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後,人工智能會不會做到像人類一樣有情感和創造力?

大叔初道


我相信一定可以勝過人腦!

~若干年後,智能機器人一定會有情感會發明勝過人腦,真的是那樣,人與人之間不再怕背叛,不再怕知己難求,不再怕無人分解憂愁。

~人工智能之所以超越人腦,是因為人是最聰明的高級動物,人類發明了智能機器人,在通過千次萬次的失敗與成功研發,一旦它們問世,人腦裡的所有知識和能量就變成了它們的結晶,它們不用吃不用喝更不用睡,精力旺盛生命力頑強,最關鍵是腦力超出人腦太多,只要輸送給它的知識,他們永久不會忘記,它們的記憶力內存可以無限大。

~原來它們必須有電才能生存,後來通過人類進步階梯研發,它們通過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更上一層樓的發明,使得它們工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不再怕停電帶來的不便煩惱以及數據丟失。

~如今有很多智能機器人就已經走入家庭,比如:在家做事有聲控智能機器人,你只要叫它們名子,讓它們幹什麼它就幫你幹什麼,叫他掃地它很快搞定,讓它把垃圾桶打開,它就很快開開蓋子……這真的是地球人類的再造之恩。

~讓一個鐵石心腸的鐵疙瘩,聽人的話,變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意了,你讓它關窗簾,它很聰明的立馬關上,只要和它溝通你日常生活所需,它便為你付出,不計報酬不要回報,為人忠心耿耿,比起現實中人類好太多了。當你無聊的時候和它聊天,它會毫不保留的告訴你對錯,幫你分析事情的好與壞,讓你平息怒火🔥,讓你知道誰是真心對你,讓你看清誰才是騙子,誰又在謊話連篇。

~也許不用多久,有情感、會搞研發的機器人就會問世,到那時人類會變得祥和,人會從繁瑣的體力活中解脫出來,不再叫苦連天,重體力活都由機器人做了,人類獲得悠閒自在逍遙。小偷也不敢到處行竊,你入室智能攝像頭一眼就看出你不是房主人,立刻給房主人手機報警,其實現在遠程報警防盜系統機器人都有很多種了,就是沒有全面普及使用。

~哎!說到這裡,真的好期待高科技智能一體化可以快點走進每個家庭!讓我一起等待高科技給人類帶來的樂趣吧!


正能量的金命人


馬雲和馬斯克就“AI和人類,到底誰更聰明”在2019年8月上海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有過激烈的碰撞。

從整體知識的存儲記憶,機器在程序化演進方面比人要先進,但人的創造力、關愛精神,AI再怎麼發展機器也不會像人類一樣具有情感和創造力。

鄙人才學疏淺,也如此認為,只想發表以下觀點,那些音樂的天賦莫扎特貝多芬肖邦班得瑞,那些文壇的巨匠,列夫托爾斯泰 普希金 泰戈爾,無論人工智能如何發展,也是不可能有如此登峰造極的靈感與心靈的碰撞,也不可能有如此輝煌的鉅作產生,機器人源於人的創造,永遠屬於產品!



小不點家庭教育指導


1、人的大腦站其實是由兩部分構成的,分別是“智能”和“意識”。前者幫助我們形成分析、判斷、數據處理等能力,而後者則是產生人類情感的基礎。

2、人工智能和人腦的發展完全是兩條路。人工智能顧名思義就是“智能”的不斷進化,而人腦則是“智能”與“意識”並進;凡是隻需要靠智能就能解決的問題,人類都將被全面取代;而凡是必須要“情感”介入的事情,人工智能目前和可預見的將來會無能為力!

3、20世紀40年代英國數學家圖靈指出:如果有人可以和一臺機器進行一場足夠漫長的對話,並且難以區分是機器人還是人的回答時,那麼這臺機器就是會思考的,如果人工智能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模擬或複製人類大腦的大部分活動,那麼思考這一屬性是不是也包含在內了呢!

