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最後一箇中秋節,王熙鳳缺席,賈母為何特別傷感?

milk_翔


《紅樓夢》裡的最後一箇中秋節,很值得玩味!

首先是王熙鳳缺席!

王熙鳳是最會察賈母之顏,觀賈母之色的;哄賈母開心是她的絕活。然而這次中秋佳節,全家難得歡聚,最需要她調節氣氛時,她卻沒來!

其次是賈政、賈赦暗鬥!

中秋之夜,“擊鼓傳花”,輸者罰酒講笑話。賈政的笑話,暗諷賈赦的兒子賈璉“怕老婆”;賈赦針鋒相對,講笑話影射賈母“偏心”於他。賈環所作的應景詩,“詞句終帶著不樂讀書之意”,賈政貶他跟寶玉是“將來都是不由規矩準繩一起下流貨”;賈赦贊他“不失咱們侯門的氣概”,還暗罵賈政是“書呆子”……

這些當然是賈母所不願接受的!她一邊說:“你們去罷”,一邊想著王熙鳳,“有她一人來說說笑笑,還抵得十個人的空兒。”

賈母的感傷遠不止此!

——王熙鳳所以缺席“中秋賞月”,是因為患“血山崩”之疾。鴛鴦說她的姐姐“害這個病死了”。

“血山崩”即“崩漏”,指女人不在行經期間下體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斷。前者為“崩”,後者為“漏”。

平兒說王熙鳳“上月行了經以後,這一個月竟瀝瀝淅淅的沒有止住”……這裡暗示賈府當前靠典押和拆東補西的處境之“漏”;他日被“查抄”則為之“崩”;“害這個病死”則為賈府氣數之“盡”!

——中秋前夕,“賈母歪在榻上,王夫人說甄家因何獲罪,如今抄沒了家產,回京治罪等語。賈母聽了不自在”……為何不自在?甄家存放著賈府家產,平日裡“甄(真)”“賈(假)”難分,正是“假作真時真也假”!這就意味著賈府被“抄”之期不遠了。兔死狐悲,賈母當然不自在!

——賈珍送給賈母的月餅和西瓜,賈母說:“西瓜看著好,打開卻也罷了”……這就回應了冷子興“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之言!

——賈母是賈府最高統治者,是賈府的“天”!王熙鳳患病後身體軟綿無力,中秋賞月之時不能面見賈母,是為“無力迴天”!

面對賈府“無力迴天”的頹敗之勢,賈母能不感傷?

或許最後這次“中秋賞月”,正應了秦可卿當年“月滿則虧”的言論;全家團圓,暗含了“沒有不散的筵席”的哲理,終歸是“家亡人散各奔騰”!






鹹魚論翻身


《紅樓夢》裡最後一次過中秋節,淒涼之霧已籠罩四周,賈母夜深不肯罷休且特別傷感,因為她已經感覺到: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賈府的盛況光景再也不會有了。

這一年中秋前的八月初三,賈母過了八十大壽,接著中秋節前發生了幾件不愉快的事:

其一,因邸報和甄家來人,已知甄家因何獲罪,如今抄沒了家產,回京治罪等。賈甄世交之家,老太太唇亡齒寒。

然而作為賈府靈魂人物,賈母聽了甄家之事,心中再不自在也要鼓舞士氣人心,穩住陣腳不能自亂。於是她點頭嘆道:“咱們別管人家的事,商量咱們八月十五日賞月是正經。”

其二,王夫人下令暴風驟雨抄檢大觀園,攆走不少人以致人心惶煌。於是賈母笑道:

“常日倒還不覺人少,今日看來,還是咱們的人也甚少,算不得甚麼。想當年過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個,何等熱鬧!"

探春在抄檢時所言,其實為賈母心之所憂:你們早起不曾議論甄家,自己家裡好好的抄家,果然真抄了。咱們也漸漸的來了。可知咱們這樣的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古人曾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其三,有鳳姐兩口子拿賈母房中體己當了一千兩,加金項圈兩百過節,賈母佯作不知,仍要熱鬧排場的體面,然而偏偏頭日一碗紅米粥的事,暴露出府中窘況,超乎她預想煩惱更甚,

鴛鴦道:“如今都是可著頭做帽子了,要一點兒富餘也不能的。”王夫人忙回道:“這一二年旱澇不定,田上的米都不能按數交的。這幾樣細米更艱難了,所以都可著吃的多少關去,生恐一時短了買的不順口。”賈母笑道:“這正是‘巧媳婦做不出沒米的粥’來。”

