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什麼把皇位傳給溥儀?為什麼不傳給載灃呢?

金子I美食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寫了一句話:“她在宣佈我為嗣皇帝的那天,還不相信自己這一場病會死的。”

實際上,這句話也決定了慈禧太后絕不可能讓載灃去接光緒皇帝的班。

1908年11月14日,在光緒皇帝死後僅僅過了兩個小時,慈禧便按捺不住了,給了載灃這個所謂的監國攝政王一個命令: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

慈禧的意思也很明顯,我雖然任命你為監國攝政王,讓你在溥儀即位之後總攬所有軍國政事,但是,你要明白,決策權仍在我手裡,朝廷裡仍然是我說了算。

這是慈禧的權力慾在作祟,這個女人的權力慾之盛自不用說,她之所以會在咸豐皇帝死後違背咸豐的旨意,一手摧毀咸豐生前所作的所有佈置,正是在於她貪戀權勢,所以,即便已經死到臨頭了,她也不肯撒手。

這一點,便註定了慈禧不可能選擇讓載灃當皇帝,因為此時的載灃已經25歲,如果讓載灃即位的話,慈禧還怎麼垂簾聽政?還怎麼名正言順地繼續把持朝政?

此外,慈禧在同治皇帝死後選擇讓載湉接班,除了載湉年幼好控制之外,還有兩個不能忽視的原因。

一是載湉的父親奕譞是慈禧的功臣,1861年慈禧發動“辛酉政變”的時候,奕譞身為正黃旗漢軍都統,手中握有不小的軍權,正是因為他和奕訢一樣選擇了站在慈禧這一邊,這才讓慈禧能夠成功發動政變,奪得了清政府的控制權。

二是載湉的母親,即奕譞的福晉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的親妹妹,所以載湉也算是慈禧的親侄兒,讓奕譞將載湉過繼給自己和咸豐當兒子也算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鞏固了他們之間的利益關係。

可是,載灃雖然也是奕譞的兒子,但和哥哥載湉相比,他卻沒有了年齡優勢,也不是慈禧親妹妹的兒子。

1908年的載灃雖然不是一個成熟的政客,不是一個成熟的“操盤手”,但是,他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成年人了,他的很多想法已經開始形成,甚至已經固定了,這樣的話,慈禧便很難去控制他。

更何況,載灃已經25歲了,再讓他入宮接受帝王教育也來不及了。

只論年齡這一點,載灃便沒辦法和他的兒子溥儀相比。

所以,載灃無論如何也不是合適接光緒的班。

慈禧之所以選擇溥儀作為接班人,除了溥儀當時只有兩歲,便於接受帝王教育和讓慈禧更容易掌控之外,也有兩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一是不論是同治皇帝還是光緒皇帝,他們都沒有留後,更有趣的是他們兩個人是平輩,是堂兄弟,按照過去的多數慣例,同治皇帝駕崩有沒有兒子的話,應該選一個下一輩的人接班,可是慈禧卻因為奕譞和妹妹的原因,選擇了和同治平輩的光緒,結果光緒也沒有留後。

這時候,如果在選一個和同治、光緒平輩的人當皇帝的話,同治和光緒這兩脈便等於絕後了,所以,只能選一個溥字輩的人接班。

慈禧選來選去,最後還是選中了醇親王這一脈,因為載灃載灃和他爹奕譞一樣聽話。

二是溥儀的母親瓜爾佳氏也不是什麼阿貓阿狗,她可是慈禧的心腹重臣榮祿的女兒,載灃和瓜爾佳氏的婚事也可以說是慈禧在背後一手促成的。

慈禧為什麼要撮合瓜爾佳氏和載灃呢?這實際上和當時的時局有關,當時洋人當中已經有了支持光緒皇帝的聲音,支持光緒便意味著得撇開慈禧,慈禧哪能容忍?慈禧在戊戌政變之後甚至一度想要廢了光緒,但卻為洋人所阻撓。

後來,慈禧更是藉著“拳民”颳起的“扶清滅洋”的風,如同發了癔症一般突然向11國宣戰,結果被洋人打得屁滾尿流,慌慌張張地一路跑去了西安。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洋人竟然點名讓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作為清政府的代表,出使德國,去給得國道歉。

慈禧聽說此事之後,雖然已經被打怕了,不敢拒絕洋人的要求,可是心中卻不由得一凜,這時候洋人提出來讓載灃作為代表出使德國,難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洋人是想要通過載灃去支持光緒?

