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重用養馬的姚啟聖?

天山在的來客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重用養馬的姚啟聖?(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

康熙王朝中,姚啟聖對康熙收復臺灣,可謂是功不可沒,當時為了收復臺灣,康熙換了幾個人都搞不定,最終康熙啟用了養馬的姚啟聖。讓康熙再度嘗試大膽啟用人才的想法,因為之前有周培公為例,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也相信自己的眼光,與周培公的忠心。

說起姚啟聖,長城君先帶你聊聊周培公,因為姚啟聖是周培公臨死之時,推薦給康熙的。如果當初不是周培公向康熙推薦,康熙也不知道姚啟聖為許人也?

長城君先具體說一下,姚啟聖是怎樣被周培公推薦給康熙的?

康熙早年間,為了尋求人才,便啟用了周培公,從啟用周培公之後,康熙省了很多心思來對付外援。隨著周培公權力的增大,以及朝廷中的流言蜚語,康熙無奈之下,把周培公發配到盛京任職。康熙很少去看望他,盛京之地,乃是冰天雪地,天氣比較惡劣。

此時,周培公基本得不到康熙重用,周培公晚年之時,康熙想對付吳三桂,以及收復臺灣。這才想起周培公,便來看望周培公,康熙見到周培公的時候,他已經臥床不起,不能行走,更不能帶兵打仗。

康熙便讓周培公推薦一人,其人與周培公有一樣的能力,因此,周培公便推薦了姚啟聖。當週培公說完之後,康熙便說,我沒有聽說此人。

儘管康熙沒有聽說過姚啟聖,但是,最後康熙還是啟用了姚啟聖。

周培公臨終之時,為何要推薦性格古怪的姚啟聖給康熙?

接下來,長城君給您分析一下。

其實,在康熙沒有去看望周培公,也就是把周培公發配到盛京為官之時,周培公便已經開始為康熙謀劃,統一疆域之事。由於周培公的身體原因,也就替康熙想好,下一步收復吳三桂與臺灣,由何人帶兵。

剛好,康熙便在周培公臨終之際,想再度啟用周培公,可是,已經晚了,周培公便推薦了姚啟聖。作為周培公推薦姚啟聖,收復吳三桂與臺灣,有以下點原因。

其一,姚啟聖為人正直,一心為朝廷著想,更會忠心於康熙。

其二,姚啟聖瞭解吳三桂,以及更瞭解臺灣的形勢情況,會有辦法打勝這一仗。

其三,更知道,姚啟聖曾在此地為官,熟悉其地的地形,以及也熟悉水軍。

周培公考慮到這幾點情況,便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也說明了周培公非常忠心於康熙,忠心於大清朝。

長城君再來具體,分析一下康熙為何啟用養馬的姚啟聖。

周培公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並沒有立馬啟用他,而是多方瞭解此人。對於收復吳三桂以及臺灣方面的情況,都有其人在做。其實,康熙不瞭解姚啟聖,也不能完全相信周培公所說的。 作為一個皇帝,做事肯定要謹慎小心,考慮事情要周到,要有一個衡量度。

康熙所派的人,沒有搞定吳三桂與臺灣的情況,便想起了周培公所推薦的姚啟聖。

因此,便找到姚啟聖,請他出山,可是,姚啟聖不肯定出山,康熙幾句話便說到姚啟聖心坎裡。

為什麼康熙親自去請姚啟聖出山?

