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臨摹與創作要點


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臨摹與創作要點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局部)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刻於泰山南麓鬥母宮東北一公里處的花崗岩溪床之上。刻石南北長56米,東西寬36米,約計兩千多平方米,是漢字刊刻面積最大的作品。經文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泰山經石峪》鐫刻了第一篇至第十六篇,計3017字。因年月久遠,加之溪水沖刷,沙石磨損,現僅存一千餘字,40行。字徑多在50~60cm之間,最小的也有30cm。刻石無年月和書刻者姓名可考,後人推測為王子椿所書,王恩禮、賴非斷定為僧安道壹所書。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武漢古籍書店影印的《原拓泰山金剛經》等版本,均為舊時坊間1002字印本。此拓本失真,很多字臃腫無力或者變形。20世紀90年代的原拓選字較全,基本反映原作原貌,但殘泐過重,可與以上各本對照臨摹。

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臨摹與創作要點

劉成節臨《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臨摹與創作要點

劉成以《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筆意創作的作品

《泰山金剛經》以楷為體,以隸為意,亦有篆意草情,古拙樸茂,靜穆安詳,點畫瘦勁疏朗,結體空靈虛和,被冠以“大字鼻祖”、“榜書之宗”。凡作榜書大字,要求筆墨雍容,以安靜簡穆為上,雄深雅健次之,體現雄強而又平和、博大而又含蓄的和諧統一。《泰山金剛經》是書作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的無上妙品。

臨摹與創作要點:

1、筆法看似簡約而並不簡單,雖橫平豎直,形態憨拙,但鋒芒內斂,幻化無窮,入筆之藏露、行筆之中側及提按頓挫和收筆之回放,形態各異,講究變化。

2、用筆以圓筆為主,方筆為輔,方圓齊備,楷體隸意,篆線草情俱備。要求筆力內斂,張力十足。

3、雖尚存千餘字,但完全不重複的單字只有248個,書者在寫法或造型上均表現出不同面目,形成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動感十足。千萬不可臨得呆板僵硬,了無生氣。

4、結字主筆突出,收放自如,擒縱和諧。由於主筆誇張,點畫富有變化,雖長篇鉅製,卻字字神采飛揚,各有儀態,且其筆畫增省,不拘一格。

5、點畫邊置,為結體舒展騰挪出更多的空間。偏旁結構及線條的組合也不緊結,使書體顯得疏朗。字體內橫畫短寫,形成了流動的空間。豎畫對空間的切割並不平分,使書體靈動而不呆板。《經石峪金剛經》的寬博與空靈,是多因素共同形成的,也是互相依存的。

6、臨習時心要靜,氣要平。《泰山金剛經》書者對佛教頗為虔誠,以心為之,字字靜穆、虛和、空靈,有禪之境界。臨習時要注重調整情緒和心態,以取得最佳效果。

7、臨習《泰山金剛經》也要仔細揣摩其既無張狂之霸氣,也無雍容華美之俗態。擘窠大字,中和博大,靜氣凝神,如佛家長者靜觀世事,體察物情,風神淡泊,體態安詳,有涵養包容一切的氣格。領略大氣,感受書寫內容與表現風格如何達到和諧統一,是我們臨習《泰山金剛經》的主要目的。

8、以《泰山金剛經》筆意進行創作,需要注意章法佈局。以字距大、行距小為宜,佈局疏朗為要。個別筆畫可極放縱,但整體上則力求和諧統一。

9、創作時筆宜用長鋒,書寫時可吸收、借鑑《石門頌》的筆意和線條質感。創作時可借鑑風格相仿、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四山摩崖》。

來源(《書法報》2014年第4期,原標題:靜穆安詳 雍容含蓄——《泰山經石峪金剛經》臨摹與創作,作者:劉 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