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年與英國實力相差懸殊,為什麼能脫離英國獨立?

劍膽琴心蜘蛛俠


美國的獨立主要的力量是移民到美國的蘇格蘭人,再加上法國的支持,英國的英格蘭是非常反對的。


專注交通事故


無論西方近代歷史怎麼發展,新國家的建立總是伴隨戰爭或革命。西方在科技進步中迸發出來的思想和激情,不會隨時間的流逝而影響新國家的建立。

1776年,獨立的烽火突然在北美大陸燃起。當時歐洲人的思維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英國治下的北美同樣如此。
美利堅合眾國建立,脫離英國存在,這對現代世界主要國家形成是有很大影響的,甚至可以說是現代西方多米諾骨牌第一張。

美國的獨立並非僅靠華盛頓將軍麾下的強悍部隊,因為這些由農民和獵人組成的軍隊實在不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對手。為美國提供幫助的是來自遙遠歐洲的法國人,作為英國的宿敵,法國在七年戰爭中被迫放棄海外大部分殖民地,此時面對英美血拼,法國王室當然不肯放過天賜良機。

儘管法國遠征軍幫助美國人取得了獨立,但他們回國之後,也把遠在巴黎的國王送上了斷頭臺。當這些在海外受到美國文化薰陶的法軍回到母國之後,再也受不了波旁王朝的控制,他們想不明白擁有光榮歷史和優良傳統的法國為什麼要受制於王座上的人。於是接下來的故事就出現在了歷史教科書中,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正式爆發。
此後在拿破崙的帶領下,來自法蘭西的這股力量迅速傳遍整個歐洲,一頂又一頂王冠因此落地,並最終隨著60萬法軍攻入俄國而從思想深處瓦解刻板的羅曼諾夫王朝。

滑鐵盧戰役失利之後,拿破崙徹底失去翻身的可能,但軍事上的失敗掩蓋不了思想上的完勝。當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騎著白馬進入巴黎的時候,不僅是他本人就連隨行的士兵也驚歎於法國的開放、先進。俄國人發出驚呼的同時,革命的理念也被他們深深印入心中並最終帶回國內。此時距離俄國十月革命還有差不多100年的時間,儘管羅曼諾夫王朝在這一個世紀裡波瀾不驚,但先進的火種卻從來沒有熄滅,它只是在蟄伏並等待一個時機。最終這個時機在1914年到來,這一年裡俄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被打成篩子,工人階級趁機成功塑造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

二戰之後,蘇聯成立華約,成員都是社會主義國家。雖然蘇聯解體了,但對後世的影響深遠。蘇聯成立或解體,都不是多米諾骨牌最後一張。有人說最後一張牌還是在美國,或許美國顛覆了,這個輪迴也就走完了。

地圖帝


美國能獨立,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外因。

當時的英國在陸上和法國打完七年戰爭。而在海上則用了三次戰爭打敗了荷蘭。正是後期的這兩場戰爭。確立了英國的霸主地位。

法國和荷蘭雖然失敗了,但是戰爭並沒有動到兩國的筋骨。法國和荷蘭依然非常的強大。法國陸軍也依然在歐洲大陸上首屈一指。

萊剋星頓的槍聲響起後。以富蘭克林為主的美國外交家們。就紛紛前往歐洲,為獨立戰爭奔走。慢慢的,富蘭克林得到了法國王室和荷蘭的支持。荷蘭和法國開始用輸送武器物資的方式,支援美國獨立。後來直接變為調派在北美殖民地的軍隊直接的幫助大陸軍。

最後承認美國獨立的協議,是在巴黎簽訂的。可見,美國的獨立法國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的。

還有一個便是內因。

首先是帶領美國獨立的領袖們。華盛頓,傑斐遜,富蘭克林等等。他們展現最多的不是軍事力量。而是一種民主理性的獨立精神。可以說不是槍炮推動的美國獨立,而是理性精神,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

團結也很重要。在美國獨立後,鬆散的邦聯弊端不斷顯現。但是在獨立戰爭進行的時候,十三個州的人是非常的團結的。


魚羊史話


美國當年與英國實力相關懸殊,為什麼能脫離英國獨立?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確實當時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但卻在美國獨立戰爭中被擊敗,被迫接受了美國的獨立。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北美的13個殖民地能夠擊敗英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美國獨立的經過。


