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林被罵欺師滅祖,馬三爺受他欺負5年,民國曲藝神祕人王十二

經勵科不是一個人名,是一種職業,起源於舊京伶界的“四執交場”(即劇團各種工作人員),在民國時,舊戲班的“四執交場”變為新七科,具體是經勵科、劇裝科、容裝科、容帽科(也叫盔箱科)、劇通科、交通科、音樂科。

這七科屬於內行,都有專門的學問,雖然不登臺,但是也是有專門的師父傳承,絕非外行上手就能做的。

其中經勵科尤其厲害,它類似現在的經紀人,但是權力更接近“穴頭”,最大的權力就是派戲和決定演員收入。

馬三立大師在成大名之前,就備受“經勵科”王十二的欺負。

侯寶林被罵欺師滅祖,馬三爺受他欺負5年,民國曲藝神秘人王十二

那年是1940年8月,馬三立大師第一次“北漂”失敗,回到天津東興小書場演出。這時,天津的一位“經勵科”出現了。

冬天,王十二(王新槐,編者按)到書場來通過高桂清(當時相聲班主),約我到兄弟劇團幫忙。我算臨時演員,就進入了兄弟劇團。

表面上這是好事,但是這位王十二可不是善男信女的星探,他可謂手眼通天,為了約角兒、搶角兒、挖角兒可以動用黑白兩道的勢力,也算是網絡文學最喜歡的“霸道總裁”類型。

侯寶林被罵欺師滅祖,馬三爺受他欺負5年,民國曲藝神秘人王十二

但是馬三立大師作為藝人就有的受了。

一個戲一個戲的排下去了。只許他們不要,不許提出不幹。劇團的東家是惡霸漢奸袁文會,下面有五虎上將、八大朝臣。對主要次要演員的待遇是非常的懸殊。進了兄弟劇團,可以說是受累受氣不掙錢,家裡的生活困難之極。自己想離開劇團,可是又不敢。

就算是出門跑碼頭,也會被追回天津。

我和劉奎珍到了濟南,很受歡迎,業務很好。不久,王十二派宋小軒到濟南找我,逼我立即回津。

這樣的生活、演出持續了5年,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袁文會放手劇團,馬三爺才敢辭演,回到鳥市撂地兒。

侯寶林被罵欺師滅祖,馬三爺受他欺負5年,民國曲藝神秘人王十二

但是王十二還是沒有放過馬三爺,他把馬三立與侯一塵湊成一對,讓他們到北京演出賺錢。

即使解放後前幾年,馬三爺還是“離不開”王十二。

50年我和張慶森由北京來到天津,在燕樂上演,並在中行電臺作廣告節目。51年,紅風曲藝社改組,建立“天津市曲藝工作團”,由常連安為團長、趙佩如為副團長。業務總負責人是王十二,所有演員都算工作團的成員。52年春節,我提出自願離團了。

這位王十二可算是馬三爺人生的一大陰影了。

實際上,王十二真名叫王新槐,曾與常寶堃、趙佩茹、陳亞南、顧存德等義結金蘭,排名十二,所以被叫做“王十二”。凡是京津有名的演員,必由其接洽。資方和藝人靠他中介,其實他在商談工資和場次時,兩頭剋扣,從中漁利,雙方明知而不言,可見當時曲藝行的陋規和惡例。王十二在解放後被定為“曲霸”趕出了曲藝界。

王十二不僅欺負馬三立大師,就是從北京到天津賣藝的侯寶林,也躲不過他的黑手。

侯寶林被罵欺師滅祖,馬三爺受他欺負5年,民國曲藝神秘人王十二

1940年左右,為了排擠競爭對手,袁文會還逼走了燕樂當時最紅的北京戴少甫,迫得燕樂園請出張壽臣來壓陣,還從北京搬來了“新人”侯寶林。

侯大師一炮而紅,成為與常寶堃並立的兩大相聲,甚至不僅能演倒二,還能在演出中“攢底”壓大軸。

有一次,在天津大觀園王十二讓侯大師替唱大鼓的林紅玉攢底,當時林紅玉攢底能賺五百多,侯寶林只能拿二百四。侯寶林罕見地爆發了,說什麼都要提價,理由就是相聲能攢底就證明不比其他行低賤,不能拿這麼少。

王十二頓時惱羞成怒,罵起街來:“相聲的要比唱京韻大鼓的掙得多?這簡直是欺師滅祖!”

最後,侯寶林大師經過據理力爭,以四百六成交,這是相聲藝人首次攢底拿到攢底錢,所以張壽老就此說侯寶林對相聲是有功的。

侯寶林被罵欺師滅祖,馬三爺受他欺負5年,民國曲藝神秘人王十二

從王十二敢罵侯寶林欺師滅祖,也可以想到這位經勵科的底氣有多足了。

除了打壓手下藝人,王十二為了劇團生意好,倒也想出了主意,他可能是現代相聲劇的間接鼻祖。

為了賺錢,王十二想出了新輒。他與小蘑菇商量將聯義社更名為天津市兄弟劇團,專門演出反串戲。

何為反串戲?就是由小蘑菇、趙佩茹、馬三立這些相聲藝人來演京劇和地方戲種的摺子戲,如《大劈棺》、《紡棉花》、《花田錯》、《姻脂虎》等,加上相聲演員的誇張、搞笑處理,成為荒誕的劇種。為求生存藝人們只得依從,畢竟團裡開著包銀月俸,不演也沒有其它辦法。

侯寶林被罵欺師滅祖,馬三爺受他欺負5年,民國曲藝神秘人王十二

電視劇《馬三立》中,就有馬三爺大年三十反串的情節。

沒想到反串劇的生意還不錯,為使演出效果更好,王十二還請來京劇名家正經說戲,這倒使藝人們得益匪淺。除了反串戲,劇團還經常上演一些化妝相聲,稱為“彩扮相聲劇”。對相聲藝人來說,這些演出屬於不務正業,不過在其中倒是學到了不少東西。劇團後來還辦了巡迴演出,在唐山、北京一帶打出名氣。

因為多是相聲名家參與,所以在北京演出時,驚動了李萬春、侯喜瑞、張君秋等京劇名角前來觀看,對這種怪誕的劇種倒也欣賞。

馬三立大師也記得在北京常接受京班大戲名角兒們的宴請,而他只能說幾個小段,算是回禮了。

王十二作為曲藝界“經勵科”的一個縮影,可以看出舊社會藝人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不僅受著老闆的欺壓,連“自己人”經勵科都要在他們身上吸血,雖然伶界有經勵科五大家的說法,不過到了解放後,這一行當自然而然的衰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