老太太輕描淡寫笑過,心頭愈沉重了。


家族內亂危機顯現,賈母頗感力不從心。有甄家前車之鑑,山雨欲來風滿樓。從孫媳婦做起,而今已有重孫媳婦的老祖母,見識過太多驚心動魄的大事。

因大觀園聚賭之事,看到了危險所以才忍不住雷霆出擊。但對於府上男人眾一日一日賭勝於射了,公然鬥葉擲骰放頭開局夜賭不休,集體沉迷於享樂墮落,她又無能為力。

席間兒孫滿堂,吃餅喝酒擊鼓傳花,看上去倒也熱鬧。難得兩個兒子都在家團圓,按理說應同王夫人所言比往年更有趣。

王夫人笑道:“今日得母子團圓,自比往年有趣。往年娘兒們雖多,終不似今年自己骨肉齊全的好。”

賈母覺得鳳丫頭病了好生冷場,有他一人來說說笑笑,還抵得十個人的空兒。又說"可見天下事總難十全”聊以自慰,不覺長嘆一聲,遂命拿大杯來斟熱酒。


誰知大兒子賈赦講了個扎肋骨的笑話說自己偏心,又誇賈環世襲跑不掉,明擺著對母親有怨梗梗於懷,小兒子賈政喝洗腳水的笑話講得生硬尷尬,王夫人木頭人勉為其難講了,湊不全一家子的殘疾人冷笑話,……沒有一點順心事,真是夠了!

此時已是二更天,作為八十歲的老人,賈母已力不從心,竭力想停留在這家往富貴熱鬧團園的的刻,硬撐著不散。

邢夫人等只得換上大杯來。因夜深體乏,且不能勝酒,眾人未免都有些倦意,無奈賈母興猶未闌,只得陪飲。賈母道:“偏今兒高興,你又來催。難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

偏偏嗚嗚咽咽的笛聲,暗合悲傷的情緒,果真比先越發淒涼。夜靜月明且笛聲悲怨,賈母年老帶酒之人,聽此聲音不免有觸於心,想起諸多煩心之事來悲從中來。

賈母喜歡熱鬧排場,奈何已耄耋之年,再無力支撐大家族興盛下去,她難過的笑不出來了。在桂樹下賞月聽笛,暗覺花好月圓的日子就要結束,再也禁不住墮下淚來。


眾人彼此都不禁有淒涼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賈母傷感,才忙轉身陪笑,發語解釋。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賈母熬到四更天,終於等不得天明散了,正如她無力挽救家族的衰敗,依依不捨懷著如此淒涼的心情,過了完了最後一個本應團圓歡樂的中秋節。


元元的天下


中秋節那天,賈母傷感的主要原因,並不是鳳姐的缺席,是另有原因。

本來,這個中秋節應該是歡歡喜喜的,因為以前,二兒子,也就是賈母最為得意的賈政,由於公務在身,總不能回家過中秋節,而這個中秋節不同,賈政難得休假在家,可以一大家人真正過個團圓節了,所以賈母興致很高,不顧山高路滑,要到山脊處的凸碧山莊上去賞月。

當賈母帶領他們賈姓家人擊鼓傳花娛樂的時候,賈赦講了一個笑話。說一家子一個兒子最孝順,母親生病了,請來一個婆子針灸。婆子說這病是心火,只針肋條就好了。這家兒子說,肋條與心那麼遠,怎麼能針好?婆子說,不妨事,天下心偏的父母多著呢。這個笑話很可笑,大家聽了都笑起來。賈母當時沒有反應,過了半日,才說話:“我也得這個婆子針一針就好了。”

從這裡開始,賈母的心情開始不好了。這個大老爺,因為是長子,由他襲了祖上的官,相比弟弟已經很好命,可他成天不務正業,只好女色。確實,賈母不喜歡賈赦這個兒子。賈母背地裡的話:“老爺如今上了年紀,作什麼左一個小老婆右一個小老婆放在屋裡,沒的耽誤了人家。放著身子不保養,,官兒也不好生作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

賈母不喜歡賈赦,所以會偏心賈政。但這真不能怪賈母,換作誰都會喜歡貼心的、爭氣的、能支撐門面的那個兒子!