北美獨立戰爭勝利的內因

當然北美獨立戰爭能夠勝利,根本原因還是北美土生白人對英國不滿,確實希望獨立。北美獨立的動機有很多,在思想上可以說是受到了法國啟蒙運動和政教分離思潮的很大影響(在當時英王不光是英帝國元首,還是英國國教會的最高領導者),但其直接的起因還是經濟因素。因為英國在公元1770年之前的數年間打了多場戰爭,其財政赤字達到了警戒程度,所以對殖民地的盤剝也達到了新的高度。而同時英國在從北美殖民地攫取大量財富的同時,卻拒絕在英國議會里給北美殖民地代表權,這一正一反的巨大差異招致了北美殖民地許多農場主和商人的極度不滿。

所以經濟和政治利益上的巨大矛盾是美國獨立戰爭能夠發生並持續的根本原因。而在戰爭過程中,北美殖民地軍人與英國軍隊在歷史上非常緊密的聯繫可以說對戰場形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雖然北美方面的軍隊主要是民兵,但這些民兵卻並不是在獨立戰爭之後臨時組建的,而是在英國殖民時期很早就組建的準正式軍隊,他們從很早開始就經常協同英軍正規軍作戰,特別是在發生在公元1754到1763年之間的法國印第安戰爭期間。

在印第安戰爭期間擔任民兵中校的華盛頓

而美國獨立戰爭北美軍隊的最高統帥華盛頓本人就在公元1752年被弗吉尼亞州副總督羅伯特·丁威迪任命為該州的少校,之後還升遷為中校,並參與了英法在北美進行了印第安戰爭(英國與印第安人及法國作戰)。期間他雖然一度被法軍俘虜,但不久會被釋放。所以在美國獨立戰爭開始時,華盛頓等一批軍官雖然有些已經退役,但其身經百戰的經歷都是不會改變的。另外,在獨立戰爭開始之後,正式的英軍中也有許多人是出身北美殖民地的土生白人,而這些人中有許多人是“身在英營心在美”,所以在整個戰爭期間都為北美軍隊提供了大量的情報,使得北美軍隊在早期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幾乎從未被英軍偷襲過,可以說這支“敵後”力量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是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的。

此外,結合這種“敵在明我在暗”的戰場形勢,北美軍隊在獨立戰爭期間將當時剛剛誕生的狙擊戰術進行了大規模的應用。北美獨立戰爭中,狙擊手所起到的作用可以說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場戰爭。因為當時北美軍隊是有組織地狙擊手佈置在事先得知的英軍行進路線周圍的森林等掩護之中,在英軍經過時專門狙殺其領軍的將領。而當時美軍是從戰略的高度應用這種戰術,使英軍在整個戰爭期間遭受到了極高的軍官傷亡,對整個戰局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狙擊手蒂莫西·墨菲的塑像,他曾擊斃多名英軍將領

另外在戰爭期間,北美軍隊和英軍中都曾爆發天花疫情,而當時這種疫情是能夠對軍隊造成嚴重減員的。但美軍當時率先發現將天花患者的痘痂制槳植入健康人體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其感染天花,這也就是人痘接種法。美軍通過這種方式極大地減少了其軍隊因為天花減員的情況。而當時英軍並沒能掌握這種技術,所以其軍隊減員非常嚴重,這對戰局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西班牙和荷蘭的介入

但當時北美殖民地相對於英國確實還是實力相差很大的。因此在戰爭爆發之後沒多久,英軍就開始佔據了戰場的主動。在公元1775年,北美軍隊在邦克山戰役中被英軍擊敗。公元1776年8月,紐約又被英軍攻陷。雖然此後不久,華盛頓取得了特蘭頓和普林斯頓兩次戰役的勝利,但在公元1777年,英軍還是攻克了北美獨立運動的首都費城,迫使北美大陸會議撤離並潛伏了起來。所以可以說當時如果只是北美土生白人和英國去打,那麼最終失敗的命運也是很難避免的。

但我們之前提到,北美和英國矛盾激化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英國在之前幾年的戰爭中對北美橫徵暴斂,而當時英國所進行的戰爭就是從歐洲打到了幾乎整個世界的七年戰爭。在七年戰爭中,英國拉上葡萄牙和一些德意志城邦與法國、西班牙、奧地利和俄羅斯等國在歐洲及全球的殖民地大打出手,從公元1756年一直打到了1763年。最終的結果是英國全勝,法國喪失了在北美大陸的所有殖民地,西班牙也被迫將佛羅里達割讓給了英國,其對古巴和菲律賓的控制也一度被英國奪走。