為了應對這個可能會出現的危機,慈禧所能夠想到的辦法便是將載灃也拉到自己的“賊船”,讓他成為自己這個政治利益集團中的一員。

於是,便有了慈禧撮合載灃和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這一幕。

所以,溥儀才是慈禧心中最理想的接班人,讓年幼的溥儀當皇帝,讓聽話的載灃當攝政王,這麼一來,清政府便仍然能夠緊緊地掌控在她的手裡。

她不允許權力從自己的手中跌落,除非她死了。

更有趣的是,慈禧為了解決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這兩個人都沒有後的問題,竟然將溥儀同時過繼給同治和光緒二人——“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溥儀首先是被過繼給慈禧的親兒子,也就是同治皇帝,親兒子終究是親兒子,光緒皇帝叫慈禧“親爸爸”叫得再親,也始終不是親兒子。

然後,溥儀才被順便過繼給光緒,簡直是“買一送一”。

此外,讓溥儀即位當皇帝,讓載灃當攝政王,除了可以讓慈禧能夠繼續掌控權力之外,還有一個好處——哪有要是慈禧突然死了,載灃這個攝政王便掌控了實權,成為了清政府的實際最高領導人,也不會去造他兒子溥儀的反。

這麼一來,即便慈禧死了,清朝的政治格局也不至於會發生地震、海嘯。

慈禧能夠成功說服奕訢、奕譞這些個皇室貴族配合自己發動“辛酉政變”,又能夠在1861年發動政變後掌控清朝國柄一直到死,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手段不可謂不厲害,當然也有幾分眼光。

所以,她自然也能夠看的出來載灃不適合接光緒的班,不過,載灃的兒子溥儀確實很有優勢,所以她選擇了溥儀。


流浪的侯爵


慈禧死前,讓3歲的溥儀繼承光緒皇帝的皇位,溥儀的生父載灃,則被冊封為攝政王,總攬朝政。

很多人認為,慈禧寧肯讓3歲的孩子繼位,也不讓正當年的載灃繼位,是因為她的權欲太大,希望能夠繼續垂簾聽政。

這個說法站不住腳。因為溥儀是在1908年被確立為皇儲。當時,慈禧已經垂垂老矣,而且多病,她自知即將不久於人世。果然,這年的年底慈禧就死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算慈禧權欲再大,但將死之人了,不會還想著垂簾聽政的事情了。

慈禧選擇溥儀繼位,是有苦衷的。

當年,慈禧年僅19歲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駕崩,沒有留下一兒半女。慈禧為了保住皇太后的位子,依然決然地選了同治的堂弟光緒皇帝繼位。如此一來,同治一支就絕了。

當時,慈禧的打算是這樣的:等光緒皇帝生了兒子,立即過繼給同治皇帝,使他的香火不斷。

可惜,事與願違,光緒皇帝一生不育。他不僅沒能解決同治皇帝的問題,他自己也成了絕戶。

於是,光緒死後,慈禧就選了光緒的親侄子溥儀繼位。但是,溥儀是過繼給了同治皇帝,做了同治皇帝的兒子。同時,鑑於光緒皇帝的情況,讓溥儀“兼祧”光緒皇帝。意思是,溥儀一人,既當同治的兒子,也當光緒的兒子,但以當同治的兒子為主。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慈禧才不得不選了3歲的溥儀繼位。


趣談國史


選立溥儀繼承大統,這是慈禧經過一番精心打算後作出的決定。

(1908年,載灃與溥儀(右)、溥傑(懷抱嬰兒)合影)

首先從身份血緣來說,溥儀是載灃之子,奕譞之孫,道光帝之重孫,光緒帝的侄子,身份可以算的上根正苗紅了。而且溥儀的母親是晚清重臣、慈禧親信榮祿的女兒,因此慈禧立溥儀也算的上是對親信榮祿的另一種獎賞。

從年齡來說,溥儀也很合適。當時溥儀年僅3歲,由溥儀繼承皇位,既可以承祧同治(即慈禧的親兒子)又可以承祧光緒,一舉兩得。要知道,當年慈禧立光緒為皇帝,名義是承祧文宗也就是慈禧的老公咸豐皇帝。因此說,立溥儀就相當於給同治皇帝承繼了子嗣。而載灃是光緒帝的親弟弟,同樣也是同治的叔伯弟弟,如果是立載灃為皇帝,那就意味著同治、光緒都將沒有後人了,有悖家法傳統,而且對於一國之君來說也不是光彩的事情。正是出於為同治、光緒同時立嗣的目的,慈禧選擇了溥儀繼承皇位。

