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期最陰毒的將領衛瓘,是如何除掉鄧艾、鍾會和姜維的?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文史磚家


後三國時代,最精彩的一次對決,就是魏滅蜀之戰。但戰後的結局,並沒有皆大歡喜。戰爭中的三個主角:姜維、鄧艾、鍾會都慘死,反而讓配角衛瓘,成為最大的贏家。鄧艾被認為密謀造反,先被抓,後被殺。鍾會和姜維是真的密謀造反,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確,他們都算死於衛瓘之手。有人為姜維嘆息、有人為鄧艾鳴不平,甚至有人認為,衛瓘陰毒,害死了這三個主角。本人認為,這三人都是自取滅亡,跟別人沒關係,即使衛瓘不出手,也有人滅他們。

姜維敗軍之將,寄希望於夥同鍾會密謀割據,可惜遇到個豬隊友鍾會錯失良機,天命不在、大勢已去,最後的掙扎也很無力,抱憾而亡,沒什麼說的。但是,他想要活下去也很簡單,只要不參與鍾會的造反就可以。看看蜀國亡國後,司馬昭對蜀國老臣基本優待有加,劉禪做著安樂公一直老死,姜維要是去了洛陽,也能得個一官半職,做魏臣或者晉臣,安度晚年。起碼,寫《三國志》的陳壽就是例子,蜀臣搖身一變成魏臣、晉臣。

鄧艾,他的死一直有爭論。有人認為,他功高震主,必須死;有人認為,他一心為國,剛滅蜀就籌劃著滅吳,死的冤。咱們是馬後炮,也是局外人,當然知道他沒想要造反。但是,那個時候的局中人怎麼想呢?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鄧艾的軍事能力,毋容置疑,靠著軍功一步步起來,最後,陰平小道出奇兵,一錘定音滅蜀成功。鄧艾對司馬家的忠誠,也毋容置疑,司馬師對他有知遇之恩,他在司馬師的提拔栽培下成長,並且幫助司馬師剿滅“諸葛誕之亂”。

滅蜀他的功勞當然大,但是,假如沒有鍾會的魏軍主力與姜維糾纏,鄧艾能不能成事還不一定吧。滅蜀之後,鄧艾自詡滅蜀第一功臣,以蜀國“救世主”自吹,獨斷專權,不經上面批准,就以天子名義,給蜀國舊臣大量封官加爵。這讓同樣功勞甚大的鐘會情何以堪,何況鍾會才是帶著魏軍主力作戰的人。

鄧艾的這些做法,的確不合規矩,獨斷專權也就算了,擅自封賞也就算了,關鍵是他還不上報司馬昭批准就自己做主了,他的領導會怎麼想?司馬昭其實已經很生氣了,他派監軍衛瓘告誡鄧艾:有事要報備,不要自作主張。

(昭使監軍衛瓘諭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資治通鑑》卷七十八)

鄧艾受到司馬昭責備,還是執迷不悟。於是乎,鍾會抓住機會告他的黑狀,作為監軍的衛瓘,當然也認為鄧艾作風有問題,畢竟鄧艾這作風會不會發展到謀反?誰也不敢保證。司馬昭終於忍不住了,這樣的刺頭得收拾掉,命令收押鄧艾帶回洛陽。鄧艾真的“功高震主”了,對於收押鄧艾這事,司馬昭表現的很緊張——自己親自率軍到長安、命鍾會帶兵進成都、命賈充帶兵進斜谷。

鍾會用的是“一石二鳥”,讓兵力少的衛瓘去抓捕鄧艾,鄧艾要是反殺衛瓘,那麼鄧艾謀反就坐實了,鍾會在出兵攻打鄧艾,一下就能除去兩個人,自己可以大權獨攬。衛瓘抓捕鄧艾的行動其實很兇險,弄不好就小命不保,還好鄧艾自認為清白,束手就擒。鍾會大權獨攬,手下擁兵20多萬,就開始籌謀佔蜀為王、甚至進軍中原的計劃。

姜維鼓動鍾會殺掉魏軍將領,鍾會則猶豫不決,導致消息洩露,群情激昂的魏軍將士,衝入城中,鍾會、姜維死在亂刀之下。衛瓘則是僅存的高管,穩定局面就靠他了。正好,鄧艾屬下劫走了鄧艾的囚車,衛瓘派出田續追殺了鄧艾和他的一個兒子。史料裡面說是,衛瓘殺鄧艾,是因為害怕誣陷鄧艾的事洩露。其實這個事,應該是衛瓘給司馬昭背鍋了——衛瓘應該是接收到司馬昭的指令殺人的。證據就是,在死無對證的情況下,鄧艾在洛陽的好幾個兒子,事後,都慘遭司馬昭毒手。

衛瓘,成為滅蜀大功勞中僅存的一位,在司馬昭、司馬炎兩朝都深受重用。一度任職徵東大將軍、徵北大將軍,解決了烏桓、鮮卑的邊患。後來入朝人司空、太子少傅,位高權重。他的四子衛宣還娶了司馬炎的女兒繁昌公主。

在晉惠帝司馬衷時,輔政大臣楊駿被賈南風和楚王司馬瑋合謀害死。作為三朝元老的衛瓘,與汝南王司馬亮一起輔政。賈南風掌權路上的絆腳石,衛瓘和司馬亮,也被賈南風忽悠愣頭青司馬瑋殺掉。接著,司馬瑋也被賈南風弄死,從此妖后賈南風獨霸晉朝朝政十多年。


爾朱少帥


三國末期,鄧艾和鍾會已經算是超一流的統帥了,但即便是這樣的人物,最後還是栽在了衛瓘手裡,足見此人的膽識與謀略不可小覷。不過,鄧、鍾二將之死,更主要的原因還在於,他們之間彼此內鬥,給衛瓘留有了可乘之機。

在鄧艾、鍾會和衛瓘三人中,論忠誠度而言,衛瓘可居第一,其次為鄧艾,最次為鍾會。曹魏派鄧艾與鍾會分兵征討西蜀,成都的劉禪向鄧艾投降,姜維等一班武將則奉命向鍾會繳械。結果,鍾會萌生了謀逆之心。

鍾會想要謀反,企圖佔據西蜀擁兵自立,但鄧艾成了心腹大患。幾經盤算,鍾會想了個主意,造謠稱鄧艾謀反,並得到了朝廷的押解鄧艾的旨意。奉命去成都的,便是衛瓘。

按照鍾會的設想,如鄧艾被擒,則萬事大吉;若衛瓘被反殺,則再以鄧艾謀逆為由,興兵征討。鍾會的這個計策,無異於將衛瓘架在火上烤:一旦失敗,先丟掉小命的必然是衛瓘。

但衛瓘頗為聰明,他到成都後先穩住了鄧艾的手下,順利地擒住了鄧艾。不過,後來鍾會謀逆的心思越來越明顯,引發了魏國將領的不滿。鍾會一度想裹挾衛瓘一同起事,但衛瓘默不作聲,由此也受到了猜疑。

