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6900字長文,需要點耐心呦!本文系原創作品,未經許可,謝絕使用)

本文共分為六部分

引子

1.盛世香山寺恢弘

2.宋金古碑殘跡崇

3.觀音證道在香山

4.孤塔千年伴佛鐘

尾聲


引子

大年初一上午,今日頭條上一則關於平頂山市香山普門禪寺在除夕發佈的暫停對外開放、停止既定宗教活動的公告吸引了我的注意,這充分體現了該寺院的社會責任感和應對疫情的敏銳性,也更加增進了我對該寺的好感。因為我剛去香山寺遊覽過不久,知道每年的大年初一,信眾們都會雲集香山寺進香祈福,多年來形成了熱鬧的廟會。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這則消息倒是提醒了我,是該寫一篇關於這個有著不俗背景的寺廟的文章啦。


1.盛世香山寺恢弘

公元1236年,中華大地尚處於南北分裂狀態,北方正值大蒙古國窩闊臺汗當政,南方則是南宋理宗在位。時年47歲的北方文壇盟主元好問,其“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詞句早已傳遍九州。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這年三月下旬,齊魯大地還是早春薄寒侵肌骨的時節。在被解除數年的拘押、管制生活後,元好問隨同時任蒙古軍左副元帥、冠縣縣令的好友趙天錫開始了長達30天的山東行遊。在其隨後所作的《東遊略記》一文中,專有“梁縣香山寺記說,寺初建時,一胡僧自西域來,雲此地山川甚似彼方香山,今人遂謂梁縣香山真是大悲化現之所”一句,用以同濟南靈巖寺的建寺和命名過程作比。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元好問畫像

元好(hào)問(公元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他擅作詩、文、詞、曲, 16歲時就寫出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名句,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遺山先生提到的“梁縣香山寺”,正是現在河南省平頂山市的香山普門禪寺,大家現仍習稱為“香山寺”。

在河南平頂山市新城區北三公里處,有三山並列,東為大龍山,西為小龍山,中為香山(原名火珠山),呈“二龍戲珠”的風水格局。香山之巔有香山寺,始建於東漢末期靈帝時,屢毀屢建,距今已有1800餘年歷史,是現在已知的中國早期佛寺之一。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香山寺石坊

如今的香山寺,建築多是改革開放以來陸續重建的。整個寺院佈局規整,高低錯落,殿宇軒昂,氣度不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點: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香山寺石坊

其一:筆直的香山大道盡頭,那陡立的石階及其上以藍天為背景的石坊,在吸引香客及遊人眼球之餘,還給人“深山藏古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想象空間,視覺效果非常好,同銀川市覽山公園的山前臺階有異曲同工之妙(具體點擊: )。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香山寺主體建築——大慈悲殿

其二:天王殿後眾多臺階的視線盡頭,是香山寺的主體建築大慈悲殿,它可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仿古建築殿堂之一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大慈悲殿全景(正面)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大慈悲殿及其匾額(側面)

寬71.9米,進深39.9米,高33.96米,面闊十一間,單體建築面積達到了2869平方米,比故宮太和殿還大了近500平方米!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像

殿內還有目前全國最大的殿內香樟木雕觀音聖像群:供奉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像高17.9米,為直徑2.6米的整棵香樟木精雕而成;32尊觀世音菩薩化身聖像,尊尊皆高3.6米,塑像精美,表情生動。我這個無神論者,立於像前亦有驚魂攝魄之感,這大概也是吸引香客們虔誠禮佛的原因之一吧。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觀世音菩薩化身聖像(左二為白衣觀音,右二為六時觀音)

以上兩點,單從視覺效果極為突出,這恐怕還得歸功於寺院主持僧宏法法師對整體規劃設計的高度重視。

其三:當然是香山寺的文物古蹟及其觀音文化。接下來,且聽在下徐徐道來。


2.宋金古碑殘跡崇

元好問對香山寺的歷史典故非常熟悉,緣於他36歲在登封閒居期間,在著述《杜詩學》一書之餘,曾於春日赴昆陽(今平頂山市葉縣)途經梁縣時暢遊過該寺,並有《梁縣道中》一詩記錄此次行程和心境:“青山簇簇樹重重,人在春雲浩蕩中。也是杏花無意況,一支臨水臥殘紅。”此時的遺山先生,剛辭去了金朝國史院編修的冷職,大有避世歸隱之念,心境難免惆悵落寞,只好借臨水橫臥的一枝杏花排遣失落孤寂之情。