而且慈禧也並未虧待載灃,任命其為“攝政王”,這無疑確立了載灃崇高的政治地位。而事實上,光緒、慈禧逝世後,大清的軍國大政都是攝政王載灃處理的。只是沒想到的是,短短几年,大清就完了。


老照片


慈禧是不可能傳位給載灃的,於情於理,於公於私都有不妥之處,慈禧從來不做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先來說說載灃和慈禧的關係,載灃和光緒帝是親兄弟,但是載灃不像光緒一樣和慈禧有著血緣關係,光緒皇帝是醇親王奕譞正福晉慈禧太后的妹妹所生的長子,不僅有愛新覺羅血統,也和慈禧有一定的血緣關係,正因為如此,同治皇帝死後,慈禧為了能夠掌權,排除萬難才將光緒皇帝扶上皇位。

為什麼說慈禧是排除萬難呢?論資排輩的話,光緒和同治是同一輩,也就是都是載字輩的,同治死的時候,按照道理應該立溥字輩的才符合禮法,但是溥字輩的普遍遠離權力中樞,慈禧為了防止權力轉移,因此就沒有立溥字輩的,因為溥字輩繼位的話,慈禧就是太皇太后,想要垂簾聽政又得經過一番折騰,索性就不讓溥字輩的繼承皇位。

其實按照道理來講,載字輩裡面也並不是沒有年齡大的,慈禧立光緒為帝,實際上一是看中他小,第二個就是和自己血緣親近。

讓光緒繼位這個行為還是打破清朝禁止兄終弟及的傳統。

當然,我們知道,後來經過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離心離德,漸行漸遠,最後到了囚禁光緒,因為慈禧想要廢了光緒,還跟八國聯軍侵華有一定的關聯,可以說,立儲不立明白,禍害無窮啊。

到慈禧快要不行的時候,光緒先一步走了,這個時候慈禧選定了溥儀作為皇帝繼承人,實際上是符合情理的。

載淳、載湉都是載字輩,都沒有後,如果再立一個載字輩的話,也就是歷史上的旁支奪嫡,不符合禮法,在選擇光緒的時候,慈禧是將光緒過繼給咸豐皇帝,也算是自己的兒子,但是這依然不能改變光緒皇位的尷尬,說到底這個皇位你雖然得到了,但也是個過度。

當時掌管禮部的大臣為了這點事成天跟慈禧鬧騰,鬧騰什麼呢?同治皇帝不能不立嗣,有違祖制啊!

慈禧想來想去,最後答應,如果光緒生了孩子,將過繼給同治皇帝,也就是說,光緒生的孩子也就不是他的孩子了,等到光緒不行的時候,慈禧放了個大招,就是這個溥儀,同時兼承同治帝和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溥儀不僅是同治的兒子,也是光緒的兒子。

從這一點上來說,載灃雖然很優秀,卻因為輩分阻擋了他。

其實,即使沒有溥儀,也沒有載灃什麼事。

載灃本來是庶出,光緒如果不是去繼承皇位去,載灃連醇親王的爵位都襲不到,1890年奕譞去世後,載灃是庶長子,承襲了“世襲罔替”的醇親王爵位,這個爵位撿的不可謂不便宜。

這時的載灃,是鐵帽子王中醇親王,是皇帝的親弟弟,不可謂不尊崇,然而正是這樣的身份,讓載灃根本無法繼承王位,襲成爵位再去繼承皇位,那更是旁支奪嫡,除非皇帝那一支死絕了,才會有旁支奪嫡發生。

再來說說載灃的婚姻,以及溥儀的生母瓜爾佳氏,瓜爾佳氏本是榮祿的女兒,曾被慈禧養在宮中,也是慈禧的義女,屬於慈禧後宮力量中的一環,1901年載灃剛剛從德國返回還沒到達北京,慈禧就將榮祿的女兒指婚給了載灃。

當時皇嗣未立,而光緒已經沒有了生育能力,能夠選的只能是從近支宗室中挑選,經過戊戌政變、庚子事變,只有醇親王府和慈禧最親近,而光緒又出身醇親王府,載灃又表現的很出色,所以,慈禧將榮祿的女兒瓜爾佳氏指婚給載灃,其實就是“借雞生蛋”,只要載灃和瓜爾佳氏有了子嗣,那必然就是皇位繼承人的不二之選。

在載灃和瓜爾佳氏成親之時,《字林西報》就斬釘截鐵地認為: “中國政府不立嗣則已,立則必求其與溥儁同一輩者……設醇邸有子,則入選無疑矣。

1906年載灃和慈禧的義女生了溥儀後,載灃受命管理銳建營,爵位和官職都已經達到很高的地步,1907年授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開始參與到清朝的最高權力,1908年初擔任軍機大臣。

