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的逆襲:從全面被外資蠶食,到佔據全球16%市場份額


七十年的風風雨雨伴隨著共和國的前進步伐,中國的工程機械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我國機械行業一個重要的支柱產業。在國內市場中,國產工程機械行業已經成為主力,進口設備一統天下的局面早已一去不復返,國際市場的開拓發展迅速。


中國工程機械的逆襲:從全面被外資蠶食,到佔據全球16%市場份額

回顧我國工程機械70年的發展歷史,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建國後的最初十年,國家百廢待興,工程機械沒有列入國家發展的重點,以使用、修理和配件生產為主,除了少量地生產一些簡易、小型的工程機械外,可以說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工程機械製造業。

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我國開始步入了工程機械行業形成和發展的起始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一批原來的修理企業開始研發工程機械產品,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工程機械的骨幹企業。1961年一機部成立了工程機械專業局,負責全國工程機械的發展和規劃工作,從此我國工程機械進入了有計劃的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工程機械行業一些重要的專業研究所,如一機部的天津工程機械研究所、建工部的建築機械研究所、交通部交通科學研究院的築機專業研究室等相繼建立,為我國工程機械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研究和設計開發的基地。

當時的中國正處在西方國家嚴密封鎖之中,技術信息十分閉塞,我國工程機械技術人員是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研究和開發工作的。1964年,我國進口一臺履帶推土機Challenger33(挑戰者33型)在宣化工程機械廠進行測繪,開創了我國引進大型工程機械進行測繪、仿製的先河。以後我國*臺大馬力推土機T-180也是在測繪小松D-80推土機上開始的。

進入80年代後,在改革開放路線的指引下,國家提出了“引進、消化、吸收”的產業政策。 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徐州工程機械廠、山東推土機總廠、西安築路機械廠等一大批骨幹企業在工程機械行業的各個領域內引進了國外的先進產品和技術,改善了生產條件,建立了規模化的生產體系,在產品的數量、品種、質量方面大大縮短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使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在整體技術水平上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奠定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向現代化發展的基礎。


中國工程機械的逆襲:從全面被外資蠶食,到佔據全球16%市場份額


引進的同時,中國工程機械在90年代可以說是經受了很大的衝擊,我國工程機械面臨外資品牌在國內市場的爭奪,從產業發展方面“圍剿”國企的行為時有發生。曾經的龍頭老大被淘汰出局,例如當年推土機全國銷量第一的鞍山一工、全國挖掘機生產基地———撫順挖掘機廠、曾經惟一獲得國家挖掘機產品金牌獎的合肥礦山機器廠、當年叉車銷售量全國第一的北京叉車總廠等十多家知名企業先後被擠出市場。當時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掀起了一股合資浪潮。到1997年,中外合資企業已達到169家。銷售額佔據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半壁江山。

這些合資和獨資企業在中國市場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也促進了我國部分企業和產品技術水平的提升,但是程機械行業的部分知名國企卻遭到了合資和獨資企業的“圍剿”。跨國公司兼併中國企業一般有三步驟:在合資中,通過利潤轉移讓合資企業少盈利或不盈利以致企業虧損;在追加投資中中方企業無資金投入,外方控制大股;收購中方股本變為獨資。例如:卡特彼勒與山工、日立與合肥山機、山推和小松。

2003年,在遼寧省推進國企改革“、靚女先嫁”的政策背景下,瀋陽市政府促成沈鑿與世界最大鑿岩機械商瑞典阿特拉斯公司合資,中國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鑿岩機械和風動工具專業廠從此一分為三、前途叵測。2004年,與美國約翰·迪爾公司的合資使中國失去了惟一一家能夠生產大型聯合收割機的企業(由原機械部下放給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的佳聯農機廠)。

2005年,錦西化機(從原化工部下放遼寧葫蘆島市)被西門子收購,中國失掉化機最核心的透平技術及整機制造和維修全部市場。2006年春,黑龍江省最終賣掉雞西煤機和佳木斯煤機(原屬煤炭部),將中國三分之一的採煤機市場和二分之一的掘進機市場拱手送給毫無開發和生產能力的美國國際煤機公司,直接後果是中國本土永遠失去組建綜合煤機制造集團的平臺。

曾經優秀的骨幹國企被逐漸蠶食成為外資企業,這著實讓人十分痛心疾首。如果引進技術的目的不是為了依賴,而是為了通過學習而掌握技術,那就必須以本土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因為只有本土企業才是本土技術能力和本土創新的主體。因此,如果以賣掉本國企業甚至是蒸蒸日上的企業來開放、來“引進技術”,中國就只能再次淪落成為一個任人宰割的國家。這就是我們必須反對讓外資廉價收購中國骨幹企業的基本理由。

在最近的中興華為事件中,讓國人看到了高端自主核心技術的重要性以及渴望程度。也從華為的沉著應對舉措中看到了一箇中國企業的氣度和從容不破底氣,任正非的那句:“'限制令'會影響到華為的低端產品,但在高端產品特別是5G領域,絕對不會受影響,別人兩三年肯定追不上華為。”更是彰顯了中國企業家的豪氣和霸氣。