關鍵時刻,衛瓘用裝病的方式騙過了鍾會,逃出城後與魏國軍將共同攻擊鐘會,並滅了鍾會、姜維等人。此後,衛瓘擔心鄧艾被釋放後會東窗事發,於是便下毒手殺了鄧艾父子。

儘管有人稱衛瓘是“三國末期最陰毒的將領”,但從鍾會、鄧艾之死來看,此二人的結局也算是咎由自取。鄧艾收降劉禪,變得頗為驕縱,而且忽略了鍾會這個政敵,而鍾會則早有擁兵自立的野心,卻又不能當即立斷。最終,處於夾縫中的衛瓘,不僅保全了自己,還除掉了兩位功勳,可謂實屬不易。


史海爛柯人


衛瓘,是殺死三國名將最多的人,他不是用刀劍殺人,而是用計謀,說他是三國最厲害的陰謀家都不為過。

三國後期三大頂尖名將鍾會、姜維和鄧艾,皆死於他一人之手,而且死於同一個時間段。

衛瓘是誰?他為何要殺掉三個名將呢?


衛瓘出身官宦世家,父親是曹魏尚書,十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了,衛瓘因為有才學,接了老爹的班,做了尚書郎。

後來,司馬家族得勢之後,衛瓘很快依附過去,受到司馬昭格外器重。

公元263年,鍾會、鄧艾伐蜀,衛瓘以監軍身份隨軍出征,並親自統兵一千多人。

鄧艾偷渡陰平,逼近成都之後,劉禪不戰而降,之後,鄧艾居功自傲,常常指手畫腳,頤指氣使,鍾會憤憤不平。

此時,姜維投降了鍾會,但他仍想興復漢室,他決定孤注一擲,挑撥鍾會與鄧艾的關係,令他們自相殘殺,於中取利。

鍾會是有私心的人,他手裡有軍隊,有地盤,有糧食,也想當個地方軍閥。


姜維發覺鍾會有異心,於是私底下找到了鍾會,稱願意輔佐他成為蜀中之王,但前面有個攔路虎—鄧艾,必須先除掉他。

如何殺掉鄧艾呢?姜維出了一條妙計:先給司馬昭來一道密信,說鄧艾要謀反,司馬昭疑心,必定將鄧艾召回,咱們趁機殺了他。

鍾會點了點頭,決定依計而行!

果然,司馬昭收到信之後,狐疑不定,讓鍾會速速捉拿鄧艾,將其用囚車押回京城審訊。

這時候,姜維又生一計:不如讓衛瓘去捉拿鄧艾,衛瓘捉住了鄧艾最好,倘若鄧艾反抗,殺了衛瓘,就坐實了謀反的鐵證,咱們正好攻打他。

此乃一石二鳥之計也!


衛瓘何等聰明之人,他心知肚明,卻又不敢不去,於是帶著一千來號人,連夜到了成都,迅速向各營將領遍發檄文:

封詔捉拿鄧艾,膽敢阻攔,誅三族。

果然,各營將領無人敢輕舉妄動,第二天,鄧艾還在睡夢之中,就被衛瓘當場捉住了。

這時候,鄧艾的親信聞訊而動,紛紛過來質問,衛瓘從容如常,聲稱他會親自寫奏摺,為鄧艾申辯,但現在上頭有令,必須先把鄧艾押到京城。

親信紛紛退走了!

攔路虎已被捉住,鍾會決定謀反。鍾會率軍入駐成都,以替郭太后致哀為由,邀請將領、官員到朝堂相聚。

將領、官員一到,鍾會立馬將他們軟禁起來,逼迫他們造反,這時,外面各營士兵得知主將被軟禁,紛紛躁動,準備拿起傢伙,衝進來救主將。

鍾會派衛瓘前去安撫,衛瓘點頭應允,準備趁機脫身,這時候,鍾會又擔心衛瓘從中搗鬼,於是又派人追衛瓘。


衛瓘情急之下,裝作生病,他連連灌了幾杯鹽水,嘔吐不止,臉色蠟黃蠟黃的,鍾會親信來到一看,果然一副要死不活的樣子,回去彙報給了鍾會,鍾會大喜。

天黑之後,衛瓘故技重施,又寫了許多檄文,下發各營,要求各營聯合起來,剿滅叛賊,各營紛紛響應。

天亮之後,衛瓘帶領大軍圍剿鍾會,鍾會手下紛紛倒戈投降,最後,鍾會被殺,姜維及妻兒老小均被殺害。

鍾會、姜維已死,按理來說,受冤的鄧艾理應無罪釋放,但衛瓘一尋思,鄧艾被囚,他也有責任,萬一鄧艾獲釋之後,汙衊他與鍾會是同黨可咋整。

一不做二不休,衛瓘派人追上去,殺了鄧艾。

至此,三國大員上將,鍾會、姜維和鄧艾皆死於衛瓘之手。


衛瓘結局如何呢?

回朝之後,衛瓘得到了重用,升任司空,兼任尚書令、侍中,權勢日盛。

然而,衛瓘結局卻很慘,全家被殺,殺他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晉朝猛女賈南風。


一半秋色


衛瓘除掉鍾會、鄧艾的過程,堪稱古代陰謀家的經典之作。其中人物的悲慘結局,也在時刻警醒著我們。

滅蜀難,安蜀更難

早在部署滅蜀戰爭時,司馬昭就認真考慮過鍾會等人造反的問題了。他提到:現在大家都反對滅蜀,只有鍾會支持我伐蜀,因此我要用他。而滅蜀之後,人心思歸,蜀的遺民也都心懷恐懼,即使鍾會想造反,又有什麼用呢?

話雖如此,司馬昭依然做了充足的準備。以衛瓘為監軍,協助把控徵蜀軍的動態,並在內部也做了一些整頓,以備萬一。


司馬昭的謹慎是有先見之明的。

“天下未亂蜀已亂,天下已安蜀未安”。川蜀地區獨特的地理風貌,極利割據,因此,許多奉命入川作戰的將領在建立功業後又割據一方,反抗中央,使得蜀中不斷動亂。

唐末,奉朝廷命令出征四川的王建,驅走上級,屯兵劍閣,開啟了五代十國中,前蜀政權割據的時代。

後唐,奉命出鎮西川的孟知祥,也利用後唐的混亂趁機自立,開啟了五代十國中,後蜀政權割據的時代。


可以說,一旦衛瑾對滅蜀大軍處置不當,蜀中的局勢將難以預測!

率先出局者:“政治自殺”的鄧艾

衛瓘的潛在對手也都是“高智商人群”。

不過,相比之下,鄧艾的智商似乎都用在了軍旅,政治上,很幼稚!