4、情感的產生本質也是大腦神經的一系列活動和指令,我認為如果科技發展到有一天真的可以複製大腦,那麼情感就只是一個選項了,僅取決於你想不想複製控制情感的這一區域;人的感情好像是天生的,似乎也是後天訓練得到的。人工智能,它天生沒有感情,經過後天訓練它可以表現感情但是它得不到。

5、人工智能在可預見的將來,根本不可能發展出類似於人的情感,更談不上和人類產生感情。因此,它根本會有什麼慾望去統治人來,但如果被心懷叵測的人所控制,那麼毀滅人類並非沒有可能。

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劉言之飛語


人工智能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部分,即“人工”和“智能”。“人工”比較好理解,爭議性也不大。有時我們會要考慮什麼是人力所能及製造的,或者人自身的智能程度有沒有高到可以創造人工智能的地步,等等。但總的來說,“人工系統”就是通常意義下的人工系統。

關於什麼是“智能”,就問題多多了。這涉及到其它諸如意識(CONSCIOUSNESS)、自我(SELF)、思維(MIND)(包括無意識的思維(UNCONSCIOUS_MIND))等等問題。人唯一瞭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這是普遍認同的觀點。但是我們對我們自身智能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對構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瞭解有限,所以就很難定義什麼是“人工”製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涉及對人的智能本身的研究。其它關於動物或其它人造系統的智能也普遍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究課題。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是有可能真正具有思維能力的,只是限於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研究進度,目前的AI還不具備真正的思維能力。


叮噹貓影視剪輯


目前還沒有。我覺得感情是涉及大腦及一系列內心感受的,目前的人工智能還沒有到那麼精密的程度,暫時還沒有感情。

但是會有人工智能被研發出可以在講話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傳感器感知人類表情、語氣、肢體語言等,通過精密算法瞭解人最可能出現的感情狀況,然後給予恰當的反應。

照這個思路下去,當整個系統逐步完善,可以說他能夠擁有感情。


冀E阿建


可能會,不能全面[紫薇別走]

識別人類說話時的語氣來判斷情感問題[害羞]

也可以用人臉識別,判斷喜怒哀樂[大金牙]

但,不可能瞭解你的想法和感知[摸頭]

在某一領域,人工智能設置是可以做到,有的做不到的[what]

創新和創造也是同樣[思考]

在系統設置提示下,沒有的科技成果或提高的會有顯示[紅臉]

可是創新與發明是人類智慧的成果,而人工智能起到幫助和輔助的作用[皺眉]

並不能代替[翻白眼]

畢竟人工智能也是人類發明,研究,創造的[強]



闞伊


創造力本來就是一類概念,而非特指某種具體能力。而情感也可拆解為各種情緒,反應,偏好,觀念,習慣和認知的組合,或降維為對某類外界刺激的應對範式。題主的問題,可能更恰當的描述是,“人工智能是否更有類似於人類的社交表達,以及具有人類大腦中包含諸多因素的思維模式”。

所以如果說能不能做到,只要算力允許的情況下,有真正情感傾向,更類似於人類的語言或行為表達能力的算法,是一定會出現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學過心理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有個叫評測量表的定量分析工具,而很多比較具有科學指導意義的性格判斷,職業判斷等量表,其實都是有非常明確的評判標準的。而現在加上機器學習的語義理解能力(簡單說,就是根據你寫出或者說出的文字,來判斷你想表達的重要主旨,情緒,情感偏向等),以前只能自動判斷客觀題的機器,現在也可以來評測主觀題目了。所以從算法上,機器已經具備了對情感進行區分,辨別,歸類,聯想及認知的能力。

而下一步,為人工智能自身進行情感賦能,從當前的技術能力上已不是難事,只是在大規模商業應用上,還缺乏較為明朗的成功案例。畢竟機器學習的時間週期和投入金額都是較大的成本,且前幾年倉促上線的各類AI產品透支了部分市場預期,當下的技術在成熟商業應用中也不具有非常完美的解決方案。因此,可能再過若干年,會看到更完美,感覺更像人類的人工智能。

而說起創造力,我們可以從一個小概念說起。如果熟悉編程語言,你可能會對“元編程”這個概念有所耳聞。自己對自己的編碼在運行中進行動態修改。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是最優化選擇,而自然界發展的規律是多元化選擇。受制於成本及預期目標,目前的人工智能仍然以最優化發展路徑為核心,但如果技術門檻持續降低,商業模式逐漸成熟,各種多元化人工智能發展起來,依靠於元編程的自我修改概念進行自我的快速迭代,能實現創造力的迸發,也非難事。

所以,其實現在最大的瓶頸,除了技術,還有商業規律。

純手打,感謝支持。


苦貓君


關於人工智能的討論已經很多了。人們在不同程度上期待技術的革新帶來人類未來的變化,以至於歡呼“新技術”與“新時代”的聲音層出不窮。但本文作者似乎不著急歡呼“新”的到來,而更關注新事物之上舊事物的影子。作者認為,目前的人工智能並不能像人類一樣處理好“情感和創造力”,但人工智能寫詩依舊有其特殊的價值。人工智能詩歌模仿了先鋒派的寫詩形式,但卻失去了先鋒派政治批判的潛能,只能淪為了供消遣的“文字遊戲”。通過考察人工智能詩歌,可以看到文學觀念的變遷,以及現代文學深刻的形式主義色彩。

