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山東境內有兩個主要國家:齊國與魯國,為什麼現在山東簡稱魯,而不是齊?

秀才說歷史


山東屬於周朝時期齊國、魯國所在地,同時山東境內還包括萊、莒、鄒、滕等一眾小國家。當然了,山東不簡稱萊、莒、鄒、滕什麼的,這都說得過去。畢竟這些國家太小,沒什麼影響。但是山東簡稱“魯”,而不簡稱“齊”,卻是一件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為什麼這麼說呢?

(齊魯區位圖)

其一,山東的省會城市是濟南。濟南在整個周朝時期,一直位於齊國。秦始皇統一六國,齊國滅亡,濟南才歸到濟北郡。既然省會城市在古代的齊國,那麼,山東簡稱“齊”,就應該是說得過去的。

其二,齊國在歷史上的影響力遠遠超過魯國。我們知道,雖然齊國在西周分封的時候,屬於邊遠城市。但是從春秋開始,齊國就在各諸侯國中脫穎而出。最早稱霸並被歷史所認可的,就是齊國的齊桓公。而且,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齊國都是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魯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基本上沒有什麼存在感,對後世似乎也沒有產生過什麼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從影響力來看,山東確實是應該簡稱“齊”的。

雖然省會城市在齊國境內,齊國的影響力非常大,但是山東依然簡稱“魯”而不簡稱“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周公旦)

一、魯國出身比齊國高貴。

魯國當年是周武王封給他的弟弟周公旦的封邑(實際上,周公旦沒有去封邑,是他兒子在管理),屬於王室封地。並且由於周武王去世後,繼位的周成王年紀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國政是由周公旦代為管理的。也就是說,周公旦雖然沒有“周天子”之名,但他其實是實際的“周天子”。這樣一說起來,魯國就應該算是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其出身自然是非常高貴的。

同時,由於周公旦在輔佐成王的時候,勤於正事,一飯三吐哺,對於奠定周王朝統治基礎,讓周王朝享年八百國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周公旦成為賢臣的師表,被後世廣為傳誦。這一點,也為他的封邑魯國加了不少分。

齊國只是姜子牙的封地。姜子牙雖然是周朝勞苦功高的大臣,但他畢竟是大臣,並非王室成員,因此,從出身的高貴性來說,齊國是比不上魯國的。

二、魯國是規則制定者。

當年,周天子採用分封制的辦法來管理天下。雖然實施的是分封制,但是整個國家並沒有因此四分五裂。直到兩三百年以後,春秋亂世才出現。整個西周在分封制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統一這麼長時間,根本的原因,就是西周有“周禮”這樣一套運行規則。

而這套周禮規則,當時實際上是由魯國制定的。而且周天子也賦予了魯國相當於“大祭司”的權力。各種郊廟祭天重大活動,周天子都是讓魯國來負責組織完成的。諸侯國中如果有違背周禮的事情。也都由魯國來拿出懲治方案。由此可見,魯國在西周時期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

齊國在西周時期的發展也很好,從一個邊遠小國,迅速變成了一個擁有鹽鐵之利的經濟大國。但是在作為禮制社會的古代,這顯然不是最重要的。

(齊桓公)

三、魯國是周禮典籍的保護者。

周朝發展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現象。一些諸侯國為了爭霸,完全不顧周禮那一套,興兵四處爭奪,周天子的尊嚴一次次被踐踏。

齊國當時出現了齊桓公,打造“尊王攘夷”的旗號,號令諸侯。不過,齊桓公表面上在維護周天子,實際上是為了讓自己做大稱霸。其做法也是在破壞周禮。

而魯國不是這樣的。魯國很少有稱霸行為,因此一直到戰國後期,魯國的疆域範圍都不大。同時,魯國因為有孔子這樣一些儒者,他們在積極努力,讓周朝的各種典章制度,各種規矩辦法保留了下來。雖然說,魯國實際上也並沒有完全按照周禮來做事,但是能夠把典章制度保護下來,這對整個後世的文化及道德建設的延續,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以說,齊國和魯國在當時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是相反的,因此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四、魯國有至聖先師孔子。

中國古代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文化上,孔子的地位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也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整個中國古代兩千年曆史上的國民靈魂。都是由孔子及他的儒家學派雕琢而成的。

中國古代王朝社會,在政治上最不能挑釁的就是皇權,在文化上最不能挑釁的就是儒家學說。皇權會隨著朝代的更迭,而發生轉移,而儒家學說卻是始終不變,萬古一統的。可見,儒家學說的權力及影響力,是超過皇權的。

既然如此,孔子所出生的魯國,在歷史上就具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所以,山東簡稱“魯”,而不是簡稱“齊”,這是沒有問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