鄧艾開啟了自殺式的表演。

他在安撫蜀漢投降君臣時,作出了許多超出權限的行為。隨後,他在給司馬昭的信中,提出了一些高瞻遠矚,卻足以觸動權力敏感者神經的建議:

1、不要讓蜀漢君臣北上去中原。

他認為,人們都重土厭遷。如果遷徙蜀漢君臣,會堅定吳國君臣抵抗的決心。
樂不思蜀,是後主積極配合司馬家的宣傳政策。

建議:封后主為扶鳳王,其他蜀漢投降官吏各自封什麼官職、爵位,在什麼什麼地方安置,都非常詳細。

2、在西蜀準備伐吳

他認為,應該留下隴右兵兩萬,原西蜀兵兩萬,在西川準備伐吳。

立刻組織打造船隻,訓練水師。準備順流而下,滅吳!

司馬昭看了信,勃然大怒,這也太囂張了呀!合著你就是新蜀王了唄!


早就想除掉鄧艾的鐘會此時來了信息,說鄧艾在成都囂張跋扈。和蜀漢君臣吹牛,說什麼如果不是遇到他鄧艾,他們可能全都被殺了;說什麼姜維也是英雄,不過遇到了我鄧艾還不是要掛!

司馬昭覺得還是先溝通。於是,衛瓘登場了!

衛瓘去找了鄧艾,傳達了司馬昭的意思:凡事應該多請示,不可自專。

鄧艾直接懟了回去:凡事請示,山高水長,時機就錯過了!將軍在外,應該獨斷行事!


好吧 ,話說到這個份上,鄧艾死期也不遠了。

鍾會陰險的設計,衛瓘身處險境

坦率地說,鄧艾,只是一個心無旁騖的職業軍人,而且,鄧艾的做法有先例可循。

吳漢奉劉秀命平川后,也曾經獨斷行事。

不過,吳漢屠殺公孫家族,四處劫掠。這不是造反的樣子;另外,最重要的是:司馬昭自己就只是一個權臣,如果不能牢牢把握住軍隊,他還當個屁的權臣!

於是,司馬昭給衛瓘和鍾會下令,捉拿鄧艾!


鍾會,可不是鄧艾這樣的政治白痴,他也是權力遊戲的高手!

作為官二代,鍾會早已經領教過權力的陰險和殘酷。就在出徵蜀漢前不久,他還設計除掉了嵇康和呂安。

此時,鍾會設下了一個一石二鳥的圈套!

他以衛瓘只帶千餘人為前隊,他自己帶大隊“隨後就到”。

鍾會意思很明確。先讓鄧艾弄死衛瓘,然後再以此為藉口弄死鄧艾,一舉除掉兩個絆腳石!

鍾會不愧是權力遊戲的高手!一般的人,就這樣會被弄死了!

巧妙施計,捉拿鄧艾


不過,衛瓘,不是一般人。

他夜晚抵達鄧艾軍附近,揚言:各將軍立刻到朝廷軍中報到!來報到者依然可以按功獲賞。誰要是反抗朝廷,就誅殺他全族!

於是,各將在第二天雞鳴時紛紛來到衛瓘軍營報到。只有鄧艾父子未來。

衛瓘於是在日出時分,乘坐使者車輛來到鄧艾軍營,直接把還在睡覺的鄧艾父子一起捉拿。

此時,鄧艾帳下的將領們紛紛來找衛瓘要說法。這些將領跟隨鄧艾出生入死,你要是隨意處理鄧艾,他們真會直接滅了衛瓘。

衛瓘淡定地走出來,安撫大家說:“我正在給朝廷寫信為太尉申辯。請各位將軍耐心等待”!諸將散去等待。

他們等來了——鍾會帶來的大軍。


衛瓘暫時安全了!

鄧艾仰天長嘆:看來,白起的命運要出現在我身上了!

不要給高手足夠的時間

除掉了鄧艾,接下來,是大BOSS鍾會了。

鄧艾很可能是冤枉的,但鍾會是絕對想要造反的!而且,作為軍政全才和大士族,鍾會也有造反的能力和人望。

他極力收買人心,安撫蜀民,整合降卒(本應解散)。


同時,他又以士族身份極力拉攏蜀中俊傑,試圖獲取他們的擁護,他和姜維深相交結,又拉攏蔣琬的兒子蔣斌等人。

(姜維也有意利用鍾會來光復蜀漢,因此,在這場遊戲中也多有表現,但今天只介紹魏國方面的表現,不對姜維的舉動詳細介紹)

當初,在擔任司隸校尉期間,身在外任的他,朝廷的大小事務、官吏任免,鍾會都多建議得當、才知卓絕。

這樣的人,給他時間穩定局勢,十分可怕!

此時,司馬昭的後手起到了作用,他給了鍾會兩個選項:馬上造反,或者回來當官!

在要捉拿鄧艾時,司馬昭除了讓鍾會、衛瓘行動,還自統大軍到長安,以賈充帶前隊趕往漢中,並把曹氏宗族安置在鄴,以山濤監視,以防作亂。

這什麼意思,鍾會再清楚不過了。他自己的兵馬5、6倍於鄧艾,現在朝廷這麼調兵,顯然不是針對鄧艾的!


司馬昭的壓力,促使鍾會“立刻造反”。

千鈞一髮,誰是臥底?

鍾會召集眾將來到蜀漢宮殿祝賀勝利。就在酒酣耳熱之時,鍾會突然站起,振臂高呼,宣佈了一道太后懿旨:立刻起兵,誅殺司馬昭!

歡喜的氣氛凝聚。鍾會知道這個消息有點突然,決定讓大家好好考慮考慮,於是,把大家都軟禁了起來。

隨後,鍾會找到衛瓘,“欲殺胡烈等”。


鍾會要殺便殺,何必找衛瓘商量呢?

這是鍾會又一條毒計。衛瓘是監軍,代表的是朝廷。如果衛瓘宣佈要殺掉眾將,鍾會再殺掉衛瓘,就可以拉攏眾將的支持了!

衛瓘當然不同意,於是也和鍾會僵持了起來。

打破僵局的,往往是臥底。

衛瓘利用上廁所的機會,找到了丘建。讓他帶消息給胡烈的兒子,告訴大家鍾會要造反,並扣留了眾將!


丘建,有的說是胡烈的愛將 ,有的說是鍾會的愛將。小編以為,他是衛瓘的臥底!

胡烈的愛將,此時出不去,如何傳遞消息?鍾會的愛將,衛瓘冒冒失失去求助,不是逼迫鍾會殺了自己嗎?

顯然,他,就是臥底!

演員的自我修養

當夜,衛瓘和鍾會都持刀而睡,都睡不好覺。

次日,各營軍隊都殺了過來!可是,因為衛瓘和將軍們都在內,大家都不敢進攻。

此時,衛瓘決心出去聯絡、組織各軍。於是,衛瓘假意對鍾會說:“請將軍前去穩定人心”!

