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的警示


瘟疫的警示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給新一輪的六十庚子年歲序帶來一場措手不及的全民防禦,當每個人都在關心著生死,其它的都成為身外之物,繼而引發多米諾骨牌,訊息的迅捷可能會改變這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和我們的思維格局。

以上帝視角來審視,瘟疫是一種自然生物的淘汰機制。宇宙的年齡為137.98±0.37億年,地球的年齡約為45.4億年,恐龍是在6500萬年前消失的,現代智人的存在約為20萬年,人類有文字的歷史約為5500年,如將地球的年齡縮短成一年的365天,人類出現僅在最後的半小時。

而地球原來的主人就是細菌,沒有細胞核的原核生物,當今世界上所有的生物量也就是所有細菌的總質量遠大於所有動植物的總和。人體內的細菌數量比我們本身的細胞數量要多得多,沒有細菌人類也無法生存,整個人體其實是一個共生的有機體系。還有一些細菌採取掠奪大型生物有機物的方式生存,這些細菌就是病原體,且繁殖速度極快,大約十分鐘就會分裂複製一次,且由於結構簡單,其進化速度相比大型多細胞生物要快得多。所以我們經常在新聞裡聽到某種細菌再次變異引發新一輪的疾病,致病性的細菌雖然只佔細菌龐大家族的極少數,但卻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夢魘,也帶給我們祖先觸目驚心的苦難。中國古代的疫病流行,在東漢末年至南北朝前期呈現出第一個高潮,元明清時期達到中國歷史上的頂峰,明清以後真性霍亂及鼠疫流行,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一同進化與升級,埋伏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

回顧人類瘟疫史

古代大疫略記

瘟疫的警示

瘟疫的警示

清朝大疫年表

瘟疫的警示

在所有瘟疫的病種不明的情況下,古人多以傷寒論之,因為其初始症狀也多相似。

瘟疫的警示

什麼是傷寒?傷寒是一種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其主要臨床表現是持續高熱、腹痛、腹瀉或便秘、白細胞減少、肝脾腫大,部分病人會出現玫瑰疹、相對緩脈等。腸出血、腸穿孔是傷寒的主要併發症。傷寒病的病原體是傷寒桿菌,而傷寒病人或帶菌者是傳染源。主要通過汙染水和食物、日常生活接觸、蒼蠅和蟑螂帶菌而傳播。引起傷寒和副傷寒的傷寒桿菌和副傷寒桿菌,均為沙門氏菌屬,沙門氏菌可以控制腸胃運動,存在於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和昆蟲等生物體內。由於其多功能性及龐大的寄生動物種類的存在,要根除所有沙門氏菌病是根本不可能的。傷寒病發作緩慢,體溫呈階梯式逐漸升高。病人逐漸神志遲鈍、表情淡漠、聽覺減退。隨後便持續高熱,並伴有畏寒、頭痛、消化紊亂、身體虛弱、食慾減退、腹痛、腹瀉或便秘。少數患者中還出現脾、肝臟腫大或皮膚上出現典型的“玫瑰”疹,脈搏相對減緩等。發病後一般會持續3~4周不退。患者死亡率約10%,最高可達40%~50%,2%的痊癒者將終身攜帶桿菌。傷寒病人和傷寒桿菌攜帶者,其糞便及尿液中帶有大量的傷寒桿菌。傷寒桿菌隨糞便和尿液排出體外後,如果汙染水、食物和環境,則會通過手、蒼蠅、蟑螂等以病從口入方式傳染給健康人。因而汙染的食物會成為傷寒傳播的重要媒介,而被汙染的水源則是傷寒傳播的又一重要載體。(流行疫情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展,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是有血的教訓的)。瞭解諸如此類的瘟疫傳染機制,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下一場防禦。那麼古人給我們留下了些什麼經驗呢?

瘟疫的傳統預防

瘟疫的警示

已知或未知的病毒在生態鏈中一直會存在下去,部分會不斷進化更新,如何應對下一場防禦,會是全人類要共同面對的議題。保持訊息的及時與透明,是人性的基本道義。

小到各種細菌病毒,大到各種生物的此消彼長,都影響著全球的氣候與生存條件。反觀人類,徹底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方式是否能長久持續下去,畢竟人體是脆弱的,精密的人體機器某一個細小的環節出現問題,都有可能造成生命體的崩潰,僅僅一個完全不可見的細菌進入人體就有可能奪取成千上萬細胞組成的生命體。抗生素也不是萬能的,細菌的快速演化同樣會出現耐藥性的現象,現代醫學與病原體的抗爭其實是一場無休止的軍備競賽,因為細菌病毒強大的適應性和無限變異的可能性,這場鬥爭要麼一直持續下去要麼就是人類的毀滅,結束時的勝利者只會是它們。類比一下當前人類也似乎是整個生態環境的絕對破壞者,今後的生態平衡會不會發揮自己的調節作用,下調人類的數量或者清除這個破壞者,就猶如病原體缺少宿主導致大量消失一樣,生態環境就是我們的宿主。先前的歐洲黑死病就是我們汙染局部環境造成的衛生問題引發的巨大災難,隨後衛生問題才引起了足夠的重視,周圍的生活環境被人為改善,那麼這能不能也歸結為自然的調節呢?

