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靖王徐達為何對分封藩王一言不發?

_Terrific


洪武二年的四月,朱元璋讓中書省研究制定明朝的分封制度,就是給他的各個皇子分封到哪裡,王府的屬官如何設置,如何賦予親王護衛軍隊,親王與地方政府的關係等等。他又命令禮部制訂出一整套複雜的親王分封、接受冊寶的禮儀。

第二年,朱元璋給九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封王,以後陸續又給更多的兒子封王。

朱元璋向大臣們解釋自己分封兒子們的用意,他是這樣說的:“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朱元璋認為,分封制是一個治國的好辦法,“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

話說得冠冕堂皇,但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在設計上並不合理,其實是一種歷史的大倒退,有著巨大的隱患。但大臣們能說什麼呢?只能說好,好,好。

在這個問題上,魏國公徐達並沒有表達過什麼意見,我認為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徐達的個性使然。

《明史》中說徐達“言簡慮精”,就是思慮十分周密,但很少說話。他在自己的軍隊當中具有絕對的權威,“令出不二”,軍紀嚴明,而且和部下同甘共苦。可是到了朱元璋面前,他卻極為謹慎,態度恭敬,不妄發言論,“帝前恭謹如不能言”。

徐達的這種性格,決定了他不會在這種大事上置喙,隨便發表意見。即使朱元璋主動徵求他的意見,徐達估計也不肯隨便亂講,或者乾脆完全同意朱元璋的安排,不提一點點反對的觀點。

第二,不在其位,不謀其事。

朱元璋非常注重傳統,注重學習和借鑑古人的作法,尤其是在國家的官制、禮制等等方面的制度設計上,參考和融合各個朝代的合理作法。

朱元璋設計分封制度時,大將軍徐達正在率軍北伐。而且徐達、常遇春等人是武將,對於歷史的知識和認識,根本就和朱元璋不在一個層次上,朱元璋不會和他們討論這種事,只會找李善長、劉基、宋濂等人討論,以借鑑和融合先人的合理作法,少走彎路。

比如,在討論如何給開國功臣們封爵時,朱元璋主要是和宋濂商量,兩個人常常徹夜長談。在這裡,宋濂的主要作用,是羅列歷代的作法,分析各種作法的得失,幫助制定明代自己的一套封賞制度。至於哪位武將應該封公還是封侯,朱元璋就要參考徐達等大將的意見,而宋濂就沒有發言權了。

第三,更大的可能,是徐達真心真意地支持朱元璋的做法。

這恐怕也是這一對老朋友之間的一種默契——徐達在文武大臣當中資歷最老,功勞最大,他無條件支持朱元璋,做為交換,朱元璋給予他最尊崇的地位。

表面上看,徐達的地位在李善長之下,但徐達實際享受的尊崇是李善長無法比擬的。朱元璋的一生當中,砍這個、殺那個,從來沒有動過徐氏家族。


於左


徐達是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好夥伴,但是朱元璋晚年的性格,導致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阻礙老朱家統治的人,尤其是像徐達這樣的開國元勳。

徐達是魏國公,死後才追封的中山王。

更正一下,明朝也是沒有異姓王這一說的,但是死後可以追封。朱元璋是絕對不可能容許異姓之人成為王爵,影響老朱家的江山的,所以即使徐達功高蓋世,也絕對不能成為例外。

徐達生前最高的榮譽是魏國公,這已經是位極人臣了,古代爵位王以後就是公,徐達距離王只有一步之遙,那就是他去世的時候。所以徐達哪裡有資格去評價這些諸侯王呢?人家在等級上比自己高,又全都是朱元璋的孩子,徐達壓根就管不著。

這個天下說到底是朱元璋的,你立下的功勞再大,也只不過是一個打手而已,最多隻有股份分紅可以拿,想要佔股權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希望整個天下都是老朱家的。

朱元璋之所以分封諸侯王,其實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們掌握著天下。他是一個非常自私的人,他希望自己的每個兒子都能夠有權有地位,即使做不了皇帝,至少也能在自己的封地上享受皇帝的待遇。

這種想法是非常理想的,漢朝開國的時候,也是這麼想的。可是漢朝血淋淋的例子擺在那裡,七國之亂的先例也在那裡。朱元璋不是不清楚,只是不想不去管這些。就算是七國之亂成功了,大漢的天下不還是他老劉家的嗎?至少比落在其他人手裡要好得多吧?

所以這是他的理想狀態,皇帝照樣是隻有一個,但是自己的子孫也可以享受皇帝的待遇。何樂而不為呢?徐達又不傻,自然看得出老朱的想法,幹嘛要去阻止呢?