與北美獨立戰爭同時進行的英西佛羅里達之戰場景

所以其實在七年戰爭結束之後,法西等歐洲列強可以說都憋著對英國的一口惡氣,一直在尋機報復。所以在公元1776年,在北美軍隊陷入被動之時,西班牙及時地伸出了援手,它組建了羅德里格·赫塔雷斯公司,為處境不利的北美軍隊提供了大量物資援助,包括215門銅炮、3萬條步槍加刺刀、5萬發子彈、30萬磅火藥、1.2萬多枚手榴彈、3萬件制服和4000頂帳篷。當時西班牙首相荷賽·莫尼尼奧(José Moñino)甚至表示:

(北美)殖民地的命運與我們的利益密切相關,因此只要情況允許,我們會為他們竭盡所能。

當時西班牙在歐洲和北美的海域多次截擊英國艦隊,還直接在今天美國境內的佛羅里達與英國作戰,牽制了英軍很大的精力。在公元1781年,西班牙還為北美獨立戰爭的關鍵戰役約克圍城戰提供了鉅額獎金支持,最終迫使英軍主力投降。

而荷蘭雖然在七年戰爭中保持中立,和英國表面上沒有過節,但荷蘭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之前幾十年在國際上的空間也被英國擠佔了不少,因此荷蘭也希望遏制英國的一家獨大。所以荷蘭雖然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表面上仍嚴守中立,卻在暗中也為北美軍隊提供了相當程度的協助。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之前的1774年,荷蘭就開始向正在籌劃起事的北美民兵運送火藥、炮彈和槍械。在北美獨立戰爭爆發之後,荷蘭位於加勒比海的兩個殖民地聖尤斯特歇斯和庫拉索成為了荷蘭向北美軍隊提供各種物資的重要中轉地。光在公元1775年一年,聖尤斯特歇斯就向北美軍隊運送了至少4000桶火藥。

聖尤特西斯被英軍攻陷場景

而荷蘭對北美殖民地的支持當然很快就觸怒了英國,最終導致了第4次英荷戰爭的爆發。雖然荷蘭在此次戰爭中再次戰敗,但卻也分散了英國與北美軍隊作戰的兵力,對美國最終的獨立起到了相當作用。

美國獨立戰爭還是英法北美戰爭?

而我們在上面一節刻意沒有提到法國的參與是因為,法國的參與可能才是美國獨立戰爭最終能夠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或者至少是決定性因素之一。法國對美國獨立戰爭的參與是不打任何折扣的全方位的。從公元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打響之時開始,法國就開始秘密向北美軍隊運送給養。

英軍在薩拉託加戰役後投降場景,此戰美軍裝備90%都來自法國援助

在早期,這種給養也是通過前文提到的西班牙羅德里格·赫塔雷斯公司開展的,但法國的援助數量卻遠遠超過了西荷兩國。一些記載顯示,在公元1776年進行的重要戰役薩拉託加戰役中,北美軍隊使用的裝備彈藥有90%都來自法國。到1777年,法國為北美軍隊提供的援助總值已經超過了500萬法磅,同時法國還派出了大量軍官與士兵以志願者的名義加入美軍,參與指揮並直接參戰。

而在公元1777年英軍佔領了費城之後,法國加大了對北美軍隊的援助。公元1778年2月6日,法國正式宣佈承認美國,並與美國簽署了盟約。3月17日,英國對法國宣戰,之後英法海軍就開始爆發了一些衝突。而很快法國就出動幾千士兵和美國一同進行了幾次海上戰役,但進展都不順利。公元1780年,法軍元帥羅尚博率領6000名法軍在距離紐約不遠的羅得島新港登陸並建立了一個海軍基地。公元1781年8月,由華盛頓和羅尚博率領的法美聯軍南進到弗吉尼亞,準備將8000名英軍主力包圍在約克城。此時另外一支由法軍將領拉法葉率領的法軍則已經在約克城的另一個方向將英軍的撤退路線阻斷。