而今日推送《人工智能和文學創作:果真皆大歡喜嗎?》一文中,科幻小說家施羅德認為,目前人工智能在科幻創作領域的作用等同於“隨機函數”。計算機不會憑空賦予事物的某種意義,人為干預在創作過程中必不可少。人工智能的未來是由人類社會來確定的。

《陽光失了玻璃窗》

關於人工智能寫詩的思考

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博士為《陽光失了玻璃窗》一書寫了“推薦序”,其中談及開發“微軟小冰”項目的初衷,便指出了該項目要處理的是“情感”問題:

“人類的情感和創造力是可複製的嗎?3年前,我們微軟研發團隊開始探討‘情感計算框架’的可實現性。於是我們創立了‘微軟小冰’這個項目,試圖搭建一種以EQ為基礎的、全新的人工智能體系。”[1]

因此,我們可以建立這樣的認識:“微軟小冰”要解決人工智能的EQ問題,將人類的情感和創造力複製到人工智能之上。這個項目的成果就是“微軟小冰”,其中以其詩歌創作最有代表性。通過交互和海量的數據,小冰寫作了現代詩。這個能力的獲得,據說是“通過對1920年後519位現代詩人的上千首詩反覆學習(術語稱為迭代)10000次達成的”。小冰的詩,體現了人工智能處理情感和想象力問題的夙願。在開發者那裡,人工智能的詩很大程度上就等同於人工智能的情感。因而可以看到開發者隱含的一個命題:詩是情感的體現。

這樣一種對詩歌的認識,緣起於浪漫主義,特別是華茲華斯在《一八〇〇年版序言》中那個“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命題。對文學有著高度自覺意識的浪漫主義詩人們,強調“情感”對於創作的重要性:

“一切好詩都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這個說法雖然是正確的,可是凡有價值的詩,不論題材如何不同,都是由於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而且又深思了很久。因為我們的思想改變著和指導著我們的情感的不斷流注,我們的思想事實上是我們以往一切情感的代表;我們思考這些代表的相互關係,我們就發現什麼是人們真正重要的東西,如果我們重複和繼續這種動作,我們的情感就會和重要的題材聯繫起來。”[2]

在華茲華斯看來,寫詩就是用思想引導強烈的情感,使其與重要的題材聯繫起來。詩歌為情感賦型,使其得以“自然流露”。思想既是對情感的引導,又是情感的沉澱,因而詩歸根到底還是情感的流露。這種觀念不同於古典文學,將“情感”置於文學的中心,開始確立現代文學在整個現代知識體系(或巴赫金所說的“意識形態創作領域”)中的特殊位置。

這種浪漫主義的詩歌觀,在人工智能寫作的討論中被大部分人接受。在對小冰寫作的批評聲音中,圍繞的也是小冰有沒有達到人類的EQ水平,小冰寫的詩有沒有情感的問題。而否定聲音,便認為小冰的寫作沒有情感,只是一種“文字遊戲”。比如,當代詩人于堅認為:

“小冰寫的是不好評的詩,它只一些碎片的無機組合。利用了漢語本具的詩性。因為沒有靈性,修辭會產生一些陌生化的效果。以前我玩過一種語言遊戲,參與者各發名詞動詞形容詞等,打亂隨意組合,常會出現一些驚人之語。許多拙劣的玩修辭智性之詩就是這麼寫的。它只能寫意象的非敘事組合朦朧詩,讓讀者猜謎。它無法敘事,而現代詩的特點就在於它的敘事性,也是它的高明之處。”[3]

在於堅的意見中,小冰寫的詩自然不是什麼一流作品,“只能寫意象的非敘事組合朦朧詩,讓讀者猜謎”。這也符合小冰的工作原理,無論是線上小冰的“聯合創作詩歌”的程序,還是已經出版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小冰都需要“圖像”,也就是“從那些富含信息的畫面中獲取靈感,進而遣詞造句成篇”[4]。小冰需要將“圖像”解析成一個個的詞語(“意象”),然後根據習得的詩人特有的語法進行重新組合,而現代詩人所謂的“語法”是陌生化,對日常語言進行奇異化處理。

