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明明蘇聯前期就已經損失了幾百萬軍隊,為何還能反攻?

某某佩恩


在德國閃擊波蘭前,德國曾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所以儘管德軍在歐洲大陸四處掃蕩,但卻沒能引起斯大林的重視,斯大林知道蘇德兩國早晚會有一戰,只是沒想到會來的這麼早。

1941年,希特勒突然集結了550萬大軍,向蘇聯發起進攻,打了蘇聯一個措手不及。

戰爭前期,蘇聯國土不斷淪陷,士兵傷亡的數字也在不斷增加,甚至德國還一度打到了莫斯科城下。

我們知道,這場戰爭最終是以蘇聯攻克柏林為告終,那麼蘇聯前期面臨著這麼大的劣勢,為何最後能發起反攻呢?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蘇聯國土面積足夠大。

歐洲國家不斷淪陷,除了因為德軍的裝甲部隊,還跟它們的國土面積太小有關。

蘇聯不一樣,蘇聯的領土面積足夠大,人口足夠多,所以蘇聯在不斷的戰敗中,開始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由於戰略縱深足夠長,德軍引以為傲的閃電戰就失效了,還慢慢轉變為長期消耗戰。

蘇聯地域遼闊,人口又多,又在本土作戰,打起消耗戰自然要比德國更具有優勢。

第二,德國補給出現問題。

德國把戰線拉得太長,後勤的補給就跟不上,比如莫斯科戰役,當戰爭進入冬季以後,德軍缺少禦寒衣物,凍死的凍死、凍傷的凍傷。本已疲憊的德軍,在缺少補給還要繼續作戰的情況下,已經是為失敗埋下伏筆了。

第三,蘇聯人的抵抗意志。

當時蘇聯擁有近兩億人口,在斯大林的號召下,可謂是全民皆兵,有負責生產武器裝備的,有負責前線作戰的,也有負責後勤補給的,在兵源上,蘇聯具有德國所不具有的優勢。

更關鍵的是斯大林。

斯大林向前線士兵下達“只准戰死,不許投降”的死命令,並派人前去監督,一旦發現士兵主張投降或者當逃兵,前線負責監督的人就可以直接開槍處死,甚至是該士兵的家人還會受到牽連。

這一狠招,效果還是不錯的。

第四,英美等國的支持。

美國在二戰期間曾弄了一個租借法案,簡單來說,就是美國向同盟國免費或有償提供糧食、軍事物質以及武器裝備。

資料顯示,運達蘇聯的物質價值約113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500億美元,美國的這些物質支持,對蘇聯戰勝德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蘇聯高度依賴鐵路運輸,但戰爭的發生,切斷了鐵路設備的生產,戰時,蘇聯有近92.7%的鐵路設備都是有租借法案提供的;蘇聯的後勤支援,還是由數十萬輛美國製造的卡車提供的;此外,美國提供的定量口糧、衣物也是至關重要。

再如武器裝備。

二戰期間,蘇聯空軍共接收了18200架飛機,相當於戰時蘇聯生產飛機總數的13%;即便蘇聯裝備的坦克大多是蘇聯製造的,但蘇聯紅軍依舊部署了約7000輛租借坦克,佔到了蘇聯戰時生產坦克的8%。

可見,英美等國的支持也很重要。


金兔歷史


1941年6月22號,德國三個集團軍在羅馬尼亞、匈牙利、意大利、芬蘭、斯洛伐克和西班牙軍隊 的協助下,大概出去500多萬人的軍隊,近萬架飛機和3000多輛坦克,對蘇聯大舉入侵,使全世界為之震驚。而蘇聯軍民對侵略者的反擊,更加震撼了世界。

在這場戰爭發起之前,希特勒就妄圖在4—6個周內征服蘇聯,但他低估的對手的力量,對蘇聯地域的遼闊、公路和鐵路的缺乏以及冬季的寒冷程度都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戰爭初期,德軍頗為得手,其坦克和裝甲部隊迅速向東推進,迫使蘇聯節節後撤。列寧格勒陷入德國重田協圍兩年之久;基輔落陷,有50—60萬名蘇軍將士陣亡或被俘;烏克蘭工業區等工業基地落入敵手;納粹軍隊一直兵臨莫斯科城下。但冬季的到來使德軍的進攻不得不暫時停頓。

據有關資料介紹,在1941年的10月1日,莫斯科突然下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暴雨,道路、橋樑、工事遭到嚴重毀壞,不到一個星期,大暴雪又來了,由於德軍的軍需準備不足,整個部隊就已經很不適應這種作戰環境了,到了11月中旬,莫斯科的氣溫驟降到了零下40度左右,不但士兵被凍死凍傷無數,就連一些作戰器械也被極寒天氣所毀。