“母以子為貴”到了載灃這裡成立“父以子為貴”,所以,載灃的成就不是因為其能幹,而是因為他生了溥儀這個兒子。


史論縱橫


慈禧太后為什麼不直接傳位載灃而要指定載灃的兒子溥儀為皇位繼承人,這個問題其實也挺簡單的。

這麼說吧,如果載灃繼位的話,那麼清朝最末三位皇帝就是同治、光緒、載灃,那麼,我們來看一下他們的名字:

同治載淳、光緒載湉、載灃。


發現沒有?他們都是載字輩,這就是說,堂兄弟關係!

您覺得這合適嗎?

事實上,當時提議直接傳位載灃的奏議也不是沒有,如張之洞就提出,從同治到光緒再到溥儀,已經連續三個皇帝是幼年繼位,所謂“主少國疑”,幼年皇帝對治理國政非常不利,更何況在當時國家危亡的情況下!


對此提議,慈禧太后也不是沒有認真考慮過,但最終還是否定了。其理由是,按照世系,光緒皇帝繼位是兄弟輩繼位,這已經是破例,如果再來一個載灃,那世系紊亂無以復加,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載灃繼位將會引發極大的問題。

正是在這樣的考慮下,慈禧太后還是決定由溥儀繼位,令其父載灃為攝政王,代行皇帝職權,這算是解決了世系問題,同時也不影響實際的行政。

事實上,慈禧太后做如此考慮並不是在臨終之前才拍腦袋做的決定,而最起碼在1905年即作此安排。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慈禧太后深知光緒皇帝沒有生育能力,不得不早做安排。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其在庚子年後就曾作為特使出使德國,之後其接班的跡象也十分明顯。

尤其1905年溥儀出生後,載灃的地位更是火箭一樣上升,其二十幾歲便進入軍機處,很明顯就是作為w接班人培養的。關於這點,就連當時的一些外國媒體也看出來了。

作為,國人就沒必要裝外賓了吧。


坑爹史冊


作為晚晴最後一位叱吒風雲的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雖然已經病重,但仍然沒有選擇放下手中的權力,直至她將死之際,才緩緩道出最後一道懿旨“後宮不許再幹政”

主少國疑,在權力漩渦中摸爬滾打多年的慈禧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他仍然選擇讓年僅3歲的溥儀來成為大清的下一任統治者

自此,清朝走上了最終的末路

機關算盡太聰明——誤了國家誤了社稷

晚清是一部屈辱史,在這個老女人的手中,曾經還算是強大的清王朝化身為任人宰割的羔羊,一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就足將慈禧釘在清朝歷史乃至中國歷史的恥辱柱上,就更別說後來的種種了

自知病重且不久於人世的慈禧,在張之洞等人的建議下,開始商定帝國未來的接班人選。此時的光緒已然在慈禧的“安排”下病入膏肓,慈禧仍然牢牢的把握著最核心的權力,那就是立儲!

為了制衡奕劻以及袁世凱,慈禧需要選擇載灃一系來成為帝國新的接班人,原本載灃就是光緒同父異母的弟弟,而光緒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兒子;再加上溥儀其母為榮祿的女兒,榮祿又是慈禧的寵臣,這又是一層親上加親的關係。所以慈禧選擇載灃之子溥儀是絲毫沒有猶豫的

至於為何不直接選載灃,第一是涉及到長幼有序,她需要考慮繼承大統的合法性;第二則是她仍舊寄希望於自己能迴光返照,繼續穩坐大清江山




正一山開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咋說呢?滿清滿打滿算一共十二位皇帝,入關前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倆人就一個字——牛,畢竟是開山鼻祖不是。入關後十個,前三還不錯順治、康熙和雍正。從第四個乾隆開始,那叫個黃鼠狼下耗子,一輩不如一輩。

乾隆用自己難得的年齡優勢生生耗死了好幾個有著帝王之氣的兒子,沒辦法只能選了個平庸的嘉慶,接著大傢伙可以閉眼了。餘下的這幫人靠著祖上的福祉,勉強活了那麼幾輩,結果倒騰到了慈禧的手裡,這老太婆糊弄了一個咸豐,忽悠了之後的三皇帝,捎帶著把這三皇帝玩弄的瘸了不說,還忽悠的連個子嗣都沒留下,作孽呀!