遺山先生到來時,時名“香山觀音禪院”的香山寺已於41年前由金世宗次女唐國公主及其丈夫烏林答天錫捐資重建,規模宏大,殿宇巍峨,僧侶眾多,香火甚旺。兩掛金末新鑄的大鐘聲鳴遠播,由宋神宗敕建的大悲觀音大士塔雄偉地矗立在香山之巔已近160年,塔底立著由大書法家、一代奸相蔡京書丹的《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碑。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碑》(即蔡京碑)

《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亦稱《大悲觀音菩薩得道證果史話碑》,現在習稱為《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也俗稱為《蔡京碑》,系時任汝州知事蔣之奇於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潤色撰文,時任翰林學士承旨、中大夫、知制誥兼侍讀、修國史的蔡京於次年書丹。碑高2.22米,寬1.46米,碑文50行,滿行91字,共4280字。

這塊碑刻可是個寶貝哩。世傳的宋代“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現多指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其中,前三者皆無異議,唯有最後的“蔡”,亦有不少人認為應為蔡京而非蔡襄,只因蔡京的人品和聲譽遭人詬病和唾棄而後世改以蔡襄代之。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蔡京的書法作品被人嫌厭和譭棄,流傳後世者極為鮮見。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除了他在近年大熱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以及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和《雪江歸棹圖》等罕有的幾幅傳世書畫名作上的行書題跋外,就只有《元祐黨籍碑》等4塊楷書碑刻了。蔡京書法作品本就稀見,而這塊《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碑》(下文簡稱蔡京碑)又正是大家公認的蔡京楷書的代表作,因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後世書家所珍視。

蔡京書法博採眾長,自成一體,“筆法姿媚,字勢豪健,痛快沉著,獨具風格,為海內所崇尚”,時人皆讚譽“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 “朝野上庶學其書者甚多”。

古往今來,文人沒有不喜好書法的。想來,在料峭春寒中,當“北方文雄”元遺山先生撫摸著這塊石碑,逐字端詳品味著蔡氏書法時,眼睛一定是放光的吧,原本寡然索味的心緒也一定會頓時豁然舒朗起來。

遺憾的是,我們卻沒有遺山先生這麼好的福氣。一來,這塊碑現存於大悲觀音大士塔下的三皇姑洞內,平日裡難得一見,只能買本書一飽眼福;二來,這塊碑已非元好問瞻仰的那塊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刻立的原碑,而是元朝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七月時,香山寺住持福滿因不忍見該碑風化剝蝕的慘狀而重新拓片翻刻的。好在,這塊如今已712歲的古碑,除在文革期間遭人為破壞致使碑額及上部左右兩角的字跡損傷外,其餘部分尚完好可讀。真是天可憐見!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即公主碑

當然,遺山先生欣賞這塊蔡京碑時,距其初刻立於塔下已過去了125年,碑上的字跡有可能已因歲月侵蝕而顯出些許磨耗和疲態。可是,初春的麗日下,我們的遺山先生不難發現,不遠處靜靜地佇立著另一塊石碑,碑上的楷書字跡如刀削斧鑿般遒勁沉穩,一看就是立碑不久。這塊碑正是駙馬烏林答天錫(前文已提及)撰文、洛陽書法大家師儉書丹的《重建汝州香山觀音禪院記碑》,俗稱《唐國公主碑》(下文簡稱公主碑)。該碑現立於大悲觀音大士塔下東北角,為“金刻佳本,無逾此者”,從書法角度來看,其藝術價值也很高,可惜亦在“文革”中遭難,現僅餘半塊殘碑且碑文多已漫漶。

我們都知道,臨帖時墨跡本遠優於碑拓,是因為墨跡本能夠原汁原味地保留書法作品的原始信息,其墨色濃淡、筆鋒來回等種種用筆特徵都一覽無遺,而拓本在勒石上碑和錘拓託裱等環節卻必然會導致原書寫字跡的失真走樣。

可是,這兩塊古碑——二次翻刻的蔡京碑和殘損不堪的公主碑,今天仍然都在香山寺“三大碑刻”之列,依然受到高度重視,併成為鎮寺之寶,且蔡京碑的拓片還曾於1976年應英國牛津大學特邀赴英國展出過!同時,我們也知道,遺山先生對這兩塊碑也是格外高看一眼的。

箇中緣由,難道僅僅是碑文書法體現出的藝術價值嗎?