一:此時,康熙已經沒有什麼人可用了。之前,所派之人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想法。後面,派明珠前去與吳三桂和談也沒有成功。

二:姚啟聖為人正直。因為姚啟聖做官越做越小,而別人做官都是越做越大。這樣的人肯定是為人正直,不願與其他人同流合汙,才會在官場上受到眾人的排擠。

三:姚啟聖學生眾多,又在臺灣等地任職過,瞭解其民風,更知道怎樣處理其中之事。

四:康熙在用人方面,比較大膽,也就是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也有識人的眼光。

最終,康熙沒有看錯,收復吳三桂,也收復了臺灣。

長城君曰:康熙從啟用落破的周培公,再到性格古怪的姚啟聖,都體現了會識人,更會用人。周培公為康熙立下了汗馬功勞,為大清朝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姚啟聖為康熙收復吳三桂,再為康熙收復臺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太史簡


《康熙王朝》中,康熙重用姚啟聖,也是出於對周培公的敬意與歉意。

周培公是伍次友的學生,而伍次友又與康熙皇帝是“亦師亦友”的關係。當年周培公拿著伍次友的推薦信卻為一介草民寫狀鳴冤,還是被康熙在市井之中無意發現並且提拔重用的。而周培公之後的表現不僅沒有愧對於伍次友學生的名號,也沒有讓康熙失望,他率領三千家奴平定了察哈爾的叛亂,隨後西征平定王輔臣叛亂,繼而帶兵南下,在與吳三桂的較量中佔據了上風,成為了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重要功臣。

但是周培公畢竟是一介漢人,他的巨大成就不僅引得了康熙的猜忌與懷疑,也讓朝中諸多滿洲大臣感到嫉妒,於是,在臨近最終勝利的時候,周培公被康熙調離了前線,進而安排到了人煙稀少的關外之地。儘管如此,周培公仍對康熙是忠心耿耿,用十年時間獻上了《皇輿全圖》,令康熙所歎服。

只是周培公天命不假,在向康熙獻上《皇輿全圖》的同時就病逝了,而在他臨終前還向康熙皇帝推薦了姚啟聖。

周培公的死讓康熙皇帝感到的傷感與歉意,進而對於自己的擇人、用人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懷疑,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康熙皇帝開始真正的考慮到三個非常重要問題,其一,如何更好的接納漢族大臣;其二,如何更好的包容臣下;其三,如何更好的做到“人盡其才”,讓其充分發揮才幹。

與此同時,姚啟聖還是周培公所推薦,即便是姚啟聖再不得聖心,但是康熙看在周培公的面子上,也是出於對周培公的敬意與歉意,依然接受並且包容了姚啟聖。


姚啟聖的能力確實非常的突出,同時,康熙也需要姚啟聖來作為一枚棋子,來平衡朝中的勢力。

姚啟聖自第一次在朝堂之上發言開始,就展出了非常突出的能力,其“三必撫”與“三必剿”,非常準確的評述了臺海的局勢,更是句句都說到了康熙的心坎上。此時的朝堂之上,對於收復臺灣本就呈現出了兩大陣營,以明珠為首的主和派以及以索額圖為首的主戰派,姚啟聖的觀點正是介於二者之間。

而也就是從此時起,明珠和索額圖都不約而同的將姚啟聖作為了自己的重要敵人,這也是康熙希望看到的,一方面,他通過姚啟聖刺激明珠和索額圖,更好的實現自己的目的,達成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通過姚啟聖對明珠和索額圖進行牽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二人之間的矛盾。

在這樣的基礎上,姚啟聖非常恰當的處理了與明珠及索額圖的關係,不管是主和的明珠,還是主戰的索額圖,乃至後來的施琅,以及坐鎮京師的康熙皇帝,姚啟聖都通過其能力給予了重要支持,進而使其真正成為了收復臺灣的第一功臣。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姚啟聖之所以為康熙又愛又恨,不僅僅是因為姚啟聖尖酸刻薄的性格,還因為姚啟聖已然讓康熙無法離開自己。

自從姚啟聖提出了“三必撫”與“三必剿”的策略,開始主導收復臺灣的事務以來,整個朝廷乃至康熙皇帝都在為姚啟聖前者鼻子走,從對姚啟聖的支持,到對姚啟聖的信任,康熙已經已經做到了極致,同時康熙也發現,自己卻結結實實的上了姚啟聖的“套”,已經完全沒有辦法擺脫姚啟聖。