滿清三分之一的皇帝倒了血黴了,這就栽倒了慈禧的手裡邊。

所以題主這事,咱得從咸豐說起。

事情的開頭

這咸豐是滿清秘密立儲的最後一位帝王。這倒黴孩子人平庸不說,還盡遇些倒黴事,太平天國起義,英法聯軍扛著槍拉著小炮進攻北京,把個咸豐攆的滿華夏大地到處竄。而英法聯軍沒抓住咸豐,卻捎帶著把圓明園給燒了。

咸豐蹲在龍窩裡呆了十一年,被這些個糟心事給耗死了,三十一歲就走了。

其實讓老梁看,滿清走到咸豐這一輩已經完蛋了,為嘛呀?因為咸豐是滿清歷史上最後一位有著實際統治權的皇帝。

老子掛了,咱瞅瞅他那孩子。就一個,也就是啥事也幹不了的同治。說來也好笑,就因為六歲的孩子主不了政,腦袋上有倆媽共同管理他這小屁孩,一個慈安(養母)一個慈禧(生母),所以就起用同治作為年號。當時起這名的時候,據說慈禧開心壞了。

大傢伙都知道,滿清有一個規矩只有皇帝大婚後,才能親政。當時的同治只有六歲,這和誰大婚都不合適,所以同治就得熬著,得,這一熬就熬了十二年。

這婚也結了,政也親了,但遇到個權利慾望極強的慈禧,這老婆婆死活不想撒手,還想把持著朝政送送自己這親兒子,讓他再長長,慈禧自己個感覺還能再撐個十年八年的沒啥問題。

“等等!等到老人家我撐不住了,你再來,一點子孝心都沒有,要你能幹啥?”慈禧就是這麼感覺的。

得!同治感覺自己沒事可做,這就和自己跟班,往宮外邊溜達。好嗎,這一溜達,就溜達到了北京城的八大胡同裡。這地方聚集了大大小小上百家妓院,同治聽說滿朝的大臣有事沒事也喜歡到這裡溜達。他也抱著一萬顆好奇心來溜達,就這一萬顆好奇心被暴擊了,嘣了一臉的梅毒,同治高高興興的帶回了宮裡。

那個時候,這病可是絕症,沒挺多久,第二年也就是同治十三年的時候,這小夥子年紀輕輕的就走了,崩了的時候也就是十九歲。

題主的事

咱說大清有秘密立儲的傳統,但這同治比他老子還差勁,連個兒子都沒有,秘啥呢秘。所以這皇帝人選的最終決定權就落在了兩宮太后的手裡邊。

這麼說吧,慈安這人清心寡慾的沒啥權利心,所以決定權是在慈禧的手裡。

同治沒了,按理說一般的母親那叫個傷心欲絕,但慈禧是啥人?權利心及其旺盛的人,同治一死,他首先想到的是權利交接的問題。

首先大方向上,您得定個調子,這後邊的人是繼承同治的位置,還是繼承咸豐的位置。

為嘛要這麼說呢?首先繼承同治的位置,那說明這後邊的繼承人必須是同治的晚輩,也就是“溥”字輩中挑一個。但這裡有個問題,一旦挑選了同治的晚輩,那麼這人就必須過繼給同治。這一過繼,慈禧的位置就比較尷尬了,因為這個時候同治的皇后就成為了皇太后,而慈禧腦殼上就必須套上一個更大的帽子太皇太后。

這太皇太后的帽子雖然大,但離滿清的權利中心可就遠了,這可就回不來了。

所以這一條,理所當然的就被慈禧給否決了。

據說,其實人家同治崩之前就有遺詔,想要立他的晚輩“浦倫”為帝。說實話這浦倫根據他的一些事蹟,能看出來是有點子才幹,但就因為這事,就被慈禧一直壓著,一輩子就弄了貝子的頭銜戴著。

話拉回來,咱說這遺詔的事,被慈禧一句:“小屁孩胡鬧!”給蓋了過去。好吧,不是俺可憐你同治,你雖然為帝王都十九歲了,可還是被自己的親媽說成是小屁孩,這是你的不幸還是幸呢?