到了1942年春天,德軍開始恢復進攻,企圖佔領高加索地區和當地油田,在斯大林格勒受阻。該城雖被炸成廢墟,但蘇聯軍民堅持進行頑強抵抗,堅守每一個工廠,爭奪每一寸土地,致使德軍無法前進。11月中旬,蘇軍最高統帥部集結大量預備隊,從北部和南部兩路包抄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從納粹防線背後把德軍圍困起來,德軍多次突圍均未成功,只得於1943年2月2日投降。

斯大林格勒的勝利,標誌著蘇德戰爭的重大轉折,蘇軍由此轉入反攻,追擊撤退途中大肆殘殺和破壞的敵人。到1944年,蘇軍已佔領波羅的海諸國、波蘭東部、烏克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芬蘭;又於1945年初佔領東普魯士、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國東部;同年4月攻克德國首都柏林。

在人類所發生的所有戰爭當中,有一個普遍存在的戰爭規律。這個規律就多行不義必自斃,正義的力量終將戰勝非正義的力量。蘇德戰爭的勝敗,也充分表明了這個戰爭規律的正確性。儘管在戰爭初期蘇聯軍民準備不足,讓法西斯軍隊一時佔了上風,蘇聯人民付出了沉重的傷亡代價,但希特勒發動的是侵略戰爭,不得人心,得不到絕大多數愛好和平的世界人民的支持。而蘇聯保家衛國的戰爭是正義戰勝邪惡的戰爭,得到了本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廣泛支持與聲援,這是蘇聯反敗為勝最為重要和一個原因。

其次是蘇聯人民熱愛他們自己的祖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全民動員,同仇敵愾,前赴後繼,英勇鬥爭,給德軍予以無情地打擊,使德軍寸步難行。

再一個原因也與蘇聯的極端天氣有關,極寒的天氣對德軍也造成了很大的損傷,有效扼制了德軍的進攻勢頭,為蘇軍贏得了備戰時間。

綜上所述,蘇聯在蘇德戰爭中能夠反敗為勝,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重要因素,而希特勒在這三個中連一個也佔不上。


新編童謠


蘇聯是一個大國強國,當時國民有1.93億左右,儘管在蘇德戰爭前期蘇軍損失了數百萬軍隊,但是在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下,補充數百萬軍隊並非難事。蘇德戰爭膠著期,蘇聯共徵集了1700萬大軍對抗德國的900萬納粹軍,最終蘇聯付出了2700萬的人員傷亡取得戰爭的勝利。

斯大林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這就是“斯大林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國家的動員能力遠遠超過其它西方國家。1932年至1933年間,烏克蘭大饑荒爆發,使250萬到480萬人死亡,當時蘇聯推行的農業集體化政策部分加劇了饑荒的蔓延。斯大林發動的肅反運動中有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大饑荒、大清洗導致蘇軍戰鬥骨幹大量死亡,這是蘇德戰爭前期蘇軍節節敗退,數百萬大軍或戰死或投降的主要原因。

蘇聯人多重工業強,斯大林的個人威望無比崇高這是蘇聯軍隊能快速擴張的基礎,美國對蘇聯的援助則是蘇軍恢復並提高戰鬥力的關鍵。蘇聯人口眾多,能從軍的人口基數就大,青壯年男女皆響應斯大林的號召,上前線去擊滅納粹德軍,保圍大蘇聯。在二戰期間,蘇聯大量青壯年男子戰死,於是蘇聯組織了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女兵部隊,這些女戰士在戰場上同樣從事一線工作,也就是直接對德軍作戰。

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大約有80萬蘇聯女兵上了戰場,其中有2000多人成了狙擊手,她們有著女性所特有的耐心以及細緻、精確射擊、隱蔽能力。雖然戰後這些女狙擊手只有500多人活了下來,但她們的戰績卻是傲人的,總射殺12000多德軍士兵。蘇軍女狙擊手柳德米拉擊斃了309名德國士兵,獲得“蘇聯英雄”稱號,還得到了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接見。美國對蘇聯的援助雖然佔總援助的比例不高,但是給予的戰爭裝備無疑是雪中送炭,幫助蘇聯在戰爭中恢復原氣。


大秦鐵鷹劍士


這一切都是德軍情報部門的無能造成的,希特勒和納粹高層因此完全低估了蘇聯的戰爭潛力,並就此輕易的發動了蘇德戰爭。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在戰後受審時對美軍調查人員承認:“在我的部隊發動進攻後不久,我便發現以前所寫的關於俄國的一切都是滿紙胡話”,注意他是跟美國人坦白的,而並非為了故意取悅蘇聯人。

(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

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的日記更為可靠:現在已經越發清楚,我們不僅低估了俄國巨人的經濟力量和運輸力量,而且最重要的是,低估了他們的軍事力量。我們最初計算敵人大約有200個師,而現在查明番號的就有360個師,一旦有十幾個師被消滅,俄國人就又投入十幾個新師,而我軍的戰線分佈太廣,兵力顯得比較單薄。