期間,明珠、索額圖、施琅,甚至是康熙皇帝自己都想繞過姚啟聖,但是事情的結局都已失敗告終,姚啟聖已然成為了平臺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正是因為如此,康熙對於姚啟聖是又愛又恨,但是卻又不得不重用,而這也是姚啟聖能力與實力的體現。


雍親王府


在這個問題上,主要展現的是康熙的用人之道。在三里河馬場養馬的姚啟聖將大清的各級的職位都坐了個遍,是個有真才實學的糟老頭子。不過,可能是因為他尖酸刻薄,清高無比的性格,使得他最終淪落到去養馬的地步。

要不是周培公,也許,姚啟聖終究會老死在三里河馬場。如果大家對《康熙王朝》看得仔細,就會發現,康熙年代,滿漢文化的衝突和鬥爭時刻充斥在朝野廟堂。

所以,在康熙的用人觀裡,飽含著政治、文化和理念上的“度”。難得的是,康熙皇帝看穿了這一點,所以才將尖刻清高的姚啟聖收服得服服帖帖。

在滿清征服大明的過程中,由於清朝是少數民族,只佔據了總人口的不足10%,屬於少數人統治多數人,僅僅靠鐵蹄和武器是很難收服佔絕大多數的漢人的心的。所以,清朝初期的皇帝們,很重視啟用又才幹的漢人,通過他們來起到平衡政治局面的作用,這可能叫“以漢治漢”。

而姚啟聖,正是步范文程、洪承疇、周培公等漢人之後的漢人,所以,在這種大環境之下,只要有真才實幹,像姚啟聖這樣的人,就會有機會得到重用。這是康熙啟用養馬的姚啟聖的第一個原因,大環境因素。

第二個,姚啟聖本人的才幹是康熙重用他的根本因素。雖然周培公讓康熙皇帝十分折服,但是如果他所推非人,那麼就算周培公和康熙皇帝關係再好,康熙皇帝也不會啟用一個無能之輩。所以,康熙皇帝必須先查之再用之。結果姚啟聖的一番“三必剿”和“三必撫”理論一出,加之收服海霹靂施琅,遷界禁海等政策的出臺,最後成功收復臺灣,從這些來看,姚啟聖的個人能力和才幹的確不是蓋的。正因為姚啟聖打鐵自身硬,所以才能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

第三個,康熙重用姚啟聖,是彰顯大清的浩浩皇威和海納百川,以收服天下漢人之心,即“誅心”之論。漢族文化博大精深,他所產生的人也是各式各樣,有“大丈夫博取功名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的周培公,有任勞任怨,忠心可嘉的陳廷敬,有忠心事主心無旁騖的魏東亭,不管是哪種人,他們身上無一不展現出清風傲骨的精神,這樣的精神實際上令康熙十分佩服,這種精神也是大漢民族能夠屹立歷史上千年的原因所在。康熙皇帝要利用漢人,就必須讓他們主動向自己靠近,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做一個讓他們折服的皇帝。像姚啟聖這樣清高無比的人,他所代表的是一大批漢人士子,能收服他一個,實際上就等於收服了一大批如同他一樣的漢族士子。這對於康熙的統治是十分有利的。

康熙收服姚啟聖的過程堪稱領導用人的教科書,既彰顯了康熙皇帝本人的原則和風格,又突出了他的氣度與魅力,姚啟聖能得以重用,實在是他所在年代之大福。


青燈問史


我是棗兒,我來回答。

姚啟聖才華橫溢,但同是也是一個令人討厭的糟老頭子,傲,倔,毒,損是他最大的四個特點。因在順治帝時期犯事,直接從一品大員擼到“弼馬溫”,甚至順治帝下詔“永不錄用”。康熙燒掉詔書,重新啟用姚啟聖,究竟為何?



康熙為何重新啟用姚啟聖?

