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城大佬的起點很高嗎?NO,也是從地攤文化開始的

如果莫言到我們珠寶城坐坐,那些故事素材可以寫一摞書。

諸如:

溫州王有2個老婆、3個情婦;

賣盒飯的有3套房,還給2個侄子各買一套;

賣珍珠的老總給小三開了家店,和大婆一牆之隔。

我不是花邊娛記,只對財富積累方式感興趣,探究別人的成功因素,才有利於自己成長。

我把珠寶城商戶分為4類,

1、做小商品批發的溫州人;

2、做翡翠玉石的河南南陽人;

3、做珍珠的諸暨人;

4、做文玩批發的青島土著、做彩寶、雜項的廣東人等等。

這些商業大佬中,大多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烙印:地攤

901是青島最早、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當初做商場基建時,工地編號叫901,在民間這個商業集群就被統稱為901,一直延續到現在。

後來又擴建出B區做翡翠玉石批發, C區做文玩珍珠批發,這兩個區稱作珠寶城。

901之於青島人,就像小時候小賣鋪醬油醋的味道,是不可割捨的歷史味覺,過年購物必去的商場。

歷史推到901開埠之前,這裡是地攤文化集中地,商場建好之後,這些攤主從風吹日曬,走向來古色古香的901商場,見證了901幾十年商業輝煌。

可以說,901商業形態的基層,是古老的地攤文化。

2013年我做文玩時,才知道901後面還有個珠寶城,

電商平臺上,我是做佛珠的第一梯隊,珠寶城第一批小葉紫檀,基本上讓我承銷了。

最後賣斷貨時,把以前挑剩的再挑一遍,瘸子裡面拔將軍,直挑到這些佛珠都面熟了,我跟商家說,我也懶得挑了,你把珠子全剪開,把不好的剔除重新串起來,我都包了。

缺貨並不是批發商沒錢進貨,是佛珠市場剛剛興起,都處於觀望時期,後期福建仙遊形成了佛珠產業基地,供貨鏈基本穩定,我開始固定在核桃家進貨。

初入一個市場,大家都是陌生的,習慣用經營項目作為代號,賣翡翠的稱作翡翠,賣文玩核桃的稱呼核桃,沒有不尊重的意思。

他們私下裡叫我“那個做淘寶的”這就是我的身份標籤,和淘寶電商畫等號。

我是核桃家的大客戶,通過我的銷量,他也預測到佛珠市場的春天將要到來,從文玩核桃轉向小葉紫檀、黃花梨佛珠,完成高端佛珠批發商的轉變,在青島文玩市場搶佔了重要地位。

平常我上午去他檔口,核桃大哥開始燒水泡茶,我聊電商,他講當年擺地攤的經歷,在北京潘家園到青島文化街,成了最珍貴的記憶。

一聊一個上午,然後我把淘寶後臺的訂單列出來,他給我準備好貨,下午開始打包發貨。

天天如此,核桃那兒就成了茶館,來進貨的都坐下喝會茶,基本上昌樂路、海泊河這些老地攤油子都認識,對地攤文化有個立體的認識。

我寫地攤項目,有些讀者不屑,前兩天粥佐羅還談在北京擺地攤的創業經歷,

他說,在北京天安門,揹著泡沫箱子賣雪糕的,那是有錢人,揹著泡沫箱子賣玉米的,那也是有錢人,

北京南鑼鼓巷是地攤文化最火的地方,路虎在街邊一停,打開後備箱全是35一件的體恤衫,這也是擺地攤的。

現在粥佐羅已是知名媒體人,一天掙1000的地攤經歷,都成了過去,但對南鑼鼓巷還是心心念念。

珠寶城大佬的起點很高嗎?NO,也是從地攤文化開始的

認知偏差是永遠存在的,好比說我沒見過特斯拉,我就不認為特斯拉很火,其實並不是特斯拉不火,是我們沒生活在特斯拉很火的地方,創業也是這樣,也有很多認知偏差。

青島昌樂路是文化街,逢週末就是大集,連綿千米都是地攤,人潮湧動,這裡有新生力量,更多是做了一輩子也不轉行的地攤老江湖。

他們很享受這種自由自在,高興了就出攤,不高興就玩,就是不開店。

做這行業賺錢嗎?