鍾會此時需要親自組織對眾將的安撫,是不能離開的。可是,如果衛瓘是主動請纓去安撫,鍾會是不放心的。此時衛瓘要請鍾會去安撫,鍾會放心了,“你是監軍,你先去安撫吧”!


衛瓘剛走,鍾會馬上後悔了,派人把衛瓘追了回來。

衛瓘喝下鹽水,仆倒在地。鍾會排出的親信和醫生在看過後,都認為衛瓘已經病重,於是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隨後,衛瓘等到了陰謀家的黃金時刻——夜晚。當天晚上,他做檄文,並趁鍾會放鬆警惕,將檄文傳達到城外各軍,約次日一起討伐鍾會。

決鬥

次日,城外各軍發起了進攻,鍾會引軍抵抗。

與此同時,城內被軟禁的眾將也紛紛起來反抗,“幹部團”配合城外部隊,內外夾攻。

顯然,“幹部團”能拿起武器來反抗,說明他們也得到了衛瓘的信息。這依然歸功於——臥底!


在內外夾擊下,鍾會、姜維等人也都被殺。

此時,各軍紀律混亂,一改之前安民的形象,沿途燒殺擄!

在衛瓘“再三組織”下,部隊才恢復紀律,開始班師回朝。

當然,在恢復紀律之前,衛瓘做了一件必須是混亂時做的事情:派田續殺掉了鄧艾父子。

塵埃落定,一場充滿曠世奇謀的滅蜀戰爭,就在這一片血腥的殘陽中落下了帷幕。

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司馬昭、衛瓘、姜維、鄧艾、鍾會,紛紛出場過招,最終,更懂人心、權力鬥爭更熟練的司馬昭、衛瓘取勝。

鄧艾,是最可惜的一個。他是真正的,心無旁騖的專業軍事痴,可是,在慘烈的政治環境中,卻不幸成為了權力的犧牲品。


而這場遊戲的玩家倖存者衛瓘,最終下場也很慘!他此後曾位列三公,並玩了一輩子權遊,並最終,死在了這場遊戲中:全族被殺!

權力的遊戲,永遠沒有最終的贏家。當一個地方充滿陰險的權力遊戲時,無論你是衛瓘這樣的“權遊達人”,還是鄧艾這樣的專業人才,能遠離,儘量遠離。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衛瓘,字伯玉。他出身名門,少年敏慧,拜名士傅暇為師,清貞有名理。二十歲時即為曹魏尚書郎 。司馬昭專權時曾隨鍾會、鄧艾伐蜀,任監軍;後為晉尚書令、司空、太保。晉惠帝司馬衷時為輔政大臣(太保),後被陰謀造反的楚王司馬瑋捕殺。

與其說衛瓘狠毒,不如說司馬昭權詐

按《三國志·魏書·鍾會傳》記載,鍾會率軍滅掉蜀漢後,“威震西土,自謂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卒皆在己手,遂謀反......” “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滅蜀後,大將軍鍾會自恃功高,認為自己很了不起,不願居於人下,且麾下兵多將廣,完全可以虎踞西川,稱霸天下。若大功告成,可全取天下;即便不成,也可以退守西蜀,自立為王,成為第二個劉備。

《三國志》載,鍾會起了謀反之心後,先是偷偷上表誣告鄧艾欲舉兵造反,司馬昭令監軍衛瓘將鄧艾父子逮捕收監,檻送京師。鍾會除掉鄧艾後,和蜀漢降將姜維結成利益同盟,準備將不願服從的魏將統統誅殺,最後由姜維率五萬投降蜀軍做前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長安,鍾會統魏軍主力殿後,然後合兵進攻洛陽、許都,問鼎中原。

其實,權謀狠辣的司馬昭早就料到了這一切。話說曹魏大軍誓師伐蜀前,有一個叫邵悌的大臣提醒司馬昭道,鍾會率二十多萬大軍出征,會不會擁兵自重,反過來威脅朝廷。司馬昭答曰:“凡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心膽已破故也。若蜀已破,遺民震恐,不足以圖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不肯與同也”。此話很是耐人尋味。

司馬昭的意思是:等鍾會率軍滅掉蜀漢,蜀國人國破家亡,內心震恐,加上被打的心膽俱裂,也就不敢再追隨鍾會作亂了;而隨軍西征的魏軍將士,久戰疲憊,人心思歸,更不願隨他反叛,所以大軍遠出在外應該沒有啥大問題。

話雖這樣說,但司馬昭內心對手握重兵的鐘會還是心存忌憚的,擔心他滅蜀後會生出野心,舉兵造反;但他內心似乎還有別的企圖,譬如希望鍾會伐蜀時遇到蜀軍的激烈抵抗,最後雖然滅掉了蜀國,但已兩敗俱傷,到那時即便他有反心也沒有實力助他反戈相向了。

於是,他把司空衛瓘派到鍾會大軍中做監軍,以便監視並報告其一舉一動。也就是說,後來衛瓘所做的一切惡事,不過在執行司馬昭的命令而已,與其說他陰毒,不如說司馬昭精於算計、權謀狠辣。

司馬昭、衛瓘一石兩鳥,除鄧艾,逼反鍾會

鍾會所率的魏軍主力雖然在劍閣遭到蜀將姜維的堅決阻擊,進退維谷,遲滯不前,但鄧艾卻率一支偏師偷度陰平,翻越七百里無人險道,擊潰諸葛瞻,突然兵臨成都城下。蜀後主劉禪在實力尚存的情況下,不思抵抗,獻城投降。立國42年的蜀漢名實俱亡。

戲劇性的滅掉蜀國後,鍾會得到了蜀漢大將軍姜維的五萬精銳之師,而滅蜀第一功臣鄧艾則“檢閱將士,無所擄掠,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鄧艾部軍紀嚴明,嚴禁士卒搶掠、侵害百姓,還善待降人,使其重操舊業,於是甚受蜀人擁戴。

鍾會、鄧艾征伐蜀國的過程中,並未遇到過激烈的抵抗,反而順利得出奇。孫子曰:“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鍾、鄧二將對此心領神會,他倆並未大肆殺掠,而是努力把戰爭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這樣一來,反而引發司馬昭的強烈不安。鍾會、鄧艾手握二十餘萬精兵,再加上蜀漢降軍,總數至少在三十萬左右了,這三十萬大軍久歷戰陣,實戰經驗豐富,加上鍾會、鄧艾以及蜀將姜維皆是智勇雙全、能征善戰之士,他們統率這數十萬大軍足以摧枯拉朽、橫掃一切。本以為滅蜀時會發生激烈戰鬥,最終兩敗俱傷,自己就可以從容收拾殘局了,誰知這一切並未發生,鍾會的實力反而愈發強大了。