約克城受降,圖中左邊受降軍隊為法軍,右邊為美軍

則法美聯軍圍殲英軍主力的計劃想要成功,還有賴於法國海軍的海上封鎖。法軍西印度艦隊於當年9月9日在切薩皮克灣擊敗了英軍海軍,使英國海軍被迫撤往紐約並使法美聯軍完成了對約克城英軍的合圍。1個月零10天之後,約克城英軍宣佈投降,英國的失敗和美國的獨立基本成為了定局。10月19日,法美聯軍在約克城舉行了受降儀式,當時投降英軍被強令在由法美聯軍排成的一個人海走廊中走過,而這個走廊一邊完全由美軍組成,另一邊則完全由法軍組成,法國美國獨立戰爭中起到的根本性作用在這個場合可以說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法王路易十六有時也會被戲稱為美國“建國先賢”

在整個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法國總共出動了3.6萬陸軍和6.3萬海軍參戰。而北美軍隊最高峰時期的總兵力也只有4萬人(8年戰爭總參戰兵力達到20萬人)。所以說法國在美國獨立的過程中發揮了扭轉勝敗的根本性作用是一點也不誇張的。也正因為如此,當時的法王路易十六有時在美國甚至會被戲稱為被遺忘的“建國先賢”(Founding Fathers)之一。但在幫助美國贏得了獨立之後,法國自己卻因為在戰爭中欠下了鉅額外債則陷入了經濟危機之中,最終這場危機導致了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被處決。而美國此後又以法國發生了政權更迭為由拒絕償還由法國援助形成的鉅額債務。所以美國獨立戰爭雖然是對英國的沉重打擊,但最終卻加速了法國的衰落。


所以美國能在當時擊敗世界第一強國英國,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在其中,除了其自身的獨立願望強烈這一因素之外,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列強的強力介入也是美國獨立戰爭能夠最終成功的重要因素了。


桃花石雜談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英語: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或American Revolution;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是英國與準備獨立的美利堅及法國這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是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壓迫性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因此,英國決定與當地的印地安人結盟,以增加勢力。在獨立戰爭初期,英國能夠充分利用皇家海軍船堅炮利的優勢控制十三殖民地的沿海城市,但對於如何控制內陸地區、及應對盤據內陸、熟悉地形、驍勇善戰的殖民地民兵卻束手無策。隨著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大捷奪得制海權,英軍於1781年的約克鎮之圍城戰役中慘敗投降,並於1783年被逼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

但後來因為大量殖民地保皇黨(英語:Loyalist (American Revolution))於戰後由十三殖民地逃至北方的英屬北美,反而導致新建國的美國立國後經濟困頓蕭條、甚至於冬季出現疫潮及饑荒,以及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加拿大出現短暫的興旺。

背景

自哥倫布發現美洲以來,北美洲逐漸成為歐洲的殖民地。1763年,隨著法國印第安人戰爭的結束,英國成為北美洲的霸主。

沒有戰爭威脅的北美洲殖民者們與英國皇室的宗主關係開始異化,他們似乎已經不再需要英國軍隊的保護。然而英國為了維護本土的壟斷利益,頒佈一系列高額稅收的法令。1764年頒佈《食糖條例》,要求美洲殖民地的歐裔殖民者們必須繼續大量購買英國的食糖、咖啡、酒等商品;1765年頒佈《印花稅法》,對所有印刷品直接徵稅。這些沉重的經濟負擔使北美的歐裔殖民者們強烈反抗。因為他們所在的殖民地區在英國議會沒有代表席位,喊出“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同時,北美歐裔殖民們抵制並中斷與英國商人的貿易往來。

1766年,英國議會被迫廢除印花稅法,但是第二年又開始對殖民地急需商品(玻璃製品、紙張、鉛、顏料、茶、糖、朗姆酒、鐵、棉花等)開徵高額關稅。殖民地重新斷絕與英國的商貿往來,並通過加勒比海將這些商品走私進來。

在此背景下,北美各地歐裔殖民們對英國本土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展開激烈的討論,主導觀點認為宗主國不務正事,故無權向海外殖民地區徵稅。激進者甚至認為英國議會遠在歐洲,對海外殖民地區沒有立法權。而對英國政府來說,為維護自身在北美洲殖民地的主導統治地位而頒佈的四個法案《唐森德條例》受到的批評更是引起英國本土政府的不安,導致英國政府向波士頓調兵,在人口只有16,000人的波士頓駐紮接近7,000名英國士兵。這更讓殖民地的歐裔殖民者認為宗主國不懷好意,想剝奪他們在北美殖民地的權利和自由。

