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趙飛燕玉印”之謎,聽聽老古玩行的人怎麼說


關於“趙飛燕玉印”之謎,聽聽老古玩行的人怎麼說

影視劇形象,佟麗婭在《母儀天下》中飾演趙飛燕

趙飛燕的趣聞在歷代文人學士中不斷流傳,在中國歷史上,她以美貌著稱,所謂“環肥燕瘦”講的便是她和楊玉環,今天要說的,是關於她的一枚玉印,這枚玉印的故事可是在琉璃廠古玩界從20世紀20年代傳說至今。

最近宅在家裡,看了兩本陳重遠先生的著書,都是寫老北京古玩行的,讀來有趣,與各位好友分享。

話說,事情的起因是,在趙飛燕故去一千九百多年後的民國十四年(1925)前後,琉璃廠古董商中一直傳出少帥張學良從德寶齋買走了一枚趙飛燕玉印,贈給於鳳至的說法,到底是真是假呢?

古玩界一直流傳著“玉印被少帥買來送給於鳳至”

《中國人名大辭典》“陳介祺”條中記載:陳介祺“鑑別三代陶器數百事,三代古坯數十萬,漢印萬餘,築萬印樓庋(guǐ)之”。

傳說,陳翰林用畢生精力蒐集秦漢印章,說他有萬方印可能有點誇大,但漢印六千方是有的。萬印樓蓋在他的老家濰坊。

關於“趙飛燕玉印”之謎,聽聽老古玩行的人怎麼說

張學良和于鳳至

民國以來,有關德寶齋銷售萬印樓之漢印的傳說很多,有的說:德寶齋將萬印樓的漢印,零零碎碎的分散出售了;有人講:經王澍常將軍之手,將漢印轉讓給張學良了;也有人說:全部都運往日本去了。無論怎麼議論,德寶齋的門人對此事都諱莫如深。

傳說更多的是,萬印樓的漢印中有趙飛燕玉印。秦漢始鑄銅印,而玉印唯有天子用之,漢印中的玉印傳世甚少。趙飛燕受寵於漢成帝劉驁,封為婕妤。劉驁廢許皇后,立趙飛燕為皇后,故用玉治璽。

相傳,此枚玉印最初為宋代駙馬爺兼畫家的王詵珍藏,彼時就被斷定為趙飛燕的遺物。元代,曾入藏顧阿英金粟山房。明代,轉歸嚴嵩、嚴世番父子,嚴氏籍沒後,此印重新流出,又經項子京天籟閣、華氏真賞齋、李日華六研齋等珍藏。清代,再經錢塘何夢華、秀水文後山、仁和龔定庵、道州何子貞、南海潘仕成、高要何伯瑜、濰縣陳介祺等人遞藏。

歷經宋、元、明、清的無數鑑藏家的傳承後,這枚“趙飛燕玉印”就以其稀見、印美、流傳有緒而成為堪比傳國玉璽的國寶級文物了。

陳介祺去世後,其後裔委託德寶齋將陳所藏的漢印代銷,其中有方白玉印上刻篆書“婕妤妾趙”,行家鑑定為漢成帝之皇后趙飛燕之印。這引起在京的張學良的雅興,多次來到德寶齋尋覓,後來,這印經劉廉泉、毛潤甫之手賣給了張學良。

又有人說,這枚玉印是經東北軍的王澍常將軍之手,轉到張學良手中的,並非是從德寶齋直接買走的。這些傳說,從民國十四年(1925)就一直流傳著。

三位當事人60年後講始末

關於“趙飛燕玉印”之謎,聽聽老古玩行的人怎麼說

陳重遠先生

20世紀80年代中期,古玩行家陳重遠先生拜訪了三位老古玩人,他們中的兩位是耳聞張學良買到趙飛燕玉印者,一位是經手人。

古玩老行家範岐周說:“民國十三年(1924),張學良在北京的時候,將趙飛燕玉印買走,是給於鳳至買的,花了大洋八萬多。”

曾任過北京文物業公會主任委員的邱震生說:“這枚玉印我見過,還把’婕妤妾趙’四個鳥篆字印在宣紙上了,並準備將這方印跡附在好扇面上,請名家陶北溟題字,拜求大千作畫。不料,去了山東做韓復榘的古玩字畫生意,一時間就把扇面的事給忘了,又過了幾年連那方印跡也找不到了。”

趙飛燕的玉印是不是張學良買到手的,這件事的經手人毛潤甫還在世時,陳重遠先生曾去多方打探,但是老人家避而不談,只說記不清了。

玉印到底在誰手裡?

直到1993年,解放後曾任故宮博物院文物鑑定顧問的傅大卣和陳重遠先生提及事實經過,才揭開這一秘聞。

約在民國七八年的時候,陳介祺的後代人經德寶齋毛潤甫、劉廉泉之首,將漢代印章40餘方抵押給徐世昌大總統的弟弟徐世襄,押金約8000銀元左右,傳說其中就有趙飛燕玉印。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少帥張學良聽人傳說德寶齋代替陳介祺後人抵押給徐世襄一枚趙飛燕玉印,便想得到手,送給自己的夫人于鳳至。張學良到德寶齋,願出高價收購這40餘方漢代印璽,讓劉廉泉、毛潤甫去同徐世襄交涉。

劉廉泉到天津去找徐世襄,說“40餘方漢印人家要贖回,託我來跟您商量。”但徐世襄以抵押早已過期為推脫,進而劉廉泉提出支付4000元利息錢,再加上押金8000元,一共1.2萬元給徐,但徐堅持說東西全賣了,不在自己手裡。

張學良委託的事沒辦成,但誰也沒料到,40餘方漢印仍在徐世襄手中,民國十九年(1930)春天,徐世襄去世了,又過了幾年,徐慎微先生託傅大卣去見徐世襄夫人,打聽40餘方漢印的下落,這位夫人姓孟,她認為傅是個小人物,不肯見,只讓僕人代為轉告說這40餘方漢印的事自己不知道,東西早沒了。

入藏故宮終露真容

關於“趙飛燕玉印”之謎,聽聽老古玩行的人怎麼說


關於“趙飛燕玉印”之謎,聽聽老古玩行的人怎麼說

上海圖書館藏《漢婕妤趙玉印拓片並題跋》(拓片局部)

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徐世襄的夫人孟老太太將40餘方漢印賣給了故宮博物院,入藏故宮後,玉印的漫長而離奇的流傳過程得以宣告終結。

鑑定雖是漢印,但經故宮博物院的研究人員釋讀印文後,最終確定為“婕妤妾娋(shāo)”而非“婕妤妾趙”。

一方流傳幾個世紀,被視為玉印之冠的曠世絕品,也因為真相的揭示,圍繞著她充滿幻想的浪漫史也就戛然而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