這頁日記的準確時間是1941年8月11日,納粹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剛剛實施不到兩個月,德國陸軍高層已然感覺到情況不太正常。

(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

蘇德戰爭爆發前夜,蘇聯紅軍佈署在西部邊境四個軍區的兵力共有149個師又一個旅,總兵力約290餘萬人,但多數師並不滿員,每師大約8000人左右,因為蘇聯只來得及進行了部分戰爭動員。而德軍第一波次投入進攻的是153個滿編作戰師,每師普遍在12000到14000人左右,總兵力達到330萬人(不是500多萬人一股腦衝進來),在質量和數量均佔優勢的情況下,蘇軍在前期肯定要一敗塗地。

根據朱可夫在戰後的回憶,納粹德軍截止到1941年6月戰爭爆發前,陸海空三軍總兵力已高達850萬人,陸軍作戰師214個,其中僅1940年下半年徵召的即有355萬人;而蘇軍此時只有500多萬人,考慮到蘇軍每師的兵員數量略少,哈爾德關於至少發現320個師番號的說法是可信的。

但問題是,蘇軍部署在西部的只有一半左右的作戰師,被德軍最先打垮或殲滅的也只是這些部隊。



(德軍在廣袤的蘇聯)

戰報顯示,德國人在這一期間俘虜了200多萬蘇軍,斃傷100餘萬,基本把蘇軍原來佈署在西部邊境的師和新調來增援的幾十個師粉碎了,按照德國人戰前關於蘇軍擁有200個師的情報,希特勒有理由相信俄國人快完蛋了。而實際情況是,蘇軍只損失了半數左右的野戰陸軍,它仍然有力量在莫斯科組織大規模防禦(集結了三個方面軍125萬人)。

而隨著舉國總動員的進行,蘇軍的兵力開始逐漸增多,蘇聯當時的人口是德國的三倍,達到1億8千萬人,既然德國能武裝起800多萬的軍隊,那麼蘇聯人最少可以有3000多萬適齡服兵役人口,只不過由於德軍的迅速推進,蘇聯喪失了大片領土和大批人口,否則的話,蘇軍在戰爭後期的兵力優勢將更加明顯。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德國累計動員兵力是1420萬人,而蘇軍累計動員高達3460萬人,差不多正好是人口比例。

僅1941年秋的一個月內,就有100多萬黨員和團員緊急入伍。

(蘇聯紅軍開赴戰場)

既然法西斯德國未能通過閃擊戰迅速打垮蘇聯,它就有機會通過人口基數、生產能力和資源優勢完成後備兵力的補充。看看地圖就知道,德軍儘管推進了幾百公里,也只是佔領了莫斯科以西的一小塊蘇聯領土,它有巨大的戰略縱深進行二線部隊的組建和大規模軍工生產。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飛機13.41萬架、坦克10.28萬輛、火炮和迫擊炮82.52萬門,再加上美英援助的武器裝備,它有充分能力補充和新建更多的部隊。

蘇聯不是法國,如果不能迅速擊敗它,它有人有槍有煤礦有油田,擴軍和反擊就成為可能。

另外,德軍雖然在戰爭初期取得重大勝利,但也必然付出了重大代價,並且傷亡的都是戰鬥骨幹,僅莫斯科會戰的兩個階段就損失50萬兵員。經過一年左右的對決,到1942年5月德軍的夏季攻勢發起之前,德軍在蘇德戰場尚有600萬人左右(其中90萬的僕從國軍隊),而蘇聯紅軍則恢復到560萬人,此時德軍依靠質量優勢尚能掌握一定的戰略主動權,但已無力發動全面進攻,只能選擇一個主要方向。

(蘇軍在戰場)

然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敗,讓希特勒再次損失了150萬左右的兵力,並且這個損失是他無法彌補的。而蘇軍卻仍然在不斷擴充兵力,此消彼長,至1943年初蘇軍的總兵力已超過700萬人,自然有能力發動反攻,如果不是德軍足夠堅強和蘇軍質量、指揮上存在太多的問題,蘇德戰爭早在1943年底就可以結束了。

之所以將斯大林格勒戰役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其原因就在這裡:蘇軍兵力終於完成反超,德軍喪失戰略主動權;而希特勒在蘇德戰場投入了80%的野戰陸軍主力,東線形勢一變,整個世界大戰的局勢隨之變化。


度度狼gg


這種大規模的戰爭勝負直接體現的就是實力,然而,實力並不是一時的勝敗所決定的,是縱觀整場戰爭才能體現出來的。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一個月差不多損失兩百多萬人的部隊,看上去蘇聯不堪一擊,而實際上,蘇聯還有著無限的戰爭潛力。對於蘇聯來說,損失一兩百萬部隊其實影響並不大,蘇聯隨便動員一下,幾百萬部隊就出來了。然而,決定勝負的並不是人數,人數只是這一方面。



