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寫作的“十大誤區”,文字新手條條戳心

“學習新風尚”公眾號:一些同志寫作水平之所以提高不快,固然與理論、文字基礎不厚實有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寫作本身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以源清求流潔,以本固促枝榮”。要提高寫作水平,首要的是對一些似是而非、流傳甚久的觀點加以釐清,才能抓住寫作的本質和要害。


誤區一:寫作沒有具體工作重要

文以載道。文章主要有兩大功能:

一是解決日常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

二是解決人類心靈深處的“軟點、痛點和癢點”問題。

文字裡有縱橫捭闔、有千軍萬馬、有雷霆萬鈞。就寫材料而言,寫作本質上是部署工作、糾偏正向、推動落實的重要載體。材料質量不高,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難以全面掌握,工作中的特點規律難以精準把握,經驗做法難以及時推廣,最終會導致上級領導的決策意圖貫徹不力,工作和建設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寫作不是寫字,而是寫理念、思路和舉措;寫材料不是玩文字遊戲,而是深度研究和有效推動工作、建設和發展。


誤區二:寫作就是簡單的文字組合

寫作就像音樂一樣,雖然只有七個音符,但真正的藝術大師卻可以譜寫出優美的樂章。某種程度上說,打仗是打思想,做企業是做文化,寫作就是拼思維。除了常用思維方法外,寫作至少還有以下五種:

一是潛思維,就是讀者通過字裡行間,可以揣摩作者很深層的思維軌跡、心理結構乃至價值取向。比如,某單位在汶川大地震捐款橫幅是“抗震救災、責無旁貸”,雖然沒有多大問題,但潛意識散發著淡淡的優越感和責備感。如改為“血濃於水,助人就是助己”,就會有歷史的穿透力和濃郁的人文關懷。

二是原創思維。比如,從蠟燭到電燈等等,足以說明原創思維是人類最偉大的傑作,這就好比再銳利的斧頭都比不上再蹩腳的槍炮,這是質的飛躍。

三是追問思維。就是從歷史沿革、地緣政治、發展脈烙、歷史基因等方面,進行追根溯源的研究和拷問。比如,增強責任感只能解決責任區內的問題,而喚起歸宿感才能解決交叉性、邊緣性等很多複雜問題。

四是方法論思維。方法論是方法的總和,就是運用系統思維,從更寬的視野加以分析研究。比如,某地接連發生交通事故,不一定是司機駕駛技術不好,還與整個城市交通設計、交通標識、路況、車況、行人的交通意識、司機所在單位的內部關係、司機的家庭和身體、心理狀況,等等,都有密切關聯。

五是專業背景思維。不能習慣用思想道德層面看待一切問題,而要善於運用管理學、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經濟學等專業知識進行科學推理和縝密分析,文章的說服力、感染力和生命力肯定大不相同。比如,如何防止代表聯名提建議的“邊際效應”,怎樣避免政府辦理代表建議的“上限、下限規避化”,等等。


誤區三:寫作就是抄

寫材料有時確實需要摘抄某些內容,但決不僅僅限於摘抄,更不是照抄照搬。“抄”主要是啟發思維,觸發靈感和開闊視野,抄是抄“意”,不是“抄”字。對此,古人早有論述:“淺者抄字,中者抄意,高者抄氣”,頗值玩味。現在還有兩句話不失為經驗之談:“把別人的一句話變為自己的三句話,把別人的三句話變為自己的一句話”;“將前人的認識終點作為自己探索的起點,將前人取得的成果作為自己創新的平臺。”這些都說明寫作是門藝術和科學,是昇華的藝術和概括的科學。如果純屬照抄照搬,將寫作任務交給幾個打字員足矣,何必組織這麼多機關人員勞心費神呢?


誤區四:寫得越長越好

初學寫作者都喜歡把大量的素材堆在一起,以為材料越多越好,文章越長越好。對此,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說過:“一個高明的作家不是知道寫什麼,而是知道不寫什麼。”英國著名戲劇家肖伯納有次給朋友寫信說:“對不起,我沒有時間將信寫得更短些。”這都說明,由短到長易,由長到短難。越是深邃的思維,寫出的文章看似越簡單,反之,越是簡單的思維,越是寫得很複雜,作者沒想透,讀者看不懂,有人稱之為“簡單的深刻”和“複雜的膚淺”。對於素材,要學會取捨,再好的寶貝放錯地方就是廢物,正如裁縫,不能因為布料好就加長袖子。


