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那夏商周算什麼?

w的新視界


秦朝統一中國,形成了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也就是說除了秦中央政府以外,其他的都是地方政府歸屬於中央政府管理,不屬於其他政權體系!

而夏商周,他們並不是中央集權政權,以商朝為例,除了商朝的中央王國,還有其他諸侯國,比如西方的周(西岐為都城),蘇州(蘇妲己她老爸是蘇護候也是諸侯王)等等,這些諸侯王都是向商朝稱臣,但他們有自己的政府和軍隊是獨立的體系!

再以周朝為例——

周滅掉商以後,大封功臣,最典型的就是姜太公的齊國,另外其他很多諸侯國都是姬姓諸侯國,周朝實行的分封制,周朝是中央王國,其他諸侯國都要向周稱臣,納貢!

但並不是統一的政府和軍隊!

諸侯國也是王國,有自己的行政體質和獨立的軍隊!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使得天子的權威喪失,諸侯開始不聽周王室的調令,後來周朝都城東遷,東周開始,周朝權威進一步喪失,諸侯國開始兼併稱霸,春秋戰國開始,但這一時期儘管諸侯戰爭頻繁,但諸侯國幾乎不理會周王室,但也不敢滅掉周朝所在的小區域,典型的例子,齊恆公,宋鑲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春秋五霸,具體的忘了,好久不看歷史了,說錯了大家別介意,百度查一下)還有後面春秋後期的的吳國和越國兩霸都是大會諸侯,”尊王攘夷”,和後來三國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都是一個鳥樣,都是表面上尊敬天子的號召,實際上天子已經管不住他們,他們才是真正的實力派,天子只不過是徒有其表的花瓶,只是好看好聽而已,沒有什麼用!

都是割據一方!

直到秦始皇時,秦國才以絕對的實力碾壓其他六國,最後也把周王室也一起滅掉,完成了統一,消滅諸侯割據一方的局面,形成了多民族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夏商周是奴隸制王朝,他們代表中央王國(中國,中原,就是這麼來的,其他國家環繞周邊,有點像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關係,夏商周大部落,其他諸侯國是小部落)秦朝是封建王朝這個要和秦朝區別開來!


若巖視頻


真正統一中國的是秦始皇。理由如下:

首先,夏商周三代,不是統一的國家,更類似於部落聯盟與邦國制度。夏朝歷史還不能肯定,不予討論。商其實是商部落對其他部落的統治,但並沒有完全將其統一,商的核心地區範圍不大。周圍還有許多方國,例如鬼方,連周族所在的關中地區,也沒有直接受到商的統治。再看周,周實行封分制,將國家封分許多諸侯國。雖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真正屬於周王統治的只有王畿,對於其他諸侯國,並沒有真正實行統治。所以當時的模式,甚至不能稱為國家,是在統一國家,發展之前的一個階段,還在部落與國家之間的階段。

其次,我們來看秦。經過了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中國意義上)受到了破壞,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加強。曾經的卿大夫士的等級格局瓦解,新興官僚集團興起。對應中央與地方就是,曾經的地方采邑,變成了中央政權的直接統治。這裡,最重要的制度便是郡縣制,郡縣不再是他人的封地,而是屬於中央政府,郡守,縣令直接聽命於中央。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將國家統一,在一個權力之下。

另外,秦的版圖擴展到三代所沒有探索到的地方。例如西南,嶺南,向北的河套平原等等,在領土面積上也大大增加。另外,秦始皇統一文字,度量衡等,也是將國家放在一套價值尺度下,這樣才算是真正的統一國家。

由此,可見,秦才是中國歷史真正統一的國家。


秋山散人


其實很多人對於古代社會體制有所誤解,那麼這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秦始皇統一開始中國才真正意義上進入了封建社會,因為此前的商周屬於邦交國家,每個諸侯國相對獨立,只需要向天子進貢即可,就像後來唐代的萬國朝見一樣。而且每個諸侯國有相對獨立的文化和體制,所以不能算是統一,而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實行中央集權,統一文字,郡縣制等體制的出現,才標誌著進入了大一統的時代。