這得看在什麼時期,康熙重新啟用年近花甲的姚啟聖主要因為臺灣那疙瘩太鬧心,康熙封其福建總督,負責攻臺事宜。



姚啟聖感激康熙知遇之恩,為攻臺計劃也是鞠躬盡瘁。其作風雷厲風行,不惜得罪沿海百姓,導致自己祖墳被挖了三次,朝中大臣也是紛紛彈劾。他是個有才的人,他的“三必撫,三必剿”政策更是深得康熙之心。僅僅用了三年,使臺灣重新迴歸大清,姚啟聖為康熙立下了不世之功。



臺灣收復之後,功成名就的姚啟聖謝絕了康熙重用之意,選擇了歸隱山林,其緣由劇中都有體現。

我是棗兒,謝謝您的觀賞。您有好的想法,歡迎評論分享。


棗兒影視觀


康熙王朝中的康熙皇帝,大致可以理解為利用漢人臣子,鞏固了自己的地位。間接穩固了清初的朝政,這背後涉及很深的利益糾紛。

首先康熙和雍正兩朝,為何都不得不重用漢人臣子呢?原因就是當時的滿人八旗子弟已經是既得利益者,其結黨營私危害到了清朝根本。


簡單來說這些八旗子弟窮奢極欲,得到天下之後便是開始作威作福,一起反對許多新政,例如明朝的一條鞭法都被廢除。

一個就是為了更好的剝削,更好的滿足他們八旗子弟的慾望,康熙看到了這一點,明白腐化的朝堂將帶來巨大而危害。

於是康熙在打到鰲拜之後,開始暗地裡培植親信,而最佳的選擇就是漢臣,這些人更容易同康熙現在一起。

周培公就算一個,康熙通過科舉,啟用了不少有才能的漢人,讓他們來保持朝政的平衡。

這使得當年的漢人臣子處境十分艱難,幾乎是與滿人臣子水火不容,但這卻是康熙樂見的。

而在平定臺灣的時候,康熙走遇到了巨大的難題,那就是八旗子弟水上作戰不行。且最根本的就是八旗戰力退化嚴重。


基本到平定葛爾丹時,打仗衝鋒的都是綠營兵,也就是漢人抬旗成為旗人的那一批人,這批人本就是一些滿人將領而家奴,作戰兇猛。

即便是後來的年羹堯,一開始也是雍正的家奴,只不過後來抬旗成為了旗人罷了。

所以要平定臺灣,康熙不得不選擇接受周培公的建議,那就是啟用罪臣姚啟聖,雖說他打心眼裡不願意。

清朝康熙、雍正兩朝,可以說是最奇特的存在。一來當時漢人可以居高位,二來當時的朝政一直存在滿漢之爭。

正是這種內在的競爭和平衡,使得康熙和雍正能夠破舊立新,能夠奮發有為!


小司馬遷論史


康熙皇帝看中了姚啟聖的才能,才重要姚啟聖。而且是周培公推薦的。

周培公病入膏肓時。推薦了漢臣姚啟聖。康熙皇帝極為重視。對姚啟聖多方考察。




姚啟聖本人確有真才實學,經過考察後康熙帝不惜燒掉順治帝的旨意來啟用姚啟聖,可見姚啟聖確有。




順治一朝,姚啟聖是罪臣,被貶三合臺養馬。並有旨意永不錄用。順治帝也知道姚啟聖有才華,苦於駕馭不了。康熙帝得周培公推薦,對姚啟聖做了打磨,磨了其銳氣,恩威並重後徹底收服了姚啟聖。為收復臺灣找到了主帥。


康熙重用姚啟聖,看中了他的才。認為其可以委以重任。所以對姚啟聖多番打磨,誅其心,滅其神。恩威並下。去其姚啟聖憤世嫉俗、藐視朝堂之思想。最後用燒燬順治遺昭徹底收服姚啟聖。任命其為福建總督。督辦平臺諸事。給其生殺大權。用人不疑。