對於德國一方面來說,德國之所以戰敗,總體上的原因就是實力。有人歸結原因說是德國被兩面夾擊,而且戰線拉的過長才導致失敗的。我們看戰線過長帶來的是什麼問題,戰線過長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後勤補給不夠用。德軍的後勤補給真的是很難用樂觀來看待。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後勤從來沒能跟上過。德國汽車數量不夠,鐵路不好用,沒辦法,餓著肚子打仗?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前線德軍每天需要600噸物資,然而戈林只敢和希特勒打包票是能運過去300噸,實際上卻不到100噸。



其次,德國的鋼鐵石油基本就是蘇聯的零頭。德國的工業水平根本就不夠看。德軍二戰期間也就拿出來兩萬多輛坦克,飛機什麼的也是少得可憐。重武器產量根本就跟不上戰爭的需要,打仗就是在消耗自己。


而反觀蘇聯,坐鎮蘇聯本土,等著你來。德國人打來了,前期德國人勢如破竹,然而等到莫斯科周邊了,德軍就開始寸步難行了。首先就是後勤不夠用,其次就是蘇聯已經開始磨刀霍霍了,雖說這刀磨的比較晚,但是,還是磨了,而且他的刀要比德軍的刀更鋒利。

二戰期間,蘇聯的各個工廠都在加緊製造武器,俄軍賴以生存的T34坦克在戰爭期間就是在各個拖拉機廠生產的,總共生產六萬多輛。你德國人虎式坦克再強,一個也幹不過十個。而且在蘇聯人擋住德國人的同時,英美都對蘇聯大規模援助。



對於蘇聯來說,挺過了1941年,就能緩口氣和德軍對著幹了。希特勒的計劃也就是在年底結束戰爭。原因很簡單,就是德國人耗不起,而蘇聯卻能耗得起,蘇聯人多,工業產值高。對於德軍來說,打掉一個蘇軍師就立馬能補充進來十個師的兵力,坦克打壞一輛立馬來十個,而德國不同,打死一個德軍就少一份力量,打掉一個坦克就真的少一輛坦克。


蘇德戰爭從莫斯科開始,德軍就開始大面積消耗掉精銳和國力。莫斯科折了五十萬,斯大林格勒再度損失1/4的德軍部隊。

德國人呢,其實並不是戰術什麼的運用不合理,戰略什麼也沒錯,錯就錯在不該開戰。德國屬於,開戰之後,深陷戰爭泥潭,無法自拔,也不允許他拔出來。後面對很多國家的戰爭,並不是德國人就想打,而是非打不可,你不打的話,人家來打你,德國人玩的就是先下手為強。



然而德國碰到了蘇聯,蘇聯土地廣袤,人口眾多,德國人就直接被拖死在了蘇聯的冰天雪地裡了。德國的戰術已經不適用於蘇聯了,蘇聯這土地面積和人口,德軍只能靠後勤堆。


軍武文齋


蘇聯最終贏得勝利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戰略物資人員設備的轉移

德國入侵蘇聯後造成蘇軍大量傷亡是因為斯大林的判斷錯誤,他認為德國至少會在“蘇德協議”後兩年才會發生。由此造成戰爭初期紅軍大量傷亡。

戰爭對蘇聯造成損失是巨大的,認識到人口和工業生產對戰爭的重要性,蘇聯撤離了大部分在歐洲領土部分的資產,並向東轉移了2500家工廠,1700萬人和大量物資。1941年,數千列火車將關鍵工廠和工人從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撤到遠離前線的安全區域。這些設施重新組裝在烏拉爾以東,生產就可以恢復,而不用擔心德國的轟炸。

總的來說,工具、模具和生產技術藍圖、製造設備,工程管理人員和熟練勞動力都被轉移。在德國戰略攻勢達不到的區域外,蘇聯轉移並保存的這些生產設備和人力資源對後來的反攻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蘇聯裝甲戰車的產量大於德國人。1943年,德國19,800 輛。蘇聯24,089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二、蘇聯的經濟生產能力

儘管人口和土地遭受巨大損失,蘇聯的勝利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戰時經濟生產能力超過了德國。1928年-1935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目標的快速實現大規模的工業化。第二個五年計劃將鋼鐵產量提高到1800萬噸,煤炭產量提高至1.28億噸。在中斷之前,第三個五年計劃生產了至少1900萬噸鋼和1.5億噸煤。

羅伯特·哈欽斯(Robert L. Hutchings)說“蘇聯的工業產出對蘇聯軍備工業起了極大的作用,幫助它抵抗納粹軍事攻勢。”

(蘇聯實行五年計劃期間的大型拖拉機手)