好吧,這條路堵死了,只剩下最後一條,只能選擇同治的同輩,過繼給咸豐,繼承咸豐的帝位。那選誰呢?在慈禧的眼裡必須符合這麼幾條。第一,年齡要小。畢竟你搞個年齡大,人家一繼承帝位,您這一瞅大婚早就有了,您這老婆婆立馬就得把手裡的權利交出去。年齡小慈禧還可以利用年齡來做文章,最起碼也要把這權利牢牢的抓在手裡十年八年的,過足了癮才行。

第二,要選個和慈禧有關係的人,只有這樣這家人才會在剛開始的時候,聽她的話,依附於她。您要整一個外人上去,人家本來就有派系,有派系在朝堂上就有根基,他有根基才能和你明刀明槍的對著幹。

慈禧哪帶著指甲護套的手指頭劃拉來劃拉去的,就瞅見了,自己的親妹妹醇親王嫡福晉生的大胖小子載湉。

據說同治剛死了不到倆小時,慈禧就拉著一幫人開會研究繼承人的事,結果慈禧拍板說要立載湉當皇帝的時候,醇親王當場就哀嚎了一聲,癱在了地上,誰都拉不起來。

得,這也阻擋不了慈禧的腳步,最終四歲的載湉就繼承了咸豐的地位,成為了後來的光緒帝。

說實話,慈禧就是個缺德帶冒煙的貨,為了自己個能夠繼續把持朝政,硬生生的沒有給自己的親兒子立嗣。咱大華夏講究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您這事整的,也太缺德了。

有哪些看不下去的大臣撐不住了,最後在光緒五年同治要下葬了,吏部主事吳可讀進行了尸諫。將自己吊死在了三義廟的廢寺中,就是為了勸諫慈禧要給同治立嗣。

說起這事,老梁心裡不是滋味,當年同治在的時候,這吳可讀彈劾一名滿洲武將濫殺無辜,虛報軍功胡扯自己搞了個大勝利。大傢伙都知道滿清的皇帝各個愛護滿人,這麼一封彈劾上去,差點就被同治給剁了腦袋,此後更是對他瞧不上眼。

就是這麼個人,居然在同治死了,為他那點子破事搞了個尸諫。

面對這事,慈禧齜著牙算是認了,同意光緒以後有了兒子,就直接過繼給同治為子。

四歲的光緒當了皇帝之後,老婆婆慈禧齜著她那快要掉光了牙,又操控了滿清好多年。這中間,慈禧感覺這光緒越來越不好控制了,還鬧過一次想要廢掉光緒的事,只是因為朝堂上和老外們一致反對,這才作罷(其實這事主要是老外們反對)

其後光緒也鬧騰了半天,但胳膊終究是胳膊,拗不過慈禧老婆婆的大腿。

光緒在無盡的怨恨中崩了。但光緒崩了之後,這慈禧老婆婆也撐不住了。其實她還想在活五百年來著,但閻王老爺不同意。

繼續把持朝政?您想多了吧,除非閻王老爺能同意讓她再活五百年,所以繼續搞垂簾聽政這已經不是主要目的。

主要目的是平穩的過渡,而且這過渡不能打擾了她的下葬過程,畢竟她幹了那麼多破事,恨她的人不少。你說搞鞭屍啥的,也不是不可能,當年順治對多爾袞就這麼幹過。

你就是不鞭屍,讓這葬禮顯得不那麼奢華是不行的,畢竟慈禧老婆婆到了下邊還想著過過奢華的生活不是。

所以下邊繼承人必須聽話,而且能聽死了以後慈禧的話。是誰呢?一輩子面對慈禧都害怕的隆裕——光緒的皇后,一個沒有那麼多政治智慧,很平庸,不受任何人待見的人。

而隆裕是個女人,所以還得早一個年齡小的娃娃來才成,而這娃娃的老爹必須有一定的威望,但威望不能高,一旦高了,慈禧的這些小算盤可就砸了鍋了,最好能跟慈禧掛點小勾,畢竟他慈禧也沒有後不是,給自己家的血脈留點念想也是好的。

所以最終慈禧就看對了溥儀,畢竟溥儀這三條都具備,年齡小隻有六歲,他老爹說的文雅一點就是個讀書人,政治智慧欠缺了一點(這其實從他做攝政王乾的那些事就能看出來),再有溥儀是她妹妹這家裡的人。

慈禧想到了所有能想到,完成了讓自己平平安安的入土為安的想法。她只是沒有想到,平庸的攝政王真的很平庸,玩不過那些個滑的像泥鰍一樣的傢伙。

滿清是實現了平穩過渡,但湖面下的暗流湧動是蓋不住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慈禧為什麼要讓溥儀一個三歲孩童來繼承皇位、他的生父載灃來輔政,而不直接讓載灃接班幹皇帝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規則限制中國古代皇位傳承概括起來就是八個字“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這樣看起來把皇位傳給兒子才是首選,傳給弟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事實上清朝也沒有采納過“兄終弟及”,皇位一直都是由父親傳給兒子)