司馬昭思慮再三,想出了一招毒計。為防止鍾會、鄧艾擁兵自重、尾大不掉,便給二將各自扣上了一頂謀反的帽子,再分別剪除之。

司馬昭先誣鄧艾陰欲謀反,讓鍾會去抓捕並解決掉鄧艾。鍾會沒有立即行動,而是讓司馬昭心腹、監軍衛瓘前去捕捉鄧艾。衛瓘設計誘捕鄧艾並解除了他的軍權, 將他押送回洛京,途中又唆使部將田緒將他父子倆一起毒死。司馬昭授意衛瓘除掉鄧艾後,便開始著手解決更難對付的鐘會了。

鍾會被逼鋌而走險,被亂軍所殺,司馬昭成最後贏家

司馬昭以監軍衛瓘、將軍胡烈、邱建為內應,在軍中散佈謠言,說鍾會欲謀反,還要屠盡不願隨其作亂的魏軍將士,以擾亂軍心;同時,他自率大軍,從長安進發,用大兵壓境的方式,給鍾會製造巨大的心理壓力。

司馬昭誣陷鍾會謀反,為了把故事編的更像一些,同時徹底剿滅蜀漢殘餘力量,他就把姜維夥同鍾會一起造反的故事加了進來。

鍾會果然被司馬昭的政治攻勢和內外夾擊的陰計給摧垮了。史載:“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死傷狼藉,數日乃安集”。面對司馬昭不斷施放的明槍暗箭,鍾會百口莫辯,只好和姜維一起鋌而走險,舉兵反擊,卻為部將所殺,身死名裂。鍾會、姜維死後,西蜀秩序大亂,亂軍燒殺搶掠,傷亡甚重,好幾天才恢復平靜。曹魏最具戰功,最有威望的兩位大將被誅殺,這樣司馬昭才得心安,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

衛瓘的最終結局

除掉鍾會、鄧艾,監軍衛瓘立下大功。回師後他轉任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封菑陽侯。西晉建立後,歷任青州、幽州刺史、徵東大將軍等要職 ,成功化解烏桓對北方邊境威脅,因功進爵菑陽公。後入朝為尚書令、侍中,又升任司空,領太子少傅,輔佐司馬衷(晉惠帝)。後遜位,拜太保。

痴呆愚鈍的晉惠帝司馬衷即位後,衛瓘與皇后賈南風對立,導致紛爭不斷,最後他在楚王司馬瑋發動的政變中被殺,還被夷滅三族。據《晉陽秋 》記載,衛瓘享年七十二歲。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鄧艾耿直,鍾會自信,衛瓘陰毒,二士爭功,黃雀在後,鄧艾鍾會,皆死於此。

三國後期由魏滅蜀引發的一場政治清洗,在司馬昭策劃,衛瓘執行的基礎上,成功得到了體現。



由司馬昭一手策劃的伐蜀之戰,儘管在魏國朝堂引發一片反對之聲,並且由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野心,司馬昭有必要發起一場轉移視線的戰爭,以及建功立業加快纂位的步伐。

於是魏伐蜀之戰就這樣開始了,為了這一場戰爭,司馬昭可是下了血本,將整個魏國將近二分之一的軍隊投入戰爭,由自已的三個親信統領攻打蜀漢。



18萬魏軍兵分三路,西路軍約3萬人由鄧艾統領,鄧艾是司馬懿一手提拔的武將,原本是一個不參與政治,只管屯田打仗的武將,說是司馬家的親信,也不為過,不過鄧艾與司馬家的其他親信不一樣,他更多的時候只管打仗。

中路軍約3萬人由諸葛緒率領,這個諸葛緒很可能是諸葛亮的族人,在戰爭初期,諸葛緒就被鍾會以畏戰之名,剝奪了兵權。



東路軍由主帥鍾會率領,有12萬人,鍾會作為輔佐司馬昭上位的人,為了司馬家,親自獻計,讓魏帝曹髦失去奪權機會,讓司馬昭成功上位,因而成為司馬昭的親信,既然敢以司隸校尉之職插手進行人事任免, 如果不是司馬昭默許,也沒別的原因了。

而衛瓘以一介書生作為鍾會伐蜀大軍的監軍隨行,自行統帥一千人的軍隊,監軍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監視軍隊將領的官員,相當於持節在軍隊的君主親信,當時魏國的“君”實際上還是司馬昭了,所以衛瓘一定是司馬昭的親信。



司馬昭之所以敢放心大膽將整個魏國近一半的軍隊放出去打仗,靠的就是親信掌軍,和這些親信的家屬全部在司馬昭手中掌控,原本司馬昭也沒有想到伐蜀之戰如此順利,僅僅幾個月時間,蜀漢就宣告滅亡了。

蜀漢一滅亡問題就來了,滅蜀之戰最大的功臣鄧艾開始驕傲起來,居功自傲,對蜀漢君主和群臣的處理自作主張,數次犯上司馬昭,與其說是鍾會、衛瓘嫉妒鄧艾之功,不如說是司馬昭惱怒鄧艾之擅作主張。



上有其意,下必效仿,司馬昭有處罰鄧艾的意圖,很明顯就被衛瓘與鍾會捕捉,然而兩人卻是各懷鬼胎,各有各的算盤,鍾會是想自已奪取兵權,而衛瓘顯然是想討好司馬昭,但雙方目的一致,於是一拍即合,合謀誣陷鄧艾。

鄧艾之死 ,死於鍾會與衛瓘的誣陷,更是死於司馬昭的猜忌,在以奪權起家的司馬昭看來,應該走“飛鳥盡、良弓藏”這一步了,司馬昭這一步走的是相當高明,看起來是鍾會與衛瓘害死了鄧艾,實際上卻是司馬昭賜死了鄧艾,而衛瓘與鍾會都是幫兇。



而鍾會之死,也與司馬昭脫不了干係。

鄧艾被關押之後不久,鍾會就收到了司馬昭的一封信,信的內容是:

我(司馬昭)擔心鄧艾不服從命令,已經率領十萬大軍來到長安,另外還派出賈充作為先鋒已經進入漢中的樂城駐紮,不久我們就可以相見了。



整個蜀漢境內,魏軍18萬人的統帥權都在鍾會手中,再加蜀漢有近10萬的投降部隊,鍾會手中的軍隊有28萬左右,這個數字足以讓司馬昭坐臥不安,這封信一寫,鍾會也開始坐臥不安了,因為信中透出一股殺氣和威脅。

鄧艾已經被關押了,司馬昭還發出了這一封信,意思很明顯,警告鍾會,不要有任何野心,否則大軍隨時進入成都滅了你,我想也許此時司馬昭肯定會有密信發給衛瓘及他在軍中的親信,讓他們提防鍾會,否則以鍾會聰明一生的頭腦,怎麼會謀反得如此失敗?



