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舉世皆知的景德鎮陶瓷是傳統文化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資源,延續千年,陶瓷是景德鎮的文脈,陶瓷也是景德鎮的命脈,可以說是體現這座城市唯一的重要特徵,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所以,呵護好以御窯遺址為核心的一批陶瓷歷史遺存絲毫不容置疑,但是保護好一條至今尚完存的近、現代陶瓷工業的文脈,比如曾馳譽中外的“十大瓷廠”等,也至關重要。

回味崢嶸歲月和昔日榮光,也可以聊以撫慰懷舊的心靈。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1949年4月29日景德鎮解放,千年瓷都回到人民手中,為了儘快恢復瓷生產,在資金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當時浮樑地委、浮樑專署、浮樑軍分區撥給10萬元和150擔大米作為恢復生產的啟動資金,開展生產自救活動。從1949年8月16日開始籌建“建國瓷業公司”,相繼組建了建國、人民、藝術、光明、新華、景興、紅星、紅旗、宇宙、為民、雕塑、曙光等十幾家大型瓷廠,習慣上,景德鎮人一直把它們統稱“十大瓷廠”。讓我們一一道來。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景德鎮是1949年4月份解放的,建國瓷廠8月份就開始籌建,是當時最早的國營瓷廠。景德鎮建國瓷廠的前身為明、清皇家御窯廠,以及接收的原江西瓷業公司。

在此基礎上,1950年4月1日,成立了景德鎮市建國瓷業公司,又接收了九窯公會會長邵裕如窯廠1幢、坯房3幢;舊浮樑參議員向德的槎窯1座,坯房8幢;舊商會會長賴淮清的窯廠2座和全部坯房。

1952年8月1日,更名為“景德鎮市建國瓷廠”。1954年進行“以煤代柴”柴窯革新,同時興建從產品設計、製作生產、直到燒煉成瓷、較為現代先進設備的新型工廠———建國瓷廠新廠。

1955年至1958年,市烈軍屬瓷廠、市星火瓷廠、景德鎮瓷廠(原試驗瓷廠)相繼併入,逐步發展成為生產傳統高溫顏色釉陳設瓷的定點企業。

1956年全市第一座倒焰煤窯在建國瓷廠新廠試燒成功,改名第一分廠,1958年7月劃出,易名國營宇宙瓷廠。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1958年7月,在當時全市以地段、以產品品種劃廠的變革調整中,將原有景德鎮瓷廠、十九瓷廠併入。建國瓷廠曾在50年代和80年代的效益攀上了高峰。

自從1995年,全市瓷廠經歷第一次全面改革後,1997年,建國瓷廠面臨第二次改革,以後廠區不再具備生產功能,但它仍是見證著景德鎮陶瓷業發展的載體。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可以說,建國瓷廠的歷史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景德鎮陶瓷業發展史。所以,現在建國瓷廠在打造文化旅遊景區中也成為舊工廠轉型的重中之重。

以一斑窺全貌,它東面有雕塑、景陶瓷廠,居中是為民、宇宙瓷廠,西邊有建國、人民等瓷廠。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宇宙瓷廠誕生於1954年,原名建國第一分廠,1958年再由十三社、四瓷廠合併而成,設有5個生產車間。

人民瓷廠。1952年,由私營16座窯廠和200多棟坯房組合公私合營華光瓷廠、群益瓷廠、光大瓷廠。1956年,3個廠合併轉為國營第三瓷廠,1957年易名新平瓷廠。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1964年分為新平瓷廠和新華瓷廠。1969年新平瓷廠改名為景德鎮市人民瓷廠,是當時全國唯一生產經營傳統青花瓷的專業廠。1965年5月,由原新平瓷廠劃出一部分組建成國營企業景德鎮市新華瓷廠,1969年改名為“景德鎮市人民瓷廠”,擁有八個車間、一個青花研究所和一個大集體。

民族用瓷暢銷西藏、寧夏、甘肅、青海等地,被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列為民族用瓷生產專廠。出口產品荷口碟,主要銷往伊朗、伊拉克以及巴基斯坦、前蘇聯等國家。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東風瓷廠。1951年4月,由瓷商集資創建了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為景德鎮解放後第一個具有陶瓷生產全過程的瓷廠。1953年10月,公私合營後稱裕民瓷廠,1956年改稱第一瓷廠,後又有幾家小型瓷廠併入。

