迪畫作詩思錄》,由出版社授權刊發。

莫蘭迪一點不瘋狂;相反,他的眼睛是明亮的,心也是靜得出奇;他堅持,毫不懈怠,因為他一定相信,這三四個主題的這些無窮無盡的變奏,無論多麼細微,都不會是徒勞的,哪怕是在維蘇威火山的威脅下;相信一個人可以堂堂正正地,將自己的一生囿於這非同尋常的志業中去,任時代的波濤怎樣拍打他的門垣,他都不在意。彷彿依舊是有一些事情值得付出一試,哪怕是在這漫漫歷史的盡頭。我們並未完全失卻一切,還可以另有所為,而不是因為恐懼而尖叫、囁嚅,或更糟糕地閉口不言。

至此,說了這麼多,卻一言不中;這些畫作在你面前,謎如青草。

莫兰迪色系与背后的意蕴

莫蘭迪像我們所有人一樣生活在這樣的威脅裡,生活在這片荒蕪的風景裡,即使他遠離塵事;暴力,以其最惡劣的方式,並沒有放過格里扎那這個鄉下,這個他戰時避難的地方。他知道身邊在發生著什麼,知道是什麼在威脅著他以及他的親友。只是他必定想過,或者說感到,對這一切,唯一值得的回應便是儘可能更深地專注於作品。

哪怕某些花束,色彩瀕臨用盡,幾近於無,然而我們置身其中的,永遠不是一個縹緲的世界,亦無甜美。相反,在某些花束面前,你會想到小小的紀念碑。在那裡,奇異地,告別倒彷彿是一次黎明。

莫兰迪色系与背后的意蕴

這是曾可與少女羅蘭的膚色作比的象牙色;這是因為初戀而在雙頰上飛起的薔薇色;這是那些最美時日裡的破曉——每一個黎明都將重來一次的破曉之色;將這些迎入花束中,彙集、留存,於花朵的假面下讚美。

莫蘭迪的靜物畫,神秘更增,相應地,給人的驚異也愈深。因為他這裡的“主題”不再是自然、風景、花朵,而是嚴限在那麼幾個近乎微不足道的日常之物上。

莫兰迪色系与背后的意蕴

在他最後的那些作品中,這個茶壺孤零零的或近乎孤零零的,在畫布的中間——明顯地,莫蘭迪與柏拉圖還是有分別的,你在這裡看到的與其說是一個本質的、理念的茶壺,毋寧說是以另一種形式顯現的生命,它挺身而立,且還帶著生命脆弱的顫抖。

莫兰迪色系与背后的意蕴

我將只是記住“忍耐”這個詞。統治著畫作的光,均勻,暗啞,讓人納罕,這究竟是晨光還是暮光——更可能是晨光吧。因為有一種期盼之感——似乎是在事物內部的一道光;亦像是一根羊毛絨,將編起萬物——房屋、樹木、路、天空——而為一匹織錦,懸於烏有的“極寧宮”牆壁上。

莫兰迪色系与背后的意蕴

有一道光,是內在的,卻又是遙遙的,合著無限的耐心。

莫兰迪色系与背后的意蕴

《朝聖者的碗缽:莫蘭迪畫作詩思錄》,作者:(法)菲利普·雅各泰,譯者:光哲,版本:紙上造物|商務印書館2019年12月

校對 | 趙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