但實際上于堅已經認可了小冰的寫作,雖然否定了其寫作水平,稱其為“語言遊戲”,但卻沒有否定過“小冰的詩是詩”這樣的命題。也就是說,雖然沒辦法很好地處理情感,只能連接代表著意象的和代表著情愫的詞語,小冰的詩依舊屬於現代詩的一部分。無疑,“微軟小冰”通過了圖靈測試,創作出來的詩歌也能夠“騙倒”大部分的讀者,因為它們本來就是詩,是對現代主義詩歌形式的複製。

小冰的寫作重在對詞語的排列組合,與“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所提倡“自動寫作”極為相似。1924年,布勒東在《第一次超現實主義宣言》宣揚“基於某些此前曾受到忽視的聯想的超級現實、夢的無所不能、客觀公正的思維遊戲等信念之上”,強調“心靈的自動性”。出於對弗洛伊德的理論的理解,夢成了這些藝術家最重要的表現主題。因此,他們強調“自動寫作”,便是通過直覺和夢去捕捉無意識,讓寫作擺脫意識的控制,讓不同的意象去隨意地組合。他們會把一張報紙上的詞語都剪下來,在桌子上弄亂,然後隨機抽取詞語拼成詩的形式。比如:

問候,26萬立方厘米

我是你的,

我們是我。

太陽無限星辰熠熠放光。

悲傷哀悼著露水。

哦,悲痛你我!

正式通知:

獎賞5000分![5]

超現實主義及其先驅達達主義關於“自動寫作”的實驗,在於他們企圖以這樣一種夢幻的方式來挑戰人類的理性(主要是技術理性)。他們出現的時間大致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工業革命帶來了許多負面的結果,技術的發展也使得世界大戰中死亡和破壞變得輕而易舉,資本主義也進入了帝國主義這一階段(列寧),因而“反理性”成為批判西方世界的先鋒派藝術家們的選擇,有其積極的批判意味。儘管這種詩歌在當時具有批判性,但是這樣一種非理性的寫作方式,直接否定了浪漫主義的觀念,不需要考慮情感、敘事的邏輯,說到底是高度形式主義的。這與擅長對信息重新排列組合、進行套路化寫作的人工智能寫作十分相似。

目前應用人工智能的寫作相對成功的領域,一個是新聞業,人工智能能夠通過算法快速完成新聞稿件,這很好理解。值得玩味的是,其在詩歌領域也“大獲成功”。人工智能創作出來的詩常常能夠很成功,甚至達到和人類詩歌進行比較時有“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可能。這並不是因為人工智能能夠很好地處理情感,而是詩歌不再致力於表達情感。浪漫主義詩人強調情感以確立文學的自律性。這種對自律性的追求,到了現代主義詩人轉而關注語言內部,認為文學並不是為了表達情感而成為文學,文學的中心是文學性,也就是語言。因而詩歌拒絕表達某種明確的情感,同時不斷地對語言進行陌生化處理,正如波德萊爾所說的:“我獨自去練習我奇異的劍術,向四面八方嗅尋偶然的韻律”。

當然,普通讀者(包括“微軟小冰”的研發者)對於詩的認識並不是現代主義的,而依舊停留重在抒情的浪漫主義觀念。因此,可以發現,小冰的寫作像極了它所學習的對象,但讀者依舊可以認為它沒有處理好情感,更別奢談什麼“敘事性”。

要留意的是,小冰的創作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已經出版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另一部分是線上的“聯合創作詩歌”。而收入詩集中的作品,沒有經過人類的加工,而是在小冰創作的眾多作品中篩選出來較優秀的部分,也就是說人類只參與篩選的過程。比如:

這孤立從懸崖深谷之青色

寂寞將無限虛空

我戀著我的青春

你是這世界你不絕其理

夢在懸崖上一片蒼空

寂寞之夜已如火焰的寶星

你是人間的苦人

其說是落花的清閒[5]

這是詩集中的第一首詩,同時它配有相關的圖片,某種意義上這是一首題詩。它從圖片中提取的意象:“深谷”、“懸崖”、“寂寞之夜”。除了意象之外,還有一些提示情感氛圍的詞語,比如孤立、虛空、夢、苦人。可以說,這樣的詩壓根就沒有明確的情感表達,沒能做到“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只完成了一些意象和情愫的連接。而它之所以能夠被出版者從小冰眾多的習作中挑選出來,則可能是因為這些意象和情愫的接近,比如“深谷”和“寂寞”。小冰的寫作通過學習“519位現代詩人的上千首詩”,通過“迭代”來實現的。小冰的創作始終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要它進入詩歌的互文系統,模仿和學習,以使自己成為其中的一部分,這是一種相似性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所學習的對象本身遵循的是“陌生化”的原則。簡單說就是,開發者思考的是人工智能應該如何學,才能讓其創作變得更像詩歌。而詩歌就是一種打破陳規的文字遊戲,有著深刻的形式主義色彩。

