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晚年結局慘淡的原因是什麼?

楊淵濱


在亂世危局中,如林則徐般既為皇帝信任,又為百姓愛戴,尤其是得到士大夫階層的支持,在後世更是口碑良好的,所以說林則徐是幸運的,並不是慘淡的!

堅決禁菸的林則徐

關於林則徐這個人物,大部分人的瞭解都是來自教材關於鴉片戰爭前後對林則徐的介紹。關於林則徐,我們只記住了他民族英雄的一面,卻不知道他之前時候的作為,也不知道鴉片戰後的事情。

縱橫今天就來討論一下林則徐這個人,並且著重分析一下林則徐看似慘淡的結局。

林則徐無論是人品還是官品,在當時朝廷都是很出類拔萃的人才,作為傳統的士大夫,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做一個士大夫該做的事情。

正是因為對林則徐的信任,道光皇帝不斷提拔林則徐,然而晚清時期最大的困擾,就是列強向中國輸入鴉片,當時對於如何禁菸,朝廷意見不一,但是禁菸是肯定的,分歧在是禁止銷售還是禁止吸食。

關於如何禁菸,兩派人士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但是林則徐卻支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認為既要從源頭上也要從銷售上禁止鴉片。

於是道光皇帝任命林則徐到廣州主持禁菸。

林則徐在廣州禁菸期間,雷厲風行,秉公執法,對待外國人毫不留情面,在虎門順利完成銷煙。

東西對打後的林則徐

1840年不止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標誌,當時英國迫切需要打開更多的市場,在乾隆和嘉慶兩朝,英國兩次出使要求通商未果的情況的下,英國藉助虎門銷煙這個契機,發生了鴉片戰爭。

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本來可以避免的,是因為林則徐強硬的銷煙促使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鴉片戰爭可以不打,但是中國的市場必須打開,為了守護中國的市場,為了大清的顏面或者國家主權,落後的清王朝必然與英國有一戰。

當時的議和派認為,只要推出林則徐就可以使英國結束戰事,英國所恨者,不過林則徐一人,無奈之下,道光皇帝先是革了林則徐的職,再是發配邊疆。

東西對打的結局是慘烈的,清朝完敗,一點餘地都沒有,該通商的通商,該賠款的賠款,該割地的割地。

幸運的林則徐

然而,林則徐無疑是幸運的,就像是長平之戰換掉廉頗之後,趙國戰敗,大家都認為如果不換掉廉頗,趙國不會敗,在當時的清朝也是認為,正是英國害怕林則徐才不打廣州轉而北上,後來林則徐被革職後,鴉片戰敗,反而讓人們說,如果由林則徐主持抗英,清政府肯定不會敗。

其實,關於這個看法,林則徐在授權魏源編纂的《海國圖志》中就已經表現出來,東西對打,清政府必敗,因此,林則徐主張開眼看世界,實際上已經承認西方超過東方的事實,然而,林則徐未敢明說,說己不如人這種滅自己威風長他人志氣的話,在士大夫之間是沒有市場。

於是林則徐說了那句震爍古今的話:“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其實林則徐也知道,發配不過是走個過場,替皇帝背黑鍋而已,畢竟道光皇帝是最主張禁菸的人。五年之後,道光二十五年,朝廷就開始重新啟用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

1850年的時候道光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去廣西整理軍務,結果林則徐死在路上,第二年太平軍從廣西起義,勢如破竹,差點打下半個中國,可以說,林則徐死的很是時候啊!


史論縱橫


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暴卒於潮州普寧縣行館,終年66歲。死後晉贈太子太傅,照總督例賜卹,歷任一切處分悉行開復,諡文忠。

中國人講究蓋棺定論,諡號始於西周,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對於文臣而言,一般認為文正第一,文忠第二,歐陽修、張居正、李鴻章、榮祿死後也就是“文忠”,林則徐死後諡號“文忠”,可見朝廷對他的貢獻是十分認可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林則徐晚年結局算不上慘淡。

鴉片戰爭失敗以後,朝廷上下一片議和之聲,尤其直隸總督琦善議和歸來,說英國人只是不滿林則徐一人,只要嚴懲林則徐,一切都好談。道光皇帝扛不住壓力,明知道林則徐冤枉,但事已至此,鍋總的有人背,於是親自下旨:“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

到了新疆的林則徐餵過馬,扛過木料、站過崗,嚐盡冷暖,但林公對國家的忠誠從未改變,去新疆前他憤然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以避之。在新疆四年,他位卑不忘憂國,從伊犁到新疆各地“西域遍行三萬裡”,實地勘察了南疆八個城,加深了對西北邊防重要性的認識。促成了他抗英防俄的國防思想,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

林則徐後來把自己在新疆整理的材料託付給一代名臣左宗棠,並對他說道:“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終無成就之日。數年來留心人才,欲將此重任託付。……以吾數年心血,獻給足下,或許將來治疆用得著。”

