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美休閒旅遊度假目的地,山西長治振興村,鄉情鄉愁鄉村遊


都說城市裡套路深,想要回農村。最近幾年,鄉村旅遊日漸興起,住農家院,吃農家飯,走進山川田野,採摘新鮮果蔬,體驗鄉村生活,讓久居城市的人們體驗新鮮和野趣。鄉村旅遊在大江南北迅速興起,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光度假遊玩。在山西長治就有這樣一座讓你看不夠也逛不夠的中國式美麗鄉村——振興村。

來到振興村,最顯眼的是這座紅色記憶館,有些像故宮角樓的造型。和故宮相似的是這裡處處都有文化。地處中原厚土,讓這座古老的小山村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王莽趕劉秀”、“馬刨神泉、止渴救主”的漢文化傳說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翠巖古剎、槐蔭寺等古建遺蹟保存完好,著名的雄山書院至今流傳著三閣老講學傳經,教化村民的故事。

實至則名歸,正是因為重視文化的傳統民風,振興村先後被授予“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十大小康村鎮”、“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中國生態文化村”、“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村鎮”、“中國鄉愁公園”、“中國生態文化村”、“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中國最美休閒旅遊度假目的地”、“全國鄉村度假示範區”、“全國農業綠色產業示範基地”等眾多榮譽稱號,並從2013年起連續四年入圍“中國避暑小鎮”百強榜,近兩年名至榜首。


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縮影,美麗鄉村也是一個地方鄉情鄉韻的體現。振興村既是一座城市化的農村,也是田園化的城市,她的特色在於突出了三個“美”,即山水相依的生態美、中西合璧的建築美和古今對話的和諧美。春到振興,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夏到振興,清風涼爽避暑山莊;秋到振興,碩果累累五穀飄香;冬到振興,雪山素雅溫泉療養。

振興村原名關家村,40年前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這個山高路陡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的破舊落後小山村用大膽的改革魄力和數年的努力奮鬥改變了村裡千百年來的落後面貌,建設成一處生態宜居的新家園。

為實現傳統民居的保護和現代功能的開發,振興村保護恢復古建院落九處,舊址重建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槐蔭寺一座,新建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茅草屋三處,新建了極富古典風格的振興壇和振興閣。並將古建院落和新建民居開發為民俗酒店,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傳承,在傳承中超越其價值的目的。


振興村在建設改造的過程中,按照三“不”原則,既對原有生態植被不破壞、對原有山水景觀不改變、對原有古建遺蹟不拆遷。堅持保護與恢復並舉,將一些相對完整的古建院落保護下來,並對一些重要歷史遺蹟進行了恢復重建,確保農耕文明的記憶和傳統文化的傳承。

為配合旅遊開發,振興村還新建村民別墅式庭院569套,為確保村民能住得舒心、功能便捷,在設計住宅時,充分考慮其外在形象與內在功能的統一,採用了傳統中式屋頂和西式陽臺、窗戶、欄杆的設計,既實現了三層小閣樓的儲物需求,也滿足了村民對採光、休閒的需要。

村中建有一座紅色收藏館,收藏了建國以來不同歷史時期的實物、像章、畫報五千餘件。在每年的毛主席誕辰日、烈士紀念日,村民們都要在紅色廣場舉辦大型的紀念活動。村裡還有一座戲臺,上演最小眾、最民間的說唱藝術,村裡的老少聽著戲,回味那一段段過去的歲月。


振興村對村內的四條街、九條路分別以仁、義、禮、智、信、賢、德、文、明等進行命名,並在前面加上崇字頭,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村裡新建了以二十四孝故事為主題的孝廉公園一處,真正實現了看古品今,古今對話的和諧統一。

大山腳下的振興村,蒼松滴翠,碧水中流,在確保原有生態和良好的自然風光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實施了三大綠化工程,規劃建設了“五個千畝”種植基地既千畝乾果經濟林種植、千畝道地藥材種植、千畝小雜糧生產、千畝花卉培育和千畝有機蔬果種植,實現了山坡綠化,也催生了綠色經濟。

振興村依託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以“特”為先、以“文”為魂、以“旅”為徑,實現了文化內涵和經濟產業和諧共贏,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趣,旅遊及服務與農業增收相互融合,走出了一條宜居、宜業、宜商、宜遊的美麗鄉村發展之路。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振興村這座美麗鄉村大路成河,小路流溪,戶戶有橋,綠樹與溪水的映襯下,形成“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沐溪水冬聽雪”的美好景緻,建成了“綠樹灰牆紅花,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態休閒鄉村。

守住根脈與記憶,以體驗農耕文明、民俗特色為主的“金”色文化;以傳承革命精神、先烈遺志為主的“紅”色文化;以牢記傳統美德、歷史根脈的“古”色文化,使之成為了鄉村鄉愁鄉情的永恆記憶。這也許就是我們愛上鄉村旅遊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