1953年2月經市委批准,命名為東風瓷廠。1959年2月轉國營,易名為景德鎮市東風瓷廠。曾長期承擔黨和國家領導人出訪禮品瓷和國家用瓷的生產任務。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景興瓷廠。1949年,由私營制瓷作坊聯營組建。1954年上海生太油行投資,為公私合營企業。1956年改名景興瓷廠,1958年轉國營。1961年全廠轉併為華電瓷廠日用瓷車間。1962年8月,與華電瓷廠分開,廠名仍為景德鎮市景興瓷廠,是生產日用傳統瓷正德器生產廠家。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紅旗瓷廠。1952年,由137戶私營制瓷廠(坊)合併聯營,建立裕華、益民、永新、贛華、永和、新生等6個私營瓷廠。1956年,6個聯營瓷廠併為公私合營第六、第七、第九3個瓷廠,1958年,3個瓷廠合併稱為紅旗瓷廠。1960年,紅旗瓷廠劃分紅旗一瓷廠和紅旗二瓷廠。第二年,紅旗一瓷廠改名為景德鎮市紅旗瓷廠,是景德鎮生產釉下彩的專廠。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藝術瓷廠。1958年9月,由市工藝美術瓷廠、市出口瓷廠、一畫瓷合作社合併組建成國營景德鎮市藝術瓷廠,集中了一批知名的陶瓷美術家和高中級技藝人員。是景德鎮粉彩瓷的主要生產廠家,也是我國生產高中級粉彩藝術瓷的第一流企業。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光明瓷廠,開始由幾十家制瓷小作坊合併聯營為私營瓷廠。1958年轉歸國營紅旗瓷廠。1960年紅旗瓷廠劃出一部分廠房、設備、人員建立紅旗二瓷廠,1961年8月改名景德鎮市光明瓷廠,是景德鎮青花玲瓏傳統瓷出口生產專業廠。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為民瓷廠。1958年開始籌建,1965年正式投入生產,原名國營高級美術瓷廠,專門生產新彩出口杯碟和高級美術瓷,由江西省輕工業廳直管。1966年6月,改名景德鎮市為民瓷廠,劃歸市屬企業。是景德鎮新彩日用瓷出口重點企業之一。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紅星瓷廠,前身是建國初期的第一、第四陶瓷手工業合作社。1958年7月分別改為第十一瓷廠和第十四瓷廠,同年9月合併為國營紅星瓷廠。1961年9月,該廠一分為二,劃出紅星二廠,後更名為陶瓷合作工廠,即以後的紅光瓷廠。1969年以生產高白釉茶杯為主的建新瓷廠併入。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雕塑瓷廠。1956年,由20世紀50年代初的市美術社、雕塑社和試驗瓷廠等3家合併組建工藝美術瓷廠。原屬國營企業,1961年12月轉為集體所有制,以生產出口傳統瓷雕為主。1966年改稱景德鎮市雕塑瓷廠。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曙光瓷廠。1962年,由紅星瓷廠、藝術瓷廠的2個車間和市陶瓷工業局實驗組合並組成景德鎮市曙光瓷廠,為集體所有制,主要生產日用陶瓷。1966年轉為生產低壓電瓷。1979年根據市場變化的需要,把原生產低壓電瓷單一品種轉為生產傳統仿古瓷、大件陳設瓷、內銷日用瓷、工業電瓷和紡織瓷等4大類型品種。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部所。亦即中國輕工業陶瓷研究所,創建於1954年,是全國陶瓷行業唯一集技術與藝術為一體的部屬專業研究所。坐落在中國瓷都 — 景德鎮市東郊新廠。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按照嚴格意義的景德鎮“十大瓷廠”包括建國瓷廠、人民瓷廠、東風瓷廠、藝術瓷廠、紅旗瓷廠、光明瓷廠、景興瓷廠、宇宙瓷廠和為民瓷廠。雕塑瓷廠、紅光瓷廠、曙光瓷廠都沒算,因為這三個廠屬於大集體,但這三個廠也是歷來就有的。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雖然紅光瓷廠是從紅星瓷廠劃出來的,但是職工人數、設備、規模還都遠遠超過了紅星瓷廠。而雕塑瓷廠,紅光瓷廠、曙光瓷廠其實還原本的確屬於國營瓷廠,雕塑瓷廠是藝術瓷廠的彩繪車間,紅光瓷廠原名叫紅星二廠,曙光瓷廠則是由市陶瓷工業局試驗組和紅星瓷廠、藝術瓷廠的兩個車間聯合組建的。都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千絲拌扥纏纏不清。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這三個瓷廠的“變身”是個陰差陽錯,與昌江大橋密不可分。1958年,景德鎮市委市政府修建昌江大橋,向市手工業管理局借了84萬元,當時國營瓷廠的稅都要上交,而手工業管理局主要管集體單位,不用上交稅,所以有錢。後來,市委市政府為了“還賬”,乾脆將雕塑瓷廠、紅光瓷廠和曙光瓷廠抵給了市手工業管理局,因此這三家瓷廠由國營轉為大集體性質,當時談好工人的勞保福利不變,所以工人們也沒有意見。所以,這個十不十的,就是個虛詞,表示蠻多,表示興盛,表示繁榮。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新中國以來,景瓷產業的從小到大、由弱轉強,從傳統到現代——燒製工藝經歷了由手工到機械和由柴窯到煤窯、油窯、氣窯的大轉變,分散的弱小手工業作坊,走向了大規模機械化瓷業。其間的篳路藍縷發展歷程,有無數可歌可泣事蹟,至今想來還令人蕩氣迴腸。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十大瓷廠”是景德鎮現代瓷業的基礎奠定,從而有了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近半個世紀內,雄執中國現代瓷業牛耳;從而有了國際金獎及國內大獎的盛名遐邇聲譽鵲隆,即使在封閉的上個世紀中國50—70年代,產品依然走紅世界。這是景德鎮瓷業一個前無古人的輝煌時代。但也留下了計劃經濟如何拖累現代景瓷業,終於被市場經濟的時代潮流所淘汰的無奈悲歌。它們的成敗榮辱,已經或將要進入歷史文化範疇,成為我們必須正視,並加以研究保護和發揚光大的珍貴文化遺產。

當然,時至今日,這已經不太重要了,它們已經或者即將融入為陶溪川的一部分。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在景德鎮,煥然一新的陶溪川固然讓人念念在茲樂不思蜀,但是更讓我耿耿於懷流連忘返的恐怕還是“十大瓷廠”的舊廠房;老廠房就是一曲無可挽回的哀歌,它是看一次少一次看一遍少一遍歷史痕跡;而陶溪川是個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日新月異,我們可以一遍遍一次次的看著它慢慢長大;老廠房和陶溪川幾乎就是鳳凰涅槃的傳承續接,老廠房的轉世化為陶溪川的靈童,因為老廠房的繭破,才有陶溪川的成蝶,因為老廠房的脫胎,才有陶溪川的換骨,因為老廠房的浴火,才有陶溪川的重生。

景德鎮“十大瓷廠”的最後遺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