病毒對宿主的選擇,也契合共生原理,為什麼蝙蝠是眾多著名病毒的自然宿主或者中間媒介?

瘟疫的警示

蝙蝠佔所有哺乳類動物的1/5,種屬數目僅次於齧齒類,且是唯一不受地形限制的哺乳類,有回聲定位和可變的體溫調節,預期壽命很長,很少發生癌症。病毒感染蝙蝠,卻不引起明顯的臨床症狀,可在“健康”蝙蝠細胞中分離出持續性感染的病毒,非常高的病毒流行率。更多樣的基因多樣性,存在“現代”哺乳動物病毒的“祖先”或“先祖”支系。它有其他哺乳動物不具有的基因,缺乏其他哺乳動物具有的基因,具有與其他哺乳動物類似但表達譜不同的基因。在哺乳類動物的進化總程上,蝙蝠選擇了飛行,所以它的代謝率更高,氧化應激水平也會升高,因此已經適應了高水平的DNA的病毒損傷修復,所以它的壽命很長,並且很少發生癌症。這叫具有了更強的本底水平的固有免疫應答體統,所以攜帶病毒的時候很少發病或不發病。

蝙蝠長得怪異,隱居山洞晝伏夜出,沒有和人類的主動接觸,為何還會有人缺這一口野味的呢?生態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一種生物都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打死了麻雀就會出現蝗災……我們在努力發展科技改善生活的同時,應該更多的去思考我們在生態環境中的角色以及我們應該發揮的作用,因為共生永遠都是最長久的生存策略。每一回疫情都是一次警示,淘滌和調控,大自然是最大的幕後玩家,需永存敬畏之心。

筆者來自湖北蘄春,也思索過湖北的前身後世。楚,以國土看它在心腹之地,九省通衢,“九頭鳥”也許是這個由來。如果我們的幗家沒有選擇正確的道路繼續一意孤行,與外邊的先進者對抗,四面樹敵到動用核武器的地步,那麼較大可能會落在這個心臟位置,因為它擔當著通流、匯合、供給等大後方的角色。不論在經濟還是文化上,它一直是個潛隱與通融的屬性,但凡有點智慧,肯定會讓它變得清明、有序、高效,讓博物館的泱泱史物縱向拓開教育的視野。

武漢與其他省市,細菌和人體,人類和自然,中幗和外國,想要存在必須懂得共存。如果身體的小宇宙內部和諧,氣正則外邪難以侵蝕,為什麼有人感染後可以扛住或治癒?因為達到了某種包容與共生,規律的作息與從容的情緒會有很大的幫助。與大自然的關係更不必說,生態的平衡十分重要,破壞任何一環都會影響到整體,所以極端天氣越來越多,近期的澳洲大火,加拿大暴雪,雲南也下雪了,潛在影響都將會很大,大量生物動物的瀕死絕望,一步步終將導致人類身體內部的難以調和。從國際而言,當全世界人們上升到人類主體意識,不再有某帝國主義亡某之心不死的陰謀論,那將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國界恆亡。懂得憂患,而死於安樂。愛與善念,就是理想的“大同”,是愛因斯坦也未解出的生之密碼。

瘟疫的警示

死不可怕,筆者有過休克體驗,在病痛中臨近死亡關頭會是一種紓解與輕飄飄的鬆快。死亡真的不可怕,怕的是對人世還有諸多牽掛不捨的時候死得衣冠不整,或曝屍街頭,或像對待垃圾一樣匆匆焚化。這次新型肺炎帶來的死亡已發生了幾百次,產生了幾百家人的悲傷,和醫務人員的無力,未得到救助的那些更是無從言說。我們需要警示害群之馬,需要撥開頭頂的黑雲,更需要向死而生,重新思索生命的本質。

致敬抗戰在一線的每位醫護人員,感謝想方設法捐物資的國人僑胞和外邦的援助,以及實事求是的媒體!

End

瘟疫的警示


| 往期 |

無題二

按寸不按尺,按手不按足?

靜場時,才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