從鍾會謀反開始到滅亡,只有三天時間,堪稱史上最短的謀反之一了,完全是倉促起事,鍾會為何會如此,就是因為那封信,司馬昭已經開始猜忌鍾會呢?鍾會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向司馬昭謝罪辭職,要麼起兵造反,顯然,鍾會選擇了後者。

衛瓘在鍾會之死的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毫不誇張的說,鍾會之死,就是衛瓘下的套。衛瓘至始至終沒有明確表態支持鍾會的謀反,其實已經是表明態度了,不表態等於就是不支持了,支持了一定會肯定表態的,可是一代名謀鍾會居然沒有察覺出來。



也許是衛瓘天生一幅老實慈祥的面孔,也許是衛瓘原本就是一介書生,鍾會並不擔心衛瓘是否支持自已,衛瓘就利用這些騙取了鍾會的信任,同時出城聯絡魏軍,而城外的魏軍早就想衝進城殺鍾會了,不由得想起司馬昭那封信。

以司馬昭對軍隊的絕對掌控,除了表面的親信外,司馬昭少不了在軍隊中安插親信,這些親信一聽到鍾會有謀反之意,豈能放過,再加上衛瓘又是反對鍾會級別最高的官員了,於是這些人在衛瓘的率領下,誅殺了鍾會。



鍾會之死,衛瓘是兇手。當然了,鍾會是謀反而死,不值得同情,但鄧艾可是活活被衛瓘害死的,原本押送鄧艾的囚車還在向魏國行進的路上,鄧艾原來的下屬想要營救鄧艾,衛瓘擔心自已之前陷害鄧艾的事會暴露,一不做二不休,派人追上並殺了鄧艾。

鄧艾之死,衛瓘同樣是兇手,三國兩大名將,鄧士載和鍾士季皆死於“老實巴交”的衛瓘。

而姜維呢?同樣是因為參與鍾會之死,被魏軍殺死,姜維之死與鍾會和鄧艾不同,姜維之死與衛瓘沒有直接關係。



姜維之所以投降蜀漢是因為皇帝的命令,投降之後還想利用鍾會的謀反為蜀漢復國,可惜鍾會不成器,謀反準備得非常倉促,又沒有當機立斷,斬殺不聽命令的魏軍將領,還放跑了衛瓘,導致魏軍亂兵攻入城中,殺死了鍾會與姜維,姜維死於亂軍之中。

衛瓘藉著欺騙與誣陷,害死了滅亡蜀漢的兩大功臣,完美的完成了司馬昭的誅殺功臣的任務,並得到了提升和司馬昭更加的信任。不僅如此,大批蜀漢皇族及朝臣被殺,包括大將軍姜維、蜀漢太子劉璿、左車騎將軍張翼、漢城護軍蔣琬之子蔣斌、太子僕蔣琬之子蔣顯、大尚書衛繼等人,連關羽後人也被龐會滅門。



最終還是靠衛瓘約束魏軍,才結束這場屠殺,換句話也可以這麼說,這場屠殺也是衛瓘同意和支持的。

幾年以後,司馬昭去世,司馬炎即位,取代魏朝建立晉朝,由於衛瓘之功,司馬炎和衛瓘還作了兒女親家,司馬炎將自已的女繁昌公主兒嫁給了衛瓘的兒子衛宣,而衛瓘也成為晉朝的重臣。



司馬炎去世後,將皇帝位傳給了自已的傻子兒子司馬衷,司馬衷無法處理朝政,於是蛇蠍皇后賈南風開始干政,由於司馬炎去世後,掌權的是外戚楊駿,也就是司馬炎的岳父,皇后賈南風聯合楚王司馬瑋殺害了楊駿,之後太傅衛瓘與德高望眾的汝南王司馬亮共同輔政。

衛瓘與司馬亮輔政讓賈南風無法亂政,於是賈南風暗中聯合楚王司馬瑋和清河王司馬遐以假詔書逼殺衛瓘一家,衛瓘就這麼死了,享年72歲,一門九口都被殺害,僅兩個孫子不在家逃過一劫。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衛瓘除掉鄧艾是充分利用他們之間爭名奪利的矛盾,完全是遵司馬懿之意去辦的。

司馬懿派鄧艾、鍾會兩路大軍伐蜀。鄧艾竟然劍走偏鋒,奇襲陰平,走常人沒走過的小路奇襲成都,劉禪沒反抗就主馬投降。鍾會又死攻劍門,力堵姜維,最後廹使姜維投降。進展太過神速,太順了,輕而易舉滅了蜀國,完全出乎司馬懿意料。要是這兩位造反,各自自立為王,還真沒有好辦法。於是,派衛灌到用二人爭功之死殺了鄧艾,之後又殺了鍾會姜維。鄧艾,鍾會之所以被殺,也是封建社會將領功高蓋主的宿命。


衛瓘雖然在設計除去鄧艾丶鍾會過程中展現出高度智慧,但是,他千不該萬不該得罪潑婦馬南婦,最後死於醜婦之手,也太窩囊了,所以說千萬不能得罪女人,特別是醜女人。


車工00


三國時期,優秀將領眾多,且光芒過盛吸引了絕大多數人的目光,但是也絕不代表,衛瓘、姜維、鄧艾等人就不優秀。

作為今天故事的主角衛瓘,不僅具有優秀的軍事才能,而且他還是一代書法家,他的軍事謀略也並不簡單。

自從諸葛亮死後,蜀國興復漢室的大業自然就暫時擱淺了,儘管姜維進行7次北伐,但這也難以挽救逐漸衰亡的大勢。

司馬昭最終於公元263年,派兵發動這次滅蜀之戰,當然鄧艾和鍾會作為這次行動的將領,自然也同諸葛緒一起,兵分三路攻打蜀國。姜維的及時趕到支援才暫時穩住局勢,雙方也陷入了僵局。

果然不出姜維所料,鍾會等人主動發起進攻,必然有一天要面臨物資匱乏的困境,就在即將撤兵之際,鄧艾卻突然想了一個奇招。鄧艾發現正面僵持不下,就派人偷渡,最終直取成都,屬實嚇了劉禪一跳,此時還在戰爭中無法脫身的姜維,就這樣莫名其妙的做了亡國奴,被迫投降。

希望把蜀國發展成強國的姜維,最終被衛瓘結束了這一念想。

久攻不下的蜀國,卻被鄧艾以這樣的方式取得,自然鄧艾也深得司馬昭歡心,但這樣的結果恰恰不是姜維和鍾會希望看到的。畢竟當時姜維是蜀國大將,蜀國的滅亡猶如一把尖刀利劍,深深插在了姜維的心上。

而鍾會作為魏國將領,本來和鄧艾一同討伐姜維,但他為何會和姜維站在同一陣營,就不得不提取得滅蜀大功的鄧艾,並沒有把他這個當初的主帥放在眼裡,反而甚是囂張讓他無地自容。