我們可以通過線上的“和少女詩人小冰聯合創作詩歌”來考察小冰創作的原理。有以下幾個步驟:

(1)意象抽取;

(2)靈感激發;

(3)文學風格模型構思;

(4)試寫第一句;

(5)第一句迭代一百次;

(6)完全成篇;

(7)文字質量自評;

(8)嘗試不同篇幅;

(9)完成。

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意象抽取”、“迭代”這兩個步驟。因而可以歸納人工智能寫詩的原理大致如下:

(1)通過學習已有的詩歌建立“題目”、“句子”和“詞彙”三者關係的數據庫;

(2)然後根據題目,用和題目相關的詞彙形成每個句子的第一個詞彙,然後再形成每個句子。而微軟小冰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圖像信息分析的功能,在對圖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找到題目和表述“意象”的詞彙;

(3)最後根據詞彙間關係的緊密程度(或者格律的要求)來優化詩歌。[6]

***

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本雅明曾多次批評同時期出現的“達達主義”,認為達達主義體現藝術的無節制和粗糙,他用“野蠻主義”來形容這種新的藝術形式。他指出:

“達達主義企圖通過圖像的——以及文字的——手段創造出公眾當今在電影裡尋求的效果”。“他們的詩是包含著汙言穢語以及所有可以想象的語言垃圾的‘詞的沙拉’。他們的繪畫也同樣如此,他們在畫上拼貼上紐扣和車票。他們意欲並獲得的是無情地摧毀他們創造的靈暈,在這種創造上面,他們通過完全是獨創的方式打上覆制的烙印。而對一幅阿爾普的畫或一首斯特拉姆的詩,我們不可能像面對戴蘭的畫或里爾克的詩那樣去花時間細細觀賞和評價。隨著中產階級社會的衰落,凝視和沉思變成了一種落落寡合的行為,與此相反是那種渙散迷亂,它正是社會引導的變體。達達主義的活動事實上通過把藝術作品變成留言醜聞的中心而保證了一種尤為強烈的紛亂。”[8]

在本雅明看來,達達主義的詩歌和電影一樣,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儘管與照相技術或者留聲機等徹底的複製技術不同(這些技術中機械複製是它傳播的外在條件),電影和達達主義的詩歌將“機械複製”內化到自己的藝術創作之中,不再追求整體的構思,同時以碎片化和蒙太奇的手法進行創作。其結果是取消了以往藝術中的靈暈以及建立其上的崇拜價值,“消遣”代替了凝視和沉思。

小冰的詩歌寫作,也充分體現了“機械複製”的邏輯。以線上聯合創作詩歌為例,小冰的寫作更具有即時性,能夠隨時將用戶提供給它的圖片和提示語轉換成詩歌的形式。這種寫作建立在發達的圖像處理技術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之上。但同時,由於它不斷學習和迭代的是一個巨大的詩歌數據庫,這個數據庫無意間建構出了雷蒙·威廉斯所說的“大都市”。威廉斯認為,資本主義的國際大都市之下才有可能孕育出現代主義的文學[9]。無疑,小冰的語言具有普遍性(世界性),而失去了地方性,儘管有語句不通的地方,但幾乎沒有看到方言存在。

如果把小冰的詩歌和超現實主義的“自動寫作”進行比較,可以說,今天已經不需要“自動寫作”了,“自動寫作”並不具有一點震撼效果,更沒有政治潛能。在21世紀的今天,對比超現實主義所處的年代,儘管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沒有終結,當初所要批判的“宏大敘事”卻不存在了,如今到處都是碎片化,這種語言遊戲本身就具有其滯後性和保守性,因而失去了其批判的力量,這樣的寫作也只剩下“消遣”的功能。


高能科普Mr


若干年後的事沒有人可以預見,像我這樣的普通人接能人I智能的機會也不多,最多用用智能手機,至於說人工智能會不會像人類一樣有感情和創造力,我想有的話也是我們人類設計的,它應該不會自己生出來的吧。



柒零姐


人工智能(機器)畢竟是由人類創造的,儘管很多方面超越了人類智慧,(比如阿爾法狗的圍棋,比如數字化戰爭的精準...)人工智能是有智慧而沒有靈魂的機器,它的儲存數據得靠人類智慧來升級,它不會學習,也只有侷限的固定的思維,三魂七魄的靈光更不具備,如何識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更不要奢求創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