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品味孤独


散文:品味孤独

最早品尝孤独的滋味是风华正茂时,那时初次离家到城里谋生,举目无亲,整日形影相吊,下班回到租来的陋室,用简单的饭菜糊弄完肚子,接着便是想方设法打发那漫长的夜。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岁月,对我来说,别说电视机,就是有个巴掌大的台半导体收音机也算奢侈品。在那些漫长的夜里,独自飘浮在陌生的城市,无处可去,无人交流与沟通。值得庆幸的是孤独难耐时逐渐养成看书写作的习惯,让无处安放的心绪有了些许慰藉。

岁月流水般过去,如今偶尔回想起那段在孤独中度过的岁月,心内竟泛起阵阵暖意。林语堂说:“孤独这两个字拆开看,有小孩,有水果,有走兽,有蚊蝇,足以撑起一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小孩水果走兽蚊蝇当然热闹,可那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此解释确实高明巧妙,蕴含情趣,但也透露着无法掩饰的无奈。

有时与文友聊到孤独的话题,他说我们对孤独的理解和感受还比较浮浅,平时读书写作似乎耐得住孤独寂寞,实则境界还不到,不过是尝试一点浮皮潦草的孤独而己。我们谁能与创作《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相比呢?梭罗挑战的不仅是独自在森林中生活所特有的那种感受,更多的是长期的不与人交往和沟通的孤独。其实,一开始来到瓦尔登湖,梭罗也怕孤独,他曾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但后来他还是理智地用信念战胜了诱惑,最后选择了孤独的完成《瓦尔登湖》的写作,完成了生命的体验和思考。

长期品尝过孤独的人,不是病态的性格孤僻,不是自命清高不合群,更非恃才傲物孤芳自赏,他们有极其强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所享受的是孤独赋予他们的另一种幸福和快乐。

我喜欢孤独,虽然暂时还未能体会到它所带来的深刻,但它可督促我不停地进行独立思考,远离虚荣与浮燥,从而随心所欲地安排生活,磨励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