姜維正是察覺到了兩人這一細微的心理變化,儘管蜀國滅亡,但他還是願意藉助鍾會和鄧艾之間的矛盾,完成自己復國大業的夢想。

當時功成名就的鄧艾也極其自負,沒有經過司馬昭的允許,就將當時蜀國的舊臣據為己用,無疑是為自己挖了一個坑。鍾會手下擁兵10多萬,卻被鄧艾活活搶了風頭,何況看著鄧艾一天天囂張,鍾會最終還是打算和姜維聯手。

兩人由於有著同等的仇恨,也一拍即合,準備搞鄧艾一手,所以他們也在此前進行了周密的部署。不僅極力營造鄧艾想要造反的假象,而且鍾會還親自上書司馬昭,說鄧艾企圖謀反,司馬昭也著實感覺這段時間鄧艾飄了,一氣之下對鄧艾父子執行逮捕令,具體由鍾會負責執行。

不想避免惹火上身的鐘會,最終讓當時的監軍衛瓘負責執行。

衛瓘也並非有勇無謀之人,他或許預料到了什麼,也在臨行前提前發佈檄文,聲明自己是奉命行事,很多鄧艾的手下都提前歸順,也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人員傷亡。

機智的他,最終選擇在夜晚行動,鄧艾父子就在睡夢中,已經被抓,儘管他明白鄧艾父子,最終是被冤枉,但他還是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將他們截殺在去往洛陽的途中。

少了鄧艾的威脅,鍾會還獲得了鄧艾手下的兵馬,但此時的鐘會卻不安於現狀了,反而在姜維的勸說下,打起了造反的主意,但這一切卻被遠在千里之外的司馬昭察覺到了,提前派兵前來鎮壓。

就在姜維和鍾會準備說服眾人,一同造反之時,卻不料他們的行動最終還是被人出賣,而且他們對於拒不造反者坑殺示眾,這樣的行為也頗不得民心。

衛瓘也是聽聞小道消息,才明白了姜維和鍾會的造反意圖,自然也火速召集人馬,準備將這次造反活動提前扼殺,畢竟姜維還是對此前的蜀臣唸了舊情,就在他猶豫之時,最終也和鍾會雙雙死於亂軍之中。

要說衛瓘的陰毒之處,就莫過於將死後的姜維開腸破肚,就連無辜的家人,無一例外全部被衛瓘處死。

關於衛瓘最終的結局也算是善終,但卻並不完美,由於當時平定叛亂有功,他也被封官加爵,後來政績突出,在職期間治理有方廣得讚譽。

更令人羨慕的是,他的兒子也被晉武帝賜婚,也算是踏入了皇親國戚的行列,但是最終卻因為自己的兒子,好端端葬送了那一段皇家姻緣,再加上自己耿直的性格,得罪了當時的賈皇后,72歲的衛瓘最終被殺。


大國布衣


我們都聽說一個成語,叫做“看殺衛玠”,講的是我國著名的美男子衛玠因為長得太好看,經常出街被人圍觀,而他自己本身就身體虛弱,受不了勞累,最終形成重病而死。

而題主所言的陰毒將領衛瓘就是這位好談玄理的兩晉之際美男子衛階的祖父。嚴格意義上講,衛瓘並不是武將,他出身儒學官宦世家,是個超級官二代,他爹衛覬是曹魏的尚書,而他本人二十歲的時候就做了曹魏的尚書郎。

從《晉書》、《三國志·魏書》的記載來看,衛瓘並不是一個陰毒的人,或者說是個嫉賢妒能的奸臣,相反他的名聲很好。曹魏末期,法度嚴苛,權臣專政,而衛瓘卻能堅持秉公辦事,不親不疏,尤其是在他任廷尉時,涉及大大小小的訴訟,總是明之以法。曉之以理。

《晉書·衛瓘傳》稱其:“學問深情,明習文藝”,他與當時敦煌索靖兩人都擅長草書,時人號為一臺二妙。而他本人在書法上造詣,也深得後人所推崇,而以他所代表的的衛氏書派影響極其深遠,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衛氏書風影響到了大江南北,在南方,影響了四大家族中的王氏(王羲之,王獻之家族)瘐氏及魏晉高門郗氏;在北方,影響到了號稱“北方第一名門”的清河崔氏以及陳留江氏,東晉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就是衛瓘的後人,而衛夫人與王羲之他爹王曠是中表親,王羲之幼時學書法於衛夫人。

或許有人會說,一個人書法成就高,不代表他人品就好,風評就好,但其實不然,我們知道宋代有“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其中的蔡襄在明清以來開始出現爭議,一些人人為四大家中的“蔡”原本應該是蔡京,只是蔡京是個奸臣,為後人所不齒,所以把蔡京換成了蔡襄。

至於這個爭議是否有道理,我們姑且不論,但從這個爭議上看,名聲臭掉,人品不行的人,哪怕書法造詣高,一樣是不會被認同的。而衛瓘的書法,在兩晉那個談玄說道德時期,卻受到了南北士人的普遍認同,這說明了什麼?

這樣的人,又怎麼會是一個包藏禍心,陰毒無比的大奸臣呢?

至於,鍾會、鄧艾、姜維三個人的死,不能說是衛瓘搞陰謀害死了這三個人,而是這三個人的死,都有自身的原因。而這三個人死,都緣於蜀國滅亡這個事情。

我們知道,鍾會是司馬昭伐蜀的主帥,鄧艾屬於伐蜀大軍中的一部分,而衛瓘以監軍的身份參與了這一次伐蜀。從三個人的身份上來看,我們很容易發現,這支伐蜀大軍裡面,最受司馬昭信任的其實是衛瓘,監軍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而這也說明了,衛瓘是一個堅定的司馬派。

鍾會與蜀漢主帥姜維對峙於劍閣,而鄧艾提出偷渡陰平的險謀,最終鄧艾成功並在綿竹擊敗了諸葛瞻所率領的蜀漢軍隊,迫使成都直接投降。劉禪都投降了,姜維堅持下去自然沒有什麼意思,所以索性也投降了鍾會。

但是姜維並不是心甘情願的,在看穿了鍾會有謀反之心後,他就慫恿鍾會先幹掉那些阻礙他造反的魏國將領,而其中的主要目標就是鄧艾。

當然,鍾會並不敢直接幹掉鄧艾,而是在司馬昭那裡設計陷害了鄧艾,想要把鄧艾從蜀地趕走,以便他造反。鄧艾雖然被抓了起來,但並沒有直接被幹掉,而是被送到洛陽問罪。

而伐蜀大軍裡發生的這一切,都在衛瓘的注視之下,鍾會沒來得及舉起反旗,就被衛瓘幹掉了,而心存易志的姜維本身就是降將,還慫恿鍾會,被殺也是情理之中,至於鄧艾,確實死的冤枉,他在入京的途中,被衛瓘派田續殺掉。

至於衛瓘為什麼要鄧艾,一種說法是衛瓘自認為自己跟鍾會一起誣陷鄧艾,怕鄧艾到了洛陽出現變故,自己被牽連,這種說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卻也存在說不通的地方,衛瓘本身就是伐蜀大軍中最受司馬昭信任的人,按道理即便鄧艾洗刷清白,也不會把陷害之罪背上身。

當然,如果從整個伐蜀之戰,最後的受益者來看,似乎衛瓘成了大贏家,他又有理由幹掉功勞比他大的鐘、鄧二人,但這麼想法太陰謀論了。如果鍾會不造反,不誣陷鄧艾,姜維不慫恿,衛瓘又能做什麼呢?

