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發行於1932年,很多聽過的人選擇自殺,成世界禁曲

這首歌發行於1932年,很多聽過的人選擇自殺,成世界禁曲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聽歌的習慣,不論是輕鬆舒緩的輕音樂,還是曲韻悠揚的古典樂,抑或是富有激情的現代音樂,都有陶冶情操、緩解疲憊的效果,然而你是否聽過具有殺傷力的歌曲?這種殺傷力並不是指震耳欲聾的音調,也不是指鄙俗不堪的歌詞,而是真真正正的對身體健康產生影響的力量。

1932年,法國一群音樂家聯合創作並發表了一首純音樂,歌曲名字叫做《魔樂》,又被稱為《黑色星期五》,整首歌主要由鋼琴伴奏而成,沒有一句歌詞。然而這首歌自發表之後的13年裡,據說很多聽過的人都自盡身亡,人數高達上百人。於是,《黑色星期五》在1945年被全球封禁。

這首歌發行於1932年,很多聽過的人選擇自殺,成世界禁曲


封禁其實就是銷燬,也就是說,這首歌只在世界上存在了13年,而現今我們從網絡上能蒐集到的一些版本都是冒牌產品,根本不是真正的《黑色星期五》。據當時歐洲的報紙稱,有人曾在遺書裡宣告自己選擇離開世界的原因,那就是無法忍受歌曲中那無比憂傷的旋律。

不過,經有關人員專業調查之後發現,這首歌其實是利用次聲波和其他一些隱秘的手段來刺激人的大腦皮層神經,使人的大腦與頻率為20赫茲的次聲波產生共振,從而達到迷惑神經的效果,而這種共振現象是無法憑藉意志力來消除的。但由於歌曲早已被毀,這種解釋究竟是否正確已經無從得知。

這首歌發行於1932年,很多聽過的人選擇自殺,成世界禁曲


如果想以科學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那麼共振發生的可能性很大。畢竟《黑色星期五》的創作者並非一人,而是一群音樂家,假如其中有人懂得次聲波的知識和原理,那麼他以此來構建一次嚴謹的科學現象,倒也不是什麼難事。況且,歌曲本身為純音樂,沒有歌詞作引導,這更加增添了迷惑性。

當然,也有很多人心存質疑,懷疑就沒有人因為聽這首歌而自殺,這根本就是樂商為了促銷而營造出的故事。然而假如是這樣,那麼即使公眾無法戳穿樂商的謊言,官方總歸要出面打假吧?可是官方不僅不破謠,反而聯合各國一起封禁了這首歌,這就顯得相當奇怪。另一方面,這麼過分的營銷手段,很明顯要被封禁的,樂商不至於犯如此之大忌諱。

這首歌發行於1932年,很多聽過的人選擇自殺,成世界禁曲


1945年,《黑色星期五》在犯下多個命案之後遭到全球封禁,這令創作者也感到非常難過,直到臨死之前都在深深懺悔,並聲稱這並非是其初衷。自此,這首歌成為世界三大禁曲之一,它只能偷偷藏在被禁名單裡,再也無法重見天日。

上文說到,現今網絡之中仍有部分聲稱是《黑色星期五》的錄音片段存在,它很可能是另一首悲調歌曲《憂鬱的星期天》,或者叫《黑色的星期天》。這首歌發行於1933年,與《黑色星期五》僅差一年,同時它是以樂譜形式發表的,後來才被填詞演唱。多處相似,導致人們將二者混為一談。

這首歌發行於1932年,很多聽過的人選擇自殺,成世界禁曲


《黑色星期五》是音樂史上的一個謎案,或許真的有用聲音使人崩潰的方法,或許它還擁有人類未知的能量,如今卻都已是未解之謎,再也沒有因果。但小解更願意相信它只是一個被過分消費的惡作劇。假如真有頻率致人神經紊亂的手段,為何現當代沒人再起風雲?那或許是因為在當今訊息發達的世界,它很容易被拆穿。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了,希望大家能夠從中得到樂趣,獲得一些思考。不知大家對這首歌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