誤區五:寫得越實越好

有兩種實,一是就事論事的實,另一種是高度概括的實,有著質的區別。為什麼有的機關幹部寫的材料讓領導不滿意?很大原因就是太實!要麼大量堆砌羅列,將文中觀點淹沒在繁雜的事例中;要麼材料與觀點互不聯繫甚至“脫靶”,令人不知所云。這說明,思想是文章的制高點和海拔線,不經高度提煉的文章是思維層次不高的表現。進而言之,文章優劣的分水嶺在於是求“術”還是求“道”。“術”充滿著匠氣,好比“土電工”知道“火線”與“地線”不能接,但不懂什麼叫安培定律;泥瓦匠知道建房屋,但不懂什麼叫建築美學和力學結構。而“道”,則充滿著科學思維、寬廣視野、歷史目光和人文關懷。


誤區六:寫作就是想到哪寫到哪

一些“老機關”說,你怎麼說話就怎麼寫,其實不然。說話可以信馬由韁,不用考慮怎樣開頭結尾,怎樣分段落層次,也沒有時間限制。但寫作卻有特有的內在規律,既不能離題太遠也不能離題太近,需要精心佈局。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文章一定要有矛盾的衝突,只有產生鮮明的對比,才能有強烈的衝擊力!已故著名作家路遙在他成名作《人生》中就將高加林寫得很倔強,而將其父就寫得很懦弱。我們平常寫材料經常說要“找靶子”,就是針對什麼,解決什麼,本質上也是矛盾衝突的運用。這都說明,文章需要匠心獨運,而不是隨心所欲。


誤區七:寫作需要開門見山

這話只說對一半,有的文章確實像吃包子一樣,皮薄餡厚,一下到位,但有的文章就很需要交代背景。比如,我曾在部隊採寫“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武警汕頭支隊原支隊長魏文濤先進事蹟時,就將筆墨的著力點重點放在將背景交代清楚,寫透汕頭特區的複雜性、駐地維穩形勢的嚴峻性、當前武警部隊任務拓展的艱鉅性、領導幹部加強學習的極端重要性,然後再寫魏文濤靜心學習,就會給人打下深深的烙印。這就好比黑字寫在白紙上更醒目,也如同冬天和夏天,用熱水洗澡感覺完全不同。如果孤立地就學習寫學習,沒有將歷史與現在、內部與外部等背景作為烘托,會使人有突兀感。


誤區八:作品被否定就懷疑自己

文章寫法很多,關鍵在於如何提煉思想和選取角度。比如,描寫秋天,可寫絢爛,也可寫豐碩,還可寫落寞,風格各異,不代表作品不好。作品被否,不一定是寫法有問題,有時是思想站立點不高,有時是觀察、分析問題的視角有偏差,有時是掌握信息不全面,有時是深層價值觀等潛在影響,有時是先入為主的意見影響寫作方向,還有的純粹是不合領導或編輯口味。一些大師作品曾反覆被否,但他們高度自信,愈挫愈奮,敢於下筆,後來終獲成功。內行人都知道,寫作就那麼一層紙,捅破了很簡單,好比“賣油翁”,熟能生巧。


誤區九:只要能寫,就什麼都會寫

文章的種類太多,什麼都能寫、什麼都能寫好的人實在不多。不能因為有些文章不擅長就背上思想包袱,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制約你強項的發揮。相對而言,早年學寫新聞很能培養髮現和分析問題的高度、深度和角度。比如,某市人大舉行代表培訓班,因為培訓年年搞,如果僅僅從這個角度切入,新聞價值不大,但若從“推進代表履職能力現代化建設”入手,文章的時代性和思想性陡然倍增。所以說,年輕的機關人員入門之初寫點新聞報道非常好,某種程度上是錘鍊思維能力的“童子功”。


誤區十:一味追求作品十全十美

一位作家說:“文章要像人一樣,總得有所長才會有味道,10個優點不如一個特點”。比如,主題不深,可以讓結構很奇巧;結構不精彩,可以以語言凝鍊制勝。總之,在文章中心思想表達正確後,必須要有自己的獨創,你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會長久地被人記住。甚至可以說,能在某一點上給人以啟示,讓人“眼前一亮、心頭一震”就是好文章,讀者喜歡的是有一點思想閃光的文章,不喜歡“一點毛病沒有但也沒有一點新意”的文章。當然,能十全十美更好。


公文寫作的“十大誤區”,文字新手條條戳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