三、蘇聯人民在戰爭時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蘇聯人民對戰爭帶來的苦難其承受能力,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其他大多數國家都要頑強。在列寧格勒遭受德軍圍困期間,超過一百萬人死於飢餓和疾病。包括工人,兒童少年,婦女和老人。

儘管條件惡劣,但戰爭導致了蘇維埃民族的團結並崛起。強大的民族精神使得蘇聯人民團結一心共同抗擊德國侵略者,為保衛自己的組國頑強戰鬥,為此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以至於戰爭期間到戰後,蘇聯鼓勵婦女生育後代。孩子多的母親可以得到榮譽和獎勵。第四個孩子獎勵大約1,300盧布,第十個孩子獎勵大約5000盧布。(蘇聯的宣傳海報)

四、蘇聯婦女在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武裝部隊服役的婦女超過100萬,主要是醫務人員、護士、飛行員、狙擊手、機槍手、坦克機組人員和游擊隊員等等。佔總人數的3%以上。戰爭期間湧現了大批的蘇聯女英雄。

另外還有大批後方工廠的女工人,為蘇聯贏得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烏克蘭女戰士

在列寧格勒圍困期間,俄國婦女在緊張工作。


五、美國和英國的(Lend-Lease計劃)“租借計劃”的協助。

在戰爭期間,美國通過Lend-Lease向蘇聯提供了110億美元的物資。其中包括40萬輛卡車,12,000輛裝甲車(包括7,000輛坦克),11,400架飛機和175萬噸食品。英國在戰爭期間提供了3,000架颶風和4,000架其他飛機。英國和加拿大提供了五千輛坦克。英國的總供應量約為400萬噸。

1941年,羅斯福總統簽署Lend-Lease法案。1941年至1945年8月期間,通過向有關國家提供食品,石油和其他戰略物資援助。戰後再返還給美國。

蘇聯科羅廖夫將軍和美國服務部門司令唐納德·H·康諾利少將在第一列Lend-Lease供應火車通過波斯走廊時握手,這是的Lend-Lease供應的一部分。

美國海軍將護衛艦轉移到蘇聯水手

根據Lend-Lease供應給蘇聯的美國坦克M3


六,1941年至1942年的歐洲冬季是二十世紀最寒冷的冬天。

11月30日,馮博克向柏林報告溫度為-45°C。第6裝甲師的指揮官艾哈德·拉斯,在他的戰爭日誌中不停地跟蹤日平均溫度。它顯示12月4日至7日冷的時候:-36至-38°C。蘇聯氣象局官方記錄顯示12月最低氣溫達到-28.8°C。這些數字表明天氣極度嚴寒,德國軍隊在沒有穿冬裝的情況下人都被凍結,而武器裝備更不適應低溫嚴寒。

德國士兵報告的凍傷病例超過130,000。車輛在使用前必須加熱數小時,從外殼中除去冷凍油脂。雖然同樣寒冷的天氣襲擊了蘇聯軍隊,但他們早就做好了準備。

德國對莫斯科的攻勢停止了。古德里安在他的日記中寫道:“對莫斯科的攻勢失敗了...我們低估了敵人的實力,以及氣候和他們的體質。”古德里安曾抗議並指出,嚴寒造成的人員損失實際上大於戰鬥損失。


七、德國情報機構錯誤的估計了蘇聯軍隊沒有戰略儲備,無法進行反攻。

德國情報機構這一估計被證明是錯誤的,因為斯大林從西伯利亞和遠東調來了18個師,1,700輛坦克和1,500多架飛機。紅軍在12月初準備了58個師的預備隊,當朱可夫和瓦西列夫斯基的攻勢最終被斯大林批准時。蘇軍方面有1,100,000名男子,略超過德國國防軍。

儘管如此,蘇聯紅軍通過精心部署,在某些關鍵戰役中和德軍相比達到了二比一。


血色黃昏的黃昏


二戰初期德國和蘇聯曾經有過段蜜月期,蘇聯和德國瓜分了波蘭並簽訂了彼此互不侵犯的條約,但幾十萬蘇聯大軍入侵芬蘭吃了虧,讓德國誤認為蘇聯沒那麼強大,德國在沒有拿下英國的情況下。調轉槍頭集結五百多萬大軍,兵分三路採用閃電戰打了蘇聯個措手不及。讓蘇聯損失幾百萬人甚至打到蘇聯首都,那麼蘇聯憑什麼在後期戰略反攻階段,把德軍趕出國境甚至打到柏林呢?