二、統一的標誌是沒有戰亂,從商周我們可以看出,諸侯國的摩擦與戰爭時刻發生著,互相掐架屬於常態。而秦始皇統一後,也結束了多年的諸侯征戰,所以答案顯而易見

綜上,縱觀歷史長河,有史書記載的大一統時代,都具備以上兩個條件,所以有秦始皇統一六國流傳後世。


史海鉤沉錄


統一的概念是,中央政府直接任命郡縣制管理地方政府。而不是地方的諸侯國管理地方把中央政府高高在上的拱起來,沒有什麼實際權利管理地方。夏 商 周 就是個典型盟主型代表,實際上並沒有權利管理地方政府。是從秦朝開始了中央集權制。秦嬴政稱之為始皇帝,意思就是開始的皇帝。所以在秦始皇以前的都只能由地方諸侯國任命地方官員的,中央政府無權過問。


愛看愛思考


大家好,我是一名文史領域的頭條創作者,歷史知識是我歷來的興趣所在,請允許我回答 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肯定的是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我們認定的統一標準是,第一中央集權制,第二有統一的文字和度量衡, 再有 就是在統一貨幣的前提下進行貿易。 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貿易上的管控,並提高了各種族群之間的 凝聚力和向心力。



與秦統一中國後的國家特徵來比較夏商周,夏商是以部落聯盟形式來組建國家的,周朝是以諸侯國形式來組建國家的, 以上兩種方式都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大量的財富分散在不同的部落之間,造成部落之間的強奪和戰爭。資源和利益的分配不受集權中心的支配,這在極大程度上削弱了國家的控制力,這種形式的國家類型存在,類似於現在世界上某些聯邦制國家。



一個國家以聯邦制形態存在,現在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他類似於或等同於我國古代的夏商周三朝。

1968年1月,英國結束對 中東地區的殖民統治,二月份 ,一共有九個小的 酋長國 主體聯合起來商議,共同組建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他們是巴林,卡塔爾、阿布扎比,沙迦、迪拜,哈伊馬角、阿治曼、富查伊拉、烏姆蓋萬。由於各國的領導人艾米爾之間針對地位和資源分配等問題,意見不統一,最後導致巴林和卡塔爾先後退出聯盟的組建。1971年的七月份,在迪拜會議上,一共有6個酋長部落 個體共同制定了臨時憲法,決定建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臨時首都設在阿布扎比。12月2日阿聯酋正式宣佈成立。兩個月以後,哈伊馬角宣佈加入阿聯酋。



從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以聯盟制形式存在的國家,國家理念和形態是十分不穩定的。相同的區域,相同的宗教和語言卻有各種原因阻礙他們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那些小的酋長部落隨時有可能進來,也隨時有可能出去。這和夏商周的部落聯盟形態是一致的。利益分配均衡,大家相安無事,一言不合就會分道揚鑣,統一的道路永無止境。

以上所述就是夏商周和秦統一中國的不同之處,你是否滿意我的回答呢?不妥之處歡迎大家一起討論,知識共享,存同求異是我最衷心的願望。


斤斗山下


為什麼說秦始皇統一了中國?

在這裡我要說一下,為什麼秦統一的是中國!因為民族統一與國家統一是兩個概念,上古黃帝建立德政,以文化認同作為民族認同,經過發展採用了封國制度,建立了一個統一民族的小封國時代,天下為人人的天下,實行禪讓制度,天子管理個個封國,這時候只有民族概念,沒有國家概念。

到了夏啟時代,廢除禪讓制,建立家天下,天子不在禪讓,而是父傳子,子傳孫!以一家一姓居天子職位,諸侯各居其國。這時代還是家民族時代,並沒有統一的國家,一直持續到東周末年,都是如此!

秦帝國建立代表事件,就是郡縣制,以長城為國之城牆,天下不在有小的封國,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由於之前這塊土地上已經建立了,單民族的眾多小國,注意是單一民族!所以再建立一個單一民族的大國,民眾並無太大感覺,統一民族,統一帝國,搞混了,但是史學家不能混淆,一定要按照正確的歷史記述,由於我們單一民族單一國家時間太長了,所以大家容易搞混!


