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喝到最後,為何都會喝到普洱茶?

光之茶


關於茶

喝茶,尤其是北方,並無真的品茶傳統。多從花茶、綠茶開始,而後接觸到青茶。

青茶又多從鐵觀音、凍頂烏龍等外香茶起步。鐵觀音口感香氣易於普及,在本世紀初從安溪到全國增長的同時,生態破壞,農殘嚴重,整個品種做毀了。

臺灣烘焙茶多是外香輕發酵茶,但茶氣和韻還是不能和大陸生態相比,價格也偏高,源於臺灣人更懂營銷。而大陸市場上的所謂臺灣烏龍茶,大多是國內冒充而已。

傳統鐵觀音焙火要足很多,也就更適合存放,但是因為市場普及和焙火成本,茶農和商人覺得清香更省力討好,導致現在多為輕焙火,幾乎只適合當年喝,很容易返青。

這點巖茶也是如此,焙火多一次會損耗一次,還會使茶變輕,自然就不願意遵循傳統工藝。但是輕火的巖茶即使料好,也很難體會到傳統巖茶該有的巖骨花香,巖茶最講究做工,是料與做工並舉的。另外市場上巖茶最重要的問題還不是料很亂,也不是焙火不足,而是大多搖青做青不好,導致入嘴酸澀,而且一旦如此,無法改變。做青不好的茶即使是純料正巖肉桂,老樅水仙,講究起來已經得不到喝茶的享受。而巖茶水也深,幾乎都會繞暈,等轉出來已經幾年學費。

和巖茶同時會關注到紅茶,尤其是正山小種和金駿眉,也是因為和巖茶產區很近,接觸比較方便。而正山小種和金駿眉市場上幾乎買不到做工好的純料,價格還很高。

最終若是愛茶,都會喝到普洱茶。對於普通喝茶人,這已經十多年過去了。

普洱茶真的喝懂,定會喝到古六山,尤其是易武。別的茶即使是巖茶,只能達到喜歡,而普洱茶會愛上。因為普洱茶喝的不是口感,而是體感。是整個身心地參與感受,而至內心的靜。

普洱茶的存儲是很重要的環節,很多市場上的普洱茶進過溼倉,便有了去不掉的倉味。實際就是發黴壞掉了,不能喝的。

這點即使許多老茶客也有的誤區。市場上多把倉味黴味稱作陳味,實際只是為了避開發黴的事實而賣高價。

實際上世紀,普洱茶不值錢,也不講究,就近放在產區當地庫房或者銷往廣東香港等地。而這些地區溼氣大,很容易發黴。

這也是為何之前老茶客說存普洱茶要通風的緣故。而現在有了幹倉,過多通風反而不合適,會使茶氣流失,會丟失陳藏品質。

之前不太喜歡喝新年份的普洱生茶,大多都是喝帶有倉味的溼倉茶,自然只能說服自己接受黴味。一些商家也對新茶客說要去喝懂老茶,就要接受“陳味”,實際就是黴味。

因為不接受,溼倉茶就賣不掉。新茶客或新商家被老商家忽悠買了很多,總要出手流轉,就會有更多的人被忽悠去接受倉味。

而且那個年代不講究純料,大多是不同山頭的拼料,只要做工存儲沒什麼問題就已經是不錯的品質了。亦沒有明確的古樹概念,不同樹齡拼在一起壓餅。如此喝帶有黴味的拼料,又怎能喝懂山頭和樹齡。

普洱茶在世紀初被瘋狂炒作過幾年。但那時都是資本運作,為了獲利。也主要是臺地茶和老茶。發黴的,做假老茶的都很普遍,魚龍混雜,對普洱茶的責任感很低。有點像現在以傳銷操作為主的黑茶,茶很差,主要是騙錢。

06-07年普洱茶迎來必然崩盤,之後開始興起古樹概念,也極大改進了工藝和衛生水平,尤其是12年後,出現原料,生態,做工品質都很好的普洱茶,也是真的具有收藏價值的普洱茶。

普洱茶是所有茶的發源地,也是茶的集大成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