一、德國沒想到會打成持久戰

由於德軍來得太突然,蘇聯剛剛經過大清洗蘇軍將領還沒緩過神來,讓德軍有幾會輕鬆的打進蘇聯。加上蘇聯人覺得德軍忙著在西線戰場,不會輕易和自己開戰就沒怎麼重視。開戰初期德軍直接打擊蘇聯工業,好在蘇聯採用“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策略。利用蘇聯特有的天時冬天,把德軍死死的拖在蘇聯的冰天雪地裡。讓德軍為此付出了慘烈的代價,試想冰天雪地的周圍啥物資沒有,國內補給又不能夠即使送到,夏天穿著單薄衣服來到蘇聯的德軍,在蘇聯漫天大雪的冬天裡苦苦掙扎。



二、蘇聯戰略縱深使得德軍不能迅速佔領

德軍用閃電戰打遍西歐絕大部分國家,因為那些國家面積都不大,從這頭打到那頭根本用不了多久。而蘇聯當時的超級大國面積那是相當的大,蘇聯雖然不斷吃敗仗但是有些大城市還在苦苦支撐,德軍又久攻不下戰爭進入膠著狀態。這為蘇聯發動生產力進行生產提供了時間,把德國的閃電戰拖成了消耗戰,拼消耗德國怎麼比得了蘇聯這個計劃經濟國家,不僅人口眾多資源更加豐富。只要上面一聲令下,蘇聯就能迅速徵到讓德軍想象不到的軍隊。加上蘇聯下令士兵只能戰死不能投降讓蘇聯將士只能硬著頭皮進攻,德軍同樣接到命令只能前進不能後退,要不然恐怕德軍早就潰敗了。



三、蘇聯擁有強大的生產力

蘇聯建立後經過幾個五年計劃,從農業弱國變成工業強國。為戰爭儲備了很多資源,由於前期受德軍進攻影響工廠遷往後方,前方將士拼命抵抗幾大戰役把德軍拖住,後方加緊生產為前線提供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藥,本土作戰補給線沒德軍那麼吃緊。來自蘇聯各地的軍隊開赴戰場,蘇聯越打越強大不像德國兩頭開戰,本來就很吃力了結果又深陷蘇聯。可以說蘇聯的重工業基礎為蘇聯生產大量武器彈藥提供保障,加上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國家性質決定,使得蘇聯可以抗住德國的瘋狂進攻。



四、來自英美的軍事援助為蘇聯加血

蘇德戰爭前期德軍憑藉閃電戰,佔盡優勢讓蘇聯工業幾乎癱瘓,斯大林機智的利用英美害怕蘇聯戰敗,讓盟軍壓力更大從英美那裡得到了不少軍事援助。雖然相比較於後期蘇聯人生產的數量來說,少得可憐但是再小也是肉呀。這些援助讓蘇聯人熬到了自己開足馬力生產的時候,很快源源不斷的蘇聯裝備發放到招募的士兵手中。蘇聯從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階段,把入侵的德國人打出蘇聯,並且打到了德國首都柏林。




都說槍炮一響,就要黃金萬兩。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拼的就是國家實力。文筆有限,不當之處,萬望賜教。

闕魚肥


今天小姐姐給大家講解下蘇德戰場,蘇軍在前期損失數百萬軍隊,後期還能反攻的個人見解。

首先,不管古代戰爭還是現代戰爭打的就是綜合國力,

如:早前兩千多年前長平之戰,秦軍最終慘勝坑殺趙軍45萬,雙方對峙三年,打的就是國力消耗。

現在伊拉克戰場、阿富汗戰爭,更是燒錢的戰爭,美國為這2場戰爭付出了萬億美金的軍費,這得益於美軍強大的綜合國力支撐。

當年蘇德戰場,德軍得益於閃電戰戰術,橫掃半個歐洲大陸,所向披靡,但是我們可以從歐洲地圖看出,當時西歐各國國土版圖、人口基數、資源、工業實力都遠遠遜色德國。號稱歐洲大陸第一軍事強國法國,依照修建馬奇諾防線,覺得可以抵抗德軍進攻,德軍在總結一戰的戰術,開創新的戰術理論,並且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從法國佬忽視的阿登山區,攻入法國,德軍的裝甲部隊很快攻入巴黎,法國在抵抗一個月多餘就亡國。



相反,我們看看當時蘇聯,當時蘇聯國土面積2.2千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蘇聯的當時總人口接近2億。蘇聯在戰前已經完成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由落後農業國已經轉變成躍居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家,尤其是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造就蘇聯的重工業,無論是冷戰時期蘇聯,還是如今俄羅斯,重工業高度發達,這一切都來源於斯大林模式,蘇聯的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蘇聯的兩個五年計劃,蘇聯重工業全面建全。


另外蘇聯廣袤的國土擁有巨大的戰略防線,豐足的自然資源,加之2億人口,具備強大的戰爭潛力。

當時德國雖然橫掃歐洲各國,德國的工業實力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與蘇聯相比,德國國土面積過於狹小,德國總人口不過6千萬,而且自然資源短缺,尤其是石油資源,被稱為工業的血液。雖然德國佔據廣袤西歐各國,但是也遭到這些國家的百姓抵抗,希特勒進攻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獲得蘇聯豐富石油資源與烏克蘭糧倉。