6x亮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這個統一指的是春秋戰國分裂了五百多年的統一,也是開啟郡縣制帝制的統一。夏商周三代要逐個說,夏朝的統治範圍很小,大概只在河南省一個區域,而且夏朝的實際統治區域只有首都一個都城而已,其他部落對夏朝中央政府只是名義上而已,不是實際統治。夏朝也沒有分封制。商朝後來發明瞭分封制,派自己的兄弟親戚去外地統治,從而商朝的統治疆域要比夏朝大的多。到商朝的分封制是不完善的,要交給周朝去做。周朝繼承了商朝的分封制,而且非常的完善,周公還設立了禮樂制度,從而實現了周天子對諸侯的控制。周朝是真正的大一統,不過是分封制是大一統,後來的秦朝是郡縣制的大一統。


心無止境ghyo


這個問題還是比較好的!

下面由【鑑春秋】進行回答:歷史是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

首先區分一下國家的性質,夏商周屬於我國曆史上的奴隸社會,而從秦朝開始就進入到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集權社會。

說秦始皇統一中國,而不是夏商周,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國土範圍五個方面來回答。

一、政治方面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終於在公元前221年完全滅亡了山東六國,結束了周朝以來春秋戰國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說是統一,這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秦帝國中央的政治影響力達到了前古未有!滅亡六國後,始皇帝聽取了李斯的建議,廢除了周朝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實行了中央權力可以直達最末端的郡縣制。郡縣制可是了不得,兩千多年來,雖然王朝不斷更迭,但是郡縣制的政治組織架構一直延續至今,只是在具體細節上有所改進。

之所以說郡縣制比分封制有本質的優勢,是因為在分封制下,相當於有很多的“國中國”,這些分封的諸侯王國不僅有自己的官僚體系,還有自己的武裝力量,而且諸侯國內的官員任免罷黜中央朝廷沒有權力插手,或者說諸侯國礙於情面,勉強給點面子。

而郡縣制下,地方的郡守縣令等官員都是中央任命的,如果身為一方長官而無任何業績,甚至是貪汙腐敗,那麼中央朝廷是可以實時罷免的,涉及違法犯罪的還會直接拿下。

這樣的話,一方面中央的政治影響力可以達到官僚體系的最末端,實現了真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另一方面可以使地方的官員存在敬畏之心,維持較好的官員流動性。

二、經濟方面

說到經濟,我們現在知道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經濟基礎。

秦滅六國後,在經濟上進行了標準規範:

1·貨幣方面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經濟最重要的提現面貨幣,就五花八門,大小、重量、價值也各式各樣,完全就是在周的“統治”下,各行其是。這也提現了分封制的弊端,各諸侯國全是自己制定自己的經濟金融方式。

廢除六國各自的貨幣,在秦的統治範圍內統一使用秦國曾經的圓形方孔銅錢~秦半兩。這就為秦朝在百廢待興的國土上,穩定經濟金融,儘快恢復百姓基本的生活。

2·度量衡方面

度量衡也是國計民生方面非常重要的方面。就跟現在的一斤等於500克,一公斤等於1千克一樣。

但是在秦朝之前,各分封國都有自己的一套度量方法和標準,“國與國”之間是沒法直接交易的,因為衡量的標準不一樣呀。就跟現在的長度單位一樣,除了國際統一的單位(如釐米、米、千米等),還有各國自己的長度單位,比如中國的尺、寸、丈等,歐美國家的英尺、英寸等等,我們都知道,這兩者之間肯定不是一對一的關係,在秦朝之前也存在這個問題!度量衡是個系統的說法,包含但不僅限於長度重量等,設計度量的方方面面。

秦始皇滅亡六國後,廢除六國地區的度量標準,統一使用秦國曾經的度量標準,不管秦國的度量方式比六國的先不先進,但是全國都統一使用一樣的,就不存在多少的問題了,這就從根本上穩定了百姓日常生活的“計算”方式。

