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凛冬将至!11家俱乐部解散?

某位新上任的大官可能会有这样的感慨:原以为新接手的账号是王者(有归化有战力把中国足球快速提上去),没想到竟是一个青铜(赛事停摆,多家俱乐部解散退出)。要知道在去年底,足协还兴致勃勃地拟定中甲扩军计划,并且在1月份还颁布了工资帽、限制归化、提速俱乐部中性名进度等新政。然后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疫情爆发足球赛停运,陆续收到11家俱乐部递交解散通知函,200余位球员再就业问题诚待解决,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著名电视剧《权力的游戏》里面史塔克家族的谚语如今似乎非常适合套用在中国足坛上,俱乐部玩不起不想玩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国足球凛冬将至!11家俱乐部解散?

首先不可否认新冠疫情对中国足球带来的影响,包括超级杯、中超中甲中乙、足协杯、亚冠、乃至世预赛等足球赛事全面陷入到停摆状态。但停摆其实只是中国足坛的一块临时“遮丑布”,里面暂时掩盖了本赛季联赛开打前本该出现的各种热议话题。截止到目前为止,上海申鑫、延边北国、南京沙叶、吉林百嘉、福建天信、保定英利、大连千兆、深圳金鹏、银川贺兰山、广东华南虎、四川FC等一共11家俱乐部直接宣布解散不玩了。另外中国足坛目前还酝酿着一场“大地震” -- 正在努力谋求“0转让费”的天津天海,有可能会成为未来2天内中国足坛历史上第一支解散的中超球队。


中国足球凛冬将至!11家俱乐部解散?


即使号称市值7亿元的中超球队如今就连免费转让都无法迎来大企业问津(据传近日有一家去年5亿产值的中型企业在谈),队员无奈到向足协发送有全队签名的求助信,这一切已经不是一定问题,而是暴露了目前中国足坛存在着一些让人“敬畏”的地方,以天津天海为例,俱乐部推出“0转让”,从表面上来看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中超老板,但是里面的“浑水”可不是人人都能接盘得起的。


中国足球凛冬将至!11家俱乐部解散?

之前我们就已经披露过天津天海混乱的财务,新投资人只要在0元接盘协议上面一签字,就马上会有几亿元债务缠上身。然而这并不是老板们玩不起不想玩的根本原因,说到这里我们又可以拿出另一个案例:深圳佳兆业。去年深圳佳兆业成功冲超后,俱乐部豪气万丈地在转会市场上砸下了共计10亿元来引援,结果却换来了一个结果 --- 降级,投入的10亿元等同于打水漂;然后今年冬窗他们不得不重新继续“亿建联”,能否真的如愿冲超目前还不好说。还有我们熟悉的广东华南虎,当初在转会市场上引入鸡爷穆里奇和前中超金靴阿洛伊西奥打造“中甲恒大”,曾经在酒店风光万丈地分派百万现金大钞的土豪之举还历历在目,现在又换了什么结果呢?原地解散。


中国足球凛冬将至!11家俱乐部解散?

超高的运营成本,未知的投资回报,这是投资者对中国足坛“敬畏”的其中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投资者同样不忍直视的,那就是中国足坛每年风云多变的政策。例如恒大集团之所以成为房产企业的龙头,主要原因是投资了广州队并取得了非凡成就,同时也因为广州队后面的“恒大”品牌达到了高效推广目的。只有确保了企业有利可图,让企业获得疯狂利润他们才会有持续给俱乐部“输血”的实力,这至少是目前中国足球唯一能生存发展之道。当然或许有球迷质疑:俱乐部应该全力“造血”搞青训才是正确生存之道,那么我们看看昔日中超著名的“造血卖血”球队 -- 浙江绿城,目前已沦为中甲中游球队。


中国足球凛冬将至!11家俱乐部解散?


再加上中国千年文化积累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观念已深入民心,还有足校入读成本高、职业足球成材率低、孩子就业面狭窄等因素干扰,可见中国足球发展并不是光喊“大搞青训”的口号就能简单解决。综合上述所言中国足坛想要持续发展下去,至少目前来说还得指望与大企业一起实现互利互惠,而不是指望“一班球都停不好的孩子”或者“草根外援”来吸引球迷来到观众席助威。


中国足球凛冬将至!11家俱乐部解散?


尽管看起来很残酷,但这确实是当今世界足坛主流的“金元足球时代”重要生存模式,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下:当曼城没有阿布扎比集团,大巴黎没有了卡塔尔财团,切尔西没有了阿布?然后他们纷纷开始闭门造车大搞发掘内部生产力会是一个怎样的景象?也许还有人质疑“至少曼城他们没有附带赞助商名字相当职业”;但需要考虑到的是欧洲五大联赛无论是职业化还是商业化都比我们成熟得多,他们即使不用过多地附带赞助商信息,收入也能甩开我们国内俱乐部几条街。


中国足球凛冬将至!11家俱乐部解散?


因此想要发展就必须要认清自我,然后务实行动,拒绝空谈主义,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否则中国足坛会凛冬将至,然后很容易会被“开倒”品牌裸奔时代,乃至会出现“倒下一个天海,还有千千万万个天海”的尴尬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