衝突加劇

搗毀貨船上的茶葉並倒入海中——波士頓茶葉事件

1770年3月5日,一小批波士頓居民向普雷斯頓上尉所率領的英軍士兵投擲包著石塊的雪球,隨著越來越多人的加入,英國士兵驚慌失措地開槍,最終導致歷史上著名的波士頓屠殺,有5名居民死亡和1名士兵受傷。事件發生後,殖民地開始抵制英國的進口,最終造成1770年4月除茶稅以外,所有賦稅和關稅都被取消。

1773年12月16日發生波士頓茶葉黨事件,革命組織茶葉黨化裝成印第安人,將停泊在波士頓港口的英國貨輪上運載的342箱茶葉拋入海中,以此表示對英國國會的抗議。1774年英國政府針對馬薩諸塞通過一系列《強制法案》,旨在加強對其的控制,卻激化了雙方的矛盾。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亞外,12個地區的殖民會議選派56名代表在費城召開大陸會議,通過宣言,並建立大陸議會,決定必須徹底改變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係。[13]新英格蘭的殖民勢力組織自主的民兵武裝。馬薩諸塞的代表會議則任命約翰·漢考克為安全委員會主席。美國革命開始。

戰事開始—列星頓的槍聲


初建立時的美軍軍服


美國獨立戰爭之戰役分佈區

1775年4月18日,英國駐麻省的總督托馬斯·蓋奇將軍得悉當地民兵在距波士頓21英里的康科德設有武器庫,遂出動800名英軍奔襲康科德,銷燬殖民地民兵的軍械,並意圖一併拘捕該地的“通訊委員會”成員,但卻被殖民地居民得悉,並通知民兵組織“義勇軍”。義勇軍得知消息後,當晚派人馳赴列星頓和康科德報信,並立即作出防衛。

4月19日清晨5時左右,英軍遭到列星頓民兵阻攔,英軍突然開火,民兵猝不及防,死傷近十多人。隨後民兵與英軍在正式交火,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正式打響,結果英軍損失73人,而殖民地民兵則損失293人。8月23日英王宣佈殖民地居民的反抗運動為非法,並聲言“寧可不要頭上的王冠,也決不會放棄戰爭”。12月22日,英國當局正式調派近50,000英軍鎮壓殖民地。

1775年6月15日,大陸會議舉行,並決定把殖民地居民組建成正規的大陸軍,即為美軍。而喬治·華盛頓則為大陸軍總司令,發行紙幣,接管英國對殖民地行使的國家行政管理等主權。同日,美軍成功奪取英軍的提康德羅加要塞。北美獨立戰爭全面展開。華盛頓率領美軍採取持久作戰以消耗英軍的策略,與英軍展開長期的作戰。

武裝反英

於萊剋星敦和康科德戰鬥後,美軍為了解除英軍可以由加拿大直下紐約、控制哈德遜河流域的威脅,於是遠征加拿大。1775年11月12日理查德·蒙哥馬利率領軍隊佔領蒙特利爾。1775年12月,從蒙特利爾出征的蒙哥馬利與逆流而上的貝內迪克特·阿諾德的兵分兩路聯合進攻魁北克城失利;蒙哥馬利本人戰死。冬季過去的1776年初,英國沿聖勞倫斯河派出增援軍,趕走圍攻魁北克城的大陸軍。最終,戰敗的大陸軍退出加拿大。由於大陸軍出擊加拿大,英國被迫將半數軍隊留駐加拿大,戰鬥力被削弱。在波士頓,英軍被圍困達11個月之久,並於1776年3月被迫撤出。6月,大陸軍在南方擊退英軍對南卡羅來納的查爾斯頓的進攻,粉碎英軍在南方建立基地的企圖。

邦克山戰役後,大陸會議呼籲喬治三世和平解決殖民地問題,但是英國政府仍堅持以軍事鎮壓殖民地。1776年初,潘恩出版《常識》一書譴責英國政府的高壓政策,並支持北美十三州獨立,大力鼓舞十三州人民,於是大陸會議在1776年7月2日宣佈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7月4日通過《獨立宣言》。