3·均衡發展方面

這一方面的含義也是統一王朝的一個很大的優勢,用白話文說那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在秦朝之前,由於夏商周朝的各諸侯國自主權非常大(天子的地盤也是單獨的),所以,只要不是某一諸侯國發生力所不能及的戰爭,或者諸侯國反叛中央,那麼中央的天子一般是不會理會諸侯國的,前面也說了,理也理不到(尷尬臉)。這就導致了,不同的諸侯國發展不一樣,有的非常富足,國富民強,有的就很是貧窮,國弱民飢,有時遇到個天災,基本上更是雪上加霜。但是遇到這樣的情況,那都是諸侯國自己的事,中央是不管的,只要諸侯國年初(或歲尾)按時給中央納貢就可以了。可見,分封制下,國家是不可能整體強大的。

秦統一中國後,這種情況就不一樣了,國家各個郡縣都歸中央管治,如果有一方落難,中央一定會插手治理的,比如秦始皇時期修建長城,李冰修建都江堰、秦直道等等這些大工程,放在以前的一個諸侯國是根本不可思議的。還有後世大一統王朝治理黃河長江水患等等,只有在大一統的王朝,才能夠開創較大的歷史性工程!

三、文化方面

文化是文明發展強大的一個最重要的標誌。文化的統一,更是一個國家勃勃生機、全民擰成一股繩、奮力發展的標誌。

秦朝之前,各個諸侯國,由於交通、地域、風俗等方面的隔離,導致了各諸侯國之間行程了不一樣的主流文化,夏商周時代尤其後期,中央沒有一個強大的統一文化,從而導致中央無法統一各諸侯國的思想,這也導致了諸侯國的百姓,只知道諸侯王,而不知道中央朝廷的王。

而秦朝統一之後,在文化上也做了很大的工作。

1.統一治國思想

秦國自秦孝公“商鞅變法”以來,到秦始皇重用李斯,秦國的治國理政指導思想一直都是法家思想,法家重視賞罰分明,人們的地位是靠軍功來定的,所以在那個動亂的年代,秦國練就了“虎狼之師”,這也是那會的優勢。有文獻說:秦朝二世而亡,正是因為使用了法家思想,太過先進,並不適合那個矇昧的年代。這個不屬於本文分析的範圍,不深入。而且,秦的統一,使得中華大一統的觀念深入人心,往後兩千年曆朝歷代,哪一個帝王不把統一天下作為最偉大的輝煌功績呢?

2·統一文字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標誌。

不用說大家也都知道,秦之前,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文字,文字的不同是文化差異的最大體現,文化有差異,就會缺乏認同感。所以,大家應該明白秦始皇統一文字的重要意義了吧,也明白前些年國家為什麼大力推廣普通話了吧,所以說歷史就是最好的老師,現在的一些事,都能在古代找到影子。

文字的不同最直接的缺點就是人們交流的障礙。文字不同,語言肯定不同!對於普通人來說,一輩子也就掌握一門語言和文字,那麼不同地區的人就會形成地域圈子,這是非常不利於中央管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廢除了其他五國的文字,統一使用秦國的小篆體字。這就使得秦朝廷頒佈法令、告示百姓的時候,不存在看不懂的情況;在國內遊歷時,也不會聽不懂語言的情況。這就極大的加強了秦朝的統一。

史書有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記載,可以說的是,秦始皇焚的絕對不是六國典籍,坑的也絕對不是儒生。這也不是本文的重點,不做深入分析,如果朋友們感興趣,我可以開一篇文章。

所以,秦朝統一六國之後,使得天下擁有了統一的指導思想,有了統一的文字和語言,這些對於秦朝的文化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也只有統一的大王朝,才能做到這點。

四、軍事方面

軍事力量是一個政權最基礎的,也是最保底的手段。

夏商周時代,中央和諸侯國的關係很是簡單。中央軍事強大,諸侯國相對弱小,諸侯就得聽中央的,要定時定期繳納供奉,不然就要征討你。同時,中央有保護諸侯國的義烏。大多是部落聯盟的那種形勢。只是,各諸侯國臣服於一個比較強大的諸侯。所以說,這種關係其實是很鬆散的,等某一個諸侯國強大了,就可以自己做老大。比如春秋五霸,就是輪流坐莊。

