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開事件本身,淺談飯圈之“罪”

這篇文章筆者跳開這次爭端事件本身,前因後果、誰是誰非、各方責任在微博和知乎上梳理的很清楚,筆者不再贅述。但是這次事件只是所謂

飯圈文化商業操縱相互作用下的畸形產物,在這樣不健康的大環境下,誰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肖戰


跳開事件本身,淺談飯圈之“罪”


紀律森嚴的飯圈文化

“飯圈”,如今彷彿變成了一個貶義詞,很多人對它避之不及,生怕它入侵自己的圈子,但不幸的是,這樣的飯圈事實上遍佈各行各業。可以說,只要有粉絲的地方,它就存在。

在傳統的印象裡,偶像似乎只限定於影視、歌手領域,而今飯圈文化不再獨屬於娛樂圈的鮮肉愛豆,而是走向了文體兩開花、跨界無極限的道路。把相聲演員、運動員、電競選手乃至暢銷書作家當作娛樂明星來追。


跳開事件本身,淺談飯圈之“罪”

大受追捧的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雲雷


在粉絲數量日漸龐大、偶像類型越來越豐富的過程中,粉絲們也逐漸形成了獨有的一套行為規則。與幾十年前的追星不同的是,當代粉絲的追星之路更為職業化、流程化、制度也更加森嚴。在現在任一個發展較有規模的粉絲組織(如粉絲站、後援會、貼吧等)都會有且不止有會長/站姐、前線、策劃、文案、美工、後期、數據等職位,不同工種各司其職,運作起一個成員數量龐大的組織。作為一個民間、靠成員因為共同愛好而聚集起來的組織,能井然有序的運作起來,不得不依賴於其明確的流程工序及森嚴的制度。

一次簡單的物料曝光,需要前線站姐不遠萬里從活動現場傳回一手照片、後期精修美化、美工製圖、文案確定文本內容,最後由數據轉發評論提高曝光率,一套複雜的流程,僅僅依靠成員的自願行為是不夠的,還需要制度來約束。

在諸多工種中,“數據”由於其門檻低、操作簡便成為人數最多的崗位。而在這一崗位中,仍有著細緻的分工。


跳開事件本身,淺談飯圈之“罪”

數據粉職責劃分

這次事件的最初衝突,也是由這個“部門”而起。

反黑、淨化,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粉絲用戶的相同內容生產,達到只傳達對偶像有益的內容的目的。而路人(甚至包括部分粉絲)對飯圈最大的反感也來源於此。當觀者只能看到千篇一律的內容時——哪怕是正面的內容,也會對其心生厭倦,同時部分粉絲不分時間場合的“控評”也讓圍觀群眾心懷不滿。反黑組願意是要儘量減少對自家偶像的負面信息,但是部分矯枉過正的反黑組卻把反黑做成了“剷除異己”,所有對偶像不利的言論,輕則開懟,重則舉報。

在這樣制度森嚴的群體中,粉絲們被賦予了權力,卻並未告知該如何正確的使用權力。他們的行為只是來自群體的感染與暗示,當他們不清楚權力的意義,他們對權力的使用也變成了“濫用”

追星過程中,粉絲們還領悟到另外一個道理——有償追星。粉絲們意識到,“愛偶像就要為他花錢”,這是蘊含著某些理性邏輯的:不消費作品,偶像成績就不好,公司就會認為他沒價值,粉絲們就見不到他了,這是很現實的事情。偶像需要流量數據的支撐才能長久地走下去,銷量和流量代表著偶像的商業價值和市場號召力。

從葛蘭西開始,我們都認為流行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控制。流行文化的原罪就在於此:它由商業文化孕育而成,其本質是兜售商品。在粉絲經濟的背後,資本的力量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愈發成熟的商業操縱

雙男主設定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就在港臺劇中出現,比如改編自金庸小說的《鹿鼎記》,改編自古龍小說的《絕代雙驕》,改編自黃易小說的《大唐雙龍傳》等,兩位主角的性格往往互補,比起單一主角的電視劇劇情更為豐富,衝突更為激烈,因此吸引了不少觀眾。

內地電視劇以此為借鑑也推出不少雙男主劇,但是隻在近幾年才形成一套較為成熟的“炒作流水線”。


跳開事件本身,淺談飯圈之“罪”

《鎮魂》劇照


以2018年大火的《鎮魂》為例,由於原著“腐向”設定,使該劇播出之前就圈了一波原著粉。雖然因為規定劇情略作刪改,但由於其本質上還是“腐向”題材,兩人的一舉一動還是顯得那麼“耐人尋味”。對於腐女粉絲們對劇集的二次創作及傳播,發行方、經紀公司也樂見其成,兩位主演憑藉這部作品爆火。