第一階段—戰略防禦階段


華盛頓橫渡德拉瓦河的情景

從1775年4月至1777年10月,是北美殖民地的戰略防禦階段。在這一階段,北部地區為主要戰場,英軍採取主動攻勢。1775年6月17日,英軍與波士頓民兵在碉堡山戰役進行首次戰鬥。1776年8月,威廉·豪接替蓋奇任英軍統帥。他以3.2萬兵力進攻紐約。英軍首先在長島登陸,經過激戰,美方死傷1500人,英方傷亡不到400人。為避免全軍覆沒,美軍以退為進,主動放棄紐約。1776年9月26日英軍佔領費城。華盛頓被迫率軍退守費城附近的福奇谷過冬。

在戰爭第2階段,美軍開始以攻擊孤立的敵軍支隊的戰術來擺脫所處的被動境地。1776年12月25日夜晚,華盛頓率領美軍橫渡特拉華河,突襲特倫頓的黑森傭兵的兵營,並在1777年1月3日擊潰在普林斯頓的3團英軍。

英軍在控制重要城市和海岸線後,力圖速戰速決。1777年7月英軍兵分三路,攻往奧爾巴尼,以切斷殖民地的對外聯繫。但巴利·聖萊傑部在莫華克河谷遭民兵突襲,被迫退回加拿大休整。約翰·伯戈因迅速拿下提康德羅加要塞,使起義軍失掉北方的主要陣地。7月23日,威廉·豪率領約1500名士兵進入紐約。

伯戈因統率的北路英軍約7200餘人沿尚普蘭湖北上,到達哈得孫河上游。他派往佛蒙特的一支1000人的黑森傭兵分遣隊,在8月16日被佛蒙特州的綠山兄弟會誘入本寧頓戰場全殲。之後,威廉·豪從紐約切薩皮克灣撤出,並在布蘭迪萬河戰役中反攻華盛頓部隊,重新佔領費城。

伯戈因行動遲緩,從蒙特利爾南下時,也遇到新英格蘭民兵的強烈抵抗,並在9月19日弗里曼農莊及10月7日貝米斯高地的兩次戰鬥中慘敗,結果被迫退往薩拉託加。霍雷肖·蓋茨和本尼迪克特·阿諾德的軍隊立即以3倍兵力包圍該地的英軍,伯戈因無法再戰,被逼於10月17日率領5700名英軍投降,從波士頓被遣返回國。薩拉託加戰役大大改變美國獨立戰爭的形勢,使大陸軍開始掌握戰略主動權。

第二階段—戰略相持階段


英軍行軍的情景

從1777年10月至1781年3月,雙方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美國開始在國際外交上獲得優勢,法國加入戰爭,而西班牙、荷蘭亦相繼支持美軍對抗英軍。

1778年2月,法國正式承認美國,並與其互訂軍事同盟。英國為了阻止他們同盟,於是廢除強制法令和茶稅法,並派遣和平使者前往費城。但美國已經批准與法國的條約。1778年6月,法國對英國宣戰,1779年6月西班牙與法國締結聯盟,以法國同盟者的身份出資金援助反英戰爭。1780年12月荷蘭亦加入美國陣營,支持法對英宣戰。英國在國際社會被眾列強孤立。英、美雙方力量趨於平衡。


直布羅陀戰役中,法軍慘敗給英軍

馬提尼克海戰中,法國艦隊協助美國對抗英國艦隊時的情景

英軍擔心法國艦隊封鎖特拉華河,於是撤出費城,集中兵力退守紐約城。1778年,亨利·克林頓接替豪任英軍統帥,主戰場移向南部地區,兵力集中於南卡羅萊納和佐治亞。英軍佔領佐治亞州首府薩凡納,1779年佐治亞其他地方也被英軍佔領。但在1779年9月卻反被美法聯軍包圍。1780年春天,英軍進圍查爾斯頓,該年5月英軍成功逼降被圍的南方美軍,約3000名美軍被俘,是獨立戰爭中美國損失最慘重的一次。克林頓以為南方勝局已定,就率軍返回紐約,派查爾斯·康瓦利斯固守查爾斯頓。隨後美國蓋茨將軍的軍隊與康瓦利斯在南卡羅萊納的坎登遭遇,美軍損失1000名士兵。