康熙皇帝充分體現了自己的領導藝術,成就了姚啟聖也成就了自己。姚啟聖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報答了康熙皇帝對他的信任。姚啟聖遷界禁海、收復施郎取得平臺中一系列的勝利。同時康熙皇帝也把李光地派到姚啟聖處輔佐,並在姚啟聖和索額圖爭鬥後辭官撂挑子時候,痛罵姚啟聖。真正體現了大領導對人才局勢的掌控。康熙皇帝才是成功的,重用姚啟聖平臺並且會用姚啟聖。徹底征服了姚啟聖。也成就了自己王朝的偉業。



喜怒無償


姚啟聖,朕真恨不得殺了你,你的罪不在其行,而在其心。你憤世嫉俗,藐視朝廷官員,譏諷皇親國戚,你讓許多人拿你沒有辦法,你不是不能做官,而是不屑於與他們為伍。你死守你們漢族的王道,始終認為我們滿清人是蠻夷草寇,你認為我們滿人配不上你們的孔孟之道,配不上你們的黃河長江,認為滿人的駿馬彎刀只能逞一時之雄,遠遠比不上你們漢人五千年的文明。

姚啟聖是周培公臨終前向康熙舉薦的收復臺灣的人才,時值東南沿海告警,福建漳州被臺灣水師佔據,促使康熙決定收復臺灣。趁著巡幸盛京的機會,康熙準備再度起用貶居盛京長達十一年之久的周培公,想他帶兵平臺。

自知大限將至的周培公向康熙舉薦了姚啟聖,對於這個刁鑽刻薄,憤世嫉俗的老叫花子,康熙是又愛又恨,卻又不能不用。大清的八旗勁旅可以在陸地稱雄,可面對汪洋大海卻只能望洋興嘆。康熙從索額圖口中獲悉姚啟聖從正二品的福建巡撫一步步貶為從九品的三里河馬場司廄,立即讓太監總管李德全到三里河馬場把姚啟聖請來。

可這個刁鑽老辣的老叫花子把擅作威福、狗仗人勢的李德全按律責打一頓,拒不前來,把康熙氣得咬牙切齒,命索額圖捏造罪名,把老叫花子下入獄中,不得任何人跟他說話。

隨後皇長子胤禔帶兵一舉收復漳州,康熙大喜,加封胤禔為郡王,可不久卻又收到福建水師歸於一旦的戰報。康熙想起了仍在獄中的姚啟聖,決定恩威並用,把這個老叫花子收為己用。

康熙不愧為一代雄主,在發完文章開頭的那幾句誅心之論後,又讓姚啟聖在明日經筵日講上任意出題,表示願與他辯論一番聖人之道,把個老叫花子收拾得服服帖帖。

隨後,姚啟聖向康熙提出“三必剿”和“三必撫”的平臺方略,得到了康熙帝的讚許。

其一,鄭經等人早有裂島為疆,另立皇朝之心,這一必剿便是剿其心;

其二,臺灣水師橫行無忌,遠勝大清水師,這二必剿便是剿其兵;

其三,臺灣荒蠻之地,無論軍需民用全仰仗與大陸通商,這三必剿便是剿其海路。

姚啟聖指出這“三必剿”是威服手段,要想讓臺灣長治久安,還必須有“三必撫”。

其一,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建萬世奇功,這一必撫便是撫其祖上之功業;

其二,臺灣百姓都是大陸移民,血脈相連,這二必撫便是撫其民;

其三,鄭經從延平王之位跌落為臣子甚至階下囚,這三必撫便是撫慰鄭經。
康熙龍顏大悅,決定按照姚啟聖提出的恩威相濟,撫剿並用的方略收復臺灣。此外,姚啟聖指出大清水師光有先進戰船遠遠不行,必須要有一位精通海戰的水師提督做為統帥,才能一鼓盪平臺灣水師,並大膽舉薦臺灣水師主將“海霹靂”施琅。康熙任命姚啟聖為福建總督,負責平臺方略的制定與實施,又將勸降施琅的重任也交由他全權負責。

歷史上確實有姚啟聖這個人物,他任職福建總督期間,協助水師提督施琅收復臺灣,不過歷史上並沒有他步步貶官的那段經歷。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收復臺灣後不久,姚啟聖因背疾發作,病死於總督任上,享年60歲。