德軍在進攻蘇聯前期,得益於戰略儲備,蘇聯軍隊剛剛經過大清洗,戰鬥力脆弱。德軍的裝甲部隊可以快速的橫掃蘇聯,蘇聯在開戰前四個月損失數百萬軍隊,不過,蘇聯戰略縱深廣袤,隨著德軍戰線越來越長,後勤補給短缺,戰備資源越打越少,尤其是德軍石油資源短缺,蘇聯在莫斯科會展時期,已經完成蘇聯工業的東部轉移,蘇聯百姓也被號召起來,踴躍參軍,蘇軍在戰場損失一批可以迅速補充一批,蘇聯的戰爭潛力全部被打開,蘇聯在遠東的軍工廠源源不斷為前線提供火炮、坦克等物資裝備。


德軍在遭遇莫斯科寒冷冬季損失慘重之後,深陷蘇德戰場,資源枯竭,面對蘇聯後期上千萬軍隊,數以萬計坦克、火炮源源不斷補給,德軍只有捱打份。

小姐姐說,戰爭考驗就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在二戰,不僅是蘇德戰場,蘇聯後期暴揍德軍,美日也是如此,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日軍取得戰術上一個階段勝利,等到美國戰爭潛力全部打開之後,美軍後期碾壓日軍。


小姐姐講史


首先是USSR足夠強大的潛力優勢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首先是龐大國土面積和資源的優勢,當時的USSR國土面積穩居世界第一。廣袤的國土使斯大林有足夠的空間把USSR軍事工業放在德軍攻擊範圍之外的大後方,而德軍雖然佔據了USSR在歐洲的不少重要城鎮和軍事基地,並且佔據的地區也足夠的大(是法國在歐洲面積的好幾倍大)但卻慢慢出現了兵力不足的現象。

而資源上,單是USSR的巴庫油田一度佔據世界產油量的一半,為了這些還引發了德軍對USSR進攻重心的分歧。

緊接著USSR強大的工業實力和人口優勢,雖然受蘇德戰爭初期的打擊,蘇聯工業實力一度大幅下降,工業產量一度下降到戰前的52.4%,但是USSR還算及時的把工業迅速轉移到烏拉爾和中亞一些遠離德軍攻擊範圍的大後方,並且抽調許多人力加入到生產行列。使USSR得以權利山城武器裝備。而二戰期間USSR總計生產了超過10萬輛的坦克、13.7萬架的飛機、約2000萬的槍支(其中衝鋒槍和機槍生產了750萬)、83.4萬門的火炮和迫擊炮。這使蘇軍即使在最弱的時候與德軍抗衡時期火力仍能對德軍形成不小的創傷。

而人口上蘇德戰爭時期,USSR人口數量已經超過了一億。是穩居世界前列的人口大國。龐大的人口在全面戰爭中將有不可忽視的優勢,在二戰期間,USSR動員了2700萬人,這使蘇軍能夠抗住巨大的傷亡。加之USSR臨時擴大軍事學院和歷次戰爭的磨練,蘇軍得以在戰力上逐步趕上德軍。

再就是西方的軍事援助,其中以美國的租借法案為主,在1941-1945年間美國向USSR援助的物資總價值在102億美元。各式飛機18200架。英國和美國還向USSR輸出一萬多輛坦克。還有400多部聲吶、600多艘艦船、2600多部雷達和其他各種工業所需的資源和器械也十分可觀。軍事援助幫USSR節約了大概164.8萬人次的勞動力。而且還緩解了蘇軍部分領域上的生產短板。這有力提升了蘇軍打擊德軍的能力。

另外蘇軍與盟軍在不同戰線上的互相聲援使德軍不能集中一個方向。雖然對USSR來說盟軍的這個作用談不上決定性的幫助,但多少也幫助蘇軍緩解了壓力。


黎塞留的野望


拿破崙曾經說過:只要俄國每年還有40萬嬰兒誕生,我就不滿足於在歐洲取得的任何成就。

我們中國人在乾隆年間就達到了4個億,之後是6億、10億,到現在的14億。我們看待其他國家,除了印度,都是人口小國。包括現在的俄羅斯,只有1億4千萬人,感覺這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對於中國人來講,少於1億,就得算少數民族了,需要政策保護一下。

但長期以來,俄羅斯、蘇聯,在歐洲,那是地地道道的:人口大國。

俄羅斯曾經被稱為歐洲憲兵,一有事就組織個100萬,200萬的大軍向歐洲中部碾壓過來。1914年,塞爾維亞的青年在薩拉熱窩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王儲,就在奧匈和塞爾維亞相互叫板的時候,俄國進行了軍事動員,先來600萬的部隊,後期,一戰東線的俄軍總數是1500萬。