當然不是。


3.觀音證道在香山

蔡京碑和公主碑的碑文內容,都明確地指向了一個重要的佛教觀點——香山乃觀世音菩薩證道處!香山寺乃觀世音菩薩祖庭!也正是在仔細閱讀了這兩塊碑的碑文(很有可能還經過了一番考據)後,大文學家兼歷史學家的遺山先生才有了上文“梁縣香山真是大悲化現之所”的定性。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蔡京碑拓片(局部)

蔡京碑碑文載:“如是我聞道宣律師在長安終南山靈感寺行道……感致天人,給侍左右。師一日問天神曰:我聞觀音大士於此土有緣,不審靈蹤顯發何地最勝?天神曰:觀音示現無方,而肉身降跡惟香山姻緣最為勝妙。師曰:香山今在何所?天神曰:嵩嶽之南二百餘里,有三山並列,其中為香山,即菩薩成道之地。”碑文不僅明確指出香山“即菩薩成道之地”,還詳述了漢化佛教觀音菩薩身世及得道正果經過,闡述了妙莊嚴王的三女兒妙善鐵心向佛,苦心勵志,捨身救父,最終涅盤道化千手觀音的宿世因緣。

蔡京碑所敘觀音證道於香山這一佛緣史,是唐代以來廣為流傳的妙善觀音證道於香山的範本和根據,是關於觀音證道原生地的最權威文本,它歷史最早,規格最高,具有碑傳文物無可爭辨的說服力,有力地確立和奠定了香山寺作為漢化觀音原生地在佛教史上的地位,確立了香山寺作為觀音“根”文化性質的歷史地位,一切關於觀音的歷史研究都無法繞開它的存在,具有極高的佛學研究價值和較高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該碑也是杭州天竺寺《大悲觀音傳》碑的源本和母碑。

公主碑碑文記載說“河南汝州之境,嵩山之下,汝南三十里有佛剎焉,在乎山之巔,曰香山院,即妙莊嚴王少女妙善菩薩之道場也。其現象顯跡始末之詳,舊有傳刻,此不復紀。自宋元符以來,住持者相因修葺,輪奐美孚,僧徒居依不啻千指。以大士遺身在塔,靈應殊勝,歲率以春二月,諸方之人不遠千里而來,敬禮者無慮萬數” 。又載:“爰暨唐國公主歷遊西南勝概,敬禮聖蹟,周覽山川,相繆蔚蒼,冥寂窈深,富有佳氣,雖在人間,不接塵境,喟然嘉嘆,噫噓嘻!此真道人修行之地也。復聞大悲菩薩成道始終之說,油然欣慕。”也確切地指出了妙善在香山修道得成正果即為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這一說法。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香客們虔誠參拜大慈悲殿內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

我理解的所謂的觀世音香山證道,通俗地說,就是一個妙善修行得道,涅盤應化為千手千眼觀世音的故事。

觀音的俗身妙善在平頂山市白雀寺出家後,其父莊王見她修行意志堅定,不思悔改,大為惱怒,派兵火燒白雀寺,屠戮眾尼,妙善被龍山山神救走,隱居香山,結廬修行,三年得道。莊王后來得了頑疾,經異僧指點,找到香山妙善,求其手和眼做藥引。妙善為報莊王養育之恩,毅然獻出雙手雙眼,而自己因此修行圓滿,涅盤應化為千手千眼觀世音,民間稱之“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表示遍觀世生。順便說一句,傳說妙善得道正果之後,她的姐姐妙顏和妙音受到感化也相繼出家修行,得道正果成為了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