這麼說吧,掙1千的往往說成1萬,掙1萬的往往說成1千,月入10萬的說不賠就不錯了,月掙百萬的呢,就笑笑不說話了。

擺地攤有百萬富翁嗎?

告訴你真人真事,賺錢都是在行業早期,風口都是等來的,就如同蜜蠟,最早的時候工業馬麗散是按噸賣的,做成各種形狀的小塊,就當做蜜蠟按克出售,一克20塊錢。

早些年,在路口撐個大陽傘,老闆親自打磨演示,磨出一塊塊五顏六色的琥珀、蜜蠟,20塊錢一克,一塊百十塊錢,一圈人跟撿到寶一樣在那裡挑,一天掙1萬都是少說,老闆連笑都要偷著樂,還要裝作社會底層的苦逼樣。

地攤掙錢,也是在行業裡堅持的結果,一輩子遇上幾次風口,就足矣了,不是淺嘗而止能體會的。

蜜蠟只是文玩地攤一個縮影,海泊河那些賣“古董”的大爺們,連清明上河圖都有,誰信啊,咱都覺得他是在浪費時間,但是,不賺錢他會風裡雨裡,雷打不動的出攤嗎?

不會,

咱上過大學,教1+1=2的就過時了嗎?

不會,你兒子、孫子都要再虔誠的交一遍學費,絕不會因為你懂,小學教育就沒了市場可做。

只有做了才明白,很多人就是當贗品買的,300塊錢買個清朝的《上河圖》贗品也值吧,它確實是個贗品,不是出自是清朝的古人,是出自高清打印機。

人家可是廢紙、爛銅換真金白銀,賺錢能力不是咱能想象的。

佛珠沒落時,我轉行做翡翠,認識了最大的翡翠批發商老馬,青島地區的翡翠零售商都在他家拿貨,乃至整個膠東地區都有業務。

做翡翠是我人生的轉折點,以前多是做灰產,來錢快,時效性也短,

一天掙幾萬不見得是好事,因為總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狂妄自大,小錢就看不上了。

但又不是每天都掙幾萬,一平均就不行了。

閒著沒項目可做時,也想做點別的,但是對一天掙幾百完全沒興趣了,就好比吃過山珍海味,再吃粗茶淡飯就沒了胃口。

翡翠玉石公認的利潤高,又是陽光的行業,我才從灰暗中過度出來,徹底金盆洗澡,跟過去拜拜了。

做翡翠時,我同樣是老馬家的大客戶、無話不說的朋友,珠寶城B區、C區的人脈關係,就是從這裡建立的,包括我去珠寶城開店,也是在老馬鼎力支持下開始的。

B區全是翡翠玉石批發,到這裡逛一圈,都是河南口音,

河南南陽從事玉石加工的多,早些年出來闖江湖,擺地攤賣玉是最原始的方式。

以前青島中山路繁華,挨著棧橋,遊客也多,他們在中山路擺地攤賺了第一桶金,901建設好之後,陸續搬進珠寶城。

老馬的老婆是河南人,都是老鄉帶老鄉,走出了河南,在全國各地從事玉石行業,都是從地攤起步的。

2002年剛入行時,老馬進一個翡翠彌勒佛5塊錢,就覺得很便宜了,結果被同行嘲笑一頓,這東西最多值1塊錢。

時過境遷,老馬當年存下一箱一箱的翡翠,現在都上百倍升值了,哪還有1塊錢的東西。

現在住豪宅、開豪車,誰能想到10多年前還是個擺地攤的遊商浮販,問他擺地攤掙到第一筆錢時做了什麼,他說,買了只大燒雞,回家關起門來啃。

我到珠寶城經營珍珠時,鄰居是做小商品批發的溫州人,店裡堆著衣架、梳子、扇子、癢癢撓,看起來跟雜貨鋪子一樣,進貨的都是擺地攤的商戶。

雜貨跟跟珠寶比起來很Low,時間久了才知道,守住了批發這個出口,不起眼的小東西竟然這麼賺錢,送貨騎電驢,下班開7系。

衣缽先生說過,地攤只是起點,不是終點。

回頭看一下,我以前也是地攤模式,哪兒有風口就蹭一下,就是個遊商浮販,2016年開始做自媒體,沉下心來做有積累的事情。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我們都從地攤生根發芽,又離它漸行漸遠,成了塵封的往事,但要明白,讓你吃飽的不是最後一個包子,而是前面的六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