防止功臣篡位,朱元璋殺功臣,可是一點也沒眨眼。

朱元璋到了晚年已經是神經緊張的那種人了,他總是擔心手下的大將們會篡奪老朱家的江山。所以他不斷地殺功臣。藍玉案殺了1.5萬人,胡惟庸案殺了3.5萬人。這都是非常可怕的事情,這些功臣之家幾乎都成了血流成河的戰場。

徐達看到這些血淋淋的事實擺在眼前,他心裡自然是發慌的,要是論功勞,整個大明朝還有哪個有他這麼大的呢?所以他其實朱元璋最想誅殺掉的那個人。

所以如果徐達這個時候提出反對藩王政策,必然會引起朱元璋的懷疑:難道你想篡位,所以怕藩王掌權影響你?要真的是這樣的話,朱元璋必然也會誅殺徐達,這是徐達不想看到的。所以他自然不會提出異議,而且當時沒有任何人敢提出異議。

徐達功高蓋主,壓根什麼都不能說。

徐達是明朝開國第一功臣,帶兵打仗永遠都是大元帥級別的。戰敗陳友諒、俘虜張士誠、北伐大元,幾乎明朝一統江山的所有硬仗,都是徐達帶頭打下來的。所以徐達的功勞簡直無法言說,朱元璋自己都不知道該如何感謝徐達。

可是如此大的功勞又會帶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功高蓋主的問題。當年兵仙韓信,還不是幫劉邦打下了大半個江山,最後因為功高蓋主被殺掉了。

現在徐達的成就跟韓信幾乎相當,自然也會受到朱元璋的猜忌。所以徐達保命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都不能管。尤其是老朱家自己的事情,他更加不能管。

總結:中山王不過是追封,徐達功高蓋主,壓根不能管事。

  1. 徐達的中山王是朱元璋追封的,所以不具備王爵的權力和地位。更加不能摻和到分封王爵的事情當中來。
  2. 徐達很清楚,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了天下,是希望整個江山都是他們老朱家的,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兒子都能在封地上稱王。
  3. 朱元璋殺功臣的手段是非常高超的,徐達明白自己是有大功之臣,更加不能摻和到分封藩王的事情當中去。
  4. 徐達功勞太大,必然會受到朱元璋的猜忌,他能做的只有什麼都不說,這才是保命之道。


江湖小曉生


徐達是一個名將,明朝的天下他起碼打下了一半,在明軍中一直都是統帥的職位,在軍中的威望甚高。天下大定,朱元璋大封功臣,與此同時,朱元璋也給自己的兒子封了地,他的兒子眾多,開國就分封了五六個藩王,他的本意是讓他這些兒子們一起保護大明的江山,同時有了封地,不用擔心餓肚子。對於朱元璋的藩王制度,很多人都提出了意見,唯獨徐達一言不發。

徐達早年和朱元璋的關係很緊密,可以說真的是患難與共,所以徐達很瞭解朱元璋這個人,朱元璋心思縝密,政治、軍事能力都是超群的。他決定的事必定已經過深思熟慮,很難會再改變。

徐達知道朱元璋的皇位來之不易,俗話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朱元璋分封藩王是為了防止有人造反控制了京城,外無援兵,這時朱姓藩王的作用就來了。同時自己的兒子鎮守邊疆總比外姓大臣好,有利於加強統治。




小曹食品科學


徐達對於分封藩王一言不發,是因為不能說,也不想說。


01、朱元璋為了讓後代坐穩江山,大開殺戒,所以徐達完全沒有必要往槍口上撞

徐達為人寬厚,精通兵法,他智勇雙全,且情商很高,懂得在皇帝面前保持低調才是上上之策。 據《明史》記載:

“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允為元勳之冠。”

朱元璋對徐達也是信任有加,

“賜休沐,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

我想說和皇帝做兄弟,那種感覺真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步步驚心,如履薄冰。

更何況此時的朱元璋正準備為後代鋪平道路,對於昔日的開國功臣和愛卿們大開殺戒。

空印案空印案和郭桓案一共殺了7萬多人;胡惟庸案殺了3萬人;藍玉案殺了1.5萬人。

在這種白色恐怖之下,明哲保身自然為上策,聰明如徐達自然不會對於朱元璋的任何決定發表意見和看法。


02、朱元璋提出分封藩王自然有他的考量,在當時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當時明朝剛剛建立政權,建都南京,對於心腹之患北方的蒙古鞭長莫及,政治重心和權利重心分離。所以在北部設置藩鎮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設置藩王確實容易引起藩王造反的後患,前車之鑑“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還歷歷在目。

可如果不分封藩王,蒙古大軍猶如虎狼之輩,在北方蠢蠢欲動,是隨時都可能爆發的定時炸彈。

退一萬步來說,藩王造反,終歸天下還是在朱家手中,總好過落入外族和外姓人手中強吧。

所以在一番權衡之下,朱元璋決定分封藩王,在當時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那麼徐達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所以徐達對於朱元璋分封藩王之事,是即不想發表意見,也無意見可發表,你覺得如何呢?


少禾君


中山靖王徐達對朱元璋分封藩王一言不發是因為徐達相信,支持朱元璋分封藩王的決定。

首先,朱元璋分封藩王其實並沒有錯,因為藩王的權利和勢力被朝廷控制,並不足以威脅朝廷,所以徐達對分封藩王一言不發。

其次,分封藩王可以保證王朝的延續,不會因為有人做亂而導致江山易主,而徐達忠與朱明王朝,所以徐達對分封藩王一言不發。


然後,朱元璋英明神武,思慮周全,不會隨便做出決定,一旦做出決定必定是言出必行,而徐達相信朱元璋的決定,支持朱元璋的決定,所以徐達對分封藩王一言不發。


花開花落緩行客


他深知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通知,可以連像他這樣的兒時夥伴加開國元勳都殺,因此只能選責沉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