關於觀音證道香山一說,除上述兩碑外,還有其他一些史志文獻與碑刻、學術研究、鄉風習俗、民間傳說等為佐證,已為後世佛學界所認可。正因如此,才有瞭如今香山寺大慈悲殿所懸掛的三塊匾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

和香港佛教聯合協會覺光長老各自題寫的一塊“觀音聖地”匾,和一塊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長老題寫的“觀音祖庭”匾額。尤其是在佛教界有著相當影響力的臺灣星雲大師,不僅自稱是觀世音的弟子,更是明言“我是大香山寺的信徒”。

浙江舟山普陀山和海南三亞南山,我各去過兩次,相比它們作為觀音道場的知名度和蜂擁而至的香客、遊客的火爆程度,恐怕河南平頂山香山寺難以望其項背,這同香山寺“觀音祖庭”的地位大不相稱。甚至於來香山寺遊覽之前,喜歡逛遊的我竟然從未聽聞過香山寺的大名,不知道距我200公里處還有這等文化底蘊豐厚的所在。看來,平頂山市還有很多宣傳工作值得去做。

不過,蔡京碑和公主碑關於觀音證道化現的闡述,一定是入了遺山先生的心和腦,否則,他老先生何至於在11年後還在遊記中信手拈來呢?


4.孤塔千年伴佛鐘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大悲觀音大士塔只露出一個塔尖

穿大慈悲殿殿堂向北,抬眼望去,被濃蔭簇擁著的一溜石階盡頭,高聳入雲的千年宋塔——大悲觀音大士塔(下文簡稱宋塔)只露出一個塔尖。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斑駁古老的香山寺原山門

該塔是宋神宗趙頊(xū)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時敕建的。據考證,東漢末期香山寺始建時曾建有一座四方形樓閣式木塔,唐代時塔和寺仍並存,惜後世毀損。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四面觀音殿及宋塔

拾階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斑駁古老的香山寺原山門,視線越過其後於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所建的年代感十足的四面觀音殿,大半個塔身在藍天映襯下顯得疏朗俊逸。

遠近聞名、史志文獻有載的宋塔,塔身高33米,為八角九層樓閣式密簷磚塔,外廓呈拋物線,細膩纖細,靈動秀美。此塔是平頂山香山寺的標誌性建築,具有重要的宗教象徵意義。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宋塔全貌

繞過四面觀音殿,宋塔全貌盡展眼前。塔身雄渾高大,繁飾與簡約相結合,大方雄偉,由鐵製九重相輪和仰月組成的塔剎直刺入雲。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宋塔局部

宋塔各層多設仿木構樓閣式門,現存兩扇。第一、二層為仿木構塔簷結構,均以青磚疊澀出簷5~9層,皆以青磚雕飾各種花紋圖形,精美絕倫。塔的第二、三層外壁設壁龕五排,共304個龕佛,內置坐佛,其中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計35尊,姿態各異,雕刻精美,宗教意義重大,堪稱寶塔一絕,寺院重寶。其餘各層均為素面青磚平砌而成,自第四層以上各層高度與直徑急劇收分。

據說塔下有地宮,內存放有觀音真身舍利,前述公主碑碑文亦有“大士遺身在塔”的記述,因而宋塔又被譽為“真塔”“聖塔”。當然,這需要考古支持才能確證。不過,宋塔“大悲觀音大士塔”的名字確為歷代方誌所載,同前述古碑關於觀音證道香山的說法互為佐證。

當正值壯年、心懷報國之志的遺山先生於公元1225年春日徐步登上香山之巔的時候,微風拂袖,萬木萌綠,仍會略感寒意。近前,宋塔巍峨,碑刻林立,僧尼穿梭,鐘聲不絕;放眼遠眺,依山而建的香山觀音禪院(寺院時名),殿宇鱗次櫛比、層疊密佈,在豔陽下金碧輝煌、熠熠生輝。此刻,有大好河山滿眼,名家書法在心,觀音聖蹟入腦,因告假回鄉而生髮出的那些惆悵、那些孤寂、那些落寞,想必都煙消雲散了吧。果如此,則香山寺之遊,對於遺山先生而言還有療傷慰心之效哩。