歷史茶坊


在《康熙王朝》中姚啟聖的出場只是一個被流放在漠北邊疆養馬場中的一個糟老頭子。是周培公的大力推薦讓康熙注意到了這麼一個人。


康熙在聽取了周培公的的建議後,通過跟索額圖打聽姚啟聖的為官之道,更加好奇姚啟聖到底是何方神聖。就命身邊太監李德全去接姚啟聖,沒想到李德全反被姚啟聖暴打一頓。俗話說打狗還得看主人呢,身邊的奴才捱打讓本來就不看好姚啟聖的康熙很窩火,就賭氣把其關了起來,並說到:朕就不信離開了姚屠夫,朕就得吃連毛豬。結果現實很打臉,康熙很快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價。


下面二師兄和大家分析下康熙為何得用姚啟聖的三個理由吧!


一,陸地有疆,大海無涯。康熙任命自己滿族將領薩木爾為福建總督負值收復臺灣事務,並命自己的大兒子為副帥收復臺灣,奈何準備工作不足加上太輕敵整個福建水師全軍覆沒。


二,姚啟聖本人在康熙初期就任過福建總督,對福建沿海地區非常瞭解。在上任之前把大清朝和臺灣的形式分析的面面俱到,特別是對收復臺灣而制定的三必剿三必撫政策是說的康熙佩服的五體投地。對於其他大臣只會說是或不是的態度,在康熙看來平臺人員選擇姚啟聖是不二人選,畢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敗。



三,誰主張誰負責。在平臺方略上姚啟聖主張遷界禁海的政策,對臺灣來說更是軟刀子割肉——比死更難受。也是這一政策給臺灣的致命一擊,但是遷界禁海是關乎民生的大事,弄不好會引起民憤和造亂,這種事更需要熟悉當地情況的人來做,對於以前就在福建待過的姚啟聖來說肯定是非他莫屬了。


四,在《康熙王朝》中姚啟聖沒有上任之前就給康熙推薦了一員海上作戰的大將施琅,在當時康熙正是需要這樣的人才。所以就把招撫施琅的重任交給了姚啟聖,畢竟別人也做不來。


所以個人認為以上幾點就是康熙非得用姚啟聖的理由。




小八戒愚論


雖然這些年林林總總推出來的新劇不少,但小編還是覺得老劇更加有看頭,比如多年前的《康熙王朝》,網上雖然對這部劇的很多歷史知識給予了批判,但單純把它當做一部故事性的電視劇來看,還是非常不錯的!尤其是陳道明老師和斯琴高娃老師的演技讓人折服!

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討論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角色,就是那個一開始被康熙十分看不上的馬伕姚啟聖,後來康熙又重用了他,這是為什麼呢?

在啟用姚啟聖之前,康熙知道這個名字是從周培公嘴裡來的,周培公何許人也?那是康熙帝師伍次友的學生,雖然是一介漢臣,但其才能卓著,在平三藩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惜在最後關頭,康熙還是對漢臣有疑忌,把最大的功勞給滿官了。

最後把周培公放在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十一年後再次見到這位忠心耿耿的漢臣,已經是彌留之際了,康熙沒想到自己疑忌的周培公利用十幾年的時間,給自己獻上了《皇輿全圖》,這讓康熙內心無比震撼,同時充滿了內疚與感激,而周培公臨死之前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這是康熙重用姚啟聖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一個,對康熙來說平定臺灣是他的抱負,但他所謂的左膀右臂明珠和索額圖,一個主戰一個主和,他們的觀點都得不到康熙的認同,姚啟聖跟隨聖駕回京以後,上來一番“三必撫”與“三必剿”的理論一下子就說到康熙的心坎上了,此刻就彰顯了他卓著的才能,不過也因此姚啟聖成了明珠和索額圖重要的政敵。