咸豐:


注:載湉也是過繼給咸豐皇帝才有了繼承人的資格,因此他承襲的是咸豐的皇位。

傳懿旨,以上(光緒)繼文宗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清史稿·德宗本紀》

而光緒和同治一樣也是無兒無女,因此慈禧就只能夠把未來的皇帝過繼給他承繼香火,只待光緒嚥氣便立馬擁立新君即位。

選誰來給光緒當兒子呢?這又涉及到了宗法社會的另一核心:“過繼的規則”立嗣之事,設法擇胞兄弟之子以為嗣,次則擇從兄弟之子。

光緒:


載灃作為光緒帝載湉的胞弟,他的兒子自然就是上佳之選。有鑑於此,三歲的溥儀才“有幸”被慈禧選中。

有言在先,不好反悔早同治帝駕崩,大清朝的領導層正在糾結著選誰當他的接班人的時候(血緣關係太過疏遠因而首先排除了立“溥”字輩人的可能),軍機大臣就把恭親王奕訢已經成年的兒子載溦丟了出來。

認為他是“載”字輩中最合適的皇位候選人(一者年齡合適;二者同治載淳和載溦的父親同為道光之子,血緣關係也是無可挑剔)。

但是作為奕訢的政敵,慈禧對他早有戒心,肯定不會讓他在如虎添翼地成為“皇父”,而且選一個年紀偏大的皇帝也不利於自己“垂簾聽政”,因此她對軍機大臣的這個建議不以為意,轉而把目光放在了醇親王奕譞的四歲小兒載湉的身上。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她冠冕堂皇地說出了一個“正當理由”:

文宗無次子,今遭此變,若承嗣年長者實不願,須幼者乃可教育。—《翁同龢日記》

“幼者乃可教育”的意思就是說選一個“小皇帝”才能讓他從小學習帝王之道,方便成年掌權後施政治國。

溥儀:

軍機大臣一聽這話,自知理虧,也就閉口不言了,最後只能聽任慈禧選擇了載湉為後繼之君。


有了這個前車之鑑,慈禧自然也就不敢明目張膽地立載灃為帝了(畢竟當著天下人的面啪啪打臉有損“老佛爺”的威信與形象”)。

清朝入關後的順治、康熙都是沖齡登基,最後走向滅亡也是在幼年天子的手上,這也真可以說的上是天意吧!


剛日讀史


在慈禧最後的生命中,她將清朝皇帝的位置傳給了一個當時只有幾歲的溥儀;在消息傳出後,在醇親王府中,身為太后親妹妹的她、這位小皇帝的奶奶非常痛苦,幾次都因為太過悲傷而休克,她像當年看著光緒被奪走時一樣,哭的是撕心裂肺。

皇位為什麼傳給僅有幾歲的孩子?

太后的這一做法,其實不是一種糊塗的行為,只不過她考慮的不是清王朝的安危,也不是這個王朝的以後,她所想的是自己家族的未來。

有人會認為慈禧的這一做法,無外乎是一種謀略的重演,她還想在後來通過這個小皇帝得到權力,因為當時的溥儀不過是幾歲,連字都沒有認全,當然可以繼續受她所擺佈。但事實卻不是這樣,要知道當時的慈禧已經感覺到自己身體的異樣,已經感受到了自己離去世不遠了,所以她在此時還要堅持去立一位小皇帝,不是為了在以後還能地位崇高,而是另有它意。

慈禧本來的家族是葉赫那拉氏,當她在進入到宮中的那一天,就立馬通過自己的枕邊風,讓咸豐皇帝將自己的妹妹許配給了當時的醇親王,就這樣這位太后在後來把控著宮中,而她的妹妹便把控著醇親王府。

所以從這位太后的行為,大家就能看出,這個女人並不簡單,她有著不同與其他女人的謀略。在咸豐皇帝駕崩後,慈禧的兒子同治皇帝繼位,可是這位皇帝在後來便也去世了,於是膝下無子的她,不甘心被滿清中其他家族奪取把持著皇位,所以她當年讓皇帝幫忙,嫁入醇親王府的妹妹,便成了這位太后最為有利的武器,也是最明智的一步棋。

慈禧通過自己多年來經營的權力和威嚴,擁立了當時也處於年幼時期的光緒皇帝。在光緒登基以來,等於是被這個太后架空的,每每大臣們有事,大都不去請示皇帝,而是問這位太后的意見。雖然在後來這位太后也有意向將權力還給光緒,還給自己的外甥,可是後來因為光緒想要謀害奪權的事情,徹底激怒了她,一氣之下便廢除了光緒的權力,所以這位太后在晚清時,等於已經成為了清朝真正意義上的“皇帝”。

在光緒駕崩後,慈禧也感覺到了自己的大限已到,便又將自己的手伸到了醇親王府,伸到了自己妹妹的膝下。慈禧這麼做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家族考慮,想要自己家族的血脈永久把持著皇位,把持著國家的權力中心。

為什麼不將皇位傳給載灃呢?