說到宋塔,就不能不提及立於該塔東北隅的另一座明末原碑——《重修香山觀音大土塔碑記碑》。

到明末崇禎元年時,歷經風雨和兵災侵擾的宋塔已有傾頹之憂,“萬曆舉人仕至四川龍安府知府杜齊白及僧福恕等修葺觀音大土塔,崇禎二年九月告成”。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十月,由明末翰林院國史修撰、書畫家劉若宰撰文並書丹的《重修香山觀音大土塔碑記》立於塔旁。因劉若宰是崇禎元年的科舉狀元,故該碑俗稱《狀元碑》(下文亦用此稱)。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狀元碑

狀元碑高2.72米,寬1.16米,至今保存完好。碑文為駢體文,草書豎式16行,每行50字不等,共638字。碑文大意為論述佛教流傳與教義宗旨,追記香山寺觀音大土塔建成之始的繁榮及其以後的盛衷,讚譽重修時的情景與其虔心祝願。碑文通篇狂草,多為中鋒用筆,輕捷靈動,張弛有度,氣勢磅礴,這在歷代以草書勒碑的遺蹟中非常少見。

“宏開峻宇,亙壓危磐。掛清漢以控宏圖,列金容而羅玉相。須彌絕地,遙瞻丈六之光;兜率凌雲,依稀尺五之上。會婆羅於賢劫,示妙覺之真境。華欞共珠輝,雕薨與金精並麗。將使凡流拾級,瞥眼盡見山河。慧暗同登,舉足能齊日月者也。” 我節選的這一段朗朗上口的碑文,是典型的駢體文,用“工整嚴謹的對仗、和諧優美的韻律、駢散相間的句法以及充滿詩意的語言,極言宋塔的高大、雄偉、壯麗”。啥叫水平?啥叫狀元水平?這就是!

劉若宰,安徽省安慶市石牌區人,不僅文采出眾,詩寫得好,而且善書善畫。其書法尤以草書見長,縱橫飄逸,瀟灑韻致,嫻熟流暢,用筆纏繞連綿,疏拓秀媚,在恣放中表現雅逸,靈動中透出清秀。

遺山先生雖沒能看到這塊狀元碑,但他在香山寺摩挲過、欣賞過、研究過的其他碑刻,其中很多我們今天都無緣一見了。

在香山寺1800多年的歷史上,曾經立過100多通碑刻,惜今僅存十餘通。而狀元碑以其恣肆的狂草和優美的駢文傑作,同前述蔡京碑和公主碑並稱為香山寺“三大碑刻”,其藝術價值、文學價值和佛學價值頗高,彌足珍貴。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具有深厚歷史、文化、藝術背景的香山寺 “觀音大士塔及碑刻”,2013年成為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尾聲

就在遺山先生瞻拜香山寺的第二年,即金哀宗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他就出任河南鎮平縣令,次年改官河南內鄉縣令。正大八年(公元1231年)他調任南陽縣令後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成績斐然,“善政尤著”。《南陽縣誌》記載:“南陽大縣,兵民十餘萬,(元好問)帥府令鎮撫,甚存威惠”。

香山寺瞻拜“觀音祖庭”聖蹟,平頂山尋訪觀音得道傳說

此後不久,元好問赴京城任尚書省令史,移家汴京。此後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轉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官至翰林知制誥,達到其一生的仕途頂峰。莫非,遺山先生的心跡真的感動了大悲觀世音菩薩?

一座“梁縣香山寺”,半部觀音漢化史。


關於香山寺,可談可聊的還有很多。限於篇幅,只能留待以後慢慢道來。

俗話說:看景不如聽景,百聞莫如一見。如果感興趣,大家何不妨待疫情過去後親自到平頂山市香山寺一觀呢?


【Tips】1.到香山寺遊覽,自駕很方便,停車位很多。

2.香山寺門票每人5元。

3.開放時間:

夏季(4月1日至10月7日):7:00—17:30

冬季(10月8日至3月31日):7:00—16:30

每逢農曆初一和十五,早上提前半小時開放。

4.香山寺佛事活動很多,可提前聯繫確認。




《,一代奸臣蔡京的楷書是這樣的》,作者:煥章的小閣子

《劉若宰與香山寺狀元碑》,作者:任學,平頂山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