而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亦是如此,中國不可能買來一個現代化,只有堅持科技自立,把關鍵技術、核心裝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邁出高質量發展的鏗鏘步伐。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實現了快速發展,一批高端產品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實現了從並跑到領跑。


徐工XE7000E挖掘機-中國國內最大噸位的挖掘機


中國工程機械的逆襲:從全面被外資蠶食,到佔據全球16%市場份額

2018年4月2日,700噸的徐工XE7000E挖掘機成功下線,再次刷新了徐工國產大型礦用挖掘機的記錄,開啟了新的里程碑,徐工700噸挖掘機成為了目前中國國內最大噸位的挖掘機,擁有模塊化雙動力液壓驅動系統、加強型的結構設計、高性價比等優勢,700噸的徐工挖掘機不只是針對的國內露天礦市場,也會是國外大型礦山客戶的不錯之選。

說到百噸以上的大型露天礦山設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卡特、小松、利勃海爾這樣的國外巨頭。700噸的徐工XE7000E的成功下線,就是為了打破國內礦山機械長期以來被外資品牌壟斷的局面,從而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山推900大馬力推土機--“開山神推”


中國工程機械的逆襲:從全面被外資蠶食,到佔據全球16%市場份額

從前,國外廠家對我們進行技術封鎖,國內市場上420馬力及以上的大馬力推土機整機及配件主要依賴進口,維修困難,而且價格昂貴。不過,這種現象在2012年10月發生了改變,2012年10月山推生產出第一臺900大馬力推土機,填補了我國大功率推土機空白,打破了國外巨頭對大馬力推土機技術和市場的壟斷,並在研發中收穫9項國家發明專利。

這臺推土機大約重110噸,相當於七八十輛小轎車加起來的重量,一剷刀的容量約40立方米,同時可以鬆土800噸,按照每渣土車載重20噸的數量計算,大約相當於40輛渣土車的載重,被稱為“開天神推”。

到現在,全球也僅有美國卡特彼勒、日本小松、中國山推3家企業有能力製造900以上馬力的推土機。而且山推的配件可以更換在進口推土機上,山推的維修人員也完全勝任修理進口推土機。

中聯重科全球最長的5橋67米碳纖維臂架泵車


中國工程機械的逆襲:從全面被外資蠶食,到佔據全球16%市場份額


中聯重科在其收購了意大利CIFA之後,成功的應用了CIFA的碳纖維臂架專利技術,讓臂架長度增加變得更輕鬆,也就誕生了這臺全球最長的5橋67米碳纖維臂架泵車。時至今日,這臺車依然是長臂架泵車領域的經典之作。

此車以一臺斯堪尼亞 P450 10×4五橋底盤為基礎打造而來,搭載了一臺最大輸出功率450馬力的歐五/歐六排放發動機,峰值輸出扭矩可達2350N·m,性能確實非常強悍。新車的泵送系統採用了雙泵雙迴路閉式液壓系統,具有換向衝擊小、燃油效率高、故障率低等優勢。並且通過中聯首創的高效泵送控制技術(APC),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這也意味著速度更快了。

作為重型裝備,工程機械容易給人留下“傻大笨粗”的聯想。實際上,我國工程機械正與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深度融合。


柳工智能遙控裝載機


中國工程機械的逆襲:從全面被外資蠶食,到佔據全球16%市場份額


2019年9月4日,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項目工程師利用5G網絡遙控操作檯上作業,與此同時,在2000公里外的廣西柳州演示場上,遙控裝載機接收到北京操作平臺傳來的信號,順利完成前進、鏟裝、運轉、卸料、轉向等一系列動作,這標誌著由柳工、中國電信、華為聯合打造的首臺遙控智能裝載機正式商用。該智能遙控裝載機可以讓操作人員遠在千里之外,也能順利開展“戶外作業”。


中國工程機械的逆襲:從全面被外資蠶食,到佔據全球16%市場份額


柳工智能遙控裝載機適用於各種工況,特別對工人的人身安全、健康存在嚴重威脅的施工環境,如井下、港口碼頭、煤礦等,而且搭載了柳工智能鏟裝系統、一鍵預鏟裝、一鍵找平貼地以及一鍵卸料等智能技術,極大地精簡操作和降低作業強度,以前需要多個動作組合才能完成的操作,現在通過5G網絡連接,一個按鍵就能完成。同時控制系統實時監測整機工作狀態,並配置多重安全保護機制,確保遠程作業過程安全無憂。

在權威的英國KHL集團發佈的2019年全球工程機械企業50強榜單中,排名前十的企業在全球市場份額超過60%。美國企業佔全球50強企業總份額降至24.5%,日本升至首位25.4%,中國升至16.0%,中國共有9家企業上榜,徐工集團保持在第六位,全球市場份額增加到4.8%。三一重工升至第七位,市場份額增加到4.6%。而在2004年,美國企業曾經在該榜單中佔據全球市場份額的44.9%,日本企業份額為20%,當時中國企業僅佔2.7%。

在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後,任正非回應表示“華為沒問題,已做好準備”。未來,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工程機械走向全世界,在發展中擦亮中國工程機械品牌,讓“大國重器”閃耀全世界。面對技術壟斷,希望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能像華為一樣,“沒問題,已做好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