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漢八刀”玉蟬,薄薄一片,禪意自現


蟬雖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卻有著極為深刻的含義。古人認為“蟬脫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所以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蟬是品性高潔、清廉的代表,有“飽而不食者蟬也”之說。而古人對於蟬的喜愛和崇拜,也使得入詩入畫,成為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在玉雕行業中,蟬更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當代“漢八刀”玉蟬,薄薄一片,禪意自現

▲新石器時期的玉蟬

玉蟬可謂是最古老的玉雕題材之一了,它的身影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後來隨著玉雕文化的發展,玉蟬也被分類為冠蟬、含蟬和佩蟬三種。冠蟬主要作為飾物裝點於帽上,含蟬則是專門置於死者口中的隨葬品,佩蟬顧名思義是專門佩戴於身上用來祈福、辟邪之用的。如今,雖然玉蟬已不再根據用途分類,但它仍舊被視為吉祥的象徵,且寓意也更加豐富。比如一些人將一枚玉蟬佩在腰間,名曰“腰纏(蟬)萬貫”;或將玉蟬佩在胸前,名為“一鳴驚人”;若是將玉蟬贈與女性,則又有 “金枝玉葉”的寓意……

當代“漢八刀”玉蟬,薄薄一片,禪意自現

▲玉雕名家 作品《一鳴驚人》

玉蟬在文化中的豐富變化,同樣影響到了它的外形。從紅山文化沒有蟬翼、造型抽象的玉蟬,到新石器時期開始出現有蟬翼的寫實玉蟬,再到最負盛名的漢代“八刀蟬”,玉蟬的雕刻進行了各種延展和創新,因此也造就了無數各具特色的經典作品。如上圖玉雕名家的這件玉蟬,就是現在我們在玉雕市場上最常見到的一種形制。外形圓潤,細部寫實味道加重,與古代的玉蟬相比更為逼真,翅膀不光有脈紋,還有無數的小圓點,好似透明的一般,腹部凸起,立體感極強。

當代“漢八刀”玉蟬,薄薄一片,禪意自現

▲玉雕名家 作品《玉蟬》

當然,玉蟬中最有特色的還是漢代的“漢八刀”蟬,其形制古樸、造型概括、抽象、簡約,線條簡練,粗獷有力,刀刀見鋒,表面平滑光亮,邊沿稜角鋒利,翅尖幾可刺手。雖是寥寥數刀,但神韻盡在。所以“漢八刀”玉蟬也成為了當代許多玉雕大師進行創新仿製的對象。如上圖這件玉雕名家的玉蟬,就是以“漢八刀”為基礎創作的,但同時玉雕師又在其蟬翼處做文章,運用曲水雕法和光影空間,將“薄如蟬翼”發揮到了極致。光影如幻,用光的透視捕捉“蟬”最純粹狀態,視覺空間上感受更加朦朧深邃的空靈之美,“蟬翼”即禪意。整件作品既為現代極簡,又有高風古意,大有況味。

當代“漢八刀”玉蟬,薄薄一片,禪意自現

▲玉雕名家 作品《玉蟬》透光圖

在玉雕名家,像玉蟬這樣既有傳統之韻,又有當代審美的作品並不少見。我們也在此誠邀熱愛玉雕文化的你,關注玉雕名家頭條號,瞭解玉雕文化,品味玉雕藝術,同我們一起暢遊玉雕師刻刀之下的大千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