後來左宗棠抬棺入疆,曾對人言:“每遇艱危困難之日,時或一萌退意,實在愧對林公”。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則徐,調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此時由於鴉片戰爭的失敗,朝廷財力吃緊,苛捐雜稅多如牛毛,陝西民變不止,林則徐一邊平叛,一邊安撫當地百姓,為穩定陝西局勢做出巨大貢獻,陝西安定後林則徐作為救火隊員調任雲貴總督,兩年後被清廷命為欽差大臣,去廣西鎮壓拜上帝會的反清武裝起義,但此時林則徐年事已高,身體多病,經不起折騰,病逝於途中,享年66歲。

作為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此處有爭議,也有人認為魏源才是第一人),林則徐一生憂國憂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惜生不逢時,他打開了大時代的大門,卻就此開啟了中華民族百年亂世,這是他不曾想到也無法想到的,但正是千千萬萬林公這樣的人,憂國憂民,精忠報國,才有了今日民族復興的希望。



日慕鄉關


作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的結局跟他付出的努力不成比例。鴉片戰爭失敗之後,朝廷上下一片譁然。當時商量的對策是議和,直隸總督琦善,議和帶回來的消息是:英國人不滿意林則徐虎門銷煙,要求清政府嚴懲林則徐,拿出誠意,否則免談。



當時道光皇帝抵抗不住外界的壓力,明明知道冤枉了民族英雄,但也只好按照英國人的要求來。下旨將林則徐發配到了邊疆。虎門銷煙大快人心,但是朝廷政府懦弱只好將自己的民族英雄蒙受冤屈。從民族英雄零淪為階下囚。林則徐在新疆從零做起,曾經寫奏摺的手,餵過馬,扛過木料、站過崗,嚐盡人間冷暖。



就這樣一直過了四年,在這四年期間林則徐內心固然有對處置這件事情的不滿。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依然掛記著國家安危。不能在南方沿海保家衛國,林則徐從伊犁地區開始出發,一共走遍了南疆的八個城市。對西部邊疆地區的國防安保,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不僅要抗英,而且要防俄,這種先進的國防思想是是史無前例的,林則徐因此也成為近代“防塞論”的先驅。


儘管被道光皇帝一道聖旨,從重發往伊犁,效力贖罪,仍然心繫國家,把自己的心得和謀略,整理成文本,材料託付給左宗棠。,囑託他關心國家邊防:


“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終無成就之日。數年來留心人才,欲將此重任託付。……以吾數年心血,獻給足下,或許將來治疆用得著。”


林則徐死後清政府還沒有喪盡天良,諡號“文忠”。這虛名或許是對林則徐的最後一點彌補。


四十五度歷史




什麼都不能怪,只能怪清政府整體世界觀和社會認知能力太低了。

不管是道光皇帝還是林則徐都可以稱得上是同時期大清國的明白人,但和英法那些執政者和名臣比起來就相差太遠了。

當時的林則徐可以說是當時的大清第一明白人,但他的見識也非常有限。

當林則徐前往廣州禁菸時,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英國軍隊的強大和英國政治的先進性,當時的想法並沒有比乾隆皇帝會見英國代表團先進到什麼地方。

道光皇帝本來對林則徐寄予厚望,所以才排除一切反對禁菸派的阻力,堅定站在他這一邊,給予他很大權力,讓他全面負責禁菸。



然而在國和國之間最終比較的是全面實力,在虎門銷煙之後,英帝國在議院通過了對清政府作戰的決議。

英帝國的堅船利炮之強大,遠遠超出了清政府所有官員的想像。戰爭一開始,局勢就馬上開始惡化,處於失控狀態。

然而造假和謊報軍情這樣的風氣,就連林則徐也不能倖免。

道光皇帝一廂情願的認為,是林則徐的能力問題,才連英軍也打不過,太讓他失望了。進而因愛生恨, 恨林則徐不爭氣,給他增添了麻煩,讓大清帝國在小英帝國面前失去了威望。

後來的戰事發展,讓形勢越來越糟糕,道光皇帝的心情就越來越差,他認為一切的源頭都歸罪於林則徐。



當時慢慢在官員中也出現了不少明眼人,他們明白清政府的全方位的落後,清政府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但道光皇帝不這麼想,他認為自己還是阿哥時,就能擊敗天理教反賊進攻皇宮的陰謀;他剛坐上皇位沒多久,就能平定新疆回部的叛亂,不管是文治還是武功,都是當世無雙的,比他爺爺乾隆皇帝要牛逼的多,雖然不能說出來。

到了鴉片戰爭時,這時的對手已遠不是天理教和回民可以比較的,可怕程度遠超出道光皇帝的想像。在他心中,只有祖上的光榮,打不勝蠻夷之邦,就是恥辱,這是他絕對無法接受的,也破壞了他處在地球中心的形象。



皇帝是不會犯錯的,那麼犯錯的就只能是大臣,尤其是當事的大臣。在這件事上只能是林則徐來背這個鍋,並且林則徐差不多背了一輩子,直到道光皇帝死去。

這才是林則徐晚年結局慘淡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