姚啟聖的一番言論引起明珠和索額圖的不快,這正是康熙願意看到的局面,他正好運用帝王之道,利用姚啟聖牽制平衡明珠和索額圖,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明珠和索額圖黨爭的矛盾。

還有一點是康熙本身就是一位十分聖明的郡主,姚啟聖尖酸刻薄的性格讓他深惡痛絕,同時也讓康熙愛不釋手,姚啟聖讓康熙又愛又恨,所以才在平臺的過程中,三起三落,最重要的還是姚啟聖本身才能卓越,明珠、索額圖和施琅都曾試圖繞過姚啟聖直接主持平臺的事情,但都以失敗告終,這讓康熙深深明白,平臺的事情非姚啟聖不可。

那麼,你們覺得姚啟聖一介馬伕能得到康熙重用,還有什麼原因呢?


好心情丫丫娛樂


康熙之所以重用馬伕姚啟聖,一是告慰死去忠臣的在天之靈,二是從索額圖口中得知其屢抗大清律法,順治帝卻不忍心將其殺之,康熙為此很是敬佩,三是姚啟聖飽經滄桑,對康熙來說其才其人其居正中下懷。

為什麼說重用姚啟聖是告慰死去忠臣的在天之靈呢?

這位忠臣到底是誰?

又做了哪些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其去世當晚,康熙曾為其停朝一次,為其守靈一宿?

這個人曾是科舉落榜生,只因參加科舉考試時,試卷之上未將玄字缺筆,忘記了規避皇家的名諱而被考官打出考場。

他曾經被康熙的老師伍次友以一紙書信推薦給納蘭明珠入朝為官,但周培公一句話讓康熙佩服不已:

“大丈夫博取功名,應當光明磊落,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康熙從字裡行間讀得周培公定位的德才兼備之人,果不其然,周培公在大清危難之際為康熙做到三個字,足以稱的上是萬事功勳。

破察哈爾叛軍—破”,

先炮轟了王輔臣三十萬大軍,後又勸降其歸順朝廷——“降”,

迫使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撤藩——“平”,

可惜康熙因周培公是漢人,內憂大臣煽風點火,外憂其成為第二個吳三桂,康熙為此將其貶至雪國盛京,而周培公因氣候不服,身體不適,加上心有怨氣,鬱鬱而終!

但是周培公病逝向想康熙舉薦了奇人姚啟聖,俗話說的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康熙基於周培公生前的豐功偉績,因此對待姚啟聖也是像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恩威並施。

索額圖到底對康熙說了什麼?讓康熙對年邁的姚啟聖起了敬意。

索額圖人稱“三眼索相”,把姚啟聖從入朝為官到貶至雪國盛京做馬伕的種種,全部告訴了康熙。

康熙聽完後反而笑誇姚啟聖是個人才,順治期間,姚啟聖把大清所有的官職都做了個遍,屢屢觸犯大清律例,而沒有被斬。

最後姚啟聖被貶至馬伕之後,每年給朝廷駿馬良駒,康熙從此也看出了姚啟聖不是不願為官,而是不屑與那些人為伍,故意隱藏自己的才能。

康熙欣賞姚啟聖的平臺方略,“三必剿”的同時實行“三必輔”政策,和康熙不謀而合,一拍即合。

姚啟聖入朝第一天就向康熙提出收復臺灣的六項決策,

一必剿,剿其心,

二必剿,剿其兵,

三必剿,剿其海陸,

一必撫,撫慰其祖上基業,(加官進爵,築廟、燒香)

二必撫,撫其民,(民心不可欺,也不可棄)

三必撫,給延平王以撫慰,

不僅如此,姚啟聖聯合納蘭明珠用計迫使海霹靂施琅歸降康熙,在施琅和姚啟聖的強強聯合下,滅了鄭經,一舉收復臺灣。

先後護國功臣姚啟聖舉薦,中有索額圖精講其歷史事蹟,後有其收臺戰略,三管齊下,所以康熙對年邁的姚啟聖也是恩威同施,非常重視!

我是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