但與此前不同的是,在憑藉主演的“曖昧”大獲成功之後,雙方經紀公司開始“解綁”、“提純”。解綁,即兩位主演通過減少互動等方式減輕粉絲們對二人感情線的印象;提純,即在兩人的CP粉中各自分割走更喜歡己方的演員,使其從“CP粉”變成“唯粉”。

先憑雙男主賣腐劇爆火,之後主角劃清界限,再各自拉攏粉絲,成為了炒作流水線的基礎步驟。越來越多的經紀公司開始選擇這樣的生產套路。


跳開事件本身,淺談飯圈之“罪”

2019年部分雙男主劇集


據分析,這次事件的爆發的關鍵人物——引導舉報的“大粉”就是工作室授意在粉絲中進行“提純”,奈何經驗不足,反倒把自家老闆逼上絕路。

在這個鏈條中,還有更多環節,涉及更多利益方,來自資本的一雙龐大畸形的手操控著粉絲的金錢和情緒,粉絲們在一次次集體行為中行為和情感被強化,粉絲越狂熱,資本便越狂笑。

粉絲思考能力的退化

“飯圈文化”另一個為人詬病的特點,就是粉絲對除偶像外一切對象的敵意。偶像的對手拿到了獎,罵;沒誇我偶像,罵;誇了,罵;和我偶像說話了,罵;沒說話,還要罵……總有人說這是飯圈“低齡化”,筆者認為,這個“低齡”不單純指年齡的長幼,而是其思想成熟與否。

前面提到,粉絲在一次次群體行為中情緒得到強化,學習了組織的規則,他們逐漸認為某些行為是正常的甚至正確的,群體的思想得到內化,但是卻遺落了思考的能力。

我們說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寶貴的,在追星過程中更是如此,諸多猜忌和爭端便可由此遏止。


跳開事件本身,淺談飯圈之“罪”


蹭熱度、倒貼、內涵……這些“飯圈用語”透露出部分粉絲思考能力的退化,只把它當作剷除異己時扣的帽子,一有風吹草動便犯了偶像被害妄想症,先把幾個“居心不良”的帽子扣上,再輔以罵術,便以為這是為偶像出頭了。

追星亂象讓我們意識到,對粉絲們加以正確引導是極其必要的,那麼,由誰引導更為合適呢?

偶像即各方引導的缺位

偶像本人是最容易介入粉絲行為的角色,他們接受粉絲們近乎狂熱的崇拜,粉絲對其接受度相對其他角色也就更高。很多人指責肖戰在事情可以挽回的時候沒有及時站出來制止,也應當負一部分責任,但其實畢竟偶像要通過粉絲來達到經濟效益,對粉絲行為加以干涉的例子並不多——但還是有的。


跳開事件本身,淺談飯圈之“罪”


此前,華晨宇由於形成被安排的太滿,引起了粉絲對經紀公司的不滿,在微博上激烈抗議,事情愈演愈烈。此時,華晨宇發了一條微博:停。只一個字,至少代表了偶像本人的態度,事件得以遏制。

因此,其實很多時候,偶像完全可以對粉絲進行正向引導,這種引導可以是隱秘的、日積月累的,偶像及公司不能只想著如何從粉絲身上獲益,而不對粉絲行為加以約束,這樣必將遭到反噬。

同時,偶像也深受“粉絲之苦”,越來越多粉絲模糊自己與偶像的界限,尤以“私生粉”(即會跟蹤偶像的粉絲)為重,他們往往過度關注偶像,不惜一切代價拉近與偶像的距離。除了這種近乎病態的粉絲,普通粉絲也呈現出一種與偶像界限模糊化的趨勢:對偶像過度關注、干預偶像行程,以及像此次這種出於“維護偶像名譽”而引發的集體行動。

部分狂熱的粉絲們忘了,你有你自己的生活,你的偶像是一個成年人,是一個有團隊的成年人,是一個有事業的成年人,過度關注他只會給他帶來不便。今年1月,肖戰回重慶工作,接連換7輛車和替身甩開粉絲……


跳開事件本身,淺談飯圈之“罪”


有的人說,這就是流量明星的原罪,既然接受了來自粉絲的獻花,就要承受來自粉絲的壓力,但是,這次事件有力的證明了粉絲行為應該得到約束和引導。


  • 只把鍋扣在粉絲腦袋上未免太冤,更深層次的力量來源於資本的無情運作,要想及時遏制這片浮躁風氣,必須多方協作,還飯圈一個純淨空間。

參考文章:

  1. 新粉絲時代:一個階層分明、分工明確的微型社會——《中國青年報》
  2. “飯圈”1.0到2.0:追星行為的代際爭議與文化變遷——《新京報》傳媒研究
  3. 觀察丨雙男主風漸起,兄弟情並非“穩賺不賠”,謹防落入同質化窠臼
  4. 打榜、做數據、控評……“飯圈女孩”愛的供養背後,是一場商業操縱——文匯網
  5. 數據告訴你,飯圈女孩為何成為年度最敬業群體——穀雨 X 鏑次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