載灃是溥儀的父親,是隆裕太后的妹夫,當時的載灃也是壯年,其實是擁有治理一個國家的能力和智慧的,但是慈禧卻沒有考慮,我覺得這是因為慈禧害怕清國的滅亡威脅到妹夫家中。

大家在看到這裡的時候,肯定也是有疑惑,因為大家會問我:“慈禧這麼厲害?當時的清朝還沒有滅亡,為什麼她能夠猜到?”

其實這位太后有沒有猜到這一步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當時清朝面臨的局面很複雜,作為一個極富有政治頭腦的她,不可能不看到如此的局面,雖然當時的她拿不準這個王朝毀滅的時間,但她也能大致的猜到這個王朝以後的結局。

如果讓載灃,也就是自己的妹夫繼承了大統,等於是將自己妹妹的一家捲入了清朝與外敵的漩渦中,可慈禧又不想將皇位供手讓給其他家族,所以才會讓當時只有幾歲的溥儀成為了皇帝。這樣的做法的好處,是不容易讓妹妹一家都捲入歷史的漩渦中,而且溥儀就算在後來捲入了漩渦,自己的妹妹還有一個孫子,不至於損失太大,而且他們家族的人還能把控清朝的皇位。

所以正是因為如此,慈禧才將皇位傳給了溥儀,而不是他的父親。


木劍溫不勝


我們知道咸豐皇帝死的時候,只有一個皇子,那就是他與慈禧所生的同治帝載淳,咸豐帝的次子憫郡王出生即夭折。

同治帝呢,他的皇后嘉順皇后據說本來懷孕了,但是被慈禧打掉了,按道理說,這個孩子也是慈禧的親孫子呢?為什麼還要打掉呢?原來呀,這個嘉順皇華是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端華的弟弟叫肅順,他們都是咸豐顧命八大臣之一。

這兩人在辛酉之變中,被慈禧殺死了,慈禧自然不能容忍他們的外孫女嘉順皇后的孩子成為未來的皇帝,而這個未出世的小皇子也被叫做末阿哥。

可惜的是,慈禧自己也沒想到,同治因為自身的原因,竟然再也沒有孩子了,也就是說同治無後了,而且還死得早,那麼繼任皇帝選誰,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大家就開會來討論了。

有的人說,可以讓溥侃和溥倫這兩個傅字輩的(當時),有人就不同意了,為什麼呢,因為傅侃與溥倫的父親載治並不是道光帝的親孫子,道光帝的長子奕緯無後,所以就從乾隆的十一子過繼過來。

如果是傅侃和溥倫當皇帝,那麼嘉慶、道光這一脈的反而成了旁支,慈禧直接說:溥字輩的就不要考慮了。

那就從道光的親孫子裡面去找了,也就是找同治帝的堂兄弟,咸豐帝的侄子,也就是同樣載字輩裡去選,所以就選出了醇親王奕譞的次子載湉,而此時載湉只有四歲,也方便慈禧垂簾聽政,另外載湉的生母是慈禧的親妹妹,自然是不二人選,光緒帝嗣咸豐帝,名義是同治帝的弟弟。

戊戌之變後,慈禧想廢掉光緒帝,但是光緒帝又無子,所以就找了端親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同治帝的嗣子,叫大阿哥。可是義和團出現的時候,載漪支持義和團,後導致了八國聯軍攻打北京,事後,慈禧貶去了載漪的爵位且戍邊,大阿哥溥儁自然也被廢黜了。

而光緒帝載湉死後,又要選誰呢?還在載字輩裡面選嗎?當然不是,因為溥字輩裡面有人選了,也是道光帝的親子孫,那就是溥儀,溥儀嗣同治帝,同時也嗣光緒帝,一人嗣兩房,一舉兩得,而如果是由溥儀的父親載灃來的話。

那麼載灃是同治帝、光緒帝的堂兄弟,自然不可能為嗣的,畢竟同輩,但如果不是嗣,那麼同治帝與光緒帝豈不是要絕後?所以溥儀是最好的人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