鄧艾的死,衛瓘有責任,但筆者相信,衛瓘在這件事情的不太可能有多大的私心,他回洛陽後,朝廷打算按封賞他,卻被他以“克蜀之功,是諸將功勞”給拒絕了。或許這看起來是故作謙辭,但其實不然。

看一個人,不能單單看一件事。

衛瓘是西晉開國重臣,本身也是晉惠帝的老師,而衛瓘的下場卻很慘,被賈南風乾掉,有人說他是爭權奪利,自取其禍,但實際上衛瓘在晉武帝時候就想急流勇退,善始善終了,只是晉武帝沒有允許,後來因為借酒隱射當時還是太子的晉惠帝智商不高的問題,被賈南風所嫉恨,最終落得滿門遇害的下場。

如果大家對衛瓘的道德水平有懷疑,我們不如看看後世怎麼評價他的。唐朝一代名相房玄齡在《晉書》裡,評衛瓘有這麼一句話:“衛以賈滅,張由趙殘。忠於亂世,自古為難。”,在房玄齡眼中,衛瓘可是個忠臣呀。


江畔初見月


跟漢末三國初年相比,隨著局勢的相對穩定,名將們在三國末期表現的機會急劇減少,其中就謀略和功績而論,能稱之為蓋世名將的,也就是曹魏的鐘會、鄧艾及蜀漢的姜維三人而已。但令人驚奇的是,三人幾乎在同一時間,被同一位將領剷除,此人便是衛瓘。那麼,衛瓘為何要害死三位名將?他最終的結局又會如何?


衛瓘出身官宦世家,父親衛覬在曹魏官至尚書,與王象共同制定典禮制度,備受曹操父子的器重。衛瓘以父蔭入仕,歷任尚書郎、散騎常侍、侍中、廷尉等職,後依附於司馬家,因才能卓越備受司馬昭的器重。鍾會、鄧艾奉命伐蜀期間(263年),衛瓘以鎮西軍司、監軍身份從軍,並由此開啟傳奇的人生經歷。



在滅蜀之戰中,鄧艾雖然接受鍾會的節制,但卻屢屢違抗主帥的命令,並因此創建奇功,由是讓鍾會既羞愧又憤怒。等到平定蜀漢後,鄧艾自恃勞苦功高,開始變得自大且獨斷專行,頻頻就善後事務指手畫腳,由此犯下大忌。正因如此,鍾會便與衛瓘一起誣告鄧艾,聲稱他有謀反之心。不久,衛瓘又偷襲鄧艾的軍營,將其父子抓捕後,派人押送洛陽。


此時,蜀漢大將軍姜維雖然已經投降鍾會,但內心裡卻仍懷著興復故國的念頭,所以一方面慫恿鍾會在蜀中割據稱王,一方面則暗中聯絡舊部,準備殺死鍾會,迎回後主劉禪。鍾會受姜維的蠱惑,果然扣押部下的將領們,以討伐司馬昭為名,威逼著他們一起謀反。



在這種情況下,衛瓘便以慰勞各軍為由逃出“虎口”,並率領城外的軍隊攻擊鐘會,一戰便將其斬殺(“會率左右距戰,諸將擊敗之,唯帳下數百人隨會繞殿而走,盡殺之。”見《晉書·卷三十六》)。與此同時,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魏將士憤怒,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見《三國志·卷四十四》)。


鍾會、姜維既死,蜀中叛亂就此平息,而按照常理推測,蒙冤被囚的鄧艾父子本應無罪釋放。此時,押解鄧艾的部隊還在路上,所以他手下的將士們便打算追上囚車,將其釋放後迎回成都。但衛瓘聽到消息後,卻是大為驚恐,因為在他看來,鄧艾之所以被囚,不僅僅是鍾會誣陷所致,他在其中也起到很關鍵的作用,一旦鄧艾獲釋,自己絕不會有好果子吃。



所以,衛瓘為除掉心腹之禍,便派護軍田續去追趕鄧艾父子,並就地斬殺(“瓘自以與會共陷艾,懼為變,又欲專誅會之功,乃遣護軍田續至綿竹,夜襲艾於三造亭,斬艾及其子忠。”見《晉書·卷三十六》)。在滅蜀之戰中,鄧艾無疑功績最高,但最終卻落得被冤殺的下場,消息傳到中原後,朝野上下皆以為冤。


衛瓘以一己之力,用連環計除掉三位蓋世名將,真可謂三國末期最陰毒的人物。等到益州被平定後,司馬昭本打算重賞衛瓘,但後者大概是覺得於心有愧,堅持不接受賞賜。過了一段時間後,才同意出任新職務,而在曹魏滅亡前,衛瓘最終官至都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進封爵位為菑陽侯。



西晉創建後,衛瓘極受晉武帝的信任和器重,先是在青州、幽州兩地駐守,後在咸寧四年(278年)入朝,擔任尚書令、侍中,是實際上的宰相。衛瓘為人嚴謹,但為政卻崇尚清簡,對國家事務多有建言,因此深得朝野上下讚譽。太康三年(282年),衛瓘升任司空,仍兼任尚書令、侍中,權勢、地位比之前更高。


永平元年(290年),晉武帝駕崩,惠帝司馬衷即位,太傅楊駿執掌朝政。楊駿執政期間飛揚跋扈、黨同伐異,激起朝野內外的強烈憤慨,皇后賈南風趁機鼓動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討伐楊駿,並滅其滿門。楊駿被殺後,司馬亮以太宰的身份入朝,與衛瓘一起輔佐朝政。司馬亮、衛瓘執政後,建議讓諸王回到籓國去,意在剝奪他們的實權,由此激起司馬瑋等人的憤恨。



此時,權力慾極強的賈南風為能掌權,也視司馬亮、衛瓘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在這種情況下,賈南風與司馬瑋合謀,以“謀圖廢立”的罪名處死司馬亮,並誅殺衛瓘滿門(“瓘不從,遂與子恆、嶽、裔及孫等九人同被害。”引文同上),時在元康元年(291年)。衛瓘當年冤殺鄧艾父子,如今被政敵滅門,也算是得到報應了。


史料來源:《三國志》、《晉書》、《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