在二戰前夜,蘇聯的人口是1.9億,接近2個億。

剩下的賬咱們粗略的算一下,大體看一下思路。俄羅斯男的少女的多,但這主要還是因為二戰損失了大量的男性。在二戰以前,應該差不多,充其量是男性略少於女性。咱們算8000萬。

當時成年男子,能上戰場打仗的年齡應該是16歲-60歲。而以當時人的壽命看,正常能活過60歲的,就已經很少見了。所以當時蘇聯男子能參加戰鬥的年齡應該是16歲以上,不封頂。

咱們去掉未成年的,去掉德國佔領區的,去掉開戰初期損失的、去掉病殘的......蘇聯當時能上陣打仗的成年男子應該在4000萬左右。戰爭初期損失的幾百萬人對於蘇聯而言,也不是太過傷筋動骨。

我曾經回答過一篇關於二戰德軍的問題,就是有人說問二戰最後德軍還有700萬,怎麼就投降了。然後有人不信,不信德國當時還有700萬軍隊。實際上是真有。因為同樣是軍隊,也得細分。咱們簡單的講,即便是同一個國家的軍隊,也得分兩部分,一部分是能打的軍隊,一部分是不能打的軍隊。

二戰時期美軍總兵力多少人?1千多萬。但是,有800萬是部署在本土,這就是那支不能打的部隊。海外作戰的,200多萬,這是能打的那支。德軍也好,日軍也罷,在二戰最後,人數依然很多,但能打的部隊都已經被消滅了,剩下的是不能打的部隊。

當時蘇聯最低還得有4000萬成年男子,10個裡挑出1個最精壯的,組成最能打的部隊,這就是400萬。蘇聯在西線跟德國玩命的,最後一直打到柏林的,是300萬最能打的部隊,還有100萬最能打的部隊,則留在遠東,震懾日本。實際上就是因為有這100萬大軍,日本才到最後也不敢配合德國,兩線夾擊蘇聯。

將近2億人口,4000萬成年男子。其中2000萬去當礦工、鋼廠工人......做女人無法勝任的重體力工作。剩下兩千萬組織成部隊,最精銳的300萬打德國,100萬威懾日本,另外1千6百萬當補充支援和維護後方,這個數是不是大體能對上?

蘇聯並不缺人打仗,他的人力資源還是很充足。同時期的德國只有6000萬的人口,蘇聯人口是德國的3倍還多。

面對德軍的初期進攻,蘇聯沒有充足的準備,被打的措手不及。蘇聯,人力資源充足,但這需要動員,動員則需要:時間。

時間,是戰爭中最為昂貴的奢侈品。需要拿人命去交換。

斯大林對部隊的命令很簡單:不許撤退,撤退就槍斃。為什麼?就是在爭取時間,爭取時間動員。斯大林對部隊的意圖就是:你們就死在這。你一個士兵不撤退,戰死在散兵坑裡,就能耽誤德軍3秒鐘。你一個師不撤退,全死在那裡,就耽誤德軍3天。你一個集團軍不撤退,全死在那裡,就能耽誤德軍3個星期。有這3個星期,我就能動員起來3個集團軍......

就是拿人命換時間,再拿時間換取優勢資源。

到了斯大林格勒,德軍進攻的步伐被擋住的時候,蘇聯人時間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他們在後方動員起來的士兵,源源不斷的補充過來。斯大林對部隊的命令就是拼,消耗。每個士兵的壽命不超過24小時。斯大林的賬算的很精,我3個蘇聯兵換你1個德國兵,就不賠。2個換1個,就賺。

用同歸於盡的戰術拖住德軍,給動員新的部隊爭取時間。

蘇聯不缺人,缺的是時間,缺時間把人動員到前線。

當然,打仗,除了有人之外,也得有武器。而蘇聯的武器製造,也同樣需要時間來動員起來。這塊咱就不詳談了,我這叭叭的有點長。

總之,蘇聯人在斯大林格勒擋住了德軍進攻的腳步,這就爭取到了時間。讓蘇聯動員起來了足夠數量的人員,同時,也為武器的生產爭取到了時間。

所以,當後來上百萬的新部隊,開著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端著波波沙衝鋒槍,在大量的戰鬥機的掩護下,開到斯大林格勒的時候,德軍也就完犢子了。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開始反攻,像丘吉爾、羅斯福以及斯大林這些老油條就知道是勝券在握了,在那時候就開始張羅戰後分地盤了。

二戰蘇軍分前期和後期。前期的幾百萬蘇軍屬於老邁,落後於時代的部隊。但他們消耗掉了德軍的時間。而後期動員起來的新部隊,這幾百萬人,屬於最精壯的人口,裝備的全是最新式的武器,領導他們的還是在戰爭中提煉出來的蘇聯名將,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打那麼牛的德軍,都是摧枯拉朽一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