但是秦統一以後就不一樣了,全國的軍事力量是由中央統一掌控的,地方的郡縣官員根本沒有武裝領導指揮權。這就把地方的行政權和軍事指揮權分開了,形成兩個單獨的系統:一個是行政官僚體系,一個是軍事管理體系,這兩者的終極就是皇帝。皇帝之下分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管理百官,是行政官僚體系的頭;太尉掌管軍事,是軍事管理的頭。

由於秦朝不同於一樣的軍事管理制度,收繳了地方行政官員的軍事領導指揮權,建立了自上而下的極端集權的軍事領導體制,所以秦朝的軍事指揮經受了艱難的戰爭考驗,鍛造了強大的大秦帝國的“虎狼勁旅”!

五、國土範圍方面

先看一下秦朝的疆域圖。

從途中可以看到,秦朝已經擁有了比前代大的多的疆域,這是統一王朝秦和夏商周最直觀的區別。

秦朝統一後,繼續往南往北拓展。

往南派遣的是大將屠雎,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佔領後,嶺南地區設為桂林、象、南海郡。繼續往南,設為越南郡。秦軍繼續往南,將包括現在越南北部的一些地區設為交趾郡。

往北派遣的是大將蒙恬,北拒匈奴,攻佔了今天的河套地區和陽山,設為九原郡,以後為了鞏固北方的統治,在原秦、燕、趙建造的長城上加以增修,建立其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

秦朝的疆域國土範圍奠定了我國成為大國的國土基礎,一個國家想要成為超級大國,國土幅員遼闊是個基本條件,我們想在國家的面積比整個歐洲還大!大家想想,歐洲有多少國家?

秦以後的歷代王朝哪一個不把統一天下作為最宏偉的使命任務?這也為我們擁有這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奠定了基礎!

總結

歷史上之所以稱秦始皇為統一天下,而不是說之前的夏商周,主要原因是:

一、在政治上,秦朝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使得中央和皇帝的政治影響力可以到達官僚體系的末端,這是夏商周中央和天子所不具備的。

二、在經濟上,秦朝統一了疆域內流通的貨幣,統一了各個地區的度量衡(車同軌也是一種度量方式),這使得全國範圍度量方式和錢幣有了一樣的標準,穩定了全國範圍內的國計民生。並且,全國一盤棋,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也能夠使得全國範圍均衡發展,可以“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三、在文化上,繼續使用法家思想作為全國的指導思想。統一了思想,就能夠凝神聚力,把百姓的價值觀重新樹立起來,這也使得秦國之後的歷朝歷代都把“天下一統”作為最高的歷史使命,大一統觀念深入民心。

四、在軍事上,中央具有掌握軍事力量的絕對權力。將行政權和軍事權完全分開,地方的郡縣官員沒有了軍事指揮權。這樣,就使得大清擁有了一隻力量集中的“虎狼之旅”,南征北戰,所向披靡。

五、在疆域上,秦朝的疆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範圍。北拒匈奴,設為九原;南佔百越,以為桂林、象、南海3郡,甚至更南的交趾郡。奠定了我國兩千多年來基本的版圖的。

我是【鑑春秋】,巍巍中華五千春秋,歷史是一面鏡子,鑑古知今,學史明智。


鑑春秋


他們屬於國家性質的部落聯盟,夏商除了本族建立的國家,其他地區,是和夏商族進行聯盟,周朝屬於分封制,封了有功的部落,有功的將領和周本族的後裔,名義上是是統一的


御印公子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兩個概念,即"統一"和"中國"這兩個概念。

第一"統一"是說"部分聯成整體,分歧歸於一致;一致的,整體的,單一的"。國家統一的意思就是說形成一個整體,方方面面是一致的,各個部分沒有分歧。

第二"中國"那麼在秦統一以前呢書不同文,車不同軌,各民族之間有各民族的歷法、文字、禮儀和文化。夏朝是最先建立的封建部落,只是一個家族,還有很多部落與之不同。商周亦然。

那麼秦掃合六國後,建立了統一的國家體制,制定了統一的文字、度量衡。即書同文車同軌。天下大一統。皇帝只有一個,即始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