自從賈赦要賈母得力的丫鬟鴛鴦,賈母不給,賈赦已心存不滿,或許又因此及彼,想到了諸多賈母一碗水沒有端平的地方,心中有積怨,導致在中秋節這天藉著說笑話發洩出來。賈母什麼人,一聽就明白這笑話是真對她,但是又不好說別的,只好悶在心裡。


不想賈赦的第二輪“進攻”又開始了。

假如你不滿一個人,這個人非常討厭一件事,那麼你就非做這件事不可,這是不是變相對抗!對的,賈赦就是用這一方法對抗賈母,繼續發洩自己的不滿。賈環由於自身和趙姨娘的關係,非常不受待見,人見人煩,當然賈母也不例外。而賈赦偏偏要在賈母跟前贊賈環:

賈赦乃要詩瞧了一遍,連聲贊好,道:" 這詩據我看甚是有骨氣。想來咱們這樣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熒火',一日蟾宮折桂,方得揚眉吐氣。咱們的子弟都原該讀些書,不過比別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時就跑不了一個官的。何必多費了工夫,反弄出書呆子來。所以我愛他這詩,竟不失咱們侯門的氣概。 "因回頭吩咐人去取了自己的許多玩物來賞賜與他。因又拍著賈環的頭, 笑道:"以後就這麼做去,方是咱們的口氣,將來這世襲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襲呢。"

這不僅僅是對抗那麼簡單,他話裡藏著玄機。賈母愛寶玉不愛賈環,就像愛賈政不愛自己一樣,所以他不自覺地把自己歸為賈環一類——讀書不好——惺惺相惜,所以他使勁說咱是襲官的,不作那書呆子(賈政)來氣賈母。


賈母經過這兩次的敲打,是往心裡去了。所以她早早結束了賈姓家人的聚會,說:

“你們去罷。自然外頭還有相公們候著,也不可輕忽了他們。況且二更多了,你們散了,再讓我和姑娘們多樂一回,好歇著了。”

後來的事也能證明賈母生了賈赦的氣。賈赦不是回去的時候腳崴了麼,兩個婆子後來向賈母報信,說已無大礙了。

“只見方才瞧賈赦的兩個婆子回來了,說:"右腳面上白腫了些,如今調服了藥,疼的好些了,也不甚大關係。"賈母點頭嘆道:"我也太操心。打緊說我偏心,我反這樣。"因就將方才賈赦的笑話說與王夫人尤氏等聽。

為什麼賈母要講給王夫人尤氏等人聽?這就像我們受到了委屈,心有不甘,左一遍右一遍告訴別人,以求安慰一樣。證明賈母真的往心裡去了。



賈母愛熱鬧。本來賈政難得在家一回挺高興,不想被賈赦攪了局,不歡而散了。之後,和女眷們在一起時,發現少了薛姨媽和寶釵、寶琴三個,又少了生病的李紈和鳳姐,覺得冷清,賈母才感慨:“……偏又把鳳丫頭病了,有他一人來說說笑笑,還抵得十個人的空兒。可見天下事總難十全。”說畢,不覺長嘆一聲。

可見鳳姐缺席中秋賞月並不是賈母傷感的主要原因。而是因為受到賈赦的敲打心情不好引起的連鎖反應。


流年書瓶


王熙鳳在賈母的眼中是一個很得趣的人:會調節氣氛、會逗賈母開心。賈母在哪兒,鳳姐就跟在哪兒。特別是一些重要的節日、重要的場合,那更少不了她的打趣,逗笑眾人。若是哪個節日少了她在場,便會少了一點過節的味兒。所以,賈母會說:


“偏又把鳳丫頭病了,有他一人來說說笑笑,還抵得十個人的空兒。可見天下事總難全。”

其實,這個中秋夜上,不只鳳姐不在場,還有李紈,可是賈母卻只提到鳳姐,隻字未提李紈,為何?只因李紈平日裡不似鳳姐那般會討賈母歡心。雖然賈母對李紈也很喜歡,但這種喜歡更多的是源自一份憐愛。而鳳姐就不同了,她好表現加上又會說些市俗笑話,供人取樂。

可以說,她是賈母老年生活中的“調味劑”:平日裡,她會一味地想著怎麼取悅賈母,說她想聽的話,做她想做的事,對賈母是一片忠心。

賈母作為賈府的最高領導者。她不缺吃穿用度,缺的是什麼?那就是有人能夠懂她的心思,又能夠巧妙地說出來,迎合她的意思。而她從鳳姐這裡就找到了這種想要的東西――知她、懂她、樂她。

我們從賈母喜歡的劉姥姥、傻子身上就可看出:她極度渴望每天有人能說笑活給她聽,瞭解她煩悶的生活,增添生活的樂趣。

而王熙鳳又是那種聰明又伶俐的人,不光會說笑打趣,還會“到什麼山唱什麼歌”,“歌聲”總會飄過賈母的心。

因此,在賈母的心中,中秋節若是少了王熙鳳,就是少了一份過節的樂趣!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