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重視輕度聽力障礙?

對於大部分輕度聽力障礙者來說,在安靜環境下,與別人在不遠距離內進行面對面交流一般不會察覺自己的聽力障礙,這是因為在聽不清別人小聲說話聲音時,聽障者會根據以往的聽覺經驗,通過口型輔助或聯繫前後語句判斷別人所要表達的意思,但如果說話者更加小聲或背對著輕度聽力障礙者,那聽障者就有可能會聽不清某個詞,從而漏聽或誤解說話者的意思。

部分成年輕度聽障者一般不會認為是自己有輕微的聽力障礙,而往往會認為是說話者的聲音太小了,或者距離太遠、背景太嘈雜,甚至會認為是說話者吐字不清。

對於有輕度聽力障礙的兒童、嬰幼兒來說,家長對輕度聽力障礙往往也採取不重視的態度,甚至認為是孩子年齡太小,反應不靈敏,或者認為等孩子長大了就能像健聽者一樣聽到。

但是,中國聽力在線告訴您,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完全沒有任何聽覺經驗,言語發育從零開始,他們需要更好的聽力基礎才能更好地學習語言。即使是輕度聽力障礙,也會影響孩子的言語發育,最終導致詞彙量少或說話晚,吐詞不清或不理解說話者的意思等。

案例分析:

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誌曾經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先天性輕度聽力障礙女孩由於從小說話聲音小,家裡人以為她害羞,一直沒有讓她上幼兒園,5歲半入學前體檢才發現聽力有問題。當別人見到孩子時問她:“寶寶你叫什麼名字”,她回答“寶寶你叫什麼名字”,這說明她聽到了問話,但不明白問話的意思。

據她的媽媽講述,孩子一般簡單的話都能說,還會唱兒歌。但別人與她對話後發現,帶有“z、c、s”或“zh、ch、sh”的音她發不準或這些音聲音特別小,聽起來像被吞掉一樣。如果不是專業人員,一般不會注意這些細節。

從她的聽力圖來看,按500、1000、2000、4000 Hz 4個頻率的平均聽閾值計算,基本屬於輕度聽力障礙,然而仔細分析各個頻率的聽閾值,發現她的低頻聽力500、1000 Hz在30-35分貝,基本接近正常,而高頻聽力2000、4000 Hz在50-55分貝,屬於中度聽力損失範圍。孩子低頻聽力較好,一般的會話基本都能聽得到,而高頻聽力不好,這使她得不到高頻信息。她聽到的話多是斷章取義,不夠完整,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願意重複別人的說話,不願意去理會意思的習慣。

非新生兒聽力篩查途徑去醫院就診的輕度聽力障礙兒童,家人發現聽力障礙的平均年齡為36個月左右,有的家長即使發現了孩子的聽力問題,由於對輕度聽力障礙的不重視,過了半年或一年才帶孩子去醫院就診。而現在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未能通過聽力篩查的孩子一般3個月左右接受聽力學診斷性檢查,這時就可以知道孩子聽力狀況。

然而,對於輕度聽力障礙,多數家長認為“孩子能聽到大人的說話,自己也學會了說話,甚至還會唱歌,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就遲遲不給孩子配戴助聽器,也不讓孩子接受聽覺及言語康復訓練,導致孩子到了4、5歲時,與同齡孩子相比,出現了明顯的語言障礙才開始著急。

這時候,在輕度聽力障礙的孩子在成長髮育過程中,就已經不知不覺出現了言語發育障礙,只不過家長沒有察覺到與同齡孩子的差距。中國聽力在線真心希望家長重視孩子的輕度聽力問題,認真聽取聽力學專家的意見,讓孩子接受專業的聽力康復指導,最大程度發揮孩子的言語交流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