然而1781年1月南方美軍卻成功引誘英軍至南卡羅來納州的考彭斯,並將其圍殲。該年3月美軍在段—戰略反攻階段

華盛頓在約克鎮接受康瓦利斯率領英軍投降的情景

從1781年4月至1783年9月,是美軍的戰略反攻階段。1781年4月大陸軍開始戰略反攻,納撒尼爾·格林率領大陸軍南下轉戰南卡羅來納,迫使英軍退守海岸線。康瓦利斯於4月25日北上維吉尼亞,追擊拉法葉侯爵率領的一支大陸軍。但拉法葉擺脫英軍的追擊。

1781年8月,康瓦利斯奉克林頓將軍命令統率7000名英軍死守維吉尼亞的約克鎮。法美聯軍由華盛頓統率,南下維吉尼亞,而增援的法國艦隊也在法國海軍司令德格拉斯伯爵率領下由西印度群島調來,進入切薩皮克灣,進抵約克鎮城外的海面,並且擊退增援的英國艦隊,掌握制海權。9月28日,華盛頓部大陸軍和羅尚博伯爵部法軍在維吉尼亞與拉法葉侯爵部大陸軍會合,法美聯軍共1.7萬人完成對約克鎮的合圍。康瓦利斯無路可退,只得於10月17日與美法聯軍進行投降談判。10月19日,駐守約克鎮的英軍共8000人正式投降。此後,英國放棄對美國革命的壓制,雙方只有數次海上和陸上的零星戰鬥,其餘戰事已大致停止。

結局

美國著名畫家本傑明·韋斯特筆下的巴黎和約。

約克鎮圍城戰役之後,英國議會被迫贊成議和,1782年11月30日,英美兩國簽署《巴黎和約》的草案,1783年9月3日,美國成為美洲首個獨立國家。共包括13個州,邊界北至五大湖,西到密西西比河,南至北緯31度。

影響

戰爭結束後美國便脫離大英帝國和英國皇室的統治,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但由於美國境內生活著大量的保皇派,在美國獨立後大量的保皇派進入了美國北部的英屬北美地區,而保皇派的進入直接導致了當地原本以法語人口為主的人口分佈被徹底改變,形成了後來的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且由於英裔和法裔的文化差異,導致上下加拿大之間的分歧一直存在,後來發展成為魁北克獨立。

而對於英國來說,它失去了人口最多、資產最豐富的北美十三州殖民地,間接地導致了大英帝國的衰落,而後由於美國的野心,英美之間多次爆發戰爭,儘管英軍有多次戰役擊敗美軍,但英軍整體而言並未佔上風。同樣由於大英帝國統治時期對殖民地的掠奪政策,導致美國人對大英帝國很反感,這種反感一直持續到1940年代末大英帝國開始瓦解,而美國在大英帝國瓦解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其幫助許多英國在加勒比地區的殖民地獨立。


古今熱血歷史


1、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沒有經歷封建社會,沒有反封建的任務,鬥爭的對象明確而單一。

2、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獨立宣言》的發表和美利堅合眾國的成立為獨立戰爭提供了旗幟和目標,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與下層勞動群眾在反殖民壓迫方面目標一致,革命的群體和力量大。

3、美國獨立戰爭過程中得到了希望藉此報殖民戰爭中戰敗的一箭之仇的法國和荷蘭等外國力量的幫助和支持。

4、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領導人的出色才能,人民英勇抗戰

5.法國的支持,整個北美戰爭期間,美軍的軍餉都是法國人發的,沒有法國人的金錢支援,大陸軍早在戰爭結束前兩年就兵變了。


歷史哈哈哈


都是由矛盾引起的。公元1774年,英政府頒佈魁杜克法案,把俄亥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劃歸加拿大的魁杜克省管轄,和以前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土地當做王室的私產,使北美人民喪失大片土地。由於種種矛盾利益的爆發,反英鬥爭風起雲湧了。

法國的加入北美陣營,英軍由優勢變劣勢,約克頓一戰,獨立戰爭勝利了。

公無I783年9月3日,英國與美國簽訂巴黎和約,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用戶遠志


不服輸打,贏了再打而爭奪別人利益,強大,遇到中國抗美援朝,把美國打扒下,中國窮,出賣青華大學知識人幫美國搞科研,中國人不服輸,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超越美國,美元軍工養懶美國人象豬不勞動必敗,特朗普看懂,舞大棒打懶窮又做了爬起來了


用戶3676719445804


因為美國人就是英國人,其次太